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时期的战争=奥林匹克运动?

导语

有人说春秋是礼崩乐坏的时代,因为这个时期是以周天子为中心的分封制难以为继时候,新的集权制度亦未建立。还有人说春秋是承前启后的时代,因为上有齐桓晋文称雄称霸,下有狐偃管仲封侯拜相,孔子老子更是影响深远。可以说这个时代是乱世丛林,英雄伟人辈出。这样说是没错的,因为春秋是古老中国的青春时代,应该说一部春秋史,足以奠定整部中国史的基础。

《失败者的春秋》|春秋时期的战争=奥林匹克运动?

那为什么春秋时期出了秦国,都是失败者呢?今天我们就通过《失败者的春秋》这本书来看看春秋时期礼崩乐坏、贵族走向黄昏的历史原因。

一、礼崩乐坏:贵族的黄昏

要想了解透春秋时期的礼崩乐坏,我们就要先看看礼乐没崩坏的时候,世道是什么样的。

1.贵族时代的风度

西周时期,周人用天命、封建、宗法、礼制四条纽带,把天下维系成一个整体。《国语·周语》中记载了这样一段话:“先王之制,邦内甸服,邦外侯服,侯卫宾服,蛮夷要服,戎狄荒服。”

什么意思呢?就是说,天下是一个大正方形,天子在正方形的最中央,他直接控制的那个正方形,叫甸服。天子分封的诸侯国,它们的领地围绕着甸服,构成第二个正方形,叫侯服。已经归顺天子,也就是已经绥靖的地区,构成第三个正方形,叫绥服或者宾服。

《失败者的春秋》|春秋时期的战争=奥林匹克运动?

尚未归顺天子,但已经和天子结为同盟的地区,构成第四个正方形,叫要服。这里的“要”就是指约定或约束的意思。而最边缘的未开化地区,天子就任由它自生自灭,这些地区构成第五个正方形,荒服。

从这儿我们就能看出,在周代社会等级是非常森严的,那个时代,贵族阶级即使发生战争,打起来也是非常守规矩的,基本上遵循短平快的原则,一次战争分出胜负的时间基本上不会超过一天,两方势力把大队人马拉到阵前溜一溜,亮一亮刀枪,踢一圈正步,谁优谁劣也能看出个大概了。

到了春秋早期,战争也是非常讲究仪式感的,交战双方非常注重战场上的风度,杀戮时往往也比较克制。

《左传》中描绘的战争场面,有几点给人印象特别深刻。其中一点,就是战争中始终贯穿着身份等级的意识,这种在战场上彬彬有礼的特点在鞌之战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公元前589年,齐顷公率齐军讨伐鲁国和卫国,鲁国、卫国派使者到晋国求援。晋国在这一战中打得漂亮,大获全胜,打得齐顷公慌忙撤兵。

《失败者的春秋》|春秋时期的战争=奥林匹克运动?

在撤兵途中,齐顷公在前面逃,晋国大夫韩厥在后面坐着战车追。既然有战车,那坐哪个位置就是有说法的,按当时的规矩,如果不是主帅,那么车上三个人,地位最高的就要坐左边。

按照这个规矩,韩厥应该坐左边,但前一天晚上,韩厥的父亲给他拖了个梦,让他避开车上左右的位置,所以他就坐在中间亲自驾车。可是即便架着车,身为贵族的韩厥,举手投足间展现出的精气神也不一样。齐顷公身边的人一眼就看出来了,立刻提醒国君说,“射其御者,君子也。”

在这里我们要插一句,在孔子以前,“君子”这个词主要强调的还是身份而不是道德,含义和“贵族”差不多。齐顷公身边的这位的意思就是说,把领头的君子射掉,追兵就退了。

但齐顷公很不满,他寻思着,你不说他是贵族,我这箭早插他胸口上了,现在你说人家是贵族,又让我射他,这就于礼不合了。于是,齐顷公嗖嗖两箭,把韩厥车上左右两边的人都射倒了,就剩下韩厥一个,因为是君子,不能射,所以只能任凭人家把自已逼进绝境。

齐顷公这么讲究,韩厥也不差,甚至比齐顷公更有贵族风度。当时齐顷公拉车的马被树枝挂住了,韩厥没费多大力气就把齐顷公给追上了。

在当时,哪怕抓俘虏,大夫面对国君,即使不是自己国家的国君,那也必须非常注重礼节。首先就要准备礼物,照规矩,要先送一件轻礼,再送一件重礼。韩厥解下自己一匹马的缰绳,拿这匹马当轻礼。之后,他又从自己的战车里,拿出了酒杯和玉璧。出来打仗还备这么多东西,韩厥真算是一位暖男了,这下,一马一玉璧,轻重礼就算凑齐了。

《失败者的春秋》|春秋时期的战争=奥林匹克运动?

