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不虧錢,先搞好基本盤

導讀:

本文全文9600字,閱讀全文大約需要25分鐘,坑大......請合理安排時間。


這篇是給初入股市的新手看的。但大概率,這篇文章不符合新手們的胃口,預期太高,又過於自信,接受不了。能夠理解的,大概都是玩過幾年有點經驗的。

炒股票這個事兒,說起來簡單但卻不容易。門檻太低,低到幾乎沒門檻,有個萬把塊錢或者幾千塊錢就可以入場玩了。入場玩的,大多數也是抱著對自己資產不負責任的態度進來的。也難怪炒房的對炒股的一臉鄙夷,說炒股低端,一群人在賭博。炒股的人雖然虧著錢還一臉不服氣,說炒房沒技術含量,就是隨便傻買,哪像炒股研究政策、研究上市公司、研究海外形勢,研究波浪,研究畫圖畫線。炒房的人是有理由傲嬌的,在一二線核心城市,房價是過去是一直漲的,入場的都賺了,在場的都妥妥大贏家。但股市就不一樣了,大牛市有虧錢的,平衡市有虧錢的,熊市更是全面的虧。

炒股太過於複雜,以至於巴菲特被研究幾十年,被反覆拿出來當案例,號稱或者被號稱中國巴菲特的就好幾個。炒股流派也很多,有價值投資的,有成長投資的,有超短的,有漲停板敢死隊的,還有專門進韭菜群跟單抄作業的。

想不虧錢,先搞好基本盤


大部分人炒股不賺錢的原因,其實一是門檻太低,二是流動性太好。門檻太低,導致根本沒做好準備就入場了。不像買個房子,一大筆錢,得好好想想到底買什麼樣的,決策很認真,考慮很充分,是長線行為。股市流動性太好,導致大部人有誤區,大不了我馬上跑路,第二天就賣了,這導致決策很隨意、很不理性、決策質量非常低,好像可以馬上賣就能導致你虧不了什麼錢似的。

吐槽了這麼多,其實就想說一個事兒,沒啥想不開的儘量不炒股。


想不虧錢,先搞好基本盤


一、想賺錢,別炫技,做簡單的事兒


如果真想炒,對自己的錢負責,對自己的人生負責,炒股之前認真學習學習。買個彩電冰箱萬把塊錢能逛好幾個商場、查好幾個網站、認真研究都有啥功能;買個股票幾十萬下去,都不知道公司究竟幹啥的,營業收入多少,利潤多少。這事兒非常普遍。

天賦極高的,就不用看這篇了,有工夫看這篇的大概率還沒有到天賦極高的程度。如果不是天賦極高,建議大家把大消費和大健康(醫藥、醫療、保健)行業當做自己的基本盤。所謂基本盤,就是錢主要投向這些領域的上市公司,長期跟蹤研究;等這些簡單的行業研究清楚了,再把能力圈往其他領域去拓展。以我的經驗來看,一上來就玩成長股、週期股、科技股的,基本上都會或多或少走些彎路;一上來短線打板和聽消息的,就是韭菜、賭徒,這些是來玩刺激的,我們就先不當他們是投資者了。

據美國沃頓商學院的西格爾教授在《投資者的未來》中的數據,1957到2003的46年間,美股漲幅最大的前20只大牛股,11只是消費股,7只是醫藥股。日本統計的數據類似,在91年經濟泡沫破滅後的25年中,前20只大牛股中消費股佔了8只。我們大A股也一樣,茅臺,恆瑞醫藥,長春高新,格力電器,片仔癀等都是長牛股。


想不虧錢,先搞好基本盤


為什麼長牛股會多出自消費和醫藥(大健康)呢?

