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官员退休后为什么要还乡?不能留在就任的地方养老吗?

阿布160104287


古代官员没有明确的退休年龄。一般情况下,身体出现了严重的状况,实在干不动了,才会向皇帝申请。皇帝同意了,你才可以退休。皇帝要是不同意,你还得继续干。

可能有人会说,干不动了才退休,那不是霸占年轻人的岗位吗?

(朝廷里的官员)

其实并没有。古代官员在位置上待的时间,算起来,真正不算长。不长的原因,一是当官的时候,年纪都比较大了。古代是要经过很复杂的考试,进士及第以后,才能出来当官的。考试本来就难,真正考上,一般都老大不小,干不了几年了。二是在官位上,还常常会被皇帝贬谪。一贬谪,就得在家里赋闲一段时间,或者发配到偏远的地方去反省,反正得离开官位。三是父母去世,官员们一般都需要“丁忧”。“丁忧”的时间,一般长达三年。双亲加起来,也就是六年。在这六年的时间里,官员都只能呆在家里。所以,实际算起来,古代官员干工作的时间真的并不长。

古代官员退休以后,一般都会回到自己的老家。那么,为什么古代官员退休要回老家呢?难道在工作的地方安家落户,不是更好吗?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必须首先要有个常识,古人住的房子,和我们现代人住的房子是不一样的。现代人都住在楼房里。一座钢筋混凝土的楼房中,一次性会住几十户人家。就算住那种别墅区,别墅的面积其实也并不大。古人不一样,古人都是一家一户单独住。也就是说,古人住的都是别墅。不但是别墅,加上配套设置,有时候甚至有一个村落的规模。

有人可能会说,你说古人住别墅,这一点我们都知道。我们问的是古人为什么不在当官所在地买地修别墅,而偏偏要回老家去修别墅呢?

(丁忧在家的官员,图取其意)

其实这个问题,还得根据不同的时代,具体来分析。

在上古及中古前期,官员当官建功立业后,朝廷都会以赏赐土地作为奖励。把国家的土地拿出来,对功臣进行分封。这种赏赐分封,有时候是根据土地面积,有时候是根据人户的多少。比如说“万户侯”,顾名思义,那就是封地上至少要有一万户的人家。

皇帝在赏赐有功的官员土地的时候,一般都会赏赐官员家乡的土地给他。因此,官员要修房住家,那也得是在自己的家乡,退休以后,自然也就回到了自己的家乡。

但也不一定,皇帝有时候也会把赏赐给官员其他地方的土地。比如,西汉的时候,就会以函谷关为界,函谷关以内的封地,自然离皇帝近一点,要显得高贵一点。函谷关以外的土地,离皇帝远一点,就要低贱一些。因此,官员们都喜欢给自己的封地,能够在函谷关以内。这样一来,官员的封地,就不一定在他家乡了。官员退休以后,肯定也只能回到他的封地,回不到出生时的那个家乡了。

但是,既然有了封地,封地就成了他的新家乡,实际上也算官员回乡。

(告老还乡,图取其意)

当时代发展到中古晚期及近古的时候,皇帝对官员等有功之臣的封赏,就不再是用土地。而是用银两、珍宝、禄米这样一些东西。或者是爵位这种精神性的荣誉。

官员有了钱,就想成为地主。要占有土地,就得花钱去买。

但是古代官员买地,其实是有很多限制的。他不大可能在自己任职的地方买土地。为什么呢?一方面,古代官员不会在一个地方任职太长时间。皇帝害怕藩镇割据,害怕官员做大,也不允许官员在一个地方任职太长时间。既然任职的时间不长,你把土地买来放在那儿干什么呢?另一方面,如果官员在他所任职的地方买土地,必然会受到言官的弹劾。要是受到弹劾,往往很快就会被贬责。官都当不成了,自然也买不到土地了。

