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年危機?性慾的、心理的、還是宗教的?

中年危機(midlife crisis)一詞源起美國心理學家埃利奧特·賈克斯(《國際心理學雜誌》1965年)。生命在兩個重要時期建立的內在系統幫助人們保持20-25年充滿自信、激情、創造力的生活。


中年危機?性慾的、心理的、還是宗教的?


青春期(12-18歲)形成的進取的自我感、友情、價值觀、審美情趣與社會認同,成年期(18-25歲)形成積極的世界觀、社會責任、愛情、成就慾望、事業心……。到了中年(40-55)人開始清醒認識到死亡的存在與不可迴避性,死亡意識把一切生活與追求變得無意義,並激發了一種強烈的內在焦慮與恐慌。


中年人的自我感、生命的信任、價值信念會產生一系列瓦解,為了逃離這種無意義感,人們會以完全不同的價值方式去生活。如此看來,中年危機其實是來源於一種信仰危機,過去我們信賴自己,或者信賴自己追求的東西,現在需要更大的情懷來容納死亡並繼續我們的人生目的。宗教信仰可能是解決中年危機最好的途徑,當生命屬於更大的團體,我們就不再那麼害怕死亡。除此之外,專注某種偉大事業和及時行樂也是人們逃避死亡感覺的方法之一。


除了信仰危機,對自己的性能力缺失了自信也是男性危機感產生的原因之一。恐懼自己不再對年輕女性有吸引力,或者性活動中感覺有些力不從心,都會讓曾經雄赳赳、氣昂昂的男人產生自我感喪失。從經典精神分析思想看,性能力是男性自尊的唯一基礎,性慾的實現與滿足是地球上所有雄性生命發展的首要任務。假定一個男性對異性吸引力與性慾保持的非常完美,那麼他就不會遭遇中年危機。


李安導演拍《色戒》後,在香港亞洲電影節採訪中承認自己是“中年危機加少年反叛”。《色戒》的確很容易讓人聯想李安在借梁朝偉的手、湯唯的身體釋放一種性的激情與憤怒,那麼,片中濃烈的荷爾蒙味道、性的壓抑與暴發、肆虐與受虐是導演內在的體現還是他揶揄中年危機中男人的集體渴望呢?坦誠的說沒有一箇中年男人不迷戀年輕女性的味道與身體,不僅僅為了性慾,更多為了感覺自己還沒有落伍。


奇妙的是,很多性壓抑的中年男性把力量持續的投注在藝術、哲學、政治、科學、文學、經濟、權力的獲取與創造性上,以獲取這些東西來保持一種男性象徵。相對來說,女性在性方面的喪失感會被養育兒女得價值來替代。不過,保持自己青春可人是女性在整個生命過程中的自我關照。


就生命的內在動力來看,40歲到55歲是一個生命力從昌盛轉向低伏的過渡期。正如天有日月,時有白晝,物有陰陽,如果以六十年為一個循環,人到了四、五十歲正好生命由高潮轉向低伏的時候。中年人面臨生命的剋制與收斂是非常自然的事情。


客觀上說,我們的生命沒有像孔雀那樣展開過,我們也不會感覺中年的危機,正如足夠的晚婚,人們也可以逃脫中年婚姻的危機。男性16歲開始呈現出生命陽性動力,象蠟燭般燃燒,45歲後是否願意把生命的燭光調暗是男性生命長久的關鍵。


心理大師榮格說人的內心都有雙性的氣質內核,中年男性體驗到內在女性氣質慢慢加強,開始渴望與人維持親密聯繫,願意坦誠自己對別人的需要,願意示弱、忍讓並以更柔軟的方式關懷家人與朋友。


中年是一個需要把男人變軟的時刻,這個軟不僅是心理上的,性慾上的,也是價值觀,現實感,對錯,進取心,審美與物慾方面的軟化,模糊化。反觀女性中年卻是一個逐漸變硬的時刻,由於月經的停止,女性會放棄一些女性氣質與從屬感,轉而理性、敏銳的主掌家庭與職業事務,處理親友,朋友,孩子的關係。


女人這個時候是否需要思考一個相對緊迫的問題,男人的生命年輪普遍比女人短十到二十年,如果男人軟不下來,到晚年的時候誰來相伴夕陽呢?給男人一些隨心所欲的放鬆時間,無疑是讓自己不至於過早地孤單。如果男性不願展示脆弱,女性也不願改變感情用事,這才可能是中年婚姻危機的內在根源。事實上,中年以後男女處事與情感方式更易趨於一致,但憑這一點我們就可以說中年不是危機,而是人類生命迎接一種自我更新的美妙過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