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一谈你对“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的理解?

柳侍墨


“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

这两句诗出自宋朝苏轼的诗《望江南•超然合作》:

春未老,风细柳斜斜。试上超然台上望,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

寒食后,酒醒却咨嗟。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

且将新火试新茶,其实它的上一句是休对故人思故国。连起来的意思是说:不要在老朋友面前思念故乡,姑且点上新火来烹煮一杯刚采的新茶,作诗醉酒却要趁年华尚在啊。

苏轼是宋朝唐宋八大家之一,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画家。《望江南•超然合作》这首诗书写春夏之交的景色,借景述心志。和《忆江南》一样同是写江南春景,都表述出怀念故国的情愫,既然怀念惆怅的心情不能解决实际问题,那就趁着年华尚在,作诗、醉酒、烹茶,尽情发挥,快意人生吧!


沙滩阳光飞


这两句选自苏轼的《望江南·超然台作》,值得一提的是,“且将新火试新茶”与“诗酒趁年华”并非是相连的一句,两句表达的情感,也有所区别。想要更深一步去理解,需要结合整首词的创作背景来看。

全词如下:

春未老,风细柳斜斜。试上超然台上望,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

寒食后,酒醒却咨嗟。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

“超然台”是怎样诞生的?

宋神宗熙宁四年(1071),本来在京城做官的苏轼,遭遇了人生一大变故。他因上书反对王安石变法,而遭遇排挤。为了自保,苏轼自己请求调到杭州做通判(地方上的监察官,相当于副知州)。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苏轼倒是给自己挑了一个好地方,小日子过得也挺美。可惜好景不长,三年后(1074)年,苏轼被调到山东密州(今山东诸城市)做知州。名义上是升官了,可实际上,待遇大不如前了。几年前还在京城风光无限,现在就沦落到当一个“县长”。落差实在是很大啊。

苏轼在另一篇文章《超然台记》中,就对这种落差有详细描写:

余自钱塘移守胶西,释舟楫之安,而服车马之劳;去雕墙之美,而蔽采椽之居;背湖山之观,而适桑麻之野。始至之日,岁比不登,盗贼满野,狱讼充斥。

总之,是交通也不行,住房也不行,环境也不行,治安也不行。这一年,苏轼37岁,年纪已经不小,却混得这样惨,不免有些灰心丧气。

然而,苏轼毕竟不是一般人,他很快就摆正了心态,决心做好一个地方官,干出一番业绩来。一两年的时间,苏轼在密州革除弊政、整顿治安,并且搞了一些建筑工程。超然台就是在这个时候建成的。“超然”二字,取自老子《道德经》,“

虽有荣观,燕处超然”。

这里表达的是一种超然物外的人生态度。与范仲淹“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有异曲同工之妙。

不管是不是自我安慰,总之超然台在一定程度上成了苏轼排解忧闷的场所。除了《超然台记》外,苏轼的另一个代表作《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也是在此台上写成的。可见,超然台在文学史上的地位相当重要。

从词牌名想到诗人的心情

虽说词牌名只是一种通用格式,但实际上它也能够反映词人的思想感情。《望江南》这个词牌名,每次用出来,通常就跟思念有关。苏轼这首也不例外。

上阙其实没有太多内容,只是写景;下阙才是整首词的精华所在。

“寒食后”,点明了时间;“酒醒”,点明了事件。我们知道,寒食节与清明节是相连的。古人云: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这样的时节,给人的感觉总是非常压抑。于是苏轼要喝酒,而且是喝得大醉,酒醒后还不停的哀叹(咨嗟)。

很明显,他想家了。到了清明节,本应该和自己的兄弟一起,给先人扫墓。只是现在身处异乡,难以团圆。颇有一种“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的味道。

在这个基础上,我们再来看“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这两句,就有了更深刻的体会。虽然这两句表达的是一种乐观,可这种乐观的背后,其实是凄楚和无奈。

两句所表达的情感,又略有不同

  • “且将新火试新茶”一句,连接的是上一句“休对故人思故国”,起到了一种过渡作用。

诗人的心情,前后是有转变的。一开始是忧愁难解,最后是积极乐观。而这种转变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一个排解的过程。这个过程,就是“喝茶”。

酒自然也是一种解愁的方式,但无数人都证明过:举杯消愁愁更愁。苏轼喝完了酒,心情反而更糟了。于是,喝茶成了另一种转移注意力的方式。

因此,“且将新火试新茶”,其实是苏轼跟消极情绪作斗争、劝说自己的过程,距离“乐观”还有一定的距离。

  • “诗酒趁年华”一句,则是苏轼自我斗争之后,重新振作的表现。

苏轼的振作有充足的理由。

第一,他才三十多岁,正直壮年,仍然有一腔热血。在《江城子·密州出猎》中,苏轼写道:“老夫聊发少年狂”、“鬓微霜,又何妨”。完全没有暮气横秋的感觉,反而有一股“青春气息”。