大消費和大健康行業有幾個特點。一是經營模式簡單易懂,研究起來容易入門,難度低。二是這些行業的要麼門檻高,要麼龍頭已經積累了非常強的競爭優勢,行業競爭格局清晰,先行者不容易被後來者顛覆。三是很多都是T0 C的,也就是說很多是直面終端消費者的,對上下游都有很強的議價能力,商業模式穩健,不容易被黑天鵝和意外事件擊倒。

這三個特點就導致一個結果。就是幾年之後,你發現你大爺還是你大爺,強者恆強了,一直走在長期上升通道里。茅臺07年就是大牛股,現在還是牛的一塌糊塗;伊利十多年前就是乳業雙龍頭之一了,現在也還一直是;恆瑞被人喊了10年太貴了,現在也一直貴。接下來幾年之內,大概率醬油行業海天還是老大,只不過拿下了更多的市場份額;晨光文具也仍然是外人不瞭解的行業巨頭,只是下沉了更多的渠道;邁瑞也還是醫療器械的龍頭,只不過在國外打開了更多的海外市場、在國內國內做了更多的進口替代。一直走在上升通道里,股價起起伏伏,當時間拉長了一看,是不斷上漲的,只不過短期看漲幅既不刺激,也不驚人,完全享受不到炒股的刺激和樂趣,但是終於可以賺錢了。這麼一想,做大消費和大健康投資的,應該是可以和炒房的對上話了,都是長牛了嘛。


想不虧錢,先搞好基本盤


二、吹吹消費行業和大健康行業的好

接下來對大消費和大健康行業的那三個特點,挨個拆解。

1、經營模式簡單易懂,研究起來容易入門,難度低


這個特點呢,其實就是說消費品行業和大健康行業相對簡單,研究起來容易入門。比如,研究空調行業的話,行業競爭對手就那麼幾家,上游原材料看哪個都不像動不動要考慮會被卡脖子的,下游是終端客戶也沒什麼大客戶依賴。這樣的行業,用不了太多時間和精力,基本上就能把行業搞清楚。


但現實情況是,大消費大健康這些行業,在大A不性感,一年業績增速才百分之二三十,怎麼看都不像能放衛星或者搞個大新聞的樣子,也跑不出什麼大黑馬,也很難一年兩倍或者五倍的漲,還總是那幾幅面孔萬年不變。萬物互聯、雲計算、人造肉、免疫治療、5G、氫燃料電池、區塊鏈、石墨烯、智能穿戴、邊緣計算,高大上不?這才有我大A的高端範。券商研報甩出來就是幾十頁,從前沿學術、到技術演化路線、到增長模型、到海外成功案例,應有盡有。但看完之後,發現還是搞不懂。據說在中國炒股能防老年痴呆。等各位的爺爺奶奶父母岳父母們退休了,一定要開個股票賬戶,裡面扔1萬塊錢,不要在乎盈虧,就讓他們天天炒就是了。一會學習前沿科技,一會兒跟蹤政策,一會兒預測需求,一會逛逛新潮門店做個草根調研和產品體驗,一會兒在網上跟人在撕撕逼抬抬槓,動不動還要同仇敵愾罵罵川建國,倍兒精神,活得有滋有味,絕對不可能有老年痴呆啊。股票賺不賺錢都無所謂了,這得為子女省下多少醫藥費啊!!要算大帳,不能算小帳。


想不虧錢,先搞好基本盤


高科技和週期行業,變量太多,模型太複雜,幾個變量同時變化,一般人根本搞不懂。比如,航空行業,說起來算比較簡單的週期性行業。競爭格局,就是國航、東航、南航三大航,加上地方航空以及廉價航空。讓你算算業績,你就知道有多難了。現在油價暴跌了,成本大減,是不是受益了啊?但是經濟不好,匯率也有可能會跌啊,匯率跌了有匯兌損失啊,有外管局在,你敢說你算得準匯率一定跟你預期一樣?成本下降增加的盈利,可能讓匯率下跌的損失給吞了,而且無論是油價還是匯率,有哪個你敢說自己是算的準的?要是有這個把握,歐佩克分分鐘把你請走,對沖基金也分分鐘把你當神仙供起來。還有那些做化工的公司,現在原油價格跌了,你知道它到底是受損還是受益嗎?你覺得他受益了,因為原材料成本降低了。但是你不知道他屯了一年的原材料,在同行都用上低價原材料的時候,它的成本還是高價格的成本。本來看起來原材料成本降低了,它應該收益,但是它虧成了狗。


