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今日說法《母親的呼救》,“養兒防老”靠不住,到底要靠誰?

從古至今,“養兒防老”這種觀念對於國人來說是根深蒂固,話題長談。“養兒防老、積穀防饑”就出自宋·陳元靚《事林廣記》,影響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國人。在如今經濟社會進入快速發展時期的同時,中國也逐漸步入老齡社會,“心有餘而力不足”、“子欲孝而親不待”的各種真實事例上演,問題究竟出在哪?找出癥結所在,別讓老人在老年時心酸、心寒。

一、85歲老人被四個兒子拒在門外,哭喊一夜凍死離世。“養兒防老”,要養兒,更要教兒育兒。

《今日說法》播出,重慶萬州85歲的老太太解昌英養了四個兒子,三個閨女,老伴早已去世。2014年新年的第二天1月2日,寒冷的夜晚,老人在兒子的院子裡一邊哭泣,一邊呻吟,這裡的海拔達到1500米,這個時間還是最冷最潮溼的季節,漆黑和寒冷將老人推向死亡,死的不同尋常。死後的上午半天,兒子也沒來善理後事。死的離奇,經法醫鑑定,老太太非正常死亡。1月1日,老太太在四兒子家,一個饅頭一碗稀飯是老人的最後一頓。吃完飯,因為今天是贍養的交接班,該老大輪值,四兒子將母親送到了大哥家。明知今天該自己輪值,老大出去喝酒,不在家,四兒子放下母親就走了。二兒子、三兒子也住在附近。1月2日早晨7點多,二兒子送孫子上學,看到母親在地上滾,口鼻流血,但是他覺得不是很嚴重,兒子摸了摸母親,還有溫度。他想先送孩子再回來處理母親,半個小時後,他回來了母親斷氣了。本來老太太還是有一棟房子,但是為了讓自己的兒子娶媳婦,就搬出去了。一輩子都在為子女奮鬥,但是這四個兒子卻覺得父母都是應該的,老人歲數越老越大,卻都推三阻四不願意撫養。

看今日說法《母親的呼救》,“養兒防老”靠不住,到底要靠誰?

上面的事例可以看出,養兒更需要教兒育兒。

1、用實際行動影響子女。孝順長輩須正己,上行下效必成風。做為父母要帶頭在家尊重父母,在外尊重長輩,用自己的行為影響孩子,做到言傳身教,對於孩子會影響終生。有一位母親與婆婆關係不和,3歲小兒子經常打罵奶奶,鄰居出於好意給予提醒。但這位母親說:孩子小,不懂事,樹大自然直。經過30多年的結論終於得到證明,兒子已經不孝順她了。事實證明,從小就是歪脖樹,沒有得到及時修正,如何長成參天大樹。從小沒得到父母的教誨,如何成為孝順子女。

2、對不孝行為要嚴格制止。現在的家庭多數是爺爺、奶奶、外公、外婆4個人,守著一個孩子或兩個孩子,嬌生慣養不在話下。這個東西不給,地上打滾,那個東西不買,抬手就打。隔輩人不捨得打,不捨得罵,看在眼裡,甜在心裡。這種行為會助長小朋友的脾氣,做事魯莽,性格也會出現偏激。父母應該多陪伴,對不良行為應該加以制止,正確引導,愛護教育。要不,真的到了那時候,父母多半也是有苦說不出了。

3、培養孩子感恩的心。父母經常給孩子買禮物、食品,孩子習慣拿來我用,認為父母是應該給自己買的,長期以往孩子會形成自私自利的性格,認為父母的錢財就是自己的錢財。所以,當孩子自己的利益被被人享用,佔用時,容易翻臉不認人。要讓孩子從小知道感謝,感恩。鄰居家有個小朋友,爸爸媽媽每次買回來禮物時,孩子都會說謝謝;爺爺奶奶給夾菜時,孩子也說謝謝。在這種感恩的環境中長大,教育孩子父母對他有養育之恩,他對父母有贍養義務,特別是別人對他的幫助不是義務,要懂得感激,培養孩子良好的品德。要不然,就像電視劇《天道》裡王志文扮演的兒子一樣,對母親說:“如果您養兒是為了防老,那就不要再說母愛有多麼偉大。

看今日說法《母親的呼救》,“養兒防老”靠不住,到底要靠誰?

