新中国电影译制的开山鼻祖——长春电影制片厂

新中国电影译制的开山鼻祖——长春电影制片厂

长春电影制片厂不仅是新中国电影的摇篮,也是新中国译制电影的开山祖。新中国第一部译制片《普通一兵》就诞生在长影,自此长影共译制了来自45个国家、10余个语种、风格各异的796部作品。

1945年10月1日,在原“满洲映画株式会社”原址上建立了东北电影公司,1946年改名东北电影制片厂,1955年改名长春电影制片厂。此前,在中国上映的外国影片,采用打中文字幕的办法,由香港或印度的电影公司制作。为了使观众能够方便地看懂外国影片,东影开始译制外国影片。


新中国电影译制的开山鼻祖——长春电影制片厂

中国译制片之父,袁乃晨


1948年7月,袁乃晨根据厂长袁牧之的指示,去哈尔滨拜会苏联影片输出输入公司驻东北总经理聂斯库伯谈译制苏联影片的设想,并获取了苏联原版片《亚历山大•马特洛索夫》(普通一兵)。经过8个月的努力《普通一兵》译制完成。此后,在苏联影片输出输入公司的支持下,长影开始大量译制苏联影片,到1950年达到了32部。

从1951年到1960年,长影共译制了苏联、朝鲜、捷克斯洛伐克、民主德国、匈牙利、波兰、罗马尼亚、保加利亚、埃及、日本、南斯拉夫、印度、意大利、英国、墨西哥、蒙古、法国、阿根廷、西班牙、联邦德国、希腊、波利维亚、缅甸、挪威等25个国家的影片433部,中国译制片走过了第一个辉煌年代。长影的配音演员白景晟、肖南、向隽殊、白玫、车轩、张桂兰、徐雁、孙敖、陈汝斌、郑晓君等人的声音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


新中国电影译制的开山鼻祖——长春电影制片厂

陈汝斌

新中国电影译制的开山鼻祖——长春电影制片厂

刘雪婷

新中国电影译制的开山鼻祖——长春电影制片厂

孙敖

新中国电影译制的开山鼻祖——长春电影制片厂

向隽殊

新中国电影译制的开山鼻祖——长春电影制片厂

时年91岁的袁乃晨


从1961年至1965年,由于国际关系变化的影响,译制片数量大减。期间,长影共译制14个国家的影片103部,1961年首次译制了瑞士影片《海蒂》,1962年首次译制了越南影片《中线炮火》。

1962年6月17日下午,周恩来总理和邓颖超同志来长影视察。他们在观看完一本正在录音的《甲午风云》样片和演员剧团排练的舞台剧《雾重庆》片断后,来到第三录音室,观看了译制片《盲人音乐家》的台词录音。

总理对译制片演员的工作给予很高评价,称赞他们的工作是“幕后英雄”。


新中国电影译制的开山鼻祖——长春电影制片厂

1949年,东影早期译制《普通一兵》一片人员在兴山合影

新中国电影译制的开山鼻祖——长春电影制片厂

苏联电影《普通一兵》

新中国电影译制的开山鼻祖——长春电影制片厂

演员们在工作

新中国电影译制的开山鼻祖——长春电影制片厂

长影译制导演李景超在为《永恒的爱情》孙敖,向隽殊说戏

新中国电影译制的开山鼻祖——长春电影制片厂

1958年,长影译制片拍摄小组合影

新中国电影译制的开山鼻祖——长春电影制片厂

1962年,周恩来总理视察长影,与译制片全体人员合影

新中国电影译制的开山鼻祖——长春电影制片厂

1965年,长影全体译制片人员合影

新中国电影译制的开山鼻祖——长春电影制片厂

1989年12月18日,庆祝新中国译制片四十年合影纪念

新中国电影译制的开山鼻祖——长春电影制片厂

1990年12月31日,长影先进单位译制片分厂合影

新中国电影译制的开山鼻祖——长春电影制片厂

2007年,长影译制片演员合影留念


1966年至1969年,译制片生产处于完全停顿状态。1970年恢复译制片生产,当年译制影片7部,到1976年共译制英国、法国、美国等11个国家的影片64部。1976年10月“文革”结束,长影的历史也从此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1977年至2007年,长影共译制了37个国家的影片291部。20世纪七八十年代,长影译制片还译制了大量电视连续剧,其中,墨西哥的《卞卡》、巴西的《女奴》、朝鲜的系列电影《无名英雄》更是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