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为何要大规模推行改土归流,这些措施产生多大影响?

历史总探长


雍正时期,改土归流是当时一次非常重要的社会变革。雍正年间清政权也成长得十分强大,在入关初期,清政府将执政重点放在防止明朝政权死灰复燃上,对于西南地区的土司事务却无暇顾及而雍正年间明朝残党已经被扫除,西南土司制度对于政府的威胁越来越明显,为维护统治清政府必须在西南地区进行改革。

改土归流的影响极其深远,它废除了西南地区传统的土司统治,权力改由中央直接接触不是发配的流官进行管理,这一制度对当地的政治、经济、文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一、改土归流的原因

(一)政治原因

1.康熙帝时期奠定的良好政治基础

康熙帝在位六十一年励精图治,平定了很多起义军,明政权也在他的统治下逐渐消灭,为了进一步加强统治,康熙帝建立了以“南书房”为中心的集权政治制度。在这种政治制度下,传统满族贵族的权利被限制,皇权加强,“军功勋旧诸王”制度被废除,清朝前期议政王大臣会议的政治影响力被降低。

在地方统治上,康熙帝高瞻远瞩,他认为藩镇制度严重威胁了中央统治,于是便平定了三藩,这种措施极大巩固了中央的绝对统治地位,为康熙帝树立起了威严,凝聚了人心。

在边境问题上,康熙22年,施琅被任命为福建水师提督,打败了当地的郑氏家族,一举收复了台湾地区,加强了中央对台湾的管辖。

在东北边境面对沙俄的不断侵扰康熙帝采取了有力的军事活动。雅克萨之战捍卫了东北边疆地区150多年的和平稳定。对于蒙古戈尔丹布康熙帝采取坚决打击的措施,率军亲征,平定了当地的叛乱,有效地维护了祖国统一,安定了边疆地区。

在西藏问题上,他继承了顺治帝的达赖政策,之后又派士兵驻扎西藏,任命相关官员协助达赖班禅处理西藏相关事务,这一措施稳定了西藏局势,是中央有效的管理西藏政治。 在康熙一朝的统治下,清政府的政权已经到了全盛时期,这为雍正之后实施改土归流奠定了坚实的政治基础。

2.土司制度威胁统治

土司制度积弊已久,到了雍正朝统治时期,已经带有了浓厚的地方割据色彩,大的土司领地,甚至比当时的王公贵族都要多好几倍,各土司事例范围就相当于小王国。

对于中央的号令,大土司们常常置若罔闻,中央失去了对土司辖地的控制权,在西南地区正常的国家职能得不到发挥,这大大削弱了国家的统一性,雍正皇帝意识到了这个问题,改变了过去治标不治本的政治态度,开始有序处理土司问题,加强对西南地区的控制权。

(二)经济原因

1、然后封建领主经济的落后性

在土司制度领导下的西南地区的经济形势属于封建领主经济,农奴完全依附于土司,主要从事农业劳动,土司管辖范围之内的一切资源都属于土司个人,并且可以世代继承。

到了雍正年间这种经济形态,已经逐渐衰亡,因为它严重阻碍了先进的封建经济发展,被当时的社会主流经济淘汰。清朝政府所代表的是封建地主阶级的利益,为了促进封建经济的发展,落后的民主经济制度必将被取代。

2、西南地区商品经济的冲击

雍正年间广西地区的商品经济随着社会的发展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规模,这大大冲击着传统的封建领主经济,当时西南很多县都出现了特色的圩市,它们是当地货物集散销售的中心,但是土司制度的存在严重阻碍了区域之间的经济交往,影响了商品流通,导致经济发展停滞不前。

(三)社会原因

1、土司与土民之间的矛盾

雍正年间在西南地区土司与土民之间的矛盾日益加剧,这是构成改土归流的重要社会原因,大土司们肆意虐待子民,对所属百姓进行超高的赋税压迫和沉重的体力剥削,他们的所作所为令人发指,据史料记载“取其牛马,夺其子女,生杀任性”更有甚者将子明民“割做太监”百姓们对此敢怒不敢言。

