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的三杰萧何、张良、韩信和朱元璋的三杰李善长、刘伯温、徐达哪边更牛?

智汇者88


明初三人略逊于汉初三杰

汉初三杰是官方承认的

刘邦在战胜项羽后,与大臣们分析他胜利的原因,大臣们说:“您平时对我们虽然不太客气,但是城池攻下来后,您能与我们分享胜利成果。项羽表面上仁义,却不舍得封赏。”

刘邦说:“不对,你们只知其一,不知其二。运筹帷幄、决胜千里,我不如张子房。治国和安抚百姓,我不如萧何。统兵百万,战必胜,攻必胜,我不如韩信。三者皆人杰。“

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填国家,抚百姓,给饷馈,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三者皆人杰,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所以为我禽也”

汉初三杰是经过刘邦首肯的,是官方认证的说法,而李善长、刘伯温、徐达三人并没有被朱元璋承认过。

对比

萧何VS李善长

汉初封侯之时,群臣对萧何名列功臣第一都表示不服,刘邦给大家讲了一个故事。打猎之时,猎人一声令下,猎狗们都去争夺猎物,狗虽然有功,但是还需要听从人的指挥。萧何就是发命令的那个人。当初你们跟随我时,有的是独身,有的是的全家也就两三个人,而萧何是整个家族数十人跟随我。萧何封刘邦为第一功臣也就没人再有异议了。

萧何在韩信死后,刘邦要给萧何加封,此时他已经到了位极人臣的地步,召平给他出主意,让萧何辞封。之后,萧何又强行贱卖民地,用自污的这种方式来让刘邦对自己放心。

反观李善长,他是淮西集团的首脑人物,在朱元璋封功臣时,把他与同样负责后勤工作的萧何相比。

帝谓:“善长虽无汗马劳,然事朕久,给军食,功甚大,宜进封大国。”

实际上李善长另外一面是待人苛刻。李善长有点小心眼。李饮冰、杨希圣因为小事得罪他,而人因此被罢黜。

李善长对待以刘基为首的浙东文官集团也也是一种对立的态度,朝堂党争也注定了他不得善终的命运。

张良VS刘基

韩国贵族出身的张良,他一直致力于反秦事业。投靠刘邦之前,他就曾经组织了针对秦始皇的博浪沙刺杀行动,最终因为秦始皇运气好,才得脱幸免。

也正是因为有了张良的运筹帷幄,刘邦才能顺利先于项羽入关中,接受秦王子婴的投降。鸿门宴刘邦能活命,也与张良有关。

在刘邦遇到不公平对待时,张良劝他入汉中避祸,烧栈道。项羽在彭城杀死了韩王成,张良恢复韩国的愿望终成泡影,项羽也为打破张良的梦想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随着战事的推进,张良为刘邦策划了“下邑之谋“,英布、彭越、韩信的军事铁三角彻底的扭转了战局。

刘基,元朝的进士出身,至正二十年(公元1369年)他才参加朱元璋的反元队伍。刘基参与了灭元方略的制定,参与八年的军机,占朱元璋反元起义时间的一半多左右。

刘基的民间形象与诸葛亮差不多,都被神话了。在论功时,刘基只是被封伯爵,属于第三等。

他的浙东集团与淮西的对立,成为他的污点之一。

韩信VS徐达

韩信,有兵仙之称。韩信是军事家也是谋略家,他的《汉中对策》准确地分析了项羽的弱点,为刘邦还定三秦、平定天下立下了不世之功。

唯一的缺点就是功高震主,不得善终。

徐达,戎马一生,有功不骄这一点是比韩信强一点,在战略上稍逊与韩信。

将军谋勇绝伦,故能遏乱略,削群雄。受命而出,成功而旋,不矜不伐,妇女无所爱,财宝无所取,中正无疵,昭明乎日月,大将军一人而已。破虏平蛮,功贯古今人第一;出将入相,才兼文武世无双。

综上所述,汉初三杰略略胜一筹,人无完人。以上观点仅是个人浅见。


抱影无眠夜归人


历史上有两位帝王的成长之路极为相似,那就是汉朝开国皇帝刘邦和明朝的开国之君朱元璋。两人都是底层出身,刘邦出身略强于朱元璋,两人都有一些文臣武将辅佐于自己共创大业,由于两位帝王共同点很多人会把两位帝王手下的功臣比较一番。刘邦的三杰萧何、张良、韩信和朱元璋的三杰李善长、刘伯温、徐达哪边更牛?