第二,在密州的这段时间,苏轼确实做出了不少成绩,心中还是很有成就感的。在《超然台记》中,苏轼就写道:处之期年,而貌加丰,发之白者,日以反黑。予既乐其风俗之淳,而其吏民亦安予之拙也。可见,他跟当地的百姓关系处得很好,日子过得也不错。用他自己的话说:脸也长胖了,白头发都变成黑头发了。

第三,此时的苏轼,尽管遭遇了一些不顺,但总的来说还过得去。既没有遭到迫害,又升了官(表面上),前途还是不错的。直到“乌台诗案”后,苏轼才彻底被击垮。那时他不但被流放,而且失去了实权,变成一个闲人。这之后,苏轼的作品,可就很难乐观起来了。

结语

《望江南·超然台作》这首词,从忧愁开始,到乐观结束。苏轼之所以能够快速地转变心情,跟他所处的相对良好的政治环境有关。

他偶尔也会忧愁,但解忧的方式很多,“且将新火试新茶”只是其中的一种,“诗酒趁年华”则是不变的人生态度。从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雄心勃勃,尚未被打现实击垮的文人形象。而这两句词,既能够鞭策年轻人珍惜光阴,又能够激励困境中的人奋发向上,因此成了千古名句。

只是,我们也能体会到,一个人的心态与他所处的环境息息相关。在现实中,心态固然重要,但为自己创造一个优良的环境,也是必不可少的。


造作的楚狂人


“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出自于宋代文学家苏轼的《望江南·超然台作》,原诗如下:

春未老,风细柳斜斜。试上超然台上看,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

寒食后,酒醒却咨嗟。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

译文:春天还没有过去,微风细细,柳枝斜斜随之起舞。登上超然台远远眺望,护城河只半满的春水微微闪动,城内则是缤纷竞放的春花。更远处,家家瓦房均在雨影之中。

寒食节过后,酒醒反而因思乡而叹息不已,只得自我安慰:不要在老朋友面前思念故乡了,姑且点上新火来烹煮一杯刚采的新茶,作诗醉酒都要趁年华尚在啊。

此词作于公元1076年(宋神宗熙宁九年)暮春。苏轼《超然台记》谓:“移守胶西,处之期年。园之北,因城以为台者旧矣。稍葺而新之,时相与登览,放意肆志焉。”公元1076年(熙宁九年)暮春,苏轼登超然台,眺望春色烟雨,触动乡思,写下了此词。

这首词情由景发,情景交融。词中浑然一体的斜柳、楼台、春水、城花、烟雨等暮春景象,以及烧新火、试新茶的细节,细腻、生动的表现了作者细微而复杂的内心活动,表达了游子炽烈的思乡之情。将写异乡之景与抒思乡之情结合得如此天衣无缝,足见作者艺术功力之深。

这首词上片写景,下片抒情,是典型的借景抒情。上片之景,有“以乐景衬哀情”的成分,寄寓作者对有家难回、有志难酬的无奈与怅惘。更重要的是,整首词表达思乡的感情,作者以茶聊以慰藉尤其突出。



平阳一虎


意思是姑且点上新火来烹煮一杯刚采的新茶,作诗醉酒都要趁年华尚在啊。

原诗:

《望江南·超然台作》

宋代:苏轼

春未老,风细柳斜斜。试上超然台上看,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

寒食后,酒醒却咨嗟。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

译文:春天还没有过去,微风细细,柳枝斜斜随之起舞。登上超然台远远眺望,护城河只半满的春水微微闪动,城内则是缤纷竞放的春花。更远处,家家瓦房均在雨影之中。

寒食节过后,酒醒反而因思乡而叹息不已,只得自我安慰:不要在老朋友面前思念故乡了,姑且点上新火来烹煮一杯刚采的新茶,作诗醉酒都要趁年华尚在啊。

创作背景

此词作于公元1076年(宋神宗熙宁九年)暮春。苏轼《超然台记》谓:“移守胶西,处之期年。园之北,因城以为台者旧矣。稍葺而新之,时相与登览,放意肆志焉。”公元1076年(熙宁九年)暮春,苏轼登超然台,眺望春色烟雨,触动乡思,写下了此词。