当地人民为了保护自己的生命以及财产安全,曾进行过激烈的反抗。顺治五年,周仲率领上千人进行起义,当地的土司仓皇而逃,康熙六十一年,罗文刚率中起义杀富济贫,当地的官吏都不敢抓捕,雍正年间樊李王举旗起义这些起义,沉重的打击了腐朽的土司制度,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清政府不进行改革,西南地区绝对无法进行有效的管理,这些人民也将很难有安宁之日。

2、各土司之间的矛盾

除此之外,土司之间也常常因为争夺地盘或者其他矛盾发生战争,据记载,广西恩城土司在抢夺田地时,曾杀害土民五十余家,之后攻占田周土司杀害百姓26,000多人。在泗城与上林土司,多年的纠纷中,很多人民流离失所,可以说土司之间的战争大大损害了当地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四)文化原因

1、忠君护主思想的盛行

清朝时期人口流动性很大,很多人口流入西南地区,在这些流入人口中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平民,另一类是流放发配人员。当时广西多矿山很多广东人为了发财致富,常常在这里开采矿产,所以就有了很多外地人口流入广西,除此之外广西历来都是统治者安置犯人的重要地区,因此也有一部分罪犯,流入到这个地区。

随着这些人的进入,当地人口结构发生了变化,在一些地区汉族人成为了主体,这改变着当地居民的思想,渐渐地形成了汉族传统的君尊臣卑的观念,这种思想的形成,使土司制度渐渐失去思想支持,推动了之后改土归流的实施。

2、统治者兴办教育

清朝统治者兴办学校,在西南地区,读书不再是土司贵族子弟的特权,普通人都有了受教育的机会,当时西南地区设有儒学私学,书院,义学,这些学校为清政府提供了大量的人才,这些人既了解西南地区的基本状况,又有学识,成为了之后改土归流最重要的流官后备人才在改土归流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二、改土归流的影响

(一)政治影响

这场改革最根本的影响是加强了清政府的中央集权,改土归流削减了大土司制度削弱了西南地区的割据势力,增强了清政府对于西南地区的直接控制,这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并且过去土司之间常常发生武装冲突的状况被改变,雍正八年在进行改土归流时,清政府缴获了军器2万多件,这些军器用于军方使西南地区边防得到了安定。

同时,制度上的改变解决了土司问题的根源,改流之后,原来的土司贵族势力渐渐衰微,甚至徒有虚名,很难再掀起波澜。这场改革促使了中国封建王朝最后一次盛世的形成。

(二)经济影响

改土归流,一方面瓦解了封建领主经济基础,解放了劳动力,在西南地区建立了先进的封建地主制生产关系,有助于恢复当地经济生产,促进经济发展。

另一方面,中原地区先进的纺织冶炼技术在西南地区传播开来,土民们纷纷上山开垦种植粮食作物,当地的经济结构得到了进一步的优化,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三)文化影响

改土归流之后,大量的汉族人民涌入少数民族居住的地区,少数民族人民也有机会接触传统的汉族文化,促进本民族文化的发展。这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汉族文化的传播,扩大了汉文化的影响力,形成了各民族文化繁荣大发展的局面,巩固了国家统一。

在土司统治时期,平民没有受教育的权利,改土归流之后,清政府打破了过去教育垄断的局面,普通土民也可以接受文化教育,并且可以通过科举走向试图改变自己的命运。

总结:

改土归流的实施是中央集权统治的必然要求,改土归流,对清政府来说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拯救了西南地区在土司压迫下的人民,巩固了西南边防,促进了当地经济发展。


旧时楼台月


盛世的出现必定是几代人的努力,而有人享福就有人受苦,当初的乾隆皇帝富贵六十年,把人间的帝王生活都玩厌了,但是真正受苦受累的却是他的父亲雍正皇帝。他不仅得位被人诟病不已,而且所做出的努力也不知所踪,其中改土归流就是最重要的一项。

从改土归流的含义和实施原因来看汉族政治之中的智慧。

(西南地区土司城堡形胜)

改土归流是后世学者进行归纳所得,在当年的圣旨之中可并不是这么苍白的白话。雍正皇帝圣旨:改流之法,计擒为上策,兵剿为下策,令其投献为上策,敕令投献为下策。”“制苗之法,固应恩威并用。
  1. 改土归流的意思就是将原有的土官更换为流官。土官是当地大家族世袭罔替的官员,在当地犹如一个小皇帝的存在,不用接受皇帝任命,直接在他们内部继承,然后向中央朝廷通报即可,而流官则是由中央朝廷任命,不出自地方家族


