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子走對了,咱心裡就更有底了 ——廣東省對口支援甘孜州紀實

陽春三月,在甘孜州大渡河流域鄉村振興示範區,春光明媚,春意盎然。

桃花、梨花、油菜花……百花爭豔,笑迎八方遊客;一座座黑色大棚裡,朵朵羊肚菌破土而出,村民正忙著採摘、裝筐,臉上洋溢著豐收的喜悅。


路子走對了,咱心裡就更有底了 ——廣東省對口支援甘孜州紀實

爐霍縣“飛地”產業園區


近年來,廣東省共安排資金11480萬元,打造甘孜州大渡河流域鄉村振興示範區。去年,首批打造的42個村“五一”“十一”黃金週共接待遊客27.6萬餘人次,實現旅遊綜合收入25627萬元。

在海拔4000米的理塘縣濯桑現代生態農業園區,機器翻土、犁地,村民們在抓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同時,不誤農時開展春耕備耕,一派忙碌的景象。


路子走對了,咱心裡就更有底了 ——廣東省對口支援甘孜州紀實

爐霍縣村民在廣東援建的“飛地”園區採摘


“我們種植的蘿蔔等‘極地果蔬’綠色、生態、口感好,深受消費者的喜愛,走進了都市人的菜籃子,希望今年能夠走得更遠!”理塘縣康藏陽光農牧業科技開發有限責任公司負責人楊帆說。

在廣東省對口支援下,理塘縣濯桑現代農業產業園已建成面積2.3萬畝,實現產值1.2億元。依託冷鏈物流,理塘已成為成都市農業產業轉移重要生產基地和川菜直供港澳臺試點基地縣。

“如何增強藏區群眾穩定脫貧增收‘持續力’?我們立足甘孜產業基礎、資源優勢,深入分析甘孜有什麼、缺什麼和廣東能做什麼、給什麼?著力找準與廣東的互補點。” 廣東省援川前方工作組負責人告訴記者。

通過調研分析,廣東省“找準方向、突出特色、靶向攻堅”,大力實施特色產業培育的“造血式”扶貧,增添可持續發展動力。


路子走對了,咱心裡就更有底了 ——廣東省對口支援甘孜州紀實

理塘縣“極地果蔬”基地


在“引”上做文章,加強產業對接。去年,安排援建資金300萬元,開展招商引資、平臺搭建和宣傳推介等活動,舉辦了“聖潔甘孜”走進香港、廣州、珠海等系列投資推介會,簽約項目67個、簽約總額374.8億元、到位資金188.05億元,其中與廣東企業簽約項目8個、簽約總額10.53億元、到位資金5.1億元。

去年,在廣東省援川前方工作組的支持下,得榮縣成功引進江蘇康佳雅漢麻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發展高原漢麻產業,在得榮縣不同海拔高度試種若干個高原漢麻品種共計600畝。

“通過試種發現,得榮縣是種植和發展漢麻產業的理想地區。下一步,我們將對漢麻進行加工,完善產業鏈,提高漢麻種植附加值,實現農民增收脫貧、企業增產增效,為促進得榮縣脫貧及經濟發展提供新動力。” 廣東佛山市援建幹部、得榮縣委常委、副縣長李葉平介紹。


路子走對了,咱心裡就更有底了 ——廣東省對口支援甘孜州紀實

理塘縣“前店後廠”有機蔬菜生產基地


在平均海拔3800多米的爐霍縣斯木鄉吉絨村,佔地1000多畝的241個冬暖式蔬菜大棚在鮮水河畔鋪展開,在陽光的照射下熠熠生輝,成為春日高原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棚內小番茄、黃瓜、土豆等各類時令蔬菜鮮嫩欲滴、長勢喜人,村民們正忙碌採摘,準備運往成都等地的各大知名商超。

在廣東省對口支援下,這裡就是“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農牧民變股民”的爐霍縣“飛地”扶貧產業園區。

“能吃到新鮮蔬菜,多虧了對口幫扶的廣東省。” 石渠縣洛須鎮村民拉姆說。在平均海拔4000米的石渠縣,寒冷的氣候,讓很多果蔬在這裡生存困難。

“吃新鮮蔬菜難、吃新鮮蔬菜貴。”多年來,成為石渠幹部群眾面臨的一大難題。為破解這一難題,從2018年開始,廣東省援建資金4100萬,在石渠縣洛須鎮建農業科技觀光示範產業園。

如今,園區100個連片的冬暖式大棚成為了高原上一道獨特的風景線,各類蔬菜在棚內蓬勃生長。2019年,園區生產蔬菜1680萬公斤,實現產值3600萬元,解決當地124人就近就業,村民實現務工收入456萬元。


路子走對了,咱心裡就更有底了 ——廣東省對口支援甘孜州紀實

康定市羊肚菌基地 ​


在“育”上下功夫,創建特色產業基地。去年,廣東省安排產業援助資金19588萬元,通過直接投資、投資補助、貼息貸款、股權投資和運費補貼等方式,支持甘孜培育特色產業基地共38個。創建了理塘縣濯桑現代農業產業園,爐霍縣冬暖式生態有機蔬菜大棚種植大棚等高原特色農牧業基地,

支持巴塘縣措普溝、丹巴縣中路藏寨等知名特色景區擴容提質,建設特色鄉村旅遊項目5個,發展特色旅遊業。

同時,利用廣東援建資金1400萬元,支持德格縣在麥宿實施19處特色民族手工藝扶持項目,促進“小作坊”向“扶貧車間”轉變,扶持特色民族手工藝。

在“實”上出效果,突出產業帶貧扶貧。甘孜州出臺了《關於建立更加精準有效產業援助政策的指導意見》,構建貧困戶入股分紅、土地流轉、保價收購、務工就業和技術培訓等多元化利益聯結機制,實現貧困群眾穩定、持續增收。

“以前種青稞,家裡10畝地年收入3000多元,現在將土地租給公司,一年收入5000元;自己在園區務工,年收入3萬多元;加上老公在園區配送蔬菜,每月收入5000元。加起來,我們家每年有8萬多元收入,足以讓家人過上好日子。” 在園區採摘蔬菜的斯木鎮吉絨村村民曾興容高興地說。

在廣東對口幫扶下,爐霍縣“飛地”園區已投入資金1.69億元,建成蔬菜大棚300座,覆蓋爐霍縣88個貧困村及83個非貧困村,採取“土地租用+返聘務工+提成分紅”模式,實現集體經濟分紅900萬元,貧困戶戶均增收890元,打造出產業扶貧“新樣板”。

同時,對德格縣麥宿19處特色民族手工藝項目扶持,新增就業崗位600餘個、人均年增收1.2萬元以上。

在廣東援建方和甘孜的共同努力下,2019年甘孜州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10.5%,位居四川省首位。

“得益於國家好的政策,我們土地入股,在園區就近上班,有持續增收的產業,路子走對了,咱老百姓心裡就更有底了。” 曾興容感慨。

如果說“搬得出、穩得住”是“輸血”工程,那麼“能致富”就是“造血”工程。只有在特色產業發展上下功夫,實施產業扶貧,讓貧困群眾手握脫貧“法寶”,提升老百姓的造血功能,才能實現可持續的脫貧致富。

(四川經濟日報記者 楊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