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分钟反思朋友圈:健身的差距,究竟有多大?

有一支《我为什么要健身?》的创意短片,让人看了感触颇深。

简单来说就是——一个失恋的男生,为了摆脱失恋的阴影,开始固定时间健身。

7分钟反思朋友圈:健身的差距,究竟有多大?

最后,人瘦了,也变得更自信了,最重要的是,那些失恋带来的丧情绪,也都在一次次运动中排解掉了。

7分钟反思朋友圈:健身的差距,究竟有多大?

当然,并不是一开始健身就能够彻底忘掉失恋带来的伤痛,而是在一次次心碎、颓丧、煎熬中慢慢坚持下来!

7分钟反思朋友圈:健身的差距,究竟有多大?

一开始你试着振作并加入健身房,试图转移注意力。即使对运动健身一知半解,即使弱到什么几乎什么都不能做,依然坚持着流汗。

7分钟反思朋友圈:健身的差距,究竟有多大?

上班时还要假装不在意地听着同事们对他讲着前女友与那些男人的故事,假装即时看到前女友也保持着淡定微笑。

然后上健身房,流更多汗,学习健身知识,规划饮食,试着忘记带给你伤害的她。

上健身房,锻炼,流汗……

某天,锻炼后爬到健身房顶楼,看着那些依然亮着灯的办公室,觉得可能大多空无一人。你惊觉自己正孤独地盯着一座空空的大楼,瞬间倍感忧虑。

7分钟反思朋友圈:健身的差距,究竟有多大?

上班,上健身房,流汗,回家,睡觉,间歇性对前女友歇斯底里……过程中,你开始和健身房的人交朋友,开始用击拳打招呼,这是健身人的沟通方式,开始有了固定的健身伙伴……

7分钟反思朋友圈:健身的差距,究竟有多大?

不断重复,更多击拳,更多汗水,身体也在慢慢改变……

7分钟反思朋友圈:健身的差距,究竟有多大?

你达到自己定下的体重目标,收获越来越多的赞美,但前女友又有了新男友并且四处炫耀,还彻底地无视了你。更重要的是,对方比你帅,身材比你好,长得比你高……陷入新一轮沮丧,对自己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厌恶。

7分钟反思朋友圈:健身的差距,究竟有多大?

你只能拼命地积累下一摊又一摊的汗水。与此同时,他注意到了她。

7分钟反思朋友圈:健身的差距,究竟有多大?

那些曾让你感到悲伤的无人办公室,在那女孩全新的诠释下,“每个灯都代表一个回家的人,与心爱的人开心地在一起”,你的心瞬间明亮了。

7分钟反思朋友圈:健身的差距,究竟有多大?

某一天,你发现,不知不觉间已过去一年了。日复一日的运动,你从外貌到精神状态,整个人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

在运动中治愈自己的,其实还有很多人。

优客工场的创始人毛大庆曾因压力太大而被诊断出中度抑郁症。面临着需要长期吃药与药物副作用,他陷入了极大的恐慌。 就在此时,他所在的公司开展跑步运动。毛大庆虽然一开始并不情愿参加,但也从800米一点一点跑下来,一个月以后,他竟然完成自己人生中的第一个五公里。

毛大庆说:那个完成五公里的晚上,我回到家里边感觉像过年一样,那天晚上我没有吃药,睡得还特别香甜,感觉人生一下子进入了新的状态和境界。

7分钟反思朋友圈:健身的差距,究竟有多大?

就这样,毛大庆开始了自己的跑步治愈之旅。他会抽空去参加马拉松比赛,也会在零下16度的冬天早上,去奥林匹克森林公园晨跑,一跑就是20公里。

7分钟反思朋友圈:健身的差距,究竟有多大?

毛大庆有一次在滑雪中把腿弄折了,不得不中止了跑步,一时间所有的负面情绪又卷土重来。深觉自己不能这样下去的他,在静养40多天后开始尝试小跑。

之后他又偷偷给自己报了马拉松比赛。他全程是跑跑走走下来的,42公里跑了5个多小时。跑完后,泪如雨下。

7分钟反思朋友圈:健身的差距,究竟有多大?

毛大庆说,“那虽然是我跑过最烂的马拉松,但却是我最激动的一次,因为我一拳打破了人生的天花板。”是啊,那么长的路,还带着伤,都坚持了下来,以后还有什么能难倒自己的呢?

就这样,在一次次跑步中,毛大庆释放了自己,重建了自己的情绪。而如今的他,也早摆脱了抑郁症的困扰。

郑秀文。众所周知,她曾有一段抑郁症时期。她尝试过很多办法去战胜它,运动是最有效的一种。也是从那时候开始,郑秀文坚持每天跑8公里,一直坚持到现在。

她说——“我每天跑8公里,并不是为了瘦,其实当我真的很用心去锻炼的时候,真的坚持下来的时候,就已经是一个让我很有信心的东西了。”

7分钟反思朋友圈:健身的差距,究竟有多大?

