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在中美之间,陈冲写了美国疫情日记:我们还需要更多偏见吗?

生活在中美之间,陈冲写了美国疫情日记:我们还需要更多偏见吗?

1980年,19岁的陈冲和唐国强、刘晓庆一同出演了电影《小花》,凭借此片拿下第3届大众电影节百花奖最佳女主角。一夜成名,一炮而红。但谁也想不到的是,陈冲决定在爆红时离开,赴美留学。


她的爷爷、外公都曾留学国外,她在上海外国语学院,主修的也是英美文学。哪怕国内,她炙手可热红极一时,她也执意要出国闯荡好莱坞。陈冲的哥哥劝她:“不要去,这断送了你的前程。”但是陈冲顾不得了,1981年,她出国了。

生活在中美之间,陈冲写了美国疫情日记:我们还需要更多偏见吗?

好莱坞不是那么容易闯的,成龙、李连杰、章子怡都诉说过自己在国外辛酸的经历。李连杰苦笑着说:“千万别以为你在亚洲红了,国外就会红,人家压根不知道你是谁。”不仅要从头再来,而且华人面孔也不会轻易得到机会。


章子怡几次折戟好莱坞之后,把事业转回了国内。她说受不起那个气,“稍微有点意义的角色,他们宁愿给黑人演员,也不给中国人。”国内大牌跑到外国电影里打酱油,为人家拉动国内票房,人家还不把你当回事。几次之后就心凉了,何苦来哉。

生活在中美之间,陈冲写了美国疫情日记:我们还需要更多偏见吗?

但是陈冲不是这么想的,她像她的名字一样一定要“冲”出去。在国内拿了影后,在国外连跑龙套的机会都很少接到。


为了生计,她在华人餐厅刷盘子。老板经常指着她给大家介绍:“这是中国最红的影后。”陈冲简直想找个地缝钻进去。


陈冲的勇闯好莱坞的道路上,奋斗了六年。1987年终于凭借《末代皇帝》中的角色,在好莱坞获得一席之地。

生活在中美之间,陈冲写了美国疫情日记:我们还需要更多偏见吗?

《末代皇帝》在第60届奥斯卡金像奖上,大放异彩,夺得九大奖项。期间大大小小奖项拿了50多个。陈冲和尊龙还因此当人了那届奥卡金像奖的颁奖人,陈冲终于的获得了荣光。


与此同时,她结束了与第一任丈夫柳青的婚姻。柳青是好莱坞的身段教练,看着陈冲一步步走红,散发出成熟女性的魅力,性感又有力量。他开始担忧,陈冲和导演们亲密的关系,两个人因此闹僵,结束了维持四年的婚姻。

生活在中美之间,陈冲写了美国疫情日记:我们还需要更多偏见吗?

第一段婚姻结束后,陈冲空窗了三年。直到1991年除夕,她遇到了华裔心脏科医生许彼得,开启了自己的第二段婚姻之旅。


两个人非常相爱,陈冲很像做一个母亲,但是却一直没办法如愿。几次流产之后,她放弃了。夫妇俩决定在中国领养,福利院将一对广西的双胞胎姐妹交给了陈冲夫妇,那时候俩个孩子不满周岁。

生活在中美之间,陈冲写了美国疫情日记:我们还需要更多偏见吗?

偏偏这时候,陈冲也怀孕了。不久后,生下一个女婴,就是陈冲的大女儿。当时陈冲对外界宣布,她会三个女儿一样疼。可是又过了几年,陈冲再次怀孕。2002年生下小女儿后,人们再也看不到双胞胎养女的踪迹。

生活在中美之间,陈冲写了美国疫情日记:我们还需要更多偏见吗?

陈冲解释说,因为没有精力抚养四个孩子,所以把双胞胎养女转让给纽约一对夫妇。那对夫妇很富裕,会善待她们。由此引来轩然大波,孩子怎么可以转让?这件事让陈冲背负了多年的骂名。


但是陈冲的性格并没有因此改变,她还是直言不讳,也不藏着掖着,经常有一些大胆的行为和言论出现。她从前拍过很多性感写真,对于裸露之类的,不是很谨慎。生活中,行事也很女汉子。

生活在中美之间,陈冲写了美国疫情日记:我们还需要更多偏见吗?

1994年,陈冲拍关锦鹏导演的《红玫瑰白玫瑰》。有一天,女演员叶玉卿想上厕所,要了一个车开回酒店去方便。陈冲说:“我也上个厕所。”说完裹个军大衣找了个角落就方便去了。


陈冲的拿了好几座含金量极高的影后奖杯,所以也不怕被人非议,直接对记者说:“很多角色我闭着眼睛都能演。”

生活在中美之间,陈冲写了美国疫情日记:我们还需要更多偏见吗?