这首词情由景发,情景交融。词中浑然一体的斜柳、楼台、春水、城花、烟雨等暮春景象,以及烧新火、试新茶的细节,细腻、生动的表现了作者细微而复杂的内心活动,表达了游子炽烈的思乡之情。将写异乡之景与抒思乡之情结合得如此天衣无缝,足见作者艺术功力之深。

这首词上片写景,下片抒情,是典型的借景抒情。上片之景,有“以乐景衬哀情”的成分,寄寓作者对有家难回、有志难酬的无奈与怅惘。更重要的是,整首词表达思乡的感情,作者以茶聊以慰藉尤其突出。


慧生活慧读书


这句话出自苏轼的《望江南·超然台作》,全词如下:

春未老,风细柳斜斜。试上超然台上望,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
寒食后,酒醒却咨嗟。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

所以您的问题应该加上半句:对“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的理解。

解读的文字很多,以半瓶子醋的水平来回答这个问题,不免“因陋就简”“狗尾续貂”,姑妄就字眼说两句。对故人思故国,是人之常情,他乡遇了故知,总不免说起往事,却用了一个“休”,往事已矣,暂且放下过往,其实是放不下啊。

新火试新茶自然是清雅之极,在此时,不过是诗人用以寄托,用以遣怀,为了不“思故国”,咱们干点别的事,借茶以浇“郁郁不得志”之心火(为什么有郁闷?只看词人当时处境可知)。算了算了,就一起喝酒吟诗吧!



欢喜慈悲


这句话出自苏轼的《望江南•超然台作》

全文如下

春未老,风细柳斜斜。

试上超然台上望,半壕春水一城花。

烟雨暗千家。

寒食后,酒醒却咨嗟。

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

诗酒趁年华。

————————————————————

“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

译文:不要在老朋友面前思念故乡了,姑且点上新火来烹煮一杯刚采的新茶,作诗醉酒都要趁年华尚在啊。

作者为摆脱思乡之苦,只能借煮茶来作为对故国思念之情的自我排遣,对于自己难以解脱的苦闷,只能进行自我的心理调适。

很多人通过这首词认为,苏轼此时是旷达超然的,但其实,此时的苏子瞻并不超然。

众所周知,熙宁四年(1071),刚为父亲守孝三年的苏轼回到京城,就与王安石政见不合,因而自请外任,朝廷便派他作杭州通判。三年后的熙宁七年(1074年)秋,苏轼又由杭州移守密州,在密州第二年(1075),他命人修葺城北旧台,并题名“超然”,取《老子》“虽有荣观,燕处超然”之义。

到1076年春,苏轼再登超然台,写下了《望江南·超然台作》这首词。

但此时的苏轼,内心是苦闷的,虽然他表现的很乐观,很超然,但真正超然和开心的人,是不会嘴里挂着这些词的。他特意强调这些,正可能为了掩饰内心的孤独、痛苦。

虽然他看不惯王安石的变法,自请外任,但仍关心着朝政,不仅上书指责变法的弊端,还写诗讽刺。因此被变法派视为眼中钉,所以从杭州一再被贬,直到密州。所以他内心不可能如词中所表现的超然和乐观,而是忧虑、苦闷的。且以上经历对苏轼也并非真正的磨难和打击,因为还有更大的灾难在等着他。

各朝各代都有文字狱,北宋也不例外。1079年,革新派搜刮了一大堆苏同学的诗词,其中有一句吟檜树的诗,“根到九泉无曲处,此心唯有蛩龙知。”他说这种树的根一直到最深的九泉都是直的,没有弯曲,可是在地下,谁知你是直的还是弯的?所以这个正直的心,只有地下的蛰龙才知道。古代皇帝是天上真龙,你竟然说地下也有一条龙?革新派就说苏轼有谋逆之心,是死罪,所以把苏东坡抓起来关到监察御史的监狱里去了,这就是著名的“乌台诗案”。

新党欲置苏东坡于死地,就跟皇帝说了,说这苏同学有谋反之心,所幸当时的神宗皇帝是个明白人,“咏树尔,与朕何干?”。革新派没办法只好把苏东坡放了,贬到黄州去了。

贬到黄州,经历了这样的磨难,苏轼才真正认清了人生的真相,开始学会淡然,去真实地表达自己,比如初到黄州写的《卜算子》,词曰:“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写的是历经大难之后的惊恐和被贬的孤寂忧愤。

第二年的 《赤壁怀古》,“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一尊还酹江月”,写的是自己历经劫波、年华逝去的无奈。

