辦公室小野?短視頻平臺?家長?誰該為短視頻事故負責?


移動互聯網時代,網絡直播、短視頻平臺越來越受到人們歡迎,平臺用戶激增的同時,對用戶上傳視頻內容的管理難度也在加大。此前,山東棗莊兩名女孩哲哲和鄰居小雨在家中模仿短視頻內容用易拉罐自制爆米花,因操作不當引發爆燃,導致一死一重傷,這一事件為短視頻的傳播倫理敲響了警鐘。


辦公室小野?短視頻平臺?家長?誰該為短視頻事故負責?


事件爆發後,網絡上關於誰應該負有責任的討論鋪天蓋地,一直未能得到統一,其中不乏偏激和水軍煽動性言論,那麼這一事件中誰該負責?一個理想的短視頻平臺所應當做出什麼樣的適宜性倫理選擇? 本文嘗試基於倫理學中的波特模式對此進行分析。

所謂波特模式,是哈佛大學教授拉爾夫·波特於20世紀50年代提出的用於在倫理困境中做出抉擇的一種倫理思考思路和抉擇模式,它分為事實、價值、原則、忠誠四個步驟,下面就依次從這四個步驟出發對“辦公室小野”事件進行倫理分析:


辦公室小野?短視頻平臺?家長?誰該為短視頻事故負責?


一、事實:在多種聲音中理解完整事實

在“辦公室小野”事件最初爆發時,網絡輿論大部分認為傷逝者哲哲與小雨是看了小野的短視頻後進行模仿,才最終導致事故發生的,認為小野團隊應該負大部分責任。之後小野團隊在微博上發出聲明,稱事故發生現場的爆米花製作工具與自己的工具不同,反而與網絡上相類似的視頻的製作工具相同,因此認為哲哲和小雨並不是在模仿自己的視頻。此外還指出哲哲和小雨是在操作第一次未成功之後,又添加了大量酒精才致使酒精桶爆燃。


辦公室小野?短視頻平臺?家長?誰該為短視頻事故負責?


此後,網絡輿論開始偏向於認為小野作為一個以在辦公室利用各種自制工具製作食物的短視頻博主,有自主選擇傳播內容的自由,反而是當事人家長缺乏監護,才導致事故的發生,認為家長的責任更大。但有兩點不可否認的是:辦公室小野在意識到自己的食物製作方法可能有危險並且會引起觀看者的模仿時,並沒有在視頻中加入危險警示標識;此外是平臺方在審核視頻時也沒有認識到潛在危險,未及時阻止視頻上架。


辦公室小野?短視頻平臺?家長?誰該為短視頻事故負責?


二、價值:傳播者的內在價值觀

這裡的傳播者包括短視頻平臺方和短視頻博主“辦公室小野”:關於短視頻平臺的內在價值,我們從平臺的標語可以窺見一二。以此次事件涉及的平臺“抖音”為例,抖音首頁的標語是“記錄美好生活”,縱觀當下各短視頻平臺標語,其共同珍視的價值觀偏向於“展示多元世界、記錄真實生活”,作為平臺內容審核者,需要遵循企業的價值觀。因此,在這些公司工作的內容審核者一般會基於這樣的價值觀,傾向於播放有趣味性、獵奇性的短視頻內容。


辦公室小野?短視頻平臺?家長?誰該為短視頻事故負責?


而對於“辦公室小野”而言,其短視頻內容一直是在本不具有“做飯”職能的辦公室,利用各種改裝設備進行食物製作,是將真實生活的食物與真實工作生活的場景結合,生產並不太生活化的視頻內容,給觀看者放鬆、娛樂的感受為主,與平臺方的價值取向基本一致。

三、原則:不同主體的倫理原則

對於視頻製作者而言,其傳播遵循的首要原則或是吸引流量從而獲得經濟利益,但實際上其需要對傳播內容做更負責任的考量;對於當事人而言,其對操作方法的危險程度認識不到位,僅出於好奇心理模仿,而監護人在其中的監督也有所欠缺;平臺方則是沒有認識到視頻潛在的危險性及時對視頻進行事前下架處理。


辦公室小野?短視頻平臺?家長?誰該為短視頻事故負責?


在這裡有必要對內容審核者的倫理原則進行分析:審核首先應遵循不傷害義務,此處的不傷害應包括不傷害人的身體和大眾情感。如果站在“辦公室小野”上傳視頻的原則請求看,一是有可能傷害視頻製作者本身的生命安全,也有可能導致觀看者的模仿,從而導致模仿者的生命安全受到威脅,基於此條義務,平臺不應該通過視頻的上傳請求。

其次是基於自由義務原則,“辦公室小野”作為視頻平臺的用戶,有上傳視頻的自由,內容管理者應尊重視頻創作者的表達自由。若基於此條義務,應該通過他的視頻上傳請求。但實際上平臺方若是兼顧兩者,應該在視頻首次發佈時限制上架,提醒調整使加入危險提示標語後確認整改再給上架。


辦公室小野?短視頻平臺?家長?誰該為短視頻事故負責?


四、忠誠:維護誰的利益?

關於“忠誠”的定義,有學者認為“忠誠”具有偏袒性,因此將其改為“利益相關者”,因此我們從利益相關者維度進行分析。這一事件中的利益相關方分別有:小野本人、觀看小野視頻的粉絲和平臺方。

如果播放視頻,可以使“辦公室小野”獲得一定的經濟收益和知名度;可以使短視頻平臺獲得流量和經濟收益;可以滿足關注“辦公室小野”賬號的粉絲對其的關注之情。如果不播放視頻,可以預防用戶模仿,可以防止對短視頻平臺的美譽度帶來損害,雙方皆有一定道理。


辦公室小野?短視頻平臺?家長?誰該為短視頻事故負責?


而實際上,對於內容審核者而言,不僅應該衡量義務與價值的數量多寡,還應考慮每一個義務、每一種價值的重要程度,結合數量與重要性來做出選擇。以人身安全為例,其重要性勢必比“內容發佈自由”更重要,因此,內容審核者還應適當忽視“自由義務”或“記錄生活”的價值觀考量,若是認為限制上架有害“自由”,也建議採取限制評論、限制流量等技術手段對視頻曝光度加以控制。

綜上,對於複雜事件背後的責任追究必然沒辦法歸咎於任何一方,要使傳播在更和諧的氛圍中進行,還需利益相關方各自把握好自身的倫理原則,以維護共同利益取代純粹只為個人利益,這樣才有利於短視頻,甚至其它更豐富形式的內容傳播如“期”進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