她也不避讳谈钱,“角色不够好,但报酬非常好,我会考虑接受。相反,有的角色很有意思,我非常想演,我是不计报酬的。当今社会,谁做事不是图一头?总得有失有得吧?”


去年,陈思诚监制,肖央、陈冲、谭卓等一起主演的电影《误杀》上映,人们才发现影片里有陈冲大女儿许文珊。

生活在中美之间,陈冲写了美国疫情日记:我们还需要更多偏见吗?

如今,陈冲一家都生活在美国,但也会来中国工作。用她的话说,是生活在中美之间。美国疫情爆发,陈冲也赶时髦写起了日记。


那个性感的女演员陈冲现在过得怎么样了?听她自己来描述吧。以下是近日陈冲发到社交平台的日记全文,导演贾樟柯都点赞的好文章。


『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


上星期三我丈夫从旧金山飞去凤凰城打高尔夫球,那是他几个月前就跟几个好友约好的事。走之前我试探了一下说,你还是去吗?美国的新冠病毒感染开始严重了。


他自信地笑笑说,不要参与到人群的恐慌里去,我会小心,没事的。我送他和一位朋友去机场,塞给他一包消毒纸巾。那时大女儿就读的哈佛大学已经决定改网上课堂,她正在紧张地理行李,四年的大学生活就这样突然结束了,我们曾经那么期待去参加她的毕业典礼。

生活在中美之间,陈冲写了美国疫情日记:我们还需要更多偏见吗?

星期四蓝天白云,空气透彻清爽,我打开窗户,边吃坚果边阅读了一些早就买好了,但是老也没有心绪看的书。我的Kindle里有一本叫The Ghost Map的纪实书,它描写了一百六十年前伦敦一场举世尽知到瘟疫。


这场由霍乱引起的悲剧延伸到思想和意识形态的撞击,理智的声音和固有的观念发生斗争,而真理和先知在最关键的时候被忽略、被否定。书中我最喜欢的部分描写了两个默默无闻而充满人格力量的普通人。


一个是医生,另一个是牧师,他们从完全不同的角度,冒着生命危险,不弃不舍地寻找到疾病的来龙去脉。他们的勇气和执着,他们之间起初的冲突,和最终的理解和深厚友情,在眼下的情形下读起来,尤其让我感动。那位医生画的传染地图,就是这本书的书名。

生活在中美之间,陈冲写了美国疫情日记:我们还需要更多偏见吗?

偶尔,我抬眼看看窗外,远处海湾上开过几艘货轮,几只游艇,窗下街上零星看到一些跑步、逛街的人。这是我十分钟意的独处时光 ~ 虽然只有我一个人在家,但是这个世界上有我牵挂和牵挂我的人。


天色渐暗,一天在不知不觉中过去,我突然发现这种“自我隔离”其实是我的常态。到了晚上,我突然觉得有些害怕,记忆中我好像从来没有自己一个人在这栋房子里过夜。丈夫之所以会约了去外地打球,是因为原来我是计划这个时候回上海探望父母的,这一行程一拖再拖,不知道要延迟到几时。

生活在中美之间,陈冲写了美国疫情日记:我们还需要更多偏见吗?

星期五早上,我看到冰箱里的牛奶几乎喝完了。我丈夫每天的早饭都吃牛奶煮麦片,里面加上新鲜的蓝莓、香蕉和烘烤过的核桃仁,从结婚到现在,几十年如一日。


孩子们还住在家里的时候,我会在周末做些特别的松饼之类换换口味,孩子们住学校后,我就变得很懒,很少在早饭上动脑筋。但是如果早上没有牛奶麦片,我丈夫会很难受,一整天都莫名地不适。


我开车去我常去的Costco,那里带乳糖酶的有机牛奶又高质又便宜。等我开到停车场,发现虽然商店刚开门不久,已经挤满了车辆,根本找不到停车位,我看到有些早到的顾客,已经推着大车大车的干粮、罐头食品、手纸、消毒纸巾、洗手液之类从店里出来。

生活在中美之间,陈冲写了美国疫情日记:我们还需要更多偏见吗?

这是我从未遇到过的情形,我决定马上离开,可转了半小时才终于开到出口。打电话跟丈夫说了这事,他说大众的歇斯底里,羊群式思维,你不用担心。我也想,反正他星期天晚上才回家,只要够周一早餐就行了,我下星期再说。晚上,他给我电话说,他们去一家极其好吃的意大利餐馆,平时很难订到位置。他还这么轻松快乐,我真服了。

生活在中美之间,陈冲写了美国疫情日记:我们还需要更多偏见吗?