只有到了《定风波》中的“一蓑烟雨任平生”、“也无风雨也无晴”,这个时候苏轼才有了真正的超脱,面对挫折和打击已经泰然自若。这里可以看出道家“无所待的逍遥”,而这无谓的心态证明了他的超然。

所以,说过“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的苏轼,并非表达内心的旷达。而是通过“休对”、“且将”把难以解脱的苦闷,以强作“超然”来自我安慰。

但是反过来讲,正是因为经历了这样深重的灾难,苏轼仍可以说出“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这样积极乐观的话,无论他内心是否真的超然,都不妨碍它具有鼓舞人心的力量,给人热爱生活的勇气和信心。

只有内心泰然自若,把生活的每一种遭遇当作人生必经的历程,才能有“一蓑烟雨任平生”的洒脱任性,才能有“也无风雨也无晴”从容不迫。





那个小饭团呀


要理解这句诗,就要理解苏东坡这个人。

作为天纵奇才的千古文人,苏东坡最大理想可不是成为一个诗词大家,而且投身治国治民,为国为家的宏大理想!

可惜老天开了一连串玩笑,以至于苏东坡不断陷入政治党政而无法自拔!要不是宋太祖立国优待文人,仅凭“乌台诗案”早就脑袋搬家了!

生逢其时得以身免,也就豁达开朗看开不执念了!这也许是苏东坡后期的诗词越来越意境开阔苦乐年华的原因吧!

比如这句“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我的理解就是:恩恩怨怨,名利情仇,终究不过过眼烟云。人生一世,草木一秋,要适应环境顺应时势,能干什么就干什么,不要错过以免后悔!顺其自然,豁达处世!





伏兮谈文化


原句:“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

翻译

不如暂且先点燃炉火,烹煮一壶新茶,作诗喝酒这样的乐事,要趁着大好年华啊!

感情

表达了苏东坡抛却烦忧杂念、珍惜当下、及时行乐的豁达心态。

赏析

本句话出自苏轼《望江南·超然台作》:“春未老,风细柳斜斜。试上超然台上望,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寒食后,酒醒却咨嗟。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

超然台,位于密州(今山东诸城)北城。苏轼任密州太守的第二年,见北城墙上原来的旧台年久破败,便将其整修翻新,时常和朋友登台游览。苏东坡的弟弟苏辙听说此事,根据《老子》“虽有荣观、燕处超然”的典故,将它命名为超然台。

这首词作于熙宁九年(1076年)春季。开头词人先描绘了密州城春光不老、微风吹拂柳条的和煦春景。接着记叙自己登上超然台,向下望去,密州城春景正好,小河流水、遍城春花,蒙蒙的细雨彷如薄薄的烟尘,户户人家看不了那么真切。

上片写景结束,下片开始借景抒情。“寒食后”说词人想起此时的节令,已经过了寒食(清明节前两天),这个节日在词中有两个作用:1、前后呼应。寒食节是为纪念晋国贤臣介子推,从寒食开始禁火三天;寒食过后,重新点火,称为“新火”,对应后面的“且将新火试新茶”;2、寒食节后是清明节,游散在外的游子都要回到故乡祭拜故去的亲人,但词人却只能继续待在密州,并且不受重用、处境悲凉,无法回到家乡。因此酒醒后只能有无限的“咨嗟”。不过也罢了,不要再想无谓的事情,过去的已然没有意义,不如烹煮新茶,作诗饮酒,享受当下的大好时光。

本词寄寓了作者对难以归乡、壮志难酬的怅然,但也表达了苏东坡在逆境中超然豁达的态度。写景清丽自然,抒情深刻真挚,体现了词人深厚的文学功底和深切的感情。


乐道文化


每个中国人心中,都有一个苏东坡!

他一生风雨,却依旧泰然处之。把别人眼中的苟且,活成了自己的潇洒人生。

如何才算不辜负生活?那就是珍惜当下。谁都会怀旧,谁都会思乡,最都会苦闷,可如果只是烦恼,并不能改善自己的心情半分。

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以梦为马,诗酒趁年华,生活,不止眼前的柴米油盐也曾鲜衣怒马,坠落红尘。如果现在,你正拥有最好的年华,当自珍惜,不要让它似流水,从时光的缝隙间仓促流失。不要让错过成为一生不可挽回的缺憾,不要枉读了“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的词句。


白衣铁手


意思是:姑且点上新火来烹煮一杯刚采的新茶,作诗醉酒都要趁年华尚在啊。

写出了作者为摆脱思乡之苦,借煮茶来作为对故国思念之情的自我排遣,既隐含着词人难以解脱的苦闷,又表达出词人解脱苦闷的自我心理调适。表达的是及时享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