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港潮声》序言

旅顺口是一座古老而又年轻的城市。谓其古老,因为早在5000多年前的新石器中期,就有先民在辽东半岛最南端的滨海地带从事渔猎与农耕,郭家村的出土文物可为佐证。自汉唐至明清,在漫长的岁月中,在这片山海相连的土地上,演绎了几多绚丽多彩的故事,牧羊城、鸿胪井、水师营,至今仍在向世人诉说着往事。谓其年轻,因为作为近代城市的雏形,旅顺是晚清洋务运动催生出的婴儿,是19世纪80年代李鸿章建北洋海军以后“以港兴市”的小城,至今只有一百余年。

在近代,旅顺口又是一座饱经忧患、备受凌辱、多灾多难的城市。百余年来,这座美丽的小城经历了两次战争的洗劫:在1894—1895年的中日甲午战争中,日本侵略者从金州和大连湾袭来,李鸿章及其幕僚袁保龄、周馥、刘含芳等人“经营凡十有六年,糜巨金数千万,船坞、炮台、军储冠北洋”的旅顺口竟不堪一击,“一朝瓦解”;旅顺近两万同胞惨遭日军的野蛮屠戮,此即当时震惊中外的旅顺大屠杀惨案。在1904—1905年的日俄战争中,两个帝国主义强盗为了争夺东北,进而疯狂厮杀,这场战争给旅顺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在近代,俄国强行“租借”旅大七年,日本殖民统治四十年,在近半个世纪的漫漫长夜中,“关东州”成了沙皇与天皇王冠上的一颗缀珠。旅大人民成了亡国奴,陷入水深火热之中,直到1945年8月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才重见天日。“一座旅顺口,半部中国近代史”,这一俗言高度概括了百余年来旅顺口的沧桑历程。

“长夜难明赤县天,百年魔怪舞翩跹” 。自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的百余年间,中国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被帝国主义列强欺凌备至。旅顺口这块面积仅500平方公里的弹丸之地,期间被日俄两个强盗狼攫虎掷,轮番蹴踏,正是近代中国百年风雨的缩影。旅顺口,作为近代史诸多重大历史事件的聚焦点,曾经牵动世界各地朝野上下的普遍关注。有多少赳赳武夫曾耀武扬威地踏上这片“兵家必争之地”?有多少文人墨客面对残垣遗垒而感慨不已?

“山川不尽兴亡恨,日日潮头有怒声”。我们把近代名人40余首的诗作汇集在一起,诗歌的写作年代,从旅顺始建军港,到上个世纪80年代,时间跨度恰为百年。本文中收集的诗歌(多为旧体诗),犹如大海之阵阵潮声、朵朵浪花、勾勒出历史大潮的起落兴衰,传递出若干信息与时代回音。滔滔黄渤海,百年史与诗。诗歌的作者所处时代不同,身份观点也有所不同;所选的诗大多为咏史之作,带有一些别样的苦涩与悲情。然而,历史总归是历史,诗毕竟诗。我们不惮其烦地将这些零散的诗作汇集成文,就是想把多年积累的这点“史与诗”的资料保存下来,以为今人和后人重温历史、借鉴历史之参考。


《军港潮声》序言

韩行方、李华家编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