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憶】上海人的“絹頭”情結曾經那麼深,你還記得嗎?

過去上海人愛用手帕,男女老少出門都要帶上一條,弄髒了回到家洗了晾乾繼續用,鍾愛的手帕甚至一用好多年。上世紀90年代開始,人們漸漸不再依賴手帕,被即用即棄的餐巾紙所取代。但這份手帕情節始終印刻在上海人的腦海裡,成為一段溫柔的回憶。

1840年後,歐美手帕輸入中國。20世紀初,英國塔牌手帕、瑞士雙魚牌手帕、捷克三花牌手帕,在沿海城市供應日漸增多。

1915年,上海源昌手帕廠,以日本漂布為原料,製成棉布手帕在市場出售,吸水性較絲巾為佳,很受市民歡迎。1922年,該廠學習日本石印技術於次年推出石印手帕(用染料的印花手帕),因其款式新穎、花樣美觀,市民稱之為文明手帕。

20世紀30年代初期,漢陽手帕廠等幾家織造手帕廠,按英國塔牌產品,試製織條手帕,不久推出40支單面緞條手帕,成為手帕品種的一大發展。以後,從石印、繡花、抽紗等手帕逐漸增至近20個品種,部分高檔產品出口。至30年代後期,漢陽廠飛魚牌手帕在香港及南洋群島已較有名氣。

【记忆】上海人的“绢头”情结曾经那么深,你还记得吗?

1939年4月4日《申報》飛魚手帕廣告

20世紀40年代,是手帕產品發展較快的時期,由於紡紗技術改進,精梳紗增多及漂整技術改進,手帕質量不斷提高。漢陽手帕廠、寰球手帕廠等先後推出高檔棉織緞條手帕,九星廠、寰球廠還推出十二生肖手帕、雙面緞條提花手帕等。40年代後期,國產手帕出口大幅度上升,出口額佔生產量的50%左右。

【记忆】上海人的“绢头”情结曾经那么深,你还记得吗?

1946年10月6日《申報》10月6日寰球手帕廣告

20世紀50年代後期,寰球手帕廠自制成功牙邊手帕縫紉機,生產出第一批國產牙邊手帕。產品在香港引起轟動,港商大量訂貨。60年代初,產品質量與瑞士月牙邊手帕並駕齊驅,並大批出口到世界各地,每年為國家創造數百萬美元的外匯收入。

【记忆】上海人的“绢头”情结曾经那么深,你还记得吗?【记忆】上海人的“绢头”情结曾经那么深,你还记得吗?

上海手帕一廠手繪真絲手帕

20世紀60年代,上海手帕新產品不斷增多,每年有新品種10餘隻,新花樣數百種。先後推出的品種有雙面石印手帕、水印手帕、爛花手帕、緞邊手帕、挖花手帕、仿綢手帕、剪花手帕、滌棉手帕、繡花手帕、鎖邊手帕、兒童手帕、抽紗手帕等以及高級禮盒手帕。

70年代,繼續不斷推出多種新產品,時常供不應求。

【记忆】上海人的“绢头”情结曾经那么深,你还记得吗?

20世紀70年代上海手帕一廠“雙魚”牌手帕

20世紀80~90年代初,在改革開放的新形勢下,手帕生產吸收引進世界先進技術,先後推出機繡手帕、薄型手帕、手卷邊手帕、雙層手帕、手繪手帕、毛巾手帕、西裝手帕、小包裝手帕、紗羅影跡手帕等新品種,還恢復手帕花籃的生產,使產品向高檔化、裝飾化、禮品化、工藝化邁進。

【记忆】上海人的“绢头”情结曾经那么深,你还记得吗?

20世紀90年代,上海九星手帕廠產品

也是從90年代開始,人們開始不再依賴手絹,即用即棄的餐巾紙逐漸取代了需要反覆洗的手絹。

資料:市地方誌辦公室@方誌上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