週期行業都這麼難預測,科技行業就更復雜了。先不說那些那些尖端的前沿科技到底都怎麼回事兒,就是一個技術路線之爭分分鐘都能毀掉一家如日中天的公司。就拿太陽能行業來說,首富都出了好幾個,無錫尚德的施正榮,江西賽維的彭小峰,漢能薄膜的李河君。每次技術路線變革,都能搞掉一個首富。光伏行業以前有單晶和多晶之爭,多晶路線最後的結果是全行業掛掉。現在單晶內部又是210和166之爭,中環搞210說效率高、要讓隆基之前的重資產投入都變成沉沒成本;隆基說166現在性價比最好,是最賺錢的,要先賺錢,再搞更先進的技術,等更先進的技術出來了兜裡錢也夠了,直接跨過210,搞210的直接就掛了。天天聽著這些消息,本來如日中天,突然技術變革了(也許只是有人說可能要變革),你投的公司可能會掛,而且你持有的股票也開始下跌了,就問你怕不怕?心裡慌不慌?不慌,那看看以前搞多晶的保利協鑫,股價大概是11年的5%吧;慌,那看看隆基,一次次技術變革出現恐慌時,每次下跌都是絕佳買點,12年低點到現在10多倍了,高峰時20倍。那麼,問題來了?你怎麼知道這次技術變革它也能挺過去?


想不虧錢,先搞好基本盤


想不虧錢,先搞好基本盤


相比起來,消費行業就簡單多了。舉個簡單的栗子,絕味鴨脖,做鴨脖的公司,一點也不性感,也沒啥高增長,利潤增速一年也就20%多,穩如狗。高科技就更不要提了,跟他一毛錢的邊都不沾。競爭對手,就周黑鴨、煌上煌那幾家,外加遍佈全國各地的夫妻店之類的小店,但是這些小店基本上木有大幅擴張可能(擴張也只是個別做的好的店),行業格局穩如狗,根本看不到幾年內會出啥大意外。原材料嘛,就是鴨子的各種部位以及各類食材、各種調味品之類的,一般不會大幅漲價,即使大幅漲價了有沒關係,下游都是一個個的散戶,直接也漲價就是了,完全有轉嫁成本的能力。至於說,這個行業的技術變革,那就呵呵了,這個行業是沒啥所謂技術變革的,就算有,一年幾千萬的的研發成本砸下去各種試錯,也能把市場上客戶喜歡的口味試個七七八八了。關鍵他們的競爭對手,是一個個的小店和散店啊,既木有大品牌,也木有鉅額廣告投入,也沒有幾萬噸採購量壓低成本的操作,更沒有信息化系統和冷鏈物流。這個公司太簡單,太不性感,以至於善於學習善於搞高精尖的大A股民感覺這種公司一眼就看穿看透了,都懶得研究。但就是這樣的公司,妥妥的印鈔機,ROE20%左右,毛利率30%多、淨利率15%左右(而且近幾年毛利率和淨利率都在穩步提升),營業額每年增長10%+,淨利潤每年增長20%+。至於賣醬油的,賣牛奶的,賣空調的,看商業模式和競爭格局都差不多。普通投資者上手之後,基本能看懂。


這些公司太LOW了,以至於每次茅臺和醬油上漲之後,都能迎來群嘲。美國有芯片,我們有茅臺。但是,無論再怎麼嘲笑,搞懂芯片的難度,遠大於搞懂醬油吧。同理,炒醬油掙錢的難度,也遠小於炒芯片。

想不虧錢,先搞好基本盤


這裡沒有攻擊科技股和週期股的意思,人家彈性大,來錢快,風來的容易大幹快上,阿爾法收益明顯。只是從初學者的角度出發,先搞懂簡單的消費品和醫藥,再上手其他的會容易很多。沒學會走,就開始跑,容易摔跟頭。如果承認財富是靠複利積累的,慢慢擴展能力圈,慢慢變富,先從大消費和大健康搞起,也不丟人。


消費股是最簡單的,要是消費股都搞不懂,也不要妄想能搞懂其他股票了。醫藥醫療保健行業,比消費股難一些,但也絕對比黑科技容易,因為行業競爭格局相對清晰、有門檻,不容易出黑天鵝。


