罵人對聯,上聯:“一二三四五六七”,下聯才是精華

在中國歷史上,只要提到對聯,首先想到的肯定是紀曉嵐與和珅,此二人只要有閒暇時光,就會在一起戲弄對方,當然這也是建立在學富五車,才高八斗的知識上面的。

而要說罵人的對聯,首先想到的肯定還是紀曉嵐與和珅,此二人一直都是明爭暗鬥,即便一時間把對方打不垮,過過嘴癮,那也是很暢快的。

罵人對聯,上聯:“一二三四五六七”,下聯才是精華

接下里就舉幾個有趣的例子,來看看紀曉嵐與和珅是怎樣玩轉對聯的。

和珅上聯:兩猿伐木山中,問猴兒如何對鋸?

紀曉嵐下聯:匹馬陷身泥裡,看畜生怎樣出蹄?

和珅上聯:牛頭喜得龍生角

紀曉嵐下聯:狗口何曾出象牙

和珅上聯:水部失火,金尚書大興土木

紀曉嵐下聯:南人北相,和中堂什麼東西

本人覺得最有趣的當屬和珅宴請朝中大臣,而紀曉嵐偏偏遲到的事兒。


和珅有意刁難紀曉嵐,說:“紀侍郎,來來來,有事請教。這幅畫畫的到底是狼是狗?”眾大臣附和:“對啊!是狼(侍郎)是狗。”紀曉嵐說:“是狼是狗?堂堂一個尚書還分辨不了嗎?我教你一個辦法,看尾巴。下拖是狼,上豎是狗。上豎(尚書)是狗。狼遇肉食肉,狗遇屎吃屎。”和珅便無語了。

罵人對聯,上聯:“一二三四五六七”,下聯才是精華

當然,這都是《鐵齒銅牙紀曉嵐》裡面的橋段,正史裡面的和珅與紀曉嵐不是這樣子的。僅供博君一笑,目的是為了突出對聯的趣味性。

馬上就要過新年了,張燈結綵的團圓氣氛很是熱鬧,貼對聯和門神,肯定也是少不了的。對聯最早可以追溯到五代後蜀主孟昶,在《蜀檮杌》中有這樣的記載:“新年納餘慶,嘉節號長春”,這可是最早的一副對聯了。

對聯在後續的文人墨客不斷完善之下,也有了很多的講究,比如對仗要工整,平仄要協調等等。要對出一副耐人尋味的對聯,那也是很有難度的。


接下里就是今天要講述的重點,話說有一大戶人家,很有錢那種,想要請當地的秀才為自己寫一副對聯,以彰顯自己的身份。

罵人對聯,上聯:“一二三四五六七”,下聯才是精華

但這個大戶人家的戶主是一個四肢發達,頭腦簡單的莽漢,平日裡欺行霸市,周邊百姓敢怒不敢言。而秀才對他也是怨氣頗深,正好可以藉此來羞辱他一番。

秀才提筆就開始寫,上聯:一二三四五六七,下聯:孝悌忠信禮義廉。

這大戶人家一看,這可以啊,不愧是讀書人,孝悌忠信禮義廉這全部都寫上去了,那是何等的威武。

但沒有想到的是,這幅對聯剛剛張貼出去不多久,就招來了不少文人的嘲笑。為了弄清楚其中的緣由,這大戶人家還專門請人指點。

結果一聽這解釋,還真是氣不打一處來,真是文人罵人都不帶髒字的。

這上聯:一二三四五六七,唯獨少了一個八,要知道在古代,是以雙為富貴的。既然這個八給忘了,那就是忘八,諧音就是王八。

這下聯就更經典了,寫的是孝悌忠信禮義廉,咋一看是沒有毛病的,甚至還有一種高大上的感覺。但在論語》中是有八德的,分別是“孝悌忠信禮義廉恥”,似乎發現了什麼吧。是地,裡面沒有“恥”,可以理解為“無恥”。

罵人對聯,上聯:“一二三四五六七”,下聯才是精華

這上聯和下聯加起來,就是秀才在罵:王八無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