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为什么不跟老板做朋友

最近我就发现,企业员工(尤其是外企)在跟自己的上级(直属老板or间接老板都算)相处时缺乏“界限感”。

什么是“界限感”呢?

用影视剧《请回答1988》中就提到了:“所谓的界限,就是到那里为止的意思。”

人与人之间最好的关系,其实有个“止”的地方,适当地保持距离。

而下属和上级在相处的时候,更加要适当保持距离,我就在这里说说我为什么不跟老板做朋友。

跟你的老板保持“界限感”,是专业态度的体现

(1)思维层面上,要存在“身份感”

举个例子,我当年在上海的英特尔公司就职,经常需要去美国出差。有一次,我和几个美国的同事出去打球,其中有两位是有上下级关系的。

当时,我看他们勾肩搭背非常哥们儿,一起喝酒一起吃肉,相处很是融洽。

然后第二天到了公司,我看到这对“好哥们”中,级别低的那位正跟他的上级(也就是另一位哥们)在做汇报。

而这位上级听完汇报后,神情严肃,还屡屡指出报告中存在的问题,弄得汇报的下属非常难堪。

我瞬间震惊了:这友谊的小船是说翻就翻啊?

没想到等开完会,到了中午吃饭的时间,这两人又勾肩搭背一块跑去吃饭了。

我又震惊了:友谊的小船说修好就修好了?

后来,我慢慢习惯了这种相处模式,那就是任你俩关系多铁多闺蜜,工作的时候,有上下级关系的,就要serious,态度要严肃、认真、正式。

私底下关系再好,也不要casual,不要怕撕破脸,反正都要就事论事。

这就是意识层面上要建立的“身份感”:你跟老板私下关系再好,到了工作场合,就该严肃认真对待。

我发现蛮多朋友因为私下跟老板关系好,所以到了工作场合也显得随意,心里觉得:反正我跟老板关系好,不用那么讲究。

但是,这恰恰就是不“专业”的体现。

私下关系再好再铁,别的人也不在乎。

在工作场合,就要体现我们的“专业度”,像我刚才说的美国同事一样,遇到问题直接指正,没有什么情面好讲的。

(2)行为层面上,要存在“正式感”

去年年末在企业授课的时候,学员要用到自己的案例来练习。我让他们用Performance Review(年终汇报)来练习。

有个别学员跟我说:“老师,我的直属老板平时就坐在我后面,我每天做什么事情他都知道,年终汇报我跟他大概说一说就行,不用特意练习了。”

我告诉他,这是一个“行为误区”。

无论你老板多了解你的工作(或许也只是“你以为的了解”),只要你跟他汇报工作,就应该用“正式的语言”,而不是随便说说就行。

老板给了你时间,听你跟他汇报工作,你就要认真准备,仔细措辞,保证他在最短的时间内get 到你最多的内容。

如果你只是随便说说,不是浪费彼此的时间吗?再说了,年终汇报有时候跟升职加薪挂钩,你随意对待,不是错过了大好机会吗?

所以,跟老板保持“界限感”最重要的方式,是思维上要随时记得老板的身份,在工作上要尊重这个“身份”;在行为上,到了工作场合就要正式对待,尊重彼此的相处。

套句网络用语来说:“不要总是你觉得应该如何,而是要老板觉得你应该如何。”

站在合适的立场,做好适合的事情,这才是职场上应该知道的“硬道理”。

太过随意的上下级,最终吃亏的总是“下属”

在《令人心动的offer》中,实习生李晨在一次辩论赛中表现不佳。

全组输掉之后,他的情绪难以排解,便鼓起勇气找到了四位导师中态度亲切的那位,一边情难自禁地落下泪水,一边倾诉自己的苦恼。

对此,多数网友的弹幕都是说:“职场不相信眼泪,不应该在上级面前露出自己脆弱的一面。”

主持人何老师也说:“我不支持这样的做法,你可以跟朋友、家人甚至是自己排解,跟前辈或领导倾诉并不是一个很好的选择。”