《老子》里提到送礼,说是“拱璧以先驷马”,马和玉的组合在当时是很上档次的礼物标配。于是韩厥给齐顷公敬酒并献上玉,说道:

“我们国君派我们这些臣下为鲁、卫两国求情,说不要让军队进入齐国的土地。我很不幸,恰巧碰上了您的军队,没有地方逃避和躲藏,而且我也害怕逃跑躲避会让两国国君受辱。下臣勉强充当一名战士,谨向君王报告我的无能,但由于人手缺乏,只好承当这个官职。”

咱们来看看,韩厥这话说得多漂亮,他先是强调晋国的政策,表达晋国对齐国本质上友好的基本立场,把国家放在个人前面,这叫识大体。然后韩厥强调自己英勇作战也并非恶意,而是对晋国和齐国的荣誉的珍惜,意思就是说,我如果怯懦,那就丢了晋国的面子,而齐国竟然和没面子的国家作战,也光彩不到哪去。最后韩厥对本国缺少更合适的工作人员表示歉意,就是说,既然没有更合适的人抓你,我就只好动手抓你了。

韩厥说这些话时,充分展示了他作为贵族的教养,可见当时的贵族想要出来走动,必须要掌握一套“贯口儿”(也就是口头语)。我们现在可能对齐顷公和韩厥的行为很不理解,但当时,这确实是一个贵族自尊和尊重他人的体现,从这个小细节上,我们也能体会到当时盛行的“礼乐”什么样。

2.礼乐的逐渐崩坏

随着时间的推移,春秋时期的各路诸侯发生的战争越来越频繁,此时他们发现,贵族文化在战争中严重缺乏实用性,你和人家客气,人家不和你客气,这样就会导致讲风度的吃亏,不讲风度的反而能得到实惠,所以,大家索性就抛下风度,想要什么,自己动手抢就好了。

《失败者的春秋》|春秋时期的战争=奥林匹克运动?

于是,礼崩乐坏就不可避免地发生了。孟子后来说的“春秋无义战”,就是这个道理。当然,当事人肯定不会承认孟子的说法,他们肯定会说自己发动战争是反强扶弱,是帮助落难公子,是帮别的国家主持公道,再“正义”不过了。

《史记·吴太伯世家》中曾经记载了这样一段话:楚边邑卑梁氏之处女与吴边邑之女争桑,二女家怒相灭,两国边邑长闻之,怒而相攻,灭吴之边邑。吴王怒,故遂伐楚,取两都而去。

意思就是说,吴楚两国边境上,两个姑娘采桑叶,大约是看中了同一棵桑树,就斗气厮打起来。回家后各自哭诉,于是两家的男人就开打。吴楚两国的边境城市的长官关注到这件事,都觉得起因虽小,却关乎国家体面,不能示弱,于是就打了一仗。战况跟国君一汇报,两大国间的战争就爆发了。

这已经是春秋末年的事情了,当时各国发动战争已经谨慎得多了,而吴国和楚国又是这个阶段的超级大国,还会因为这种小事打起仗来,由此可见,类似的事情会在春秋时期发生很多。

春秋时期的礼崩乐坏不仅表现在打仗任性,不讲道义,在忠君爱国,严守伦理纲常方面也是离谱得没边儿,臣下一言不合就弑君的故事竟然也能发生。

就拿宋国的贵族南宫长万来举例。南宫长万是个大力士,被后世评为力气可比项羽,他力气之大,在《左传》中有两个细节可以证明:一是他母亲坐在车上,他拉车一天跑了二百六十里;二是人家把他灌醉包进犀牛皮里,他硬是穿破犀牛皮,把手脚都伸了出来。

《失败者的春秋》|春秋时期的战争=奥林匹克运动?