2、有門檻、競爭格局清晰、龍頭競爭優勢明顯

大部分新手剛上來時,喜歡搞成長股,尤其是動輒增長30%到50%以上甚至更高的成長股。但其實忽略了一個問題,如果一個行業很賺錢又沒有門檻,那麼資金就會蜂擁而入,新產能不斷湧現,快速讓一個賺錢行業變成不賺錢的行業。這件事情在光伏、新能源汽車等很多行業一再出現過。

門檻和競爭格局的重要性,怎麼強調都不為過。這個是投資的靈魂要素。用巴菲特的中式說法就是,"護城河都沒有你還搞毛搞啊"?

90年代和2000年初的時候,很多地方有車匪路霸。所謂車匪路霸,直接搶劫嗎?很少。人家玩的是持劍經商,是資本主義新教倫理的踐行者和堅定支持者,只是靠暴力維持行業競爭格局和行業秩序。比如,某某市場運貨必須用我的車,這條線上只能跑我的車,誰的車過來就砸誰的車、讓他們退出。沒有競爭對手之後,拉高價格。直接把這些傳統行業變成現金奶牛行業,變成印鈔機,高利潤啊,巴菲特都羨慕,這是經濟學的活學活用啊。還有些地方挖沙的,是指定經營的;還有些地方,出租車公司牌照,也是特許經營的。凡是你發現指定必須用哪家的,那都是某些人的印鈔機啊。人家能通過這種方式,在特定地域、特定行業、特定範圍實現變相壟斷,能把一個個不起眼的垃圾行業變成優質行業,都能變出一臺臺的印鈔機。

終極道理只有一個,你要是能搞垮競爭對手,讓自己沒有競爭,那你賺錢簡直不要太容易。

當然,我們是社會主義法治國家,是鼓勵市場競爭的,是打擊黑社會和車匪路霸的,是打擊各種腐敗和官商勾結的。所以,越來越多的行業,靠暴力手段和行政權力壟斷已經越來越難了。那最終就得靠競爭形成壁壘,形成門檻了,讓你對手進不來,或者讓他們可以隨時進來,但是他們效率不如你、成本比你高做起來各種虧錢最後自己就不做了。

話說,在大消費和大健康領域,很多行業已經有了極高的門檻。這些極高的門檻並不是說就不讓你進,而是你進去了發現賺不到錢。而在你賺不到錢的情況下,巨頭們效率高、成本低,仍然很賺錢,你的垃圾產能不用別人勸、自己就退出來了。消費品領域一些家喻戶曉的品牌已經逐步起來了,這些品牌一旦建立起來,生命力就很強大,如果自己不作死自己不犯錯,一般不會那麼輕易就掛了。就像可口可樂吹的一樣,把他家工廠全燒了,他家還能很快活過來。

