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成鑽石發展簡史

合成鑽石這一概念,相信大家已經非常熟悉了。近幾年,隨著戴比爾斯、施華洛世奇等眾多知名珠寶品牌紛紛涉足合成鑽石領域,合成鑽石這一浪潮也愈演愈烈。當然,這一切無不依託於愈加成熟的合成鑽石技術。

合成鑽石發展簡史

CVD法合成鑽石生長過程

羅馬不是一天建成的,「寶石之王」鑽石當然也不是那麼好“造”的。回顧合成鑽石的發展史,可以說也是近代科學的發展縮影,其中的每一點進步都得益於無數科學家們的不斷探索。


早期探索:鑽石的本質是什麼?

  • 17~18世紀

鑽石的人工合成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17世紀,科學家們嘗試探索天然金剛石(鑽石的礦物名稱)的化學成分。17至18世紀,為了弄清金剛石究竟是什麼,科學家們做了大量測試,不斷接近“真相”。

  • 1675年

著名物理學家牛頓得出“金剛石是可燃的”這一結論。

  • 1772年

法國化學家拉瓦錫(Antoine-Laurent de Lavoisier)發現燃燒金剛石所得的產物會使石灰水變渾濁,從而證明了金剛石燃燒有二氧化碳生成。

  • 1796年
合成鑽石發展簡史

Smithson Tennant

英國史密森·滕南特(Smithson Tennant)率先發現金剛石是由碳元素組成的單質,為為人工合成鑽石的探索開啟了一扇大門。


合成試驗屢屢失敗:哪條路才是對的呢?

  • 19~20世紀

近200年的時間裡,鑽石的合成也鮮有進展。畢竟天然鑽石是在地表以下一百多公里深處,巨大的壓力和高溫下產生的。而在系統的熱力學知識成型以前,科學家們的試驗自然是困難重重。雖然眾多試驗均告失敗,但其中有幾位科學家影響重大,為後來的合成鑽石技術提供了方向。

  • 1880年左右

蘇格蘭化學家漢納(James Ballantyne Hannay)採用將碳氫化合物、骨油與鋰的混合物密封在堅固的鐵管中,並在爐中加熱數小時以析出晶體的方式來製造鑽石。在80餘次的試驗中,大多數鐵管都爆炸了,只有個別倖存,而在殘餘物中發現了一些很像鑽石的結晶物。這些結晶物後來被提交到了倫敦大不列顛博物館。

1943年,在漢納逝世11年後,通過現代X射線衍射技術證明了這些結晶物就是鑽石。但此後,用他記錄的方法再沒有人成功製造出鑽石,科學界對這些鑽石晶體的來源和漢納的可信度也爭論了數十年。但是,漢納的方法為鑽石合成提供了正確的思路,即在人工條件下創造高溫高壓環境有可能生成鑽石。

  • 1894年

法國化學家莫桑(Ferdinand Frederick Henri Moissan)採用了跟漢納類似的方法,他用電爐加熱碳坩堝,使裡面的碳和鐵溶解並且飽和,然後將其迅速冷卻,產生很高的內壓,從而析出結晶物。這種方法曾被大多數科學機構所接受,曾一度成為20世紀前30年代許多化學教科書中的經典教學案例。但莫桑的試驗產物沒有被保存下來,無法證明是鑽石,後來有人重複進行該試驗,也只有碳化硅產生。

而莫桑的家人則認為,莫桑的助手為了終止他的不斷試驗,將一顆天然鑽石放入了裝置中。

*值得注意的是,無論莫桑博士的試驗結果究竟是怎樣的,他都是珠寶界應當記住的科學家。1894年,莫桑博士在一些隕石中發現一些碳化硅顆粒特別明亮很像鑽石,但地球上從沒發現過此類物質。1905年,為了表示對莫桑博士的尊敬,這個新礦物被命名為Moissanite,也就是如今市場上所稱的莫桑石(合成碳化硅)的天然對應物。

  • 1947年

美國實驗物理學家布立基曼(Percy Williams Bridgman)進行過合成鑽石的試驗,雖然失敗了,但值得注意的是,布立基曼已經接近了合成鑽石的臨界限。他發明的自密封加壓裝置—帶壓(Belt)裝置,壓力可高達40萬大氣壓。後來他公開發表的D-G相平衡圖,解決了合成鑽石需要超高壓高溫的理論問題。