相对来说,自己家乡的土地要保险得多。有了钱,就让家里人在老家买土地。等他退休的时候,家里也买了不少土地。既然土地都买在老家,因此他将来也就只能回老家养老了。

当然了,官员之所以退休以后一定要回老家。还受到“叶落归根”“封妻荫子”等观念的影响。毕竟古代是农业社会国家,这些观念,也是农业社会最基本的特征。


张生全精彩历史


可以留任养老的,并没有强制性要回家乡养老,但是因为很容易出问题导致没人敢!当时的朝廷给官员的俸禄实际上非常少,比如李卫在担任扬州知府的时候俸禄是每年150两银子,当时的银子折现成现在的钱大约是每两银子600元人民币,150两大约是90000人民币。这么一笔钱在当时不算什么大钱,基本上够吃,但是没法剩下多少,当个三五年知府的话买个小宅子是没问题,但是要买个几进大院还是不够的。虽然当时的官员肯定是有各种灰色收入能够置房买地,但肯定是不敢露富出来的,毕竟这玩意儿太明显了。所以大部分人就只能选择告老还乡,不是被皇帝赶走的,只是因为怕露陷。

其次,当时的官员除了朝廷俸禄之外,还会有皇帝赏赐,皇帝赏赐的种类很多,有金银珠宝,也有土地宅子。皇帝在赏赐大臣的时候,一般采取就近赏赐的策略,因为皇帝的赏赐并不是一次性赏赐的(按功劳),这是为了方便大臣管理,不然每次赏一个地方那么必然十分分散。所以呢,大臣的产业都在自己老家,只能去老家才能享受得到。

最后,远离是非之地。能够享受告老还乡待遇的人至少要三品以上,这些人在京城也是有皇帝赏赐的宅子的,但是这些人往往需要躲清净,防止被扣上各种帽子,赶紧远离京城回老家去。


优己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原因这几个:

第一,当官地点不是自己家乡。

古代大部分朝代,要求官员不得在本土本乡任职。

我们看明代的《儒林外史》,一开始的周进是山东人,他当上省教育厅厅长则是在广东。

而范进是广东人,同样当上了省教育厅厅长,却是在山东。

这主要是防止地方的宗族势力,推选出一个人来当官。这样一来,地方就变成宗族操纵地方行政大全,可以和京城的皇帝直接对抗了。

久而久之,形成地方割据势力甚至聚众造反都可能。

所以,官员都是外省人,退休了当然不会留在这个省。

第二,古人的思想问题。

不要说古人,就算民国时期大部分人都讲究落叶归根。

国民政府很多人溃败到台湾,在这里去世,留下的遗愿都是要将骨灰带回老家安葬。

就连老蒋和小蒋的棺木也没有安葬,而是等待未来迁回大陆。

所以,既然官员退休,都是年迈的老人。古人寿命很短,随时可能老死,当然要回到故乡了。

古人一般年老的时候,就提前准备好棺木和寿衣,坟地当然早就准备好了,就等死了以后埋葬。

第三,生活习惯问题。

古人和现代人不同,在外省生活是很受罪的。

别的不说,当时并没有普通话,只有一种官话。但官话不是所有人都会说,大部分老百姓都不会说。

所以,各省都操着自己的的方言。

大部分方言都是很难懂的。就比如上面的周进一个山东人,跑到广东简直就像到了外国。

而广东人范进去了山东,也无法同当地老百姓沟通。

另外,生活各种习俗都有很大区别。

人老了以后,都希望静养,回到自己最熟悉的环境,当然应该回老家了。

第四,置业问题。

古人和今天人不一样。现代的人,有了钱,就在北上广大城市疯狂买房、

古人有了钱,根本不会在当官的地方买房,因为官员调动时频繁的。今年在广西,明年圣旨一来就得去广东。

所以,古代官员赚了钱,一定都会寄回家,在家买房子买地。

就拿李鸿章为例,李鸿章发迹之后,他们六兄弟曾在安徽老家大量购置田产。据统计,李氏在老家合肥东乡占耕地约60万亩,占当地耕地面积的三分之二。

既然房屋都在老家,退休了自然要回去。


萨沙


中国的古代官员退休后,大多数是要告老还乡的,称之为致仕,这一惯例也慢慢形成了中国特有的乡绅文化。

古代官员一般有一个致仕的年龄线,大约是七十岁,当然如果体弱多病或绩效无能者也可以提前,得到皇帝的批准后就可以回乡养老了。

至于为什么非要回家乡,这个倒也不是绝对的。有一些可以留在京城,但京城生活费很昂贵,有的官员一辈子都买不起房子,面对退休后高昂的费用,想不离开都难啊!其它的原因可能有几点。

一是落叶归根的故土情节。古人对家乡的概念是非常看重的,尤其是对郡望、堂号什么的家族符号尤其重视,在外做官,为的是封妻荫子,光耀门楣,在外漂泊终究要叶落归根,因为那里有祖业、族人,祖产,这都感召官员退休后回到家乡。