我們簡單舉個小栗子其實就把事情講明白了,大家都知道老乾媽。老乾媽口味呢,確實不錯,但是不是真的非吃他不可呢。作為一個吃辣的愛好者,我自己以前也上某寶買過各種辣醬,有自己做的,有手工的,有小作坊工廠的,各種各樣口味的都有。但是為啥老乾媽就一直霸著超市的主要位置呢。原因很簡單,老乾媽一是把品牌建立起來了,大家都知道吃起來不會太差。二是價格,老乾媽的價格8塊或者10塊一瓶。但是,同等份量,如果你去某寶上搜,各種各樣農家品牌或者小品牌,價格可能要高50%或者翻一倍。以前大家都習慣性認為,大品牌貴,手工或者自己做的便宜,但是當你自己做辣醬之後,發現想賺錢必須要比老乾媽貴的時候,你什麼感覺?絕望了,有沒有?你成本真是下不來啊,你沒有大規模採購,你跟商場也談不下好的扣點,你跟超市也談不下好的賬期,你也沒有精細化管理,你也沒有餘錢燒品牌,你沒錢先量產大規模鋪渠道,就這你還要賣的比有品牌的老乾媽貴??你給個理由,你講講你的核心競爭力在哪?不要提口味,低端消費品,大家還是價格優先,而且你也不能證明你口味就是比別人好多少。也就是說,行業巨頭們,在能保持較高的利潤下,在能保持較高的品質下, 還能把售價降低到比一般小生產商還低。如果客戶買你家的,客戶就要支付高價,那忠誠度得多高?那你口味得好到什麼程度?據說老乾媽有句話,某個價格區間,其他人不要擅自進入,進入你肯定虧本。這樣直接鎖死了其他人的銷量空間(沒有價格和品牌優勢,還想做大銷量屬於妄想)。除了老乾媽,醬油,牛奶,很多消費品領域其實都有類似的現象。你以為的低門檻,其實隱藏了根本看不到的高門檻,這些高門檻或者是你不具備的低成本,或者是你不具備的天量廣告費燒品牌,或者是你不具備的高效配送體系和經銷商體系。造個空調很難嗎?高科技嗎?顯然不是,比芯片容易多了吧。但你造一個比格力、美的成本低很多,質量差不多、售後和服務體系水平一樣的空調試試?門檻高的要命。市場經濟下,不考慮成本去評論別人的核心競爭力,都是耍流氓。至於大健康行業,醫藥、醫療器械、醫療保健之類的,是個嚴監管的行業,層層門檻和審批,動輒長達一年和數年的認證,下游客戶的挑剔,門檻極高。比如,你說你想搞疫苗,申請個資質試試?比如,你說你搞出了牛逼的醫療器械,去三甲醫院問問有幾個敢採購你一個不知名的品牌?這些高門檻和壁壘,最後形成的結果就是行業競爭格局非常清晰,老大老二老三老四一目瞭然,競爭對手基本都在視野之內,技術路線之爭也沒那麼誇張,客戶也不會輕易轉換。


通過市場競爭形成門檻之後,行業格局清晰之後,和車匪路霸經營的效果是一樣的,反正不會被替代,那就是印鈔機了。

而且根本不擔心說,一年兩年後誰逆襲了。在這些行業,如果不出現革命性的技術變革或者監管變革,基本是沒有逆襲的。更多的是強者恆強,是極高的確定性。

確定性、確定性、確定性,重要的事情說三遍。有門檻且格局清晰的行業龍頭,是進監獄了幾年不看盤都可以安心持有的,只是賺多賺少問題,基本不會像週期股或者科技股那樣虧的褲衩都沒了。


3、商業模式穩健

18年的時候,出現了好多爆雷。爆雷各種各樣,有商譽過高的,有應收賬款爆雷的,有現金流斷裂的,有造假被發現的,林林總總。


但整體而言,如果是因為業務爆雷的話,基本上是因為這家公司在產業鏈裡地位不行,商業模式有問題。


簡單來說,基本是To B或者To G生意的,對下游大客戶有依賴;或者對上下游客戶沒有議價能力,轉嫁不了成本和風險,下行週期的風險只能自己扛。比如,蘋果產業鏈的供應商,接了蘋果大單股價飛漲,哪天被蘋果踢出來了,就跌成狗了。比如,做政府生意的東方園林,綠化完了政府沒錢付款,你能起訴政府嗎?雖然說法律上可以。然後你想繼續做生意,墊款墊不起了,終於資金鍊斷了,最後就得把公司賣了,讓別的股東入場。在判斷風險上,財務指標是照妖鏡,無論你吹多少牛逼,你的商業模式和在產業鏈的競爭力都會在財務指標上留下很多痕跡。


應收賬款過多,預付款過多,現金流不好,存貨過多,週轉率越來越慢,資產過重、沉沒成本太高等等諸多風險,其實很多時候可以歸結為一句話——商業模式不好,對上下游沒有議價能力。縱觀全市場,刨除了互聯網平臺型公司(騰訊、阿里)這種贏家通吃的頂級模式,大消費和大健康(醫藥醫療保健)模式,算是非常好的商業模式了。下游客戶非常分散,議價能力不強,可以順利轉嫁掉上漲的成本,保持穩定的利潤率;上游供應商很多是標準化差異不大的原材料,議價能力也不強,還經常被他們佔款壓價;現金流賊好(都他們佔別人款,別人很難佔他們款),負債率不高;客戶極度分散,沒有大客戶依賴;下游市場需求平穩,不會大起大落,即使需求有變化,產品價格和利潤一般也不會大幅下降,利潤穩的一P。


