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晉南北朝風雲(十四):北朝第一奇人的傳奇人生

前言

提到南北朝的歷史,就不得不提到北魏——這個南北朝時期國祚最長,影響力最大的北方王朝。而提到北魏,就不可能繞過一個重要的人物——崔浩。崔浩是北魏初期最重要的政治家和謀略家,他先後輔佐了北魏三代帝王,算無遺策,深得歷代帝王信任,是北魏統一北方的重要推動者和奠基者。


兩晉南北朝風雲(十四):北朝第一奇人的傳奇人生

雲岡石窟--始建於北魏


青年才俊

西晉永嘉之亂後,北方氏族大舉南渡,成立了東晉王朝。但不願南渡,或者南渡失敗被迫留在北方的氏族也大有人在,其中就包括清河崔氏。清河崔氏也是一個歷史悠久的一等大族,當年家族也曾想南渡東晉,結果被後趙石勒攔了下來,被迫留在了北方。於是崔氏的族人很多都在北方的各個政權中任職。

到了崔浩的父親崔宏,文才出眾,被稱為冀州神童,被拓跋珪所欣賞,留在了北魏任職,官居吏部尚書。所以崔浩成年以後也就職於北魏,做了著作郎,大約是秘書一類的職務。由於他的書法非常好,所以拓跋珪就時常把他帶在身邊。

我們在前面的章節中介紹過拓跋珪其人,年輕的時候也算是英明神武,在他的帶領下,鮮卑拓跋氏擊敗了戰神慕容垂創建的後燕政權,從而入主中原,開創了北魏王朝。不過當時的北魏只是北方眾多政權之一,實力也算不得出類拔萃。而晚年的拓跋珪脾氣暴躁,動輒就將身邊的臣子們治罪,甚至殺戮。所以拓跋珪身邊的屬僚無不膽戰心驚,紛紛躲避。只有崔浩依舊勤於職守,終日埋頭工作。拓跋珪雖然脾氣變的暴戾,可是心裡也是明白的,命人給崔浩送去御粥,以示對崔浩勤於王命的嘉勉。

拓跋珪晚年的暴戾性格最終給自己帶來了殺身之禍,次子拓跋紹為救自己即將被處死的母親,帶領死士趁夜殺進宮裡,殺死了拓跋珪。為了讓大臣們擁護自己繼位,拓跋紹打開府庫,拿出大量綾羅布匹來分賞給眾臣,只有崔浩的父親崔宏拒絕接受。

年輕德薄的拓跋紹終究難成大器,很快便被太子拓跋嗣殺死。叛亂平定後,因為崔浩的才能和立場,深得拓跋嗣器重,被封為博士祭酒,並經常為明元帝拓跋嗣講經授書,實際算得上半個帝師。尤其對於陰陽術數,天文占卜等領域,崔浩在前人的基礎上又有創新,所測算的吉凶禍福都非常靈驗,令拓跋嗣嘖嘖稱奇。


兩晉南北朝風雲(十四):北朝第一奇人的傳奇人生

涼城--拓跋珪公園


參與政務

在拓跋嗣的時代,北魏最主要的政治任務就是在強敵環伺中求存求強,這個時期的政局相對安定,而崔浩也逐漸的取得拓跋嗣的信任,慢慢進入了朝廷中樞。

公元415年,北魏的都城平城(今山西大同)連年遭遇自然災害,糧食極度短缺,很多地方都有百姓餓死。為了緩解壓力,拓跋嗣和大臣們商量,打算把都城遷往鄴城(今河北臨漳)。但遭到了崔浩的極力反對,崔浩向拓跋嗣說了這樣幾點原因:

  1. 山東之人(泛指太行山以東)不瞭解我們大魏的虛實,以為大魏國地大物博,人口眾多。如今我們把鮮卑人都遷過去,他們發現我們原本沒有多少人口,會被他們輕視,最終導致叛亂。
  2. 把鮮卑人遷往山東與漢人雜居,容易使鮮卑人水土不服,疫病流行,導致士氣低落。
  3. 我們南遷之後,等於把北方的土地拱手送給了柔然,當他們的來攻打我們的平城,雲中的時候,因為地理遙遠,我們來不及救援。
  4. 饑荒只是暫時的,明年就可以得到緩解。