可就是这位大力士,在一次宋鲁交兵时,被鲁庄公用一种叫“金仆姑”的箭射了一箭,然后被鲁庄公的部下团团围住,将他生擒活捉了。在南宫长万当俘虏的日子里,鲁庄公对他不错,让他随便住在宫里,几个月之后就放回去了,这段时间,南宫长万被鲁庄公的风采折服,打心眼里觉得鲁庄公是当世最好的国君。

后来,南宫长万回到宋国,宋闵公屡次在大庭广众之下侮辱、戏弄南宫长万,直呼他为“囚”,南宫长万心里的怒火已到了爆发的临界点。

又有一次,南宫长万和宋闵公博戏,玩着玩着谈到了鲁庄公,南宫长万一听谈到了自己的偶像,立马滔滔不绝,就开始歌颂鲁庄公:“庄公这个人绝了!庄公这个人长得帅,人还好,天下诸侯里能算合格国君的,也就只有庄公了!”

这话宋闵公听了当然很受伤,何况当时他最宠爱的女人还在场,面子上就更挂不住了,他先对女人说:“这是个囚徒! ”意思是你别听他的,之后宋闵公又转向南宫长万,说:“你不就是被他活捉过吗?他怎么就帅到这个地步了?”

南宫长万一听,你侮辱我不要紧,还侮辱我的偶像,简直不能忍了,于是就愤怒地抓起宋闵公,“绝其脰”,一下子把宋闵公的脖子拧断了。

《失败者的春秋》|春秋时期的战争=奥林匹克运动?

这时忠臣仇牧赶到,手持利剑,大声呵斥。于是南宫长万反手一击,就把仇牧的脑袋拍得粉碎。《公羊传》在描述仇牧的死状时用了五个字:“齿著乎门阖”,意思是仇牧的牙都被南宫长万拍得激射出去,嵌进了门框里。

从今天的角度来看,南宫长万弑君这件事之前并没有什么计划,成功后也没有谁是获益者,可以定性成是“激情杀人”。而这个看似毫无道理,如同儿戏的故事反映出的则是一个深刻的时代问题,那就是被封建社会奉为圭臬的三纲五常和等级制度在春秋时期已经崩坏到了让人难以想象的程度,这也就道出了为什么春秋礼崩乐坏,是贵族的黄昏这个问题的根本原因。

二、群雄争霸:大国的崛起

在了解了春秋礼崩乐坏的原因后,我们再来看看春秋时期的群雄争霸,以及争霸过程中的大国崛起。

要说春秋霸业哪家强?历史上几乎没什么争议,那就是晋、齐、楚、秦。关于这一点,《十二诸侯年表序》说得最言简意赅:

齐、晋、秦、楚其在成周微甚,封或百里或五十里。晋阻三河,齐负东海,楚介江淮,秦因雍州之固,四海迭兴,更为伯主,文武所褒大封,皆威而服焉。

大意是,齐晋秦楚在西周时都是小国,但地理形势好,所以轮流兴起当了霸主,当年周文王、周武王封的那些大国,都害怕它们的威势,只能屈服。

《失败者的春秋》|春秋时期的战争=奥林匹克运动?

由此可见,晋、齐、楚、秦四国在春秋时期的霸主地位还是有目共睹的。接下来,我们就通过讲述这些国家的称霸历程,来分析这些大国得以崛起的背后原因。

1.尊王攘夷

我们先说齐桓公,齐桓公是五霸之首,身上具备着最正宗的春秋“霸主范儿”。“霸主范儿”是什么样呢?真正的霸主要具备三个特点:第一,霸主要有牺牲精神;第二,霸主要为诸侯解决困难;第三,霸主是天子意愿的执行者。而齐桓公之所以能够成为“霸主”,成就霸业,最核心的因素就是齐桓公做到了“尊王攘夷”。

所谓“尊王攘夷”可以分为两层意思,一个是“尊王”,一个是“攘夷”。接下来我们分别说说这两种策略里的门道。

“尊王”,就是尊重周天子,齐国打着天子的旗号,这样大家即使遵从齐国,对外也可以说是遵从天子,这比直接让人遵从齐国好听多了,面子上也能过得去。

齐国这种做法太聪明了,不知不觉间不知道化解了多少抵触情绪。齐桓公利用天子的名义行事,表面上给天子恢复了许多荣光。而天子在收获荣光的同时,齐桓公自己也收获了伟大。

《失败者的春秋》|春秋时期的战争=奥林匹克运动?

