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以為小孩就不會抑鬱,從小重視孩子的“心靈建設”,比成績重要

小小少年,沒有煩惱——事實真是如此嗎?

小明的媽媽很是惆悵,孩子上了小學之後,整個人感覺壓力大了許多。她告訴我:"小明上了小學之後,突然就狀態不好了起來,看起來有一種壓力很大的感覺。我們家雖然不是很有錢,但平日裡對孩子也是很捨得的,吃的穿的用的,樣樣都不比別人差,也不知道孩子是怎麼回事,好生生地突然就像變了一個人似的。"

我問她:"是不是孩子遇到了什麼煩心事兒,心理有壓力?"

她憋了我一眼,說道:"嗐,小明今年才幾歲呀,吃穿不愁,他還有什麼不滿意?一個剛上小學的小屁孩哪裡會有什麼壓力?"

別以為小孩就不會抑鬱,從小重視孩子的“心靈建設”,比成績重要

小明的媽媽不只是個例,還有不少的家長,抱著和她一樣的想法——認為"小孩子沒有煩惱",但實際上,是人就會有煩惱,小孩子也是如此。相反地,正是因為孩子年紀小,心智不成熟,有時候不懂得如何排解自己的壓力,負面情緒日漸堆積,反而比成人更容易陷入抑鬱情緒當中。

家長認為"小孩沒有壓力不會抑鬱",這是一種錯誤的認知。想要培養出優秀的孩子,家長不能只關注孩子的成績,孩子的"心靈建設"才是更重要的。關注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才能讓孩子獲得更深層次的成長,成長為優秀卓越的人。

孩子的心思你不懂:年紀小不代表心思少

1.物質需求之後是精神需求,孩子亦然

在培養孩子的過程中,很多家長把對孩子好的重心放在了通過各種各樣的方式滿足孩子的物質需求上。這些家長認為,孩子吃好的穿好的用好的,就是對孩子最好的培養了,孩子吃穿不愁,自然也應該懂得感恩,懂得投桃報李,用自己的努力回饋父母。但事實真是這樣嗎?其實並不是這樣的。小孩也是人,是人就會有需求,物質需求滿足後更重要的精神需求,父母家長的關心與愛護是每一個孩子都渴望得到的東西。僅只滿足孩子的物質需求,或許能讓孩子在一定的時間內感到幸福,但滿足孩子的精神需求,則會讓孩子成為一個人格健全的人,受用終身。

別以為小孩就不會抑鬱,從小重視孩子的“心靈建設”,比成績重要

2.年紀小≠心思少,你的孩子遠比你想象中的敏感

別以為小孩就不會抑鬱,從小重視孩子的“心靈建設”,比成績重要

年紀小的孩子,其實感知能力要強於成人許多,這也就意味著,孩子遠比我們想象中的敏感。這也是平時有的人說孩子"判斷人的能力出眾"的原因。感知能力敏感的孩子,能夠輕易地感受到他人的善意,也能更輕易地感受到他人的惡意。

3."小小少年,很多煩惱"

建立在敏感的基礎上,孩子也就容易產生各種各樣的煩惱。家庭作為孩子最溫暖的避風港,本應起到對孩子各個方面的指導作用,但如果家長在發現孩子狀態不對時沒有加以重視,或是在孩子想要傾訴時敷衍了事……正所謂"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慢慢地,孩子就會斷了傾訴的念頭,選擇自我處理這些煩惱。但更大的問題就在於此,孩子不知道應該如何排解這些煩惱帶來的壓力與負面情緒,只能選擇將這些情緒壓在心底,如果長時間得不到發洩,總有一天,這些壓力會讓孩子一步步走向崩潰。

不可忽視:"心靈建設"是培養孩子的基礎

1.什麼是"心靈建設"

