浥浥炉香初泛夜,离离花影欲摇春,这句什么意思?你怎么看?

用户4778550496629


孤身清冷真如幻,前路忧伤夜作春。

这一句表面看上去仅仅是普通的景物描写,主要作用便是铺垫或渲染,以烘托颈联和尾联,有些像会场布置,强调的是气氛。但实际上作者在表示哀怨和悲伤,为何小可如此断定?

浥浥炉香初泛夜,离离花影欲摇春。

浥,原本是指“湿”之意,比如沾湿,湿润。《诗经》中的“厌浥行露”就是露水打湿了衣裳。后来多用于眼泪,其程度相当于“眼晴湿了”,“有一点眼泪流了出来”,和“哭”以及“泣”有明显的不同。比如陆游《钗头凤》“泪痕红浥鲛绡透”指的就是流出的几滴眼泪打湿了手帕,王维《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轻尘”这个浥也是湿而已,借指这个雨是细雨微雨,而不是中到大雨。浥的力度比较小。

后来这个字引伸为“轻轻地流动”,大意是指,花露水沾湿了衣裳所以让衣裳也仿佛带了花香,后来多指清香的味道。比如谢灵运“浥露馥芳荪”就是源于《诗经》那一句,只不过添加了味道,后世也如此继承,从香,到甜,反正是美好的味道都可以加进来。比如韦应物“露浥荷花气”就是花香,司空图“露浥清香悦道心”。

但不论如何变化,这个浥字的源头是诗经的那一首诗,而那首诗是形容离别,形容痛苦,以及一点悲愤。

之所以如此断定,就因为用了一个浥字,形容炉香的字那么多,为何偏偏要用这个浥字?

巧的是,离离二字也是源自《诗经》“彼黍离离,彼稷之苗”,那一首诗叫《黍离》,里面有一名句“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这首诗说的是惆怅和忧伤。

做为大文豪,写诗怎么可能随便就用一个字,而且还用得这么巧,这么富有深意?翻翻诗词就知道了,形容炉香可以用细细,袅袅,冷冷,杳杳,形容花影可以用重重,冉冉,亭亭。

怪不得会后来发生了乌台诗案!


亦有所思


出自苏轼的《台头寺步月得人字》

风吹河汉扫微云,步屟中庭月趁人。浥浥炉香初泛夜,离离花影欲摇春。遥知金阙同清景,想见毡车碾暗尘。回首旧游真是梦,一簪华发岸纶巾。

这一句的大意就是:炉子里的香烟刚刚飘起来,花影在风的吹动下不停地摇摆着。

自我解读,这首诗就是苏轼趁着月光到台头寺漫步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

整首诗的大意就是:风吹动着天河里的微云,我步行到月光下的庭院里。炉子里的香烟刚刚飘起来,花影在风的吹动下不停地摇摆着。远远的我就知道那天上的宫殿散发着清光,也能猜想到有人坐着毡车在那天上游荡,不信你看,我都看到了毡车过后扬起的灰尘。回想起来,以前游玩过的地方,那些时光真是一场梦一样,我头巾下的头发早已经斑白了。

整首诗就是触景生情,回忆以前的美好时光,感叹自己老了。


妫中梦


全诗为:

宋诗人苏轼的《台头寺步月得人字》

风吹河汉扫微云,步屟中庭月趁人。

浥浥炉香初泛夜,离离花影欲摇春。

遥知金阙同清景,想见毡车碾暗尘。

回首旧游真是梦,一簪华发岸纶巾。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 汉族,眉州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

嘉祐二年(1057年),苏轼进士及第。宋神宗时在凤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职。元丰三年(1080年),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宋哲宗即位后任翰林学士、侍读学士、礼部尚书等职,并出知杭州、颍州、扬州、定州等地,晚年因新党执政被贬惠州、儋州。宋徽宗时获大赦北还,途中于常州病逝。宋高宗时追赠太师,谥号“文忠” 。

苏轼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文纵横恣肆;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 ;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善书,“宋四家”之一;擅长文人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

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潇湘竹石图卷》《古木怪石图卷》等。

自我翻译:香炉散发出浓郁的香气,缭绕在夜空之中,花影扶疏,随风飘舞,想要和春天一起摇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