齐桓公“尊王”的思想体现在他非常喜欢主持会盟,他公开主持的最著名的一个会盟就是葵丘大会。

当时周惠王想废掉太子郑,立自己爱妃生的儿子王子带为太子。本来这事和齐桓公没什么关系,但是为了证明春秋霸主的影响力和存在感,齐桓公非要插一脚,力保太子郑。

后来,周惠王死了,太子郑果然即位,史称周襄王。周襄王对齐桓公十分感激,派人给他送了祭肉、珍贵的弓箭和车子。齐桓公利用这个机会,在公元前651年在葵丘(今河南兰考、民权境内)会合诸侯,招待周王的使者。

在葵丘之会上,齐桓公代表各诸侯国宣读了共同遵守的盟约,主要内容包括:不准把水祸引向别国;不准因别国灾荒而不卖粮食给受灾国;不准更换太子;不准以妾代妻;不准让妇女参与国家大事。

这些内容,有些是各国在经济上互相协作的要求,有些是维护宗法统治秩序的需要。最后齐桓公还宣布,“凡我同盟之人,既盟之后,言归于好。”这话说了一半,言外之意就是不和我结盟的人,我可就要不客气了。通过葵丘的盛会,齐桓公这个“中原首霸”的位置算是坐稳了。

除了“尊王”,齐桓公还做了一件相当霸气的事情,那就是“攘夷”。“攘夷”很好理解,就是讨伐蛮夷,这个蛮夷既包括像戎狄这样的北方游牧民族,也包括楚国这样的被中原诸侯国称为蛮夷的国家。

《失败者的春秋》|春秋时期的战争=奥林匹克运动?

这个行为收获了无数正面评价,孔子就称赞齐国尊王攘夷的功绩,说:“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意思就是说,如果没有管仲,我们恐怕要披头散发穿左衽的衣服了。在当时,汉服是右衽,北方少数民族是左衽,因为管仲辅佐齐桓公成功抵御了当时北方民族对中原地区的侵扰,保护了中原地区的周王室和诸侯国,所以孔子说这句话是在表扬他。

我们举个例子来具体看看齐桓公的“攘夷”措施。公元前660年,卫国遭到了戎狄的入侵,卫国是个小国,所以败得很惨。当时卫国的国君卫懿公在作战中被杀了,据说他的尸体被戎狄分食,最后只有肝脏是完好的,而卫国所剩居民仅有五千多人,在很短的一段时间里,卫国就亡国了。

这时齐桓公坐不住了,齐桓公的母亲就来自卫国,所以齐国和卫国素来亲厚,另外,作为正义的春秋霸主,齐桓公怎么能眼睁睁地看着卫国被蛮夷欺负呢?于是齐桓公决定救援卫国,扫荡戎狄。

齐桓公派出军队,联盟各国,展开了一系列激烈的战争,把戎狄的势力驱逐到黄河以北,同时把卫国的难民保护起来,接到曹地,并立新君戴公。此外,齐国还提供了丰富的援助物资,帮助卫国复国。据说在齐桓公的帮助下,“卫国忘亡”,也就是卫国都把亡国之痛都抛在脑后了。

《失败者的春秋》|春秋时期的战争=奥林匹克运动?

自那以后,齐桓公的威望越来越高,众多诸侯国每有重要的事情都找齐桓公帮忙,齐国无形之中成了各国心中的领导人,齐国霸主的地位也是越坐越稳。

2.集权争霸

齐桓公之后,晋国成为了第二个称霸的诸侯国。晋献公争霸的做法和齐桓公有很大不同,他不会通过帮助小国,让小国“依附”他,而是利用暴力,直接吞并,把小国变成自己的一部分。

《春秋大事表》的作者顾栋高曾统计,晋国在春秋时期一共吞并了十八个国家,鼎盛时期国土囊括现在的山西省全部、陕西省东部和北部、河北省中部和南部、河南省西部和北部、山东西北部与内蒙一带的广大地区。可谓是家大业大,说晋国是一方霸主,绝对是没有争议的。

《失败者的春秋》|春秋时期的战争=奥林匹克运动?

