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人柳彩然回忆诗坛泰斗艾青

暴风雨过后看世界诗坛巨匠的写真

——回忆诗坛泰斗艾青


诗人柳彩然回忆诗坛泰斗艾青

1991年艾青于北京


诗人柳彩然回忆诗坛泰斗艾青

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诗坛泰斗艾青,会见出席“中国诗星”创作笔会的青年诗人,本文作者(右二)1992年夏


诗人柳彩然回忆诗坛泰斗艾青

本文作者(右一)拜访原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诗坛泰斗、世界诗坛巨匠艾青时合影。(1991年4月于北京)


诗人柳彩然回忆诗坛泰斗艾青

诗人艾青会见来自全国的青年诗人 二排右三作者柳彩然 1992年夏


诗人柳彩然回忆诗坛泰斗艾青

作者柳彩然于广西北海度假 2019年12月


梧桐树开花时节,进京参加首届全国报刊副刊编辑研讨会期间,有幸登门拜访了世界诗坛巨匠艾青先生。这位在中国诗坛呕心沥血,笔耕了半个多世纪,出版了《大堰河》《火把》《黎明的通知》《诗论》《艾青谈诗》等几十部诗文集,最近又出版了300万字的《艾青全集》的老前辈,听说有人来访,从卧室里步履蹒跚地走出来。

当夫人高瑛向他介绍说:“你的同行来看你来了!”艾老很高兴,笑眯眯地看看我,又看看夫人问:“我属于那一行啊?”气氛顿时活跃起来。我端详着艾老,他魁梧的身材,依然很胖,着一件新蓝灰色对襟上衣,头发灰白了,动作也很缓慢。我心里蓦然感到一阵悲凉,我们一代杰出的诗人已步入人生之秋了。但他思维敏捷,仍保持着他幽默乐观的性格。

艾青(1910-1996),原名蒋海澄,浙江金华人,中国诗坛大师,中国现实主义诗人杰出代表,世界诗坛巨匠之一,曾获诺贝尔文学奖提名、法国最高文学艺术勋章、葡萄牙自由勋章。

1928年考入杭州国立西湖艺术院,1929年赴法学绘画接触欧洲现代派诗歌,同时开始写诗,1932年回国后在上海加入“左联。”抗日战争爆发后加入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1942年参加延安文艺座谈会。

历任广西日报编辑,人民文学主编、诗刊编委、中国作协副主席,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代表作是在狱中创作的《大堰河—我的保姆》《艾青谈诗》《黎明的通知》《诗论》等20多部诗集和文集。作品被译成30多种文字,在世界各地出版,影响世界诗坛。

1957年政治气候掀起暴风骤雨,全国抓了几十万右派分子,大诗人艾青也没能幸免,他被莫名其妙地带上右派分子帽子,开除党籍,开除公职,等待发落。南泥湾大生产时期的老朋友王震将军,时任农垦部长,他向中央请示要艾青到北大荒劳动改造,他曾问郭小川,艾青被打成右派的原因,郭说以后会告诉你。原来是当年一个右派指标空缺, 他为丁玲说了几句“公道话”,就被抓了壮丁。

1958年,艾青一家随十万转业官兵专列来到北大荒,王震将军把他安排到八五二农场,场部南横林子。作为大诗人,虽然遭遇人生磨难,但仍很幽默,他指着一片白桦林对夫人高瑛幽默地说:“白衣战士列队欢迎你!”高瑛小声说:“你想的多好,他们是在迎接从战场长溃败下来的艾青和他的家属。”

王震把艾青介绍给北大荒领导说:“大诗人艾青是我的朋友,到北大荒你们欢迎不欢迎?”于是安排艾青到一个林场当副厂长。北大荒气候寒冷,生存条件严酷,诗人在极端条件下历经煎熬。

1959年王震到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视察,对农八师政委鱼正东说:“给你个人敢不敢要?”“谁?”“大诗人艾青,大右派。”“你司令员安排的,我怎么不敢要?”“好,就这么定了。”

于是艾青一家落户农八师石河子,艾青在人生落魄低谷时期,石河子这座新城给他极大的包容。每月发200元生活费,相当师级干部待遇,三屋一厨,并给妻子高瑛安排工作。

艾青和领导下基层调研、开会、采访、参加劳动,作为世界文化名人,艾青在新疆带动起一批诗歌团体。他在新疆写了200多首诗,尽管无人敢发表,天生的诗歌王子仍笔耕不辍。王震得知后,指示农垦出版社、《大跃进》报刊发,于是兵团人有幸看到了大诗人充满激情、反应自己战斗生活的诗篇。