二是家乡有产业,生活有保障。一般的官员在外当官期间都会在家乡置办田产,为今后回家乡做好准备,有田产,有房产,后面的生活不会降的太多,所以大部分官兵仍是回到家乡过退休生活。如曾国藩也是让其弟在家乡广置田地,修缮房舍。

三是保持自尊的需要。官员离开任所后,人走茶凉,待在任职之地,无职无权,门庭冷清,对大多数官员来说,受不了这种刺激,不如干脆一走了之,回到家乡,过起乡绅的生活,别人还高看两眼,岂不乐哉。

四是皇帝就允许。对于一些位高权重的人物而言,你的存在都是一种威胁,尤其处在京城和任所,为了消除对皇帝的威胁,干脆准你回老家,远离权力与纷争的中心,这样你好,我也好,两者彼此放心,求得平安。

当然,这些退休的官员由于具有开阔的视野,优秀的才干,回到家乡仍是倍受推崇的,很多都成为一方的绅士贤达,在地方发挥着影响作用。


华竖


你问这个古代好像有点太模糊,每个朝代针对退休官员的政策都是有所区别的,那么我简单说一下时间上离咱们比较近的清朝吧!

在清朝年满60就可以退休了,退休的官员就必须回到家乡养老。关于你提这个问题,咱们就拿清朝的京官来讲解一下,因为清朝京官更能体现退休返乡制度。清朝在京为官的官员,如果到了退休年龄还不返乡养老,执意滞留在京城是要被问罪的,所以一般人就乖乖回老家养老了。



这样的制度存在也是有一定道理的,这些官员当了一辈子官,一生中所积攒的人脉关系网是非常庞大的。他自己虽然退休了,但是那些亲系、门生等有的都还在任上,这些人如果经常走动就容易形成党羽,对朝廷政权的稳定是不利的。退休后让他们回老家养老,就能很好的解决这个隐患。


在清朝一个官员会有家人、侍从等等一大堆人员,随着退休人员的增多,这样的人员日积月累,会占用当地很大的资源。把他们分散到全国各地的老家,就不会存在这样的情况了。

还有些记载清朝官员退休不但要回到家乡,而且还要求回到家乡后,没有经过批准的情况下,是不允许再离开家乡的。意思是你退休后就在你的家乡画了一个圈,这个圈里面就是你的活动范围,没有上级批准就不允许出这个圈。当然也有极少数高级官员是不受此退休政策影响的。

手机打字不易,喜欢的话点个关注吧!


追记历史


古代官员致仕(也就是现在说的退休)也不一定要回家乡,这要看朝廷有没有这方面的要求。有的,是朝廷出于不放心或觉得还能担任咨询政务的职责,往往会在致仕圣旨上写明:“留京养老”。没有特别指明的,你既可以留京养老,也可以回家乡养老。但是绝大多数官员会选择回家乡养老,这是为什么那?1自己已经不在其位,再留在京师这个是非窝,皇帝的眼皮底下,稍一不慎,就会惹来杀身之祸。2宦海一生,思乡心切。有的人从青年走出家乡从政,一生因为职责或避嫌,往往回不了几次老家,致仕后落叶归根,也算是衣锦还乡吧!想回家看看,走走,和亲族儿时伙伴团聚!3有些做官时在家乡添置了大量的田亩、房屋,积累了巨额财富,回家就是为了享福。4官员致仕后回乡,特别是有些官职比较大的,在家乡也会受到地方官的尊崇,也会提供相应便利的养老条件,生活条件也会京城好。





谯郡太守


古代官员退休有两种说法,一称“致仕”,二称“乞骸骨”,前者是到年龄正常退休;后者是自请退职,意为请求使骸骨归葬故乡,颇有些悲悯意味。

《尚书大传.略说》中有提到:“大夫七十而致仕,老于乡里,大夫为父师,士为少师”。充国乞骸骨,赐安车驷马。—— 《汉书·赵充国传》

古代官员退休后选择养老地,无一例外都是归乡。能不能留在任职地养老?可以!但基本没人会这么做,原因有二:一是从古到今的乡土观念影响,落叶归根是人之常情;二是政治因素,既然退了就退的彻底,留在原地让继任者怎么看?搞不好还落得个“贪恋权位”的名声。