当然他们一方在秦末乱世建功立业,一方在元末征战四方,不同的年代我们无法让他们关公战秦琼,可是我们可以根据当时的局势以及他们的能力比较一番。

相比较而言汉初三杰要比朱元璋手下的李善长、刘伯温。徐达厉害一些,我们要以当时的局势,他们主公的能力、他们所面临的敌人和他们的结局进行比较才行。

汉初三杰所处的时代是秦朝时期,秦朝时期的秦始皇虽然一统天下首次把人们的思想进行统一,但这个思想统一需要一定的时间去适应,可秦朝只有区区的几十载,民众相对来说并没有得到有效的思想统一。如此这般很多人都认为自己还是战国时期的某国之民,对秦朝有一定的抵触,而汉初三杰在这样的情况之下辅佐刘邦公举大业,面临的不单单是秦朝遗民还有其他六国子民。朱元璋所处的时代是元朝时期,元朝本身在当时的汉族眼中属于外族人,是外敌入侵,加上汉朝诸多不公平的暴政致使民怨四起,当时的汉人可以说无时无刻不在抵触元朝统治者。明初三杰他们追随朱元璋奋起反抗,在民心之上比汉初三杰有一定的优势,就局势而言汉初三杰起事要比明初三杰困难一些。

汉初三杰的领导着是刘邦,刘邦虽然善于识人但其智谋不足,刘邦本身就是一个混混亭长,三十多岁还没有成家,对于这样的人来说或许很多人都会自暴自弃。刘邦在被逼无奈之下走向了反秦之路,饶是如此在汉初三杰的辅佐之下一统天下建立大汉王朝。朱元璋虽然比刘邦更加清贫,但其是壮年之龄投入行伍,后来朱元璋随着地位的改变其谋略、心计还有治人的能力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可以说明初三杰没有一人可以全面胜过朱元璋。稍做比较我们不难看出,汉初三杰帮只会识人的刘邦要比明初三杰帮能力出众的朱元璋要困难很多。

汉初三杰的敌人不单单是开始的秦朝、各自为证的六国之后、还有强大无比千古无二的项羽。项羽的能力我们不用怀疑,项羽不但智谋过人还勇冠天下,项羽多次以少胜多并出身尊贵,有楚人的基础等等,而汉初三杰辅佐一个能力无法与之相抗的刘邦,最终打败项羽一统天下。明初三杰的敌人无非就是元庭、陈友谅、张士诚三方势力,元朝当时内部腐败民心尽失已经不足为惧,张士诚又是一位偏安一隅的守成诸侯,对朱元璋威胁并不是太大,虽陈友谅有与朱元璋一较高下的能力,可陈友谅有杀主污名,出身同样不高等因素只能算和朱元璋对等。朱元璋本身就比明初三杰中的任何一人能力出众,加上明初三杰的辅佐,朱元璋一方相对来说要比刘邦一方夺取天下容易一些。

刘邦和朱元璋建立各自的王朝之后深刻意识到皇权的重要性,他们成为一代帝王之后所考虑的不在是个人得失而是天下百姓,功臣良将虽有大功赏赐他们过多的权利对百姓和江山社稷未必是一件好事,加上这些功臣或多或少的自身原因,最终很多功臣都被帝王诛杀。

汉初三杰被诛杀的只有韩信一人,明初三杰同样如此,但汉初三杰要比明初三杰要懂得为臣之道,张良可以功臣身退,萧何可以以污名保全自身,韩信虽持功可也时刻展示自己的忠诚,可以说汉初三杰在为臣之道上并没有太多不足之处。明初三杰只有徐达懂得其中的道理,一统天下的刘伯温也难以被权利诱惑参与党派之争,李善长更是放不下权利,最后甚至有两边押宝之心,为臣更是嫉妒他人。

通过以上对比来看,汉初三杰在各个方面都要强于明初三杰,其中最大的原因还是朱元璋的能力强于明初三杰,可能是因为这个缘由让明初三杰略逊于汉初三杰吧。


豫北老崔


若论综合实力,“汉初三杰”与“明初三杰”相比究竟孰强孰弱,很抱歉,这是无法比的。毕竟两者所处的时代不同;所面对的对手也不同。如果硬要对比,那显然是关羽战秦琼,毫无意义。

若论历史成就,在小编看来,“汉初三杰”与“明初三杰”应该说也是不分伯仲的。毕竟两者同样是辅助布衣天子,并且同样是成功辅助自己的君主,消灭了强大的对手,开创了一个伟大的大一统王朝。因此,两者所取得的历史成就,是同等高的。

但是,若论历史地位,那么很抱歉,“明初三杰”显然是比不上“汉初三杰”的。因为,“汉初三杰”可是获得历朝历代的官方认可,历史地位十分崇高!