拓跋嗣覺得崔浩的話很有道理,遂取消的遷都的打算。

公元416年,劉裕大軍北伐後秦的時候,崔浩極力反對北魏出兵救援,拓跋嗣雖然參考了崔浩的意見,但採取了折中的方案,派一支偏軍襲擾劉裕。結果吃了不小的虧。(詳情參閱: )

在立儲君的事情上,拓跋嗣也鄭重的諮詢過崔浩的看法,並在崔浩的極力主張下立長子拓跋燾為太子。公元423年,拓跋嗣病逝,臨終前任命了六位顧命大臣來輔佐太武帝拓跋燾,除了崔浩外,其餘五人均為鮮卑貴族。


兩晉南北朝風雲(十四):北朝第一奇人的傳奇人生

暴風雪中的牧民


算無遺策

太武帝拓跋燾是繼拓跋珪之後,北魏王朝又一位極其重要的皇帝。他一舉統一了中國北方,並奠定了北魏執政的堅實基礎,使得北魏成為了南北朝時期國祚最長的國家。而這一切,都需要仰仗的一位重要人物,就是崔浩。

前面我們說過,拓跋嗣臨終任命了六位顧命大臣,但只有崔浩一個漢人。於是崔浩成為了眾矢之的,被另外五人,以及其他鮮卑貴族所排擠。因為在立儲問題上崔浩堅決支持拓跋燾,所以拓跋燾的內心很親近崔浩。但是眾願難違,拓跋燾不得不撤銷了崔浩的一切職務,只保留爵位,讓他賦閒在家。

如此安排,也不過是君臣之間的障眼法,拓跋燾時常會去崔浩家裡找他聊天,到吃飯的時間,普通的家常食物,拿起來就吃,沒有絲毫顧忌。而崔浩隨時都可覲見拓跋燾,甚至可以直達寢宮。

當時的北魏面臨兩個強敵,柔然和大夏。

柔然經常襲擾北魏,劫掠百姓和財富,為了防禦他們,北魏居然學習了漢人的老辦法——築長城。在拓跋嗣時期,北魏修築的長城東起今天的河北張家口一帶,西至內蒙古包頭一帶,長達二千餘里,可見柔然對北魏的威脅程度。

大夏自赫連勃勃攻克長安,全殲劉裕駐軍後,聲望如日中天。魏人聞赫連勃勃之名而喪膽。

公元425年,相對於北魏的好消息不斷傳來,首先經過多年對柔然的打擊,北魏已經具備了壓倒性優勢,決戰的時機已經成熟。而另外一個意外之喜是北魏深深忌憚的大夏國主赫連勃勃病死了,失去了擎天巨柱的大夏似乎已經成了北魏的盤中之餐。

接連不斷的好消息到使北魏犯了難,拓跋燾召集群臣開起了閉門會議,核心議題只有一個:到底應該先打誰?

  • 顧命大臣長孫篙、長孫翰、奚斤等人主張攻打柔然,得到了大部分鮮卑族武將的支持,因為攻打柔然可以虜獲大量的牲畜和奴隸,這些都是鮮卑貴族所喜愛的。
  • 劉絜等漢人官員主張先打北燕。這個北燕是鮮卑化的漢人馮跋和高雲建立的一個國家,實力比較弱小。劉絜等人的觀點很明確,先弱後強,先易後難。

而崔浩也說出了自己的觀點:

  1. 星象顯示秦地將有國家要滅亡;並且預示北魏向西征伐有利。
  2. 赫連氏殘酷暴虐、人神共憤,應該先打。

拓跋燾聽從了崔浩的建議,於公元426年--431年多次討伐大夏,最後盡收大夏國土。

打下大夏後,攻打柔然的戰事就提上了日程。但令人意想不到的是,攻打柔然竟然遭到了朝野上下的一致反對,最後竟連太后都站出來阻止。但拓跋燾和崔浩的態度非常堅定,柔然必須消滅。