鑽石生長理論和高溫高壓技術的不斷成熟,昭示著合成鑽石只差臨門一腳了。


曙光:成功是不斷探索的結果

  • 20世紀

20世紀開始,由於鑽石優越的性能,工業級鑽石被廣泛應用於建材、鑽探等各領域。需求量的攀升和自然資源的緊缺,使得各國開始大力開展鑽石的合成探索試驗。

*Tips:金剛石消耗比曾一度作為一個國家工業化水平的衡量指標。

  • 1954年左右

在歷經4年試驗後,美國通用電氣公司(GE)採用高溫高壓法和壓帶裝置成功合成了鑽石。並在1958年開始銷售合成鑽石,短短一年內產量就達到75萬克拉。

當然,通用電氣公司並不是合成鑽石領域的獨行者。1953年,瑞典工程公司(ASEA)就採用壓力球裝置成功合成了40顆鑽石小顆粒(直徑約0.5mm)。由於合成出的晶體比預期的要小,ASEA嘗試改善實驗條件以期獲得更大的晶體,因此並沒有第一時間公開發表。而正在此時,通用電氣公司公佈了他們的合成成果。

  • 1963年

北京通用機械研究所和地質科學院在採用兩面頂壓機試驗成功,經鄭州磨料磨削研究所及地質科學院的分析測試,確定中國第一顆合成鑽石於1963年12月6日誕生。

各國成功合成鑽石的時間

合成鑽石發展簡史

儘管各國合成鑽石陸續成功,但由於總帶棕黃色調,所以長期僅供工業用途

合成鑽石發展簡史

早期合成鑽石帶有濃重棕色調(左HPHT法,右CVD法)

  • 1971年

美國通用電氣公司(GE)培育出了第一批達到珠寶級別的高品質合成鑽石,但製造成本高昂,很難進行商業化推廣。

  • 至2007年

此後科學界又不斷改善技術,使合成鑽石更大、更好也更便宜。越來越多公司加入其中,成功製造出了出了黃鑽、粉鑽等彩鑽。至2007年,彩色合成鑽石技術已較為成熟,成為物美價廉的珠寶替代方案。

合成鑽石發展簡史

合成鑽石,顏色等級豔黃色

雖然彩鑽已經足夠美麗,但各大合成公司和科學家們都堅持朝著最終目標努力——

合成出寶石級的無色鑽石

  • 2012年

Gemesis公司宣佈掌握了IIa型無色鑽石的合成技術,可謂合成鑽石技術的重大突破。畢竟IIa型天然鑽石也僅佔目前世界天然鑽石產量的2%不到。

  • 2015年

寶石級合成鑽石技術的日趨成熟、其市場化的誘人前景,吸引了許多傳統珠寶商加入其中。2015年12月,美國最大的珠寶製造商Stuller開始銷售合成鑽石。

  • 2018年5月

2018年5月29日,戴比爾斯對外正式宣佈推出全新的合成鑽石品牌LightBox Jewelry,無色、粉色、藍色三種顏色的合成鑽石將統一以每克拉800美元的價格出售。

合成鑽石發展簡史

  • 2018年7月

2018年7月,美國聯邦貿易委員會在最新發布的珠寶指南中,對使用了62年的鑽石的定義進行了修改,刪除了“天然”二字。允許使用“培育”(Culture)一詞作為前綴用於實驗室生長的鑽石。這標誌著人們對人工合成鑽石的認可和接納。

  • 2019年

從2019年7月1日開始,GIA實驗室生成的鑽石報告和鑑定報告不再使用“合成”一詞,而採用“實驗室培育鑽石”等詞彙。

合成鑽石發展簡史

GIA實驗室在合成鑽石腰圍上的標記字樣

  • 2020年

2020年1月的巴黎高級時裝週上,施華洛世奇公佈了首批實驗室合成彩鑽,涵蓋了16種顏色,其中包括了紅色、橘粉色、青綠色等天然鑽石中罕見的色調,但價格尚未公佈。

合成鑽石發展簡史

施華洛世奇實驗室合成彩鑽


如今,合成鑽石大規模進入市場已成必然趨勢。但因為價格、稀有性的差異,合成鑽石和天然鑽石的受眾和定位已逐漸分化,顯現並頭發展的苗頭,而這無論是對行業還是消費者都是喜聞樂見的良好趨勢,畢竟讓科技服務於大眾才是合成鑽石技術的初衷。


— THE END —

作者介紹:潘彥玫,中國地質大學(北京)珠寶學院碩士,英國皇家寶石協會珠寶鑑定師(FGA)。現任國家珠寶玉石質量監督檢驗中心國檢珠寶培訓中心講師,主要從事鑽石、彩色寶石及玉石的教學與研究工作。授課風格生動親切、深入淺出,注重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使其學以致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