萧何,堪称中国古今贤相第一人,备受历朝历代统治者推崇,被标榜成为相者之楷模。而且,萧何的地位,不光获得汉族统治者的一致推崇,甚至连少数民族统治者也对他推崇有加。辽太祖耶律阿保机十分崇尚汉家文化,常以汉高祖自居,把随辅助自己的妻子述律平比作名相萧何,甚至把整个述律氏族都赐姓萧。并且指定大辽的皇后,只能从萧氏一族中产生。而这也正是,此后辽国契丹族中只有耶律氏和萧氏的原因所在。

张良,素有“谋圣”之称。在中国历史上,能获此殊荣的一共有四人,除张良外,剩下三人分别是姜子牙、鬼谷子、范蠡,都是先秦时代的历史人物。而后世历朝历代,设庙追尊古代贤臣,张良都位列其中。当初大明开国,明太祖朱元璋取古今功臣三十七人配享历代帝王庙,其中就有张良!

韩信,素有“兵家四圣”之称,后人更是奉其为“兵仙”、“神帅”,其谋略和用兵之道备受历代兵家所推崇。

相比之下,李善长、刘伯温、徐达的历史地位实在是差距甚远!而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个人认为主要有两个:

1、首先,“汉初三杰”时代久远;中华民族是一个习惯于修史的民族,因此历朝历代,上至朝廷,下至民间,都会修著大量的官史、野史等,对先代的明君贤臣歌功颂德、以便让他们得以名垂青史。而修史可是带有主观能动性的,因此时间越久远,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就是发生越来越大的偏差。因此,有些历史人物的历史地位会不断被抬高,甚至会被神化,典型的如关羽、岳飞。

2、其次,明朝是一个被抹黑的朝代;明朝是比较悲催的,因为后来入主中原的满清,为了抬高自己,以便塑造其统治华夏的合法性,便对明朝历史进行大肆的篡改、对明朝君臣进行肆意的抹黑和贬低。所以,“明初三杰”尽管在清朝的官修史籍中,也是正面历史人物,但评价自然不会高到哪去。



这些历史要读


说起来,刘邦和朱元璋真是有着许多相似之处——他们都是出身淮泗流域的平民,却都最后当了皇帝,而且是统一了天下的皇帝。而他们的三位顶级队友——萧张韩VS李刘徐,也各自扮演着第一文臣、第一谋士和第一武将的身份。

在这里,做跨越一千五百年的关公战秦琼式的比拼是没有意义的,我们不妨在个中发现一些有趣的规律——

汉初三杰里,两位文官(萧何和张良)最后平安落地,荫及后世;韩信却从楚王到淮阴侯再到阶下囚,只能说一个惨。

然而在朱元璋那里,情况却刚好相反——第一大臣李善长满门抄斩,第一谋士刘基在忧惧之中病逝(还有人谣传是被毒死),其子被朱棣杀害;反倒是身为武将,立下不世之功的徐达平平安安,其女还成了朱棣的皇后。

那么,为什么会造成这样的局面呢?这和汉初三杰和明初三杰(姑且这么说)和刘邦的关系有关。

对于刘邦来说,当汉初三杰来投靠他的时候,他们的定位分别是这样的——萧何是合伙人,张良和韩信都是臣子。然而在夺了天下以后,张良还是恪守臣子之礼,萧何甘愿从合伙人降为臣子,反倒是韩信,不知不觉成为了自己的合伙人。而且,这还是个打起来自己打不过的合伙人。

因此,韩信必须死。他在刘邦还没夺天下以前就屡次展现出不臣之心,这些都是刘邦用小本本记好了的,只不过最后来算总账而已。

而对于朱元璋来说,李善长是他的臣子,徐达在长期的征战过程中更像他的兄弟(他曾在称帝后亲口称徐达为“徐兄”),而刘基其实就是个高级战俘。然而在夺取天下以后,徐达益发地谦恭有礼,李善长和刘基却逐渐把自己当成大明的合伙人了。

很遗憾,朱元璋没有刘邦那样的容人之量,而李善长和刘基暗自地结党更让朱元璋所不能容忍。在皇权已经加强到无以复加的明初,李刘二人的结局也就可想而知。

这么看来,似乎从最高级的政治嗅觉和敏感度来看,李善长和刘基还确实是不如萧何跟张良啊。



青言论史


刘邦的三杰强一些。

萧何和李善长都是管后勤和财政的,后来都做了丞相。楚汉战争五年,萧何一直在关中为刘邦筹集粮草和兵源,从来没有失误。后来任丞相,他也兢兢业业,恪尽职守,不仅得到善终,还远远泽及后代。李善长建国之功不及萧何。建国后却居功自傲,生活腐化,后被朱元璋灭族。

张良和刘伯温都是谋士,智略、功业、名声大体相当,无分伯仲。

韩信和徐达都是统兵元帅。韩信善于用智谋,往往以少胜多,平生作战没有败迹。较之徐达强一些。

所以,两相比较,刘邦的三杰更强一些。

欢迎点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