就像蘋果產業鏈,這幾年那麼多牛股起起伏伏,一個創新週期出來,會崛起一批供應商並再死掉一批供應商。而蘋果一直是長牛股,你大爺一直是你大爺,即使很多人說喬布斯去了之後蘋果不再偉大了,但蘋果利潤一直穩如狗。至於像京東方之類的,即使你說技術再牛X,量產OLED了,即使你說出貨量已經全球第一了,行業格局裡,直逼三星,乾死了日臺廠商,但,商業模式還是不行。京東方需要不斷投巨資研發,需要不斷擴大產能,需求一旦過剩,下游客戶降低採購量就面臨降價的巨大壓力,利潤一年上漲100%是常事兒,但是下一年再跌掉50%也很輕鬆。牛X如大族激光,號稱國內激光最牛逼,但依然是To B,下游不行了需求會迅速收縮,需求稍微一收縮,產品價格就會下跌,利潤就迅速縮水,像被刺破的氣球一樣。再牛逼的TO B 或者 TO G企業,在甲方金主爸爸面前,基本都得跪。如果你是TO C的,下游金主爸爸們是一個個的自然人,完全沒有議價能力,甚至想賣腎去買你,那你就穩的一P了。當然也有人說還有高通這樣牛逼閃閃的TO B的廠商,這種也有,但非常少,全球都可以數得來,這需要你技術絕對領先,領先到別人連你後背都看不到,為了產能排期都需要排隊去你那跪,自然沒問題。但這種公司,我大A股好像不太容易見得著,華為的設備業務大概現在可以這樣,但人家不上市啊。即使5G技術領先如華為,還是需要國家不遺餘力的護航去開拓境外業務。TO B的,哪有那麼容易呢?要不然就用不著中國ZF跟英國等一票政府說中國華為技術好,沒後門,絕對安全放心用了。

在這要說一下商業模式與前文提到的競爭格局不一樣的地方。競爭格局,看的是你可不可能被顛覆,是不是容易被競爭對手迅速幹掉;而商業模式的穩健,是評估一家公司能不能穩穩當當很容易的賺到錢,是不是在內外風險爆發的時候利潤迅速被幹沒了。一個簡單的例子就能講清楚,三一重工和萬華化學在各自的行業裡都不大容易被幹掉,公司死亡的風險和概率很小,行業格局很清晰,也不太容易有公司出來在短期內市場份額超越他們。但是,如果需求下降,供給增加,三一重工和萬華化學的利潤隨著產品降價,被打掉了一半,卻是很有可能的。醬油行業,即使經濟不好,無論是海天醬油還是千禾,除非自己主動想做點啥,需求不會驟降,即使需求降低了很可能他們還能吃掉別人的份額(總需求減少但他們銷量仍然增加),即使銷量降低了利潤率也還能維持住。也就是說,基本上利潤總額能差不多維持住的,不會迅速被打沒了。終端消費品,需求減少但不降價且利潤率保持不變是很常見的事兒。TO B 或者TO G的行業,有可能總需求只萎縮了5%,但大家為了搶份額,紛紛降價,結果把利潤率從30%打到了10%,結果利潤直接會被打掉三分之二。這還是好的,有時候在全行業需求增加的情況下,產能擴張更快也會導致迎來價格戰,你會看到銷量增加,利潤率大幅下降,利潤被打沒的神奇景象。辛辛苦苦上了新產能,生產了更多的東西,但利潤反而被打沒了,驚不驚喜?意不意外?