世界衛生組織是這樣定義"心靈建設"的:心靈建設是一種能夠處理生活中的壓力、能夠發揮潛能有效工作、為社會做貢獻的狀態。

說白了,注重孩子的"心靈建設"其實就是關注重視孩子的心理健康。

直到今天,提到"心理健康"相關的問題,不少人還是對此諱莫如深。提到"心理健康",更多人立刻就會聯想到"抑鬱症""自殺""自虐症"……這類極端的行為情況,但是,這其實是一種刻板印象,即便沒有這些極端症狀的傾向,也不代表,你的孩子的心理就一定是健康的。正如前文提到的,孩子傾訴無路,壓力積壓,這種情況下孩子可能在家長老師同學的面前都表現得若無其事,甚至給人以開朗樂觀的感覺,但實際上,內心堆積的壓力已經讓孩子處在崩潰邊緣了——這種情況下,孩子的心理當然是不健康的。

別以為小孩就不會抑鬱,從小重視孩子的“心靈建設”,比成績重要

2.對孩子進行"心靈建設"的必要性

"心靈建設"要求家長關注孩子的心理健康問題,做到及時發現問題並引導孩子解決問題。"心靈建設"對孩子的健康成長而言是非常有必要的。孩子的心理健康與否,往往直接關係到孩子將來在社會上的發展與立足。

近些年來,青少年弒母之類的案件令人唏噓不已,造成這類悲劇的產生的源頭,正是對孩子"心靈建設"的缺失。沒有健康的心理基礎,家長即便給孩子提供再多的物質需求,讓孩子學習再多的各類技能,都無法培養出一個真正意義上的的優秀的孩子。

培養孩子:家長可以從為孩子構建良好的"心靈建設"開始

1.家是愛的港灣:用心營造溫馨和諧的家庭氛圍

和諧有愛的家庭氛圍能在潛移默化間讓孩子學會"愛"的超能力,愛自己,也會愛他人。和睦的家庭關係能夠給予孩子以"歸屬感","歸屬感"對孩子而言是一劑定心丸,也是孩子在成長過程中的一項很重要的基本心理需要,而孩子的基本心理需要是否得到滿足則是判斷孩子的心理是否健康的重要標準。

別以為小孩就不會抑鬱,從小重視孩子的“心靈建設”,比成績重要

在和睦的家庭關係裡,父母對孩子而言是重要的學習榜樣,父母之間的相處模式,很大程度上是孩子與人社交的主要學習模板。生活在溫馨有愛的家庭中的孩子,每一天都在接受"心理健康教育",他們更懂得換位思考,更懂得理解他人,也更懂得如何處理壓力。

2.成長需要認可自己:給予孩子自主的權利,引導孩子獲得成就感

家長要注意給予孩子自己做主的權利,這項權利會讓孩子取得對生活的掌控感。讓孩子選擇自己的道路,而不是由家長為孩子鋪好一條未知的迷途。孩子對於自己選擇的事情總會產生更多的興趣,以及更大的動力去行動。當孩子通過自己的努力獲得一定的成功,孩子也將獲得更強烈的幸福感與成就感。

3.樂觀面對人生:讓孩子學會"正確歸因"

許多孩子很普遍的一個心理問題就是,他們總是習慣性地錯誤歸結在自己身上。這樣的心態會讓孩子變得越來越消極低迷。家長需要引導孩子,讓孩子學會多角度地看待問題,學會"正確歸因",獲得積極向上的樂觀心態。比如,當孩子競賽勝利時,要讓孩子知道,這是通過自身的努力獲得的;而當孩子考試失利時,可以把原因更多地歸結於運氣等原因,可以通過努力彌補。當孩子學會總是從積極的角度看待事物時,孩子面對困難時就能更快地從中恢復,也能獲得更多的快樂。

別以為小孩就不會抑鬱,從小重視孩子的“心靈建設”,比成績重要

孩子的"心靈建設"是大事!家長一定要用心呵護孩子的心理健康,讓孩子健康快樂成長!

我是小B媽媽育兒師,也是5歲寶寶的媽媽,在養育和教育孩子過程中,遇到任何問題可以來問我,希望我的一點建議能有助你解決帶娃過程中的困惑與煩惱,讓我們的孩子能更好的成長!

更多育兒母嬰知識請關注我們,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點贊或分享給更多的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