到了周六,新闻里开始看到疫情开始有些失控了,超市的货架也开始空了。大女儿决定跟男友一起飞去他家呆着,小女儿给我发了很多条焦虑的信息,说为什么她的学校还没有停课。


我安慰她说,学校在紧密观察,会做出最合适的决定的,只要不停课,她还是应该去上课。


天下起倾盆大雨,街上几乎没有了行人,一切被笼罩在灰蒙蒙的阴郁里。我在中美的新闻和社交网络里,开始看到两国外交上的争端,和各种极端无知的谣言,网络里传播的文化病毒比新冠病毒更具有危害性和杀伤性。

生活在中美之间,陈冲写了美国疫情日记:我们还需要更多偏见吗?

人群被煽动,理智的声音往往被偏激的情绪所淹没。我生活在中美之间,在大洋两岸都有亲朋好友,每次读到这种不幸的文字,都很难过。病毒是全人类的天敌,从猿到人,我们每时每刻都和微生物共存。


而不管在哪个时代,在地球上哪个角落,每一个人都是父母身上掉下来的肉,哪一个死亡不令人悲痛欲绝?眼下正是人类应该团结起来,集中不同的优势与病毒搏斗的时刻,上苍在考验我们的同时,也赐给了我们机会。

生活在中美之间,陈冲写了美国疫情日记:我们还需要更多偏见吗?

星期天一醒来,我马上查看疫情,形势的确越来越严峻。小女儿学校的校长发来的email说,虽然上星期一直在跟师生演习网上授课,但是眼下还没有决定停课。


大女儿给我发信息说,你不要再让Audrey去学校上课了,你疯了吗?这个星期正是感染了的人还没有明显症状,却是疯狂传播的时候。


我说,夏威夷只有5、6例确诊,学校还在决定的过程中,我们再等等吧。她急了,几秒钟给我发了一连串信息,劈头盖脸把我说了一通。

生活在中美之间,陈冲写了美国疫情日记:我们还需要更多偏见吗?

就在这时,一位在政府的工作的朋友说,政府在考虑全美禁飞的政策。我开始着急了,本来Audrey是3/20春假飞回家,如果禁飞,她就回不了家了。我决定给她改票,让她立刻回来。


星期一,加州政府通知全州隔离,关闭一切非必要的生意。丈夫一早回医院上班,医院已经取消所有非紧急病人的约诊,院方建议他在从外州飞回来后在家休息两周。晚上我们去机场接Audrey,看到她不知从哪里弄来一个很薄的口罩,戴在脸上。

生活在中美之间,陈冲写了美国疫情日记:我们还需要更多偏见吗?

美国政府传染病防御中心的建议是,病毒不是空气传染,而是飞沫传染,病人和医护人员应该戴口罩,但是健康人戴口罩没有什么用。Audrey说,姐姐叮嘱她一定要一路都带好口罩。回家路上,Audrey想到家附近的一家小便利店去买些东西,我也正好买牛奶。晚上10点,商店里没什么人,但是冷藏柜里已经没有牛奶。


今天我6点多就醒了,本来想在床上赖一会,但是突然想到牛奶不够了,就起床往家里附近的一家叫Safeway的超市开去。天边刚刚开始泛起一点点发红的亮光,映照在海湾上,波浪轻轻拍打着停泊在那里的船只。


不管人间发生了什么,宇宙无动于衷地运行着,黎明总是会在黑夜后到达。Safeway的停车场已经相当满,不过我还是马上找到了停车位,边上的一辆车里走出一位蓬头垢面的女人,我俩惺惺相惜互望一眼,笑了,她说你没见过这里在这个钟点停满了车吧?我说是啊,我还是头一次这个钟点来。

生活在中美之间,陈冲写了美国疫情日记:我们还需要更多偏见吗?

买到牛奶回家后,我开始煮麦片,炉头开着小火,手轻轻搅拌。天亮了,窗外的梧桐树满是嫩绿的新叶,有几个邻居在街上遛狗,花园里的柠檬树今年开了密密麻麻的花,枝头沉甸甸地挂着鲜黄的柠檬,蜜蜂和蜂鸟在树上周旋,一片花香鸟语,自然将季节的礼物呈现给我,提醒我,我和周围所有的生命都是原子,都是星尘。唯一不同的是,我有意识,我有复杂的思维。


世界像凶猛的洪水一样往前冲,我们变得手忙脚乱,无暇思考,无暇面对自己。我们总是争分夺秒地把一切半生不熟的想法发表到网上,或者变成商品。难道我们还需要更多的偏见或者商品吗?


新冠病毒给人类带来了痛苦、磨难和死亡,逼迫我们按下暂停键。幸存下来的人们,怎样才能从中懂得人的价值,培养高尚的头脑和宽容的心?也许在这场疫情的寒冬之后,人类觉醒的春天就在不远处,终将到来。

生活在中美之间,陈冲写了美国疫情日记:我们还需要更多偏见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