所以,即使競爭格局清晰,龍頭地位穩固,商業模式不好的公司,利潤也是不穩定的,也容易大起大落。網上經常有人貼出行業龍頭一覽表,從產能、市場份額等很多角度,不少公司確實是行業龍頭,而且在未來幾年也看不到競爭對手超越他們的可能,但這並不意味著他們利潤穩定,並不意味著他們利潤能持續穩定增長。無腦抄作業,是會吃大虧的。行業龍頭的利潤被打到0甚至是負數,並不是什麼難事兒。


想不虧錢,先搞好基本盤


三、在能產生複利的地方持續積累


最後做個收尾。

投資虧錢是因為股價下跌。股價下跌,要麼殺業績要麼殺估值(股價=市盈率*每股淨利潤)。股市系統性調整的時候,第一波基本都是殺估值,業績是個緩慢的事兒一個季度才發佈一次。殺估值的時候,基本上是所有股票都殺,說實話,這個基本上都逃不過去,這一刀大概率都得挨。但殺業績的時候,大消費和大健康領域的優秀公司是殺不到的,因為他們業績能持續增長。所以,你會看到很多大消費和大健康行業的股票,即使經歷股災之後,過了不久又是一條好漢,股價又創新高了。原因很簡單,只要估值不過分泡沫,殺估值一般也就是30%到40%左右;而30%到40%下殺,業績增長一兩年就夠了。殺掉的估值,業績用一兩年就補上了。所以,15年股災,你看16到17年,很多消費和醫藥醫療股就創新高了。也就是說,如果確認過公司質量過硬,就地臥倒就是了,用時間換空間,過兩年又是一條好漢。


在困境中,人類靠什麼活呢?——希望。所謂希望,就是你有足夠的理由和堅定的邏輯相信你所相信的東西。有希望就能挺過去。客觀的說,大消費和大健康的股票,是最容易提供過硬的邏輯的。


現在全球疫情蔓延,又是一輪瘋狂下跌,給大家看一些15年股災後優秀醫藥股和消費股的表現,撫慰一下情緒。


想不虧錢,先搞好基本盤


想不虧錢,先搞好基本盤


投資都是為了求財而來,不是為了追求刺激。想穩穩當當賺錢,就要有基本盤。政客們選舉,總是早早的圈定自己的基本盤,然後拉攏中間選民,對手盤的選民完全就是摟草打兔子。看看川大統領,人家基本盤就是白人,鏽帶州工人和農業州農民,先伺候好自己基本盤。然後搞搞搖擺州,搞搞華爾街。至於MSL、拉美移民、黑人、LGBT,大統領基本不考慮,反正伺候不了,道不同不相為謀。投資者一樣,也要搞基本盤,把基本盤搞好了,就有穩定的根據地了。沒把握去外面偷雞(投機)的時候,資金龜縮在根據地裡,老老實實的練兵搞研究,沒有大行情的時候,消費股和醫藥醫療股給穩穩當當的賺錢。行情真來了,研究能力也上來了,可以從根據地分兵出來一部分,到外面投機幹高彈性的科技股和週期股。

大部分人對各個不同行業和板塊沒有太深入研究的時候,就覺得反正都是賭,買誰都差不多,虧了都要割肉。當一個投資者能分清不同行業不同類型公司的特點的時候,才可以說投資算是剛剛入門了。

想在這個市場長期活下去,先搞自己的基本盤吧。沒有基本盤,就相當於戰爭年代,沒有根據地。沒有根據地,就很容易搞流寇打法,機會主義,哪有機會搞一把,順利的時候還好,不順的時候就一潰千里。這個市場裡,90%的都是流寇,沒有穩定的風格和行業偏好。核心資產漲的時候搞核心資產,科技風起的時候搞芯片、新能源、5G,不停的板塊切換,看似熱熱鬧鬧,一算賬很多次投機賺的錢很容易被一次系統性風險或者意外打掉。


無論個人事業,還是投資,都需要在能產生複利的方向上積累。不能產生複利的地方,持續積累是沒有太大價值和意義的。先搞好自己的基本盤吧,在基本盤上持續積累,進可攻退可守。

本文結論:想持續穩定賺錢,先在大消費和大健康領域搞基本盤,基本盤研究明白了再向外拓展能力圈。


全文完


小尾巴後續:以後會陸續更新基本盤從哪幾個角度評估。包括行業空間、成長性、競爭格局、財務指標驗證、排雷等。搞完基本盤,再搞高彈性的去偷雞摸狗。

大家可以關注收藏“二級狗看世界”,後續會有更多優質內容輸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