為了阻止拓跋燾攻打柔然,劉絜等人搬出了大夏的降臣,太史令張淵。這個張淵也算是個傳奇人物,精通天文星相,能占卜吉凶禍福。他做的最著名的事情是年輕時曾在前秦苻堅手下任職,當時極力反對苻堅南征,預言南征必敗,後來的事實也果然應驗。自此這個張淵聲名大振。

劉絜等人搬出張淵來勸說拓跋燾,無非就是暗示拓跋燾不要忘了苻堅的前車之鑑。可遇到這樣一個人物,拓跋燾到來了興致,想讓他與崔浩比試一翻,於是下令張淵和崔浩當庭辯論。

一上來張淵便向崔浩頻頻發難,二人從星相術數一直辯論到國計民生,崔浩佔據了絕對優勢。最後崔浩向張淵發起了反攻,崔浩說:

都說你深明術數,能預測吉凶,那在下倒要請教:前年統萬城(原大夏國都)沒有滅亡的時候,難道沒有要失敗的預兆嗎?如果你沒有發覺,說明你學識不夠,如果你發覺了而沒有向君主彙報,說明你的忠心不夠。

而張淵的舊主,大夏國的亡國之君赫連昌當時也在現場,張淵無法狡辯,只得悻悻而退。而後崔浩開始向拓跋燾和眾臣陳述討伐柔然的必要性:

  • 自劉裕去世後,劉宋那邊政局不是很穩定,他們無暇北顧。這是個好機會,因為討伐柔然時沒有了後顧之憂。
  • 我們要統一北方,有兩個繞不過去的強敵:大夏和柔然。今大夏氣數已盡,討伐柔然勢在必行。
  • 柔然氣焰囂張,驕橫輕敵。我們調集精兵突然殺到,他們沒有準備,我軍必須大獲全勝。

經過崔浩的慷慨陳詞,北魏最終統一了思想,出兵討伐柔然。在出徵之前,崔浩的好友天師寇謙之曾私下詢問崔浩,這次出兵可有必勝的把握。崔浩說出了自己的擔心,他說:打敗柔然是必然的事情,不足論。我只擔心將士們不肯深入,不能全勝。

後來北魏大軍果然擊潰柔然主力,拓跋燾帶兵長驅直入,一路追殺柔然到琢琊山。眾將怕柔然在此有埋伏,不願再追。拓跋燾也沒有了戰意,遂下令退兵。當時天師寇謙之用崔浩的話來勸說拓跋燾追討窮寇,但拓跋燾不聽。後來在俘虜的口中眾人才知道,當時柔然兵將只顧逃命,哪有什麼伏兵。只要在追出去兩天的路程,就能全殲柔然。拓跋燾聽到這個情報後後悔不迭。

在其後剿滅北涼的戰鬥中,崔浩也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兩晉南北朝風雲(十四):北朝第一奇人的傳奇人生

大同--曾經的北魏首都


恩寵倍至

崔浩的遠見卓識令拓跋燾深自嘆服,他對崔浩不僅僅是信任,而有一種油然的親近感。他曾經很誠懇的對崔浩說:你才智淵博,先後向我的祖父和父親盡忠,所以我特別器重你。凡事你想到的,就直言不諱的跟我說,我這個人脾氣不好,可能當時不會採納你的意見,但我靜下心來以後,一定會認真思考你的話。

卿才智淵博,事朕祖考,忠著三世,朕故延卿自近。其思盡規諫,匡予弼予,勿有隱懷。朕雖當時遷怒,若或不用,久久可不深思卿言也。

有一次投降北魏的高車渠帥們前來覲見拓跋燾,拓跋燾指著在座的崔浩對眾人說:你們別看這人纖弱不堪,手無縛雞之力,但他胸中所懷,卻遠遠勝過甲兵。在我征戰前猶豫不決之時,都是他使我下定決心,而且總是大獲全勝。這都是他的功勞!

