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说北碚:四川特色之军阀

民国时期,四川军阀在全国都是名气大得很。

名气在三个方面,一为多,二为防区制,三为双枪。

多,是军阀多,派系多,人马多。有军长资格的就有刘存厚,刘湘,刘文辉,邓锡侯,田颂尧,杨森,赖心辉,刘成勋。有师长资格的,有李家钰,罗泽洲,陈书农,蓝文彬,王陵基,王缵绪,潘文华,唐式遵,范绍增,郭汝栋等等等等。防区制,是说军阀占了地盘后,就地想法征收军费,掌有对民众的生杀大权。双枪,是说财税收入也养不了那么多军队,就种、运、买鸦片,既容易,收益也最大,于是全川都种鸦片,甚至不种鸦片还得交懒捐。四川的鸦片鬼就极多,从军商巨贾,到下力挑夫,都有不少瘾君子,军阀赖心辉,罗泽洲就是著名的“烟灰”。穷困者中比例更高,一次文星场象征性禁烟检查,各烟馆自然要给面子,停业一天。检查人员看见沿途摆着不少装好煤的挑子,怎么没人挑走呢?挑夫没过上烟瘾,挑不动,只有摆在那里等明天。

书说北碚:四川特色之军阀

四川老牌军阀熊克武和刘存厚


还是说回军阀。

进入民国,人们感受到的不是宪政民主,而是兵荒马乱,民不聊生。

四川幅员辽阔,有沃野千里,天府之国的说法,但那不过是局部的表象。整体更多的是穷山恶水,闭塞落后,目光短浅,愚昧保守,思想僵化,工业孱弱。而官府搜刮,毫无休止。清末数年,四川每年入库岁银1500多万两,上交800万两,是1894年的三倍,连川督赵尔巽也上折,称为竭泽而渔。

辛亥革命前的保路运动,是个特别的前奏。在保路运动之前,四川已有十数次革命党人的武装起义,均告失败。这次同盟会参与到保路运动中,广泛联络,积极准备,组织了同志军。1911年9月8日,发起了对成都的包围。9月25日,荣县宣布独立,11月22日,重庆成立以张培德为都督的蜀军政府,27日,成都成立以保路领袖蒲殿俊为都督的大汉四川军政府。1912年2月2日,成都、重庆两个军政府换约,3月11日正式合并,四川才告统一。

书说北碚:四川特色之军阀

四川军阀邓锡侯杨森刘文辉


但本土力量的零散,多方势力的交织,使整个四川迅速沦为逐鹿的战场。

英国扶持下的藏军、农奴主叛乱,让川边难以安宁。袁世凯及北洋政府先后派出过多支部队入川,尤以陈宦的大清乡危害最大,既耗川军,又剿杀分散于乡间的革命党力量。滇军、黔军因袁世凯派遣、护国战争、靖国战争等缘由三次大举入川,滇军首领唐继尧更明确以控制四川为目的。而四川本土的军队,主要由清军演变而来,中上级军官都是军事学堂毕业,程度不一地受过正规军事教育,他们各认靠山,又因学堂渊源,分成武备系,速成系,保定系,军官系等多个派系。代表国民党的熊克武虽在重庆新建军队,并迅速扩充,却因缺乏根基,甚至身后的广州军政府也并未全力支持他,力量不能独大,始终难以完全控制局势。比如广州军政府任命了熊克武为四川督军,转身又任命杨沧白为四川省长,杨沧白还在路上,就任命了廖仲恺为财政厅长,蒋介石为警务处长。熊克武一看,各人还没坐稳,就来了分权的,怎么得了?又动手脚“劝”回了受命上任的几个人。但杨沧白虽是书生,却受几个师长敬重,熊克武怎么做得大?

二次革命,护国战争,靖国战争,逐滇,逐黔,倒熊,倒刘,援鄂,讨贼。加上直接对成都、重庆的争夺,各种名目的军事交战,长则近年,短则两月,从1913年打到了1924年,熊克武兵败出川。

终于,四川本土的军阀成功了!

但,谁是老大?再来打过!

书说北碚:四川特色之军阀

四川军阀王陵基


四川新军阀四分五裂,北洋军阀试图保持对四川的控制,广州军政府尝试左右四川局势,成都有省长,督军,重庆有督办。督办还分军务督办,善后督办,边防督办。光看这数量,加上派系之别。就可知有多乱了。对抗中,有联军,有倒戈,有收买,有中立。各不统属,自行发展,扩充部队,更新装备。二十年间,四川的军队由五个师不过四五万人,扩展到了1933年时五个军及独立部队共三十五万人,1936年更达到50万人。

养这么多军队,钱从哪里来?这就靠我们下次要讲的防区来维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