那运动与不运动的人生,差别究竟有多大呢?或许下面这些图片就是答案。

一个健身3年的姑娘,再一次证明:有时候瘦成纸片人,真不一定好看。

7分钟反思朋友圈:健身的差距,究竟有多大?

已经是3个孩子的老爸,健身了3个月,整个人都年轻了不少。

7分钟反思朋友圈:健身的差距,究竟有多大?

这位小老弟,很形象的诠释了什么叫“整容式”健身。

7分钟反思朋友圈:健身的差距,究竟有多大?

运动3年,从一个清瘦的少年,到一个拥有漂亮线条的壮硕男人。

7分钟反思朋友圈:健身的差距,究竟有多大?

同样是运动了3年,这位姑娘长胖了24斤,却比以前年轻活力太多。

7分钟反思朋友圈:健身的差距,究竟有多大?

不止是同一个人,运动与不运动的差距,在同龄人身上也很明显。同样的花甲之年,左边的身材仍然健硕。右边那个却大腹便便。

7分钟反思朋友圈:健身的差距,究竟有多大?

同样的74岁。一个已经插上氧气管,另一个仍然充满朝气。

7分钟反思朋友圈:健身的差距,究竟有多大?

还记得那个刷爆朋友圈的短片,《运动与不运动,生命最后10年差别有多大?》吗?

短片里的各位,明明是同样的年纪,却过着完全相反的人生。当别人还行动自如的时候,你却必须拄着拐杖下地。

7分钟反思朋友圈:健身的差距,究竟有多大?

当别人还可以享受美味的食物时,你却不得不靠药物来维持生命。

7分钟反思朋友圈:健身的差距,究竟有多大?

当别人享受着家庭的天伦之乐时,你却只能在病榻上度过余生。

7分钟反思朋友圈:健身的差距,究竟有多大?

而这些,很可能就是运动与不运动的差距。生命在于运动,真的一点不假。

看到这里,或许很多人会说,道理我都懂,但我没时间啊。可运动真的有那么难吗?

曾经有人算过这样一笔账——一周锻炼4次,一次1小时,一年52周,一年只需要208个小时!这相当于8.7天,仅仅占了一年365天的2%.....

这2%......你真的没时间吗?扎心了。

7分钟反思朋友圈:健身的差距,究竟有多大?

很喜欢开头短片里的一段话:回想起健身后至今的这段时间,你举起的重量,吃下肚的鸡肉,流出的每一滴汗,觉得这一年,似乎没那么难熬。你了解到重点不是达到目标体重,重点是耐心等待,相信生命逐渐上轨道,事情会好转。

7分钟反思朋友圈:健身的差距,究竟有多大?

小编深以为然。其实很多时候,比起达到目标体重,你流过的每一滴汗,最终都会以更健康的方式(愉悦的心情,健康的体魄,更多享受天伦之乐的时间.......)回来。我想,这才是运动最大的意义吧。

所以,你到现在还以为,健身只是让你好看一点?绝对不是的,再深刻了解一下吧!

1、预防改善焦虑和抑郁。

哈佛大学一项对超过1800人的研究分析发现,患有轻中度抑郁症、每周至少进行2次力量训练的人,症状比没有做力量训练的人明显减轻。这是因为,力量训练增加了大脑的血液流动,释放了使情绪增强的大脑激素,如去甲肾上腺素和多巴胺。

2、改善认知功能。

发表在《分子精神病学》杂志上的一项研究显示,每周进行2次力量训练的人,在18个月后,认知功能明显改善。研究人员表示,力量训练会使大脑中一部分在早期阿尔茨海默病中经常受到影响的灰质变厚。

3、减少跌倒风险。

跌倒是65岁以上人群死亡的主要原因,下半身力量,尤其是腿部力量薄弱是主要危险因素。在《英国医学杂志》上发表的一篇对17项研究的综述中发现,参加包括力量训练在内的防跌倒运动计划的老年人风险下降了1/3以上。

4、降低患2型糖尿病的风险。

发表在《糖尿病研究杂志》上一项日本研究显示,60岁以上的老年人每周进行2次低强度抗阻训练,持续16周,血糖水平显著提高。苏浩表示,人的衰老过程本身是细胞能量供应不足导致的,通过力量训练可以延缓细胞衰老,改善糖代谢。

5、预防心脏病。

美国心脏病学会2018年一项对4086名成年人的研究表明,力量训练比有氧运动更能保护身体健康。去年发表在《运动与锻炼中的医学与科学》杂志上的一项研究表明,每周不到一小时的抗阻锻炼可以降低患代谢综合征(如高血压、高胆固醇和血糖升高等)的风险。“这是因为力量训练可以增加身体的糖脂代谢。”苏浩解释。

6、缓解慢性肾病症状。

肌肉萎缩是慢性肾病的症状之一。去年发表在《美国生理学杂志》上的一项研究发现,每周进行3次有氧运动和力量训练相结合的患者,其肌肉力量和整体体能显著增加,肾病患者的其他症状,如瘙痒、呼吸短促、阳痿和肌肉痉挛等也有所缓解。只进行有氧运动的患者则无明显效果。

7分钟反思朋友圈:健身的差距,究竟有多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