发表第一首诗是《从南泥湾到莫索湾》,接着《泉水》《农垦之歌》《烧荒》《帐篷》等脍炙人口的诗歌。歌颂了军垦战士艰苦奋斗、战天斗地的英雄气概。特别是写石河子的诗《年轻的城》至今仍在新疆传颂。

“我到过许多地方/数这座城市最年轻/它是这样漂亮/令人倾心/不是瀚海蜃楼/不是蓬莱仙境/它的一草一木都是血汗凝成”。

1966年,“文革”风暴席卷全国,艾青又被揪出来打倒批判,发配到准噶尔沙漠边的一四四团八连盐碱滩上劳动改造,打扫全连13个厕所。夏天臭气熏天,冬季刨冻粪,嘣得满身满脸。他拍拍身上冻污,幽默地自嘲说:“不能贪污啊!”大诗人以宽阔的胸怀面对一次次灾难,他诙谐地说:“我要把便所打扫得干干净净,领导可以在这里接待客人。”

8年后的1974年,他告别了准格尔沙漠的昏暗低矮的“地窝子”生活,回到石河子城。他比汉代使臣苏武牧羊北海边19年“可饮雪,饥吞毡”幸运得多,少了三年的磨难。

16年后,他回到京师,除了沧桑的生命流失外,他付出了比苏武更惨的代价,诗人失明了一只洞察世界的眼睛。1975年,他被批准回北京治理眼疾,从而结束了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16年的人生经历。等批准回京治眼疾时为时已晚,大诗人的右眼完全失明了。难怪我在采访中发现诗人的右眼斜视时,特别异常。

夫人高瑛我采访时无不感慨地说:“真没想到我们还能回到北京!”

沉寂了21年的艾青在1979年年届68岁的他终于得以平反,恢复自由,出任中国作协副主席、国际笔会中国中心副会长。重获自由的他创作进入一个崭新的时期,他在《人民文学》上唱着《光的赞歌》,重返诗坛。

重返诗坛之后,他到各地采风,出访欧洲,视野更广阔,站得更高,看得更远。从国内到国外,从陆地到海洋,“从地球出发奔向太阳”。他思想感情更深厚,表现手法更多样化。

他创作出版的诗集《归来的歌》收入影响最大的三首长诗。1、《光的赞歌》:我们永远歌颂光明/光明属于人民的/未来是属于人民的/任何财富都是属于人民的/和光明一起前进“让我们从地球上出发,飞向太阳”。2、他在《古罗马大斗技场》中高亢地吟道,“在当今的世界上还依然保留了奴隶主的思想/他们把全世界都看作努力对象/整个地球是一个最大的斗技场”。3、长诗《在浪尖上》以一腔激愤抨击清算了“文革”的灾难,“好像不是战争/却动用了刀枪/说的是‘触及灵魂’/却造成了千万人的伤亡/理解的要执行/不理解也要执行/百分之百的虚伪/彻头彻尾的欺骗/一边说‘文攻武卫’/一边说‘放火烧荒’/一边喊‘砸烂公检法’/一边煽动‘打砸抢’/最残酷的迫害/最大的垄断/比宗教更荒唐/比谋杀更危险”。


暴风骤雨总会过去,平反后的艾青他的创作进入一个新的鼎盛期,诗人的胸怀与激情如涌动的大海,如喷发的火山。

正直爱国的艾青主张抒真情、说实话、诗言志,除了长诗外,他还创作了不少经典的短诗。如《礁石》:“一个浪,一个浪/无休止的扑过来/每一个浪都在他脚下/被打成碎沫,散开/他的脸上和身上/像被刀砍过的一样,但他依然站在那里/含着微笑,看着海洋……

诗人写大海写礁石,又不全是写大海和礁石,寓意在其外,赞颂一个坚强博大的胸怀。

如《树》:一棵树,一棵树/彼此孤立地兀立着/风与空气/告诉他们彼此的距离/但是在泥土的覆盖下/在看不见的深处/他们把根须纠缠在一起。

诗人在写树,又不仅仅是写树,隐喻人在恶劣势力压迫下,暗地里手拉手团结起来,团结就是力量。

诗贵精巧,含蓄,一首短诗胜过千言万语。

再如《海水和泪》:海水是咸的/泪也是咸的/是海水变成泪/还是泪流成海水/亿万年的泪/汇聚成海水/终有一天/海水和泪都是甜的。

写人类亿万年的发展,从远古到现代诗人抓住“眼泪”与“海水”液态的通感,仅用寥寥几句,表现了一个人类社会发展的重大主题,体现了诗人什么是表现手法的高明?这就是现实主义杰出诗人的过人之处。