汝曹視此人,尫纖懦弱,手不能彎弓持矛,其胸中所懷,乃逾於甲兵。朕始時雖有徵討之意,而慮不自決,前後克捷,皆此人導吾至此也。

後來拓跋燾又對眾尚書們下令說:以後凡是軍國大事,你們不能決定的,都要諮詢崔浩,而後執行。

凡軍國大計,卿等所不能決,皆先諮浩,然後施行。

可以說此時的崔浩威榮無雙,達到了人臣的極致。然而天道無常,福禍相依,世間的事情哪裡都會如意,就當一切看起來都那麼美好的時候,一場天大的禍事正悄然臨近。

國史之獄

其實這個事件的過程並不複雜,起因是拓跋燾打算編寫一部大魏國的《國史》,命崔浩為負責人,參與編纂的還有中書侍郎高允、散騎侍郎張偉等人。編寫這部《國史》的初衷是做為內部資料,留給皇族的後人看,所以拓跋燾要求崔浩要根據資料,如實的編寫。

崔浩秉承了拓跋燾的旨意,秉筆直書。按說這部《國史》如果只做為內部資料存檔的話,不會出什麼問題。可崔浩手下有兩個人名叫閔湛、郗標,這二人專靠溜鬚拍馬得到了崔浩的賞識。這時候二人又想拍拍馬屁,就建議崔浩將《國史》刻在石頭上公開展示,以顯崔浩的直筆和才情。這個事情得到了崔浩和太子拓跋晃的同意。但是《國史》公示的頭一天,就犯了鮮卑貴族的眾怒,原因應該是這部《國史》將鮮卑族祖先的一些不光彩的事情也寫了進去,鮮卑人覺得受到了侮辱。

這個官司一直打到拓跋燾那裡,拓跋燾也是勃然大怒,當時就將崔浩下了大獄。後來的審訊也是稀裡糊塗,似乎崔浩承認收受過賄賂,但對於自己究竟犯了什麼罪也是莫名其妙。

可這次的處罰卻是極其的殘酷,崔浩被滅了九族,連同和他有親屬關係的范陽盧氏、河東柳氏以及太原郭氏都被滅了族。史書上對行刑的場面進行了描述:

衛士數十人溲(撒尿)其上,呼聲嗷嗷,聞於行路。自宰司之被戮,未有如浩者

這年崔浩七十歲。“國史之獄”對北方的氏族帶來了災難性的打擊。

國史疑雲

無論以崔浩的功績和恩寵,還是法律制度來看,這樣的懲罰都明顯過於嚴重了。所以對於懲處崔浩的真實原因,史學家們也是眾說紛紜,我們試著列舉一些崔浩比較鮮明的個性特點,或許真實的原因就隱藏在其中:

  • 崔浩是太武帝時期滅佛運動的積極倡導者。在兩晉時期,佛教在北方非常盛行,無論是豪門貴族還是寒門百姓,信奉者眾多。所以崔浩的滅佛主張招致很多人的不滿。
  • 崔浩主張“大整流品,明辨姓族”,就是要重新甄別大姓氏族,提高漢族氏族的地位。這樣有可能觸犯鮮卑貴族的利益。
  • 崔浩為人剛愎自負,即便做錯了事情也要一錯到底,拒不認錯。例如崔浩推薦了數十名士人,打算任命為郡守,太子對此事提出質疑,說以前推薦的優秀人才還沒做到郡守呢,應該優先提拔這些人。崔浩不聽,一定按自己的意見辦。當時中書侍郎高允就私下對人說:崔公怕沒有好下場,因為私心而堅持錯誤的決定,還和有權勢的人爭,將來他拿什麼來保全自己。

其實以上這些事情,說無關也無關,說有關也有關。為什麼這麼說呢,這些事情單拿出哪一件來,都不會動搖崔浩的權勢和恩寵。但是這些事情都是會得罪人的,得罪很多的大人物。正像高允說的,得罪這麼多有權勢的人,將來拿什麼來保全自己?

崔浩時常自比張良,並認為自己比張良更勝一籌。但張良目光深遠、急流勇退的大智慧,恐怕崔浩永遠也學不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