乡土观念,人老恋家

这是最硬核的原因。

自秦朝起,官员就职都实行“流官制”,“凡中央任命之地方官,上自郡国守相,下迄县令、长、丞、尉、边侯、司马均用非本郡人,刺史用非本州人”。

到了东汉更严格,汉灵帝熹平四年还出台了“三互法”,即“三互谓婚姻之家及两州不得交互为官”——官员除了不能在本地任职,连老婆的娘家所在地也不能去,如果两个官员家乡的州府挨着,也不能到彼此的家乡任职。


只要当官就得离家乡远远的,古代交通条件又比较差,从上任之日起,直到退休前,几十年不着家是常态,人越到老年就越是思念故乡,这种乡土情到现在也是。

况且古今都讲究“落叶归根”,死后要进祠堂,入祖坟,能安安稳稳的在老家宅子里去世是福分,如果留在外地养老,哪天去世了还要千里迢迢运回故乡安葬,人死了都不得安生,未免有些凄凉。

政治原因,不成文的规定

致仕归权,退休了不拿着朝廷给的封诰衣锦还乡,偏要留在任地养老,继任的官员多少会有想法,“新官上任三把火”,烧的火要是跟前任有关系岂不是尴尬?底下的人指不定还要传出什么风言风语,离职就是人走茶凉,为了让别人好办事,自己心里也不隔应,离开是两全其美之事。

尤其是京官,京城是个政治漩涡,多年朝堂尔虞我诈,能全身而退就是最大的胜利,退休了留着不走,一是容易再次卷进是非,养老不成反而“身败名裂”“客死他乡”,二是给人留下“贪恋繁华”“心有不甘”的印象,也不符合士大夫的价值观,怎么会有衣锦还乡,在老家含饴弄孙来的潇洒,还能落个不恋权的好名声。



就比如清朝的张廷玉,致仕了不赶紧远走京城,至少不会闹出个“军机处泄密”的大案来,因为军机大臣汪由敦是他门生,乾隆甚至怀疑他就是张廷玉埋下的棋子,不然怎么会出现谕旨还未出宫,你张廷玉就知道了?要不是张廷玉是康熙朝重臣,还曾赐予过死后配享太庙,张的脑袋早就落地了。

官员致仕后回家乡都做什么

除了在老家读读书,享享清福外,致仕回乡的官员还起到一定的政治作用。

古代一直有“皇权不下县”的说法,指的是朝廷行政力量最多只能延伸到县一级,再下一级就要依靠乡民协助自治了,这就需要一些“话事人”充当乡民代表,也只有当地士绅才有这个能力能担负起这个职责。

至于话语权的大小,就要看乡绅曾经担任过的官职有多大,比如一个乡里有三个致仕官员,分别干过县令、知府、尚书,那影响力大的无疑是尚书,不仅在当地,就算在一省也有相当大的影响。

比如清朝的刘墉、刘统勋父子,在山东诸城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官宦之家,刘家在诸城的话语权比知府还大。

总结,古代官员致仕回乡,除了落叶归根的传统的思想,也是为了尽量规避政治上的风险,即可衣锦还乡光耀门楣,又给人留下不贪恋权势的印象,于情于理都是个好选择。


疯狂的008


古代官员的告老还乡可以说是现代社会退休制度的雏形。古代官员在感觉自己身体无力继续从事繁琐的政务之后。便会相皇帝上一封奏折陈述自己身体年迈、年事已高,无力再为皇帝排忧解难、分担政务……请乞骸骨回乡养老!


一般这类陈情奏章的内容都十分的煽情,大多为陈述忠君爱国之意以及自身的仕途历程和身体状况。皇帝在综合考虑之后,一般会准许其告老还乡,从繁忙的政务之中脱身出来回到故土享受天伦之乐。并且还会赐予其各种恩赏和封号,以谢多年君臣之宜。那么为什么古代的官员退休之后一定要返回家乡呢?而不能够留在自己长期工作的地方度过余生?