二、四個兒子同堂受審判刑,“養兒防老”,要學法懂法守法。

上述案件,4個兒子都將老母親拒之門外,讓老母親的心裡冷的徹骨。回想起當年,嗷嗷待哺,撫養四個兒子成人的時期,心如刀割。老太太去世後,村民聯名給公安局和法院寫了一封信,信裡面有這樣一句話:“就算是一個流浪街頭討飯的乞丐,作為一個有良知的人,都有義務去招呼他,何況是你們的母親。就算是你家中餵養的動物,一夜嘶聲費力的狂叫,也應該去開門看一眼,何況是一個人,你們的良知何在”。最終,4個兒子同堂受審,被判遺棄罪,受到法律嚴懲。

現實生活中,大家的法律意識逐步提高,對法律這個詞也並不陌生。無論是看書讀報,還是看電影,電視,我們都能感受到法律與我們的生活密切相關,密不可分,甚至你的一言一行都涉及到法律問題。《今日說法》播出的事例中,二兒子、三兒子覺得不是自己的贍養期,母親的去世與自己無關,這明顯就是不懂法的表現。

看今日說法《母親的呼救》,“養兒防老”靠不住,到底要靠誰?

刑法第二百六十一條遺棄罪,對於年老、年幼、患病或者其他沒有獨立生活能力的人,負有扶養義務而拒絕扶養,情節惡劣的,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

  《婚姻法》第15條規定:子女不履行贍養義務時,無勞動能力的或生活困難的父母,有要求子女付給贍養費的權利。

《老年人權益保障法》也規定:贍養人應當履行對老年人經濟上供養、生活上照料和精神上慰藉的義務,照顧老年人的特殊需要。贍養人不得以放棄繼承權或者其他理由,拒絕履行贍養義務。

一是要從兒童抓起,讓孩子知道還有法律紅線,從小養成學法懂法,守法用法的良好習慣,做合格優秀的青少年。

二是要做好普法。讓廣大人民群眾學法、懂法、守法,不斷提升群眾文明素養,增強學法、守法的自覺性。

看今日說法《母親的呼救》,“養兒防老”靠不住,到底要靠誰?

三、孝子照顧癱瘓20年,“養兒防老”,要注重傳承中華傳統文化。

來自渝中區 77歲的劉本華半身癱瘓20年,兒子樊樹生數年如一日照顧她,成為孝子典範。

1990年,樊樹生母親劉本華患腦梗塞導致半身癱瘓。因三個妹妹都出嫁,照顧母親的擔子落在樊樹生一人身上。1995年,因性格不合,樊樹生與妻子離婚,兩歲多的女兒由他撫養。從此,除了照顧癱瘓母親,撫養年幼的女兒,樊樹生還要打工養家。

56歲的樊樹生在捍衛路社區當巡防員,一日三餐都必須回家給母親做飯。見樊樹生如此辛苦,好多人給他介紹對象。但他有一個條件:“必須能照顧好癱瘓的母親,對娃兒要視如己出”。

母親患病後,因無法說話,行動不便,一有空,樊樹生就和母親聊天:“免得她寂寞,無聊。”雖說母親的回應經常是微笑、點頭和搖頭,但樊樹生仍滔滔不絕,自言自語……

對居民以自己作為孝順榜樣的事,樊樹生一再說自己不合格:“父母生病,照顧他們是子女應盡的義務,我做的只是些平凡小事。”

看今日說法《母親的呼救》,“養兒防老”靠不住,到底要靠誰?

相比,85歲解昌英死在了最不該死去的地方,那就是兒子的家門口。判刑的4個兒子會有懺悔的時刻,那就是當自己的兒孫長大後,自己需要子女撫養時,才能體會原來的孝心是榜樣,悔不當初未盡孝道。

清代學者王永彬提出:“百善孝為先,萬惡淫為源。常存仁孝心,則天下凡不可為者,皆不忍為,所以孝居百行之先”。的確,“孝”是中國古人心目中最基本的道德之一。在家,要贍養老人,在外,要尊重長輩。

孔子說:“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孔子強調“敬”,認為僅僅“能養”是不夠的。所以,孝敬父母應在既養又敬上下工夫。利用春節、端午節、重陽節等傳統節日,講孝善故事,傳孝善文化,播孝善種子,做孝善傳人。讓每一個子女都應該想一想年邁的父母,想想如何對待他們,才是對的。這樣,中國的孝道文化才能代代相襲、輩輩相傳,體現中國人永恆的仁愛與孝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