职场如同战场,在上级面前展示你的脆弱,只是展现了你无能的一面罢了。

仔细想来,实习生李晨只是因为初次走出校园步入职场,失去同学老师的帮助和鼓励,在遭受到挫折之后,只能鼓起勇气在待人和蔼的带领老师面前倾诉。

可是,就如同节目中另一位观察嘉宾papi酱说的:“这样做会让老板感觉有负担,也会觉得这个员工不成熟。”

不管私底下,这位带领律师曾经给了他多少鼓励和亲近,在工作场合时,也应该时刻谨记各自的立场和地位。

即便老板此刻会认同你的为难和彷徨无措,但是在遇到大事(工作)时,他的考量标准只有一个:你这样的员工到底能不能承担起重担。

听说个故事,有个女生入职后,顶头上司也是个女生,两人一开始因为工作接触多很快就熟悉了,后来就私底下经常约着逛街买东西,做美容。

慢慢地,在上级的面前,这个女生的态度变得随意多了。有一次周五急着赶一份报告,因为不想周末加班,所以做得很是仓促。

最后也没有多检查,直接就上交报告给上级,正好掐着点准时下班回家。

当上级的姑娘比较尽职,延迟下班时间,仔细检阅了一下报告,当下就发现了好几处纰漏,只好打电话让她晚上加班把报告改一下。

没想到这个姑娘说:“既然你还在公司,那就打开我的电脑,把文件调出来,这几个地方改一下就好啦。我们关系这么好,没必要让我特意跑回去一趟,辛苦你了哈。”

上级姑娘直接拒绝了,并且严肃地告诉她这是她的工作,希望她今晚能够收到对方改好的文件,否则就要按照公司的规章制度办事。

结果小姑娘没当回事,拖到周一上班才改好文件发给对方,下午就收到行政发来的处分通知。

她还别人抱怨的:为什么她们明明那么好的关系,对方帮一把都不行,只不过是改改几个数据的事情,用得着这样小题大做吗?

这就是典型的没有“界限感”的后果。

在职场上,没有谁应该“帮助”谁,只有“做你应该做的事情”。

自己应该知道,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明白自己工作的边缘在哪里,这才能保持好职场的“界限感”。

重视和老板“界限感”的人,最终都“混”得很好

我有个朋友,前不久跳槽到一个好哥们的公司去上班。

这个好哥们自己创业开了家公司,重金聘请他过来公司坐镇,希望在自己出去拓展业务的时候,能够管理好公司的人事物。

好哥们老板亲自对他承诺:“把公司当成自家的,我的就是你的,放心大胆地干吧。”

当时,他也是笑着应承下来,并没有多说什么。

不过,在工作期间,他每周都会做好工作汇报,按时发到老板的邮箱里。

工作上遇到需要作出重大决策的事情时,都会邀请老板一起开会探讨,或者及时说明情况,告知对方自己当下紧急做的决策,并且询问对方的看法,是否有异议需要改正。

即便老板因为忙于应酬,疏忽公司日常管理的事务,有时候十天半个月都没时间打开邮箱看一下,他依旧保持着这样的工作态度,认真地做好工作汇报和计划总结。

年终时,他收到了老板在台上的一番感激之言,以及丰厚的年终奖金。

心理学上有一个词叫“自我界限”,指的是在人际关系中,个体清楚地知道自己和他人的责任和权力范围,既保护自己的个人空间不受侵犯,也不侵犯他人的个人空间。

自我界限清楚的人,往往会知道自己和人亲近时,应该保持一定的距离。

不会混淆和对方的界限,能够做好自己,不干涉他人,分得清自己是自己,别人是别人。同时,也不会特意远离对方,在对方需要自己时能够及时出现,并且做好对方希望自己能做的事情。

在职场上,我们也离不开这种“界限感”。

重视和老板保持这种“界限感”,可以站在对方的角度想事情,但是永远要记得站在自己的立场做事情,才能保持跟对方的边界,做一个在职场上“如鱼得水”、“混”得好的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