首先,古人的思想体系里面有很重要的一条便是落叶归根!这不仅仅是人之本性,也是当时社会的伦理道德所提倡的。一个人在外求学当官多年,晚年都要回到自己的故里,回到生养自己的地方。这里有自己的宗族兄弟,乡亲故旧,可以畅叙少年故事。而且很重要的一点是,古人都希望在自己百年之后葬在自己的祖坟之中。这是一种荣耀,也是一种归属感。



另外,古代的官员很多时候都经常变迁自己的官职和任职地。很少有在一个地方长期任职的情况发生。即使有这样的情况发生,对于个人来说,无论在外地担任如何高贵的官职,自己终究是一个客人,这里终究是他乡。在自己晚年回归故里,依然是自己心中的最好归宿。


另外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古人外出做官并非是将整个家庭都带出去。很多情况下自己的父母以及兄弟都留在自己的家乡,甚至自己的老婆和家眷也留在了家乡侍奉双亲,也有一些连儿子都留在家乡读书生活。更不用说自己的家乡还有整个家族的族人。古人有着十分强烈的家族意识。对于几代以内的家族近亲都比今天的我们更亲切重视。整个家族的荣辱与共几乎是一体的。而且古人在辞官时,可能家中尚有老母在世。那么身为儿子更要回到家乡侍奉母亲左右,以尽孝道。


聚是一团火,散作满天星。古代各地都涌现出了一些名门望族,族里也会出现一些在外做官、在外经商的人。这些人都代表着家族的荣誉和身份。无论官做多大,人走多远,整个家族的兴衰都与每个人分不开。当然在这些人到了垂暮之年。自然也会再回到这团火中,回到自己的家族里。度过余生,享受天伦之乐。

富贵不还乡,如锦衣夜行。古代很多在外做官的人,都是家族里的佼佼者,都是家族晚辈的学习楷模。在自己晚年之后,在告别官场繁琐的事务之后。锦衣还乡,荣归故里,这算得上是一个人一生最大的成就。



珞珈山的猫


“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古代科举制度是官员选拔的主渠道,所以就出现了很多“十年寒窗苦”的莘莘学子,只为了有朝一日能够“高中”,而光耀门庭。从而开启自己的出仕之路,或是京官,或是地方官就不好说了!


有“出仕”自然就有“致仕”,也就是到了退休年龄,很多官员都会选择“告老还乡”这是为什么呢?据我分析有以下几点原因!

衣锦还乡荣归故里!

古代官员“致仕”后,“衣锦还乡荣归故里”成了他们的首选,回到家乡后,自己风光,家族也光,老祖宗脸上也有光!


根深蒂固的落叶归根思想!

古人都受儒家思想的影响,“落叶归根”成为人死后的“终极目标”,所以一般官员“致仕”后会选择回到故乡,以免“客死他乡”,树高千尺,最终还是要落叶归根的!

家族观念!

古代官员“致仕”后,因为自己亲族、宗祠都在家乡,回到家乡后自己的亲情网都还在,日常生活也都能相互照顾一下!


远离是非地!

古代官员“致仕”后,都想着能够安享晚年,如果在就任地养老,自己在任期间难免会得罪一些人,卸任后没有了权力,难免会有人前来报复,所以最好的养老方式就是远离是非之地。这也是很多古代官员不愿留在就任地养老的原因!


综合上述,古代官员“致仕”后,告老还乡才是最明智的选择,但是世事无绝对,也有很多官员会留在就任地养老,毕竟已经熟悉了当地的环境跟人文。


唐古看今


退休还乡,既有观念问题,也有政治问题。古代官员并没有退休的说法,所谓退休就是致仕,致仕有主动被动之分。

主动致仕,要么是实在年老多病,干不动了,称病退休,要么是与当前朝堂环境不合,要么是规避倾轧风险,主动提出退休。“爷伺候不了,不想干了,皇上您开恩放俺回家吧。”

被动致仕,比如与皇上理念冲突,但念你有功,不便治罪,或者出于皇恩宽仁考虑,反正就是不想让你干了,交出权力,回家养老吧。

不管是主动还是被动,为了表示已没有威胁,不会对皇上或者朝堂势力集团造成影响,并且不再过问政事,就要远离政治中心,远离朝堂,回到故乡。致仕一般就等于在政治斗争中认输了,朝堂斗争,波谲云诡,谁也无法保证自己一辈子顺风顺水,所以一般情况下,只要致仕回乡,表达认输,大多不会再赶尽杀绝,也是为自己失势的时候留条后路,等于一条默认行规。如果致仕而不走,就表达出一种不甘心,恋权观望的态度,这就可能被赶尽杀绝了。

最后的一分观念问题,落叶归根,这是中国的传统文化基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