晋国的这种侵略扩张、集权争霸的打法,可以说是毫不留情地撕下了西周宗法最后一层温情的面纱,甭管同姓不同姓,是不是一家人,你碍我眼了,我就吞并你,丝毫不顾及舆论,最典型的就是假途伐虢]这件事了。

当时,晋献公要去攻打虢国,跟虞国国君借路。虞国国君想都没想,就同意了。这时,虞国一个大夫劝阻虞国国君,讲了一番辅车相依、唇亡齿寒的道理,但虞国国君丝毫没有听进去,只回了这么一句:“晋,吾宗也,岂害我哉?”意思就是说,晋国和我们虞国同宗,大家都姓姬,他还能害我吗?事实证明,虞国想得太美了。晋献公灭了虢国,回兵途中,又顺手灭了虞。

虞国国君的话我们今天听来无比呆萌,但在当时,可是很正常的思维。因为当时大国吞并小国的事例虽然不少,但确实会挑不同姓的去吞并。这可以说是春秋时期中原诸侯国之间一条不成文的规则了,但是晋献公确实是个敢于站起来掀桌子的人,全然不顾什么情分,什么脸面,这也跟晋国常年和戎狄征战有很大关系,晋国的思维已经不自觉地向戎狄靠近了。

不过话说回来,晋国也是无奈。因为晋国当时的地理位置比较特殊,当初西周封建时,封在晋国旁边的几乎都是同姓,除了戎狄,晋国想找异姓国下手,也很难找到。关于晋国这种对内屠宗室、对外灭同姓的作风,顾栋高评价说:“盖天下之无王,自晋始。”

《失败者的春秋》|春秋时期的战争=奥林匹克运动?

但也正是因为如此,才有了一个强大的晋国,它才能西拒强秦,南抗劲楚,扮演起华夏文明中流砥柱的角色。

和晋国一个思路的,还有当时的楚国。因为称霸能让楚国上下各个阶级都获得直接好处,所以,楚国上下的扩张热情是高度一致的。春秋时代,绝大多数小国都被消灭了,其中,被楚国灭掉的国家是最多的,比前面我们讲过的晋国还要多。

楚国为了争夺霸主,往往会把别国打到灭亡边缘,最后关头再给人留条活路,来展示自己的恩威并举。比如宋国就被楚国打到了要亡国的地步,不是一个简单的“惨”字能形容的。

公元前595年,楚庄王派大夫申舟出使齐国。从楚国到齐国,一定要经过宋国,楚国和宋国向来不对付,于是楚庄公就特别要求申舟:“无假道于宋。”意思就是,不许向宋国借路。从人家国土上经过,当然要和人家打招呼,不借路,那就是故意刺激宋国。

《失败者的春秋》|春秋时期的战争=奥林匹克运动?

申舟对楚庄王说:“郑昭宋聋,晋使不害,我则必死。”意思就是说,郑国人眼神好,最会看风头;宋国人耳朵聋,遇事拎不清。您派我去晋国,要是不向郑国借路,这口气郑国人没准就咽下去了,但宋国人肯定不会忍,必定会要我的命。

楚庄王的回答倒也干脆:“杀汝。我伐之。”宋国要是把你杀了,我就攻打他们!话说到这份上,申舟也明白了,大王就是想用自己这条命,换一个伐宋的理由。于是没再说什么,就这么去了。

果然,宋国反应很激烈,直接就把申舟给杀了。虽然这事楚庄王早就预料到了,但是他听说这件事后的反应,还是气得要炸裂。

总结

在《失败者的春秋》这本书里,作者刘勃以点带面,不仅为我们讲解了春秋时期礼崩乐坏、贵族走向黄昏的历史原因,还从发展的角度,为我们展现了齐、晋、楚、秦等大国霸主博弈的精彩故事。

春秋的失败者,不只是在军事和政治上的失败,也是文化的失败,甚至是观念和性格的失败。春秋的重要历史角色,是当时的贵族阶层,主要的战争形式是车占,有点像竞技体育:在开阔地带用战车互相往来冲击,而不是防守战略要地;守军是平民的职业,贵族只负责打仗,讲究光明磊落的正面决战,不搞偷袭之类的战术,还经常逞个人英雄主义,比如在发起总攻之前,先派出一个最杰出的战士,单独驾驶一辆车冲向对方的阵地。

春秋历史的激荡,如今依然能给予我们很多灵感和想象,那些看似是古代中国独有的问题,实际也是现代世界所面临的挑战。希望我们可以以史为鉴,从历史的衰退中吸取教训,从历史的兴盛中总结经验,才能真正让“读史使人明智”这句话成为可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