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溶膠,竟然造就了一代世界級風景畫大師!

2020年的春天,中國經歷著一場瘟疫。國家衛健委不斷公告新冠肺炎的診療方案,2月19日新方案明確指出,在相對封閉的環境中長時間暴露於高濃度氣溶膠情況下中存在經氣溶膠傳播的可能。

這讓大家接觸到“氣溶膠”這個概念。

氣溶膠是什麼?

氣溶膠是指一種顆粒,更是一種系統。科學家把氣溶膠顆粒大小定義在0.01~10μm之間的固態或液態顆粒,這樣的顆粒可以懸浮在氣體介質中,並組成氣態分散系統,是一種氣態為連續相,固、液態為分散相的多相流體。可以有花粉等植物氣溶膠,還有菸草木材燃燒產生的氣溶膠。

這種物質具有膠體性質:對光線有散射作用;因布朗運動不因重力而沉降,可長時間懸浮在大氣中數年之久;有較大比表面和表面能,導致更快的化學反應。因此,氣溶膠對我們的生產生活和感覺知覺都會產生重要的影響。這樣一種物質,跟人類的歷史、藝術,也有著千絲萬縷的關聯。

氣溶膠,竟然造就了一代世界級風景畫大師!

1815年4月,沉睡了5000年的印尼坦博拉火山爆發,它所噴出的火山灰總體積多達1300億噸,直抵高至43公里外的平流層,遠至英國倫敦亦可見因火山灰而出現的日落彩霞。當年的7、8月,歐洲因寒冷導致糧食歉收,引發的饑荒死亡超過20萬人。這絕對是人類歷史上永遠不可磨滅的記憶之一。


這次火山爆發產生的氣溶膠在歐洲飄蕩了好多年,帶來的不僅僅是氣候變化,還深遠地影響了政治、經濟、藝術和社會結構。這場自然“危機”,帶來了很多災難性的後果,但也意外地造就了世界風景畫一代名師。

氣溶膠,竟然造就了一代世界級風景畫大師!

《佩特沃斯湖落日》

我們要說的就是英國風景畫大師特納的作品《佩特沃斯湖落日》。這幅作品於1856年收藏於英國泰特美術館,博物館內最受歡迎的館藏為拉斐爾前派和特納的作品。

1827年,特納應邀來到埃格雷蒙特勳爵的佩特沃斯宅邸,宅邸在倫敦以南風景優美、陽光充足的蘇塞克斯。因為長期支持和熟悉藝術創作,勳爵這次規定了透納創作的主題:用多幅畫構成了一個整體,體現運河、夕照、人物和建築。

特納是一個重要的、偉大的畫家。不只是因為他喜歡描繪自然現象災害,包括陽光、風暴和災難,表達自然的狂野和力量,更在於他注重描畫光影、天空和火焰,排斥描繪實物和細節。這為著名的印象派當了開路先鋒。

《佩特沃斯湖落日》還成了研究當時大氣環境的重要繪畫作品。根據研究,歐洲的畫家可以看到火山大噴發後天空顏色的變化。因為火山爆發後所形成的硫酸氣溶膠隨著大氣流動周遊世界,歐洲各地好多年多出現亮紅色、橘色的日落景色,給畫家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改變了他們認識世界的方式。

研究大氣物理的學者蜇樂福斯表示:“大自然對偉大藝術家的心靈和靈魂是有吸引力的。”他的團隊發現在1500年至1900年間,至少有180多位藝術家500多幅作品描繪過紅色的日落,其中有魯本斯、倫勃朗、特納和蒙克的作品。這個時段,地球上有好多次的火山大爆發。

大家一定對"吶喊"的背景有深刻的印象。蒙克在一篇日記中記錄了《吶喊》的靈感來源,他說傍晚跟朋友一起散步,天空突然變得血紅血紅,感覺就像鮮血一樣掛在上面,刺向藍黑色的峽灣,我站在那裡焦慮起來,不停地發抖,感覺大自然那劇烈而無盡的吶喊。


氣溶膠,竟然造就了一代世界級風景畫大師!

《吶喊》​

透過特納的其他作品《威尼斯大運河》《戰艦“特米雷勒號”最後一次歸航》《月光下的煤港》《古羅馬》,你都可以感受到氣溶膠的存在。

根據物理學的瑞利散射定律,當火山氣溶膠瀰漫平流層時,長波長紅光、橙光和黃光等,被氣溶膠粒子散射回天空,故天空呈現亮紅色和橙紅色。沒有這些氣溶膠時,短波長的紫光、藍光和青光容易散射出來,故天空呈現蔚藍色。


氣溶膠,竟然造就了一代世界級風景畫大師!

《戰艦“特米雷勒號”最後一次歸航》

1816年是歐洲度過黑暗的中世紀之後最寒冷的一年,史稱“無夏之年”。一般認為1816年的反常氣溫是由於之前的幾次火山爆發。

在人類漫長的歷史中,火山氣溶膠不止一次成為人類的夢魘。

有一個火山冬天理論,這個理論認為火山爆發後噴發大量火山灰硫化物等到大氣層中,地球將太陽輻射輸出到地球外,導致全球氣溫下降。如果大量的硫化合物注入平流層,經歷系列反應後可以產生硫酸鹽氣溶膠,就是這種氣溶膠在平流層阻擋太陽輻射,導致長期冷卻效應,使得地球進入冰凍期。此時人類的活動和區域就大大縮小了。

環境究竟如何塑造人類的歷史?這個問題值得我們深深思考。

-

END

圖: 網絡圖片(侵刪)


延伸閱讀:


氣溶膠,竟然造就了一代世界級風景畫大師!

《無夏之年:1816,一部“冰封之年”的歷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