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期間,你的親子關係還好嗎?

疫情至今已三個月,

在這極端的生活狀態下,

迫使我們對自我定位、

人際關係、

未來規劃等話題

進行重新定義。


移動互聯網在“疫情紅利”下,

具備顛覆大部分傳統行業的能力,

從而重新審視自己未來的機會和發展。

這真的是一個

黑天鵝到處亂飛的動盪時代。

疫情期間大家還好嗎?

其實我真正想說的是,

理想情況下,

我們至少還要跟孩子們“親密無間”

相處兩個月。


各位家長當下可好...?


疫情期間,你的親子關係還好嗎?

我與神獸的日常


我和孩子在過去三個月的相處日常。


從清晨第一縷陽光下,

看著這個一年級的小男孩,

調皮但卻不失可愛,

親吻著他的小臉說

“媽媽愛你”。


到下午的幾近壓制內心的怒火,

不斷自我調整,

某一時刻

無法控制噴湧而出,

能量殆盡,

夜晚含淚睡去。

而老父親天天跟孩子稱兄道弟

“兒砸,不用著急”

“不洗就不洗,明天再說吧”

“才一年級,我兒砸真棒…”


相比這麼“慈愛”的老父親,

母親顯得刻薄而挑剔。

且不說是底線和原則的標準不同,

這背後更隱含著:

一個沒有被無條件接納過的人,

是沒有能力無條件愛別人的,

包括自己和孩子。


>>>無條件的愛<<<


說到這,

讓我想到一部電影《奇蹟男孩》。


疫情期間,你的親子關係還好嗎?

奧吉是一名

患有基因疾病的孩子。


經過27次手術後,

他的各種機能

都和正常孩子沒區別,

只是在他臉上記載了無法磨滅印記。


為了不讓同學看到自己怪異的樣子,

奧吉每天上學都會帶上太空員的頭盔。


爸爸把頭盔偷偷藏起來。


對他說:

“我知道你不一定喜歡,

但是我超愛,

因為這是我兒子的臉。”


媽媽說:

“如果有人欺負你,

你就欺負回去,

不要怕,

有媽媽在。”


姐姐說:

“如果有人盯著你看,

就讓他們看,

因為你生來與眾不同。”


在無條件接納的環境中,

奧吉

必定成為

一個獨特而完整的人。

如果父母是有條件的愛,

孩子將學會拋棄自己真實的感受,

迎合父母讚許的部分。

拒絕自己的弱點和錯誤,

變得遠離自我,

最終會成為一個身心不健全的人。

而父母無條件的愛,

會讓孩子的自我被解放,

他就會遵從自己精神的內在聲音,

走向成為自己的道路。


>>>自尊水平<<<

“無條件的愛”

所造成的必然結果

就是一個人

“自尊水平”的高低。


美國獨立運動的領導者

本傑明·富蘭克林

有著較高的自尊水平,

他在自己的《回憶錄》中寫道:


“愛上自己的人天下無敵”。


疫情期間,你的親子關係還好嗎?

自尊水平包含:

自愛+自我觀+自信。

自愛很大程度上取決於

家庭在兒童時期

給予的愛及情感滋養。


兒時沒有得到無條件的愛

會導致缺乏自尊,

未來會患有“人格障礙”,

與人相處時容易發生衝突,

很難建立成功的人際關係。

並且

這樣的孩子

會無意識地肩負起

沉重的家庭“責任”。


父母婚姻不幸,

我的婚姻也不能幸福。


家裡經濟拮据,

我就不能享受生活,

要拼命賺錢,

或者找個富家子弟。


父母學業不佳

生活窘迫,

我就要拼搏學習,

不能浪費一點點時間。

自我觀就是如何看待自己,

在束縛中成長的孩子,

與自己的連接會越來越少,

甚至把自己視為

實現某個目標的工具。


自尊取決於無條件的自愛,

無條件的自愛

不取決於自己表現得好壞。


>>>愛自己<<<

不愛自己表現為

評判自己、

不接納自己、

忽略自己,

攀比、

擰巴、

容易受外界影響。


疫情期間,你的親子關係還好嗎?

我們回不到小時候重新成長一遍,

但這個創傷必須得療愈,

因為不能讓自己的孩子重蹈覆轍。


而療愈的唯一方法就是

“無條件的愛自己”。

我很胖,

也不漂亮,

不影響我愛自己。


我工作沒有成績,

不影響我愛自己。


我不被別人愛,

不影響我愛自己。

“我不愛自己”

“那就去愛她吧”

愛不是一個名詞,

而是動詞。

想象一下,

你最難忘的一段戀愛經歷,

那種一分一秒都不想分開,

TA做什麼都是好的,

TA是如此獨一無二。


那個時候你是什麼樣的表現?

願意花時間、

花心思、

花錢在TA身上,

特別想了解TA,

無時無刻陪伴TA…

找到那種感覺,

放在自己身上。

把心思花在自己身上


瞭解自己的

喜好、

願望、

什麼讓自己舒服?


找到自己內在的“福流”,

允許自己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而不是世俗中應該做的事情。


當你找到“福流”時,

世俗的成功只是結果而已。

把時間和錢花在自己身上


照顧自己的

身體、

面容、

頭腦。


相信自己配得上

更好的人、

好的物品、

好的生活。

在生活中不評判自己,

把關注點放在好的部分。

即使是缺點和錯誤,

也要先接納自己,

相信自己有能力更好,

並給予足夠的時間。

人給不了別人自己沒有的東西。

足夠愛自己,

才有能力足夠愛孩子。


>>>無條件有原則的愛<<<


教育的本質

是讓孩子成為真實和完整的人


疫情期間,你的親子關係還好嗎?


讓孩子成為他自己,

是父母無條件的愛成就的。


完整就是讓孩子理解這個世界,

世界運行的規律是什麼?

規則和底線是什麼?

探索如何實現成就自己的路徑。

這就由父母制定的“原則”保障。

可以借鑑公司的管理工具,

規章制度(家庭制度)、

時間規劃(日程表)、

衡量指標(行為要求)、

獎懲制度(獎罰承諾),

這些工具都是

“原則性”的管理手段。


父母要制定與孩子年齡相符的原則,

不能要求三歲的孩子在高級餐廳,

等了很久才上菜,

還要求孩子保持安靜和禮貌,

這不是原則,

而是父母考慮不周全。

在原則的基礎上,

我們愛的就是孩子原本的樣子。

Just love the way you are


今天晚上,

我回家看著這個一年級的小男孩,

調皮但卻不失可愛,

我會親吻著他的小臉

說“不管怎樣,媽媽都愛你”。

未來2個月,

我們好好相處。


至疫情中堅守在“一線”的家長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