《鱼化石》:“但你是沉默的/连叹息也没有/鳞和鳍都完整/却不能动弹/你绝对的静止/对外界毫无反应/看不见天和水/听不见浪花的声音/凝视着一片化石/傻瓜也得到教训/活着就要斗争/在斗争中前进/即使死亡/把能量发挥干净”。

诗人以鱼的不幸变成化石,借物永志,“人活着就要斗争,在斗争中前进,即使死亡,把能量发挥干净”,文笔细腻,娓娓道来,深刻地哲理令人深思。

诗人在人生中践行着他诗中的誓言:“即时死亡,把能量发挥干净。”

一次一位残疾人作者,坐轮椅登门请艾青为《地平线的呼唤》题词,他不顾术后手臂残疾,忍者疼痛吃力地写下饱含深情的五个字:“残月同样美”,作者在旁边注视着每个字断断续续的诞生。

《希望》:“梦的朋友/幻想的姊妹/原是自己的影子/却老走在前面/像光一样无形/像风一样不安定/它和你之间始终有距离/像窗外的飞鸟/像天上的流云/像河边的蝴蝶/既狡猾而美丽/你上去,它就飞/你不理它,它粘你/它永远陪伴你/一直到你终止呼吸”。

全诗以拟人手法开篇先给希望下了个定义,梦的朋友,幻想的姊妹,亲切而生动。用光、风、蝴蝶、飞鸟、朋友等比喻从不同角度来描写对希望的认知,表现主题。

访谈从过往岁月谈到眼前当下,从屋里客厅来到庭院,这时,81岁高龄的艾老坐在椅子上,夫人扶佐在一边,他说,诗人要沉下去,体验生活,站在时代的高度思考生活,不赶时髦,诗永远是生活的牧歌,我零距离的端详着眼前这位大诗人,丰满智慧的前额,蕴藏着多少诗情和对人类未来的自信和企望呵!

81岁高龄的艾老现任全国人大常委、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新诗讲习所名誉所长,由于年迈多病,行走困难,平时深居简出,但一些重大活动,他坐轮椅也要去参加的。

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1990年冬,艾老下楼不慎跌倒,造成右臂粉碎性骨折,北京著名骨科专家会诊后都摇头了,目前国内骨科技术水平无法整复,只能截肢了。

消息很快电传到香港,香港著名诗人犁青先生四处奔走,次日他同香港著名骨科专家携带特制金属骨材料飞抵北京,经过复杂的手术,艾老的右臂保住了!但从此右手不能执笔写作了,但艾老仍关心中国新诗的发展,他主张“诗言志”,抒真情,新诗的魅力在于形象思维,让人看得懂,感情通向人民。

作为中国新诗讲习所名誉所长,当所长请他题写“中国新诗讲习所”几个字制做牌子时,他欣然应下,他颤抖吃力地执毫运腕,每写一个字痛出一身汗,歇半天再写下一个字,他是在蘸着毅力在书写对新诗全部的希望之情呵,写得那么凝重,尽管笔在颤抖……《中外诗星》创刊时,他又颤抖抖地题写了“诗言志”三个字,表示祝贺,落款“八十断臂人”。

艾老跌伤后,有关领导很关心他的生活,特批他以动迁楼房置换东四十三条一所旧北京四合院。经过改建装修后旧貌换新颜,四面青砖青瓦房舍,透过高大的玻璃厨窗可望见里面的走廊,而院里青砖铺地,树下花池吐艳,环境十分幽雅。

高瑛介绍说:“艾老现在离不开人,我是他的保姆、秘书、代言人,也是奴隶。”“奴隶能指挥主人。”艾老在旁边幽默地说。高瑛抱怨地“受气”,艾老接过话茬,对我笑着说:“你看把她都气胖得像日本的相卜了。”我们又都笑起来。

当我提出为艾老拍照时,艾老端坐在院里的椅子上,两手放在膝上,打趣地问:“你相机里有没有胶卷?”我不禁又笑起来,他又说:“法国人给我照像,我问里面有没有胶卷,他说有,只寄给我一张。”我端详着眼前这位久仰的大诗人,为他拍下了永恒的微笑……

1991年7月7日于哈尔滨

(原载《山东改革信息报》1992.4.16,《黑龙江人口报》1992.《黑龙江日报》1992.河南《平顶山日报》1992.)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