  2. 改土归流这项政策起源于明朝中后期,大规模完成的话是清朝时期。其实早在明朝的时候,朝廷就因为西南地区的多次反复叛乱而头疼不已,不仅使得地方财政无法上交,更是耗费了朝廷无数钱粮,明朝政府便决定实施设置流官,取缔土官。但是遭到了激烈的反抗,后来明亡之后搁置了很长一段时间,直到雍正时期才重新开始。
  3. 雍正皇帝的时候国家比较安定,经过自己父亲六十年的努力,国家内外初步平定,在他自己治理天下几年之后,他觉得条件已经成熟,便开始在西南地区大规模推行改土归流的政策,其中不服者武力镇压。因为朝廷的强横,虽然发生了很多叛乱,但还是推行下来了。

改土归流的百年影响和受益人群使得土官制度一去不复还。


政策只有获得大多数的人支持才能推行,这就是团结大多数打倒少数的著名理论。而改土归流就是这样,它在团结当地百姓的情况下打倒了土司利益集团。
  1. 因为工程度浩大,比较繁锁,雍正皇帝不得不循序渐进的开展工作,他首先在团结当地百姓的情况下对服从朝廷政策的土司进行安抚,虽然没有了行政权力,但是朝廷却给予他们优厚的俸禄养着他们,对于敢于反抗发一律消灭,就这样花了七年时间差不多已经确定了流官制度。



  2. 流官制度取代土官制度是中国历史上的巨大进步,它维护了国家的统一,把从唐宋以来松散的西南地区正式纳入中国的郡县统治当中,真正做到了化夷为夏,统一使得西南地方财政能够完整的到达朝廷,增加了税收,消灭土司集团让百姓归心,增加了他们对于中央朝廷的归属感。

现代之后,土司制度早已经随着时间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之中,但是当年为了国家大局而斗争牺牲的英雄却不会消散,他们的精神铭刻在我们的血液之中,他们的名字载入史册,他们的功劳千古不灭。


无根树花正孤


雍正为何要大规模推行改土归流,这些措施产生多大的影响!

这个改土规流,就是把小数民族土司的管理改为政府官员的管理,这样有利于朝庭集中管理!也消除原来土司一成不变的落后性!同时加强了朝庭对西南少数民族聚居的统治,减少土司们的叛乱!

从明朝中期,改土归流就开始了!

到了康熙晚年,西南少数民族的土司常常发生叛乱!雍正四年,也就是1726年,云南总督鄂尔泰向雍正奏本建议取消土司世袭制度!让朝庭按府,厅,州,县等级别逐一管理!公元1728年,云南,贵州,四川全面实施改土归流!

那么,改土归流产生多大的影响呢?



一,废除了土司制度,减少了少数民族叛乱的因素!

因为少数民族聚居,全部是由土司管理!又是世袭制!这个土司,就是少数民族心中的“皇帝”!

这些土司,在统治的范围内非常的残暴。常常由于处理不好,逼得很多人不服,就发生了骚乱!

到了康熙晚年,财力丰足,大西南常生事端,直到雍正上任,朝庭才决定进行改土归流!

这样直接废除了土司这个土皇帝,朝庭集中管理,这样公平,公正,又公开,少数民族安居乐业,大大减少了少数民族的叛乱!



二,改土归流,加强了朝庭对边境的统治,有利于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

改土归流,直接废除了土司制度!

就等于朝庭直接派人去管理!这样公平对待,那些少数民族非常的拥护朝庭的实施,和统治。同时,没有滋生事端,百姓才安居乐业,有利于少数民族的经济的发展!

所以,雍正才非常的重视!以及刻不容缓的推广实施!

这样无论是给少数民族的人民,还是朝庭都带来了好处!

但是,这样一来,就等于削弱了土司的权力和势力!他们不甘心,就跟朝庭产生了分岐,甚至对抗!



由此可见,雍正皇帝积极推进改土归流是正确的决策。既减少了行政开支,也减少了少数民族对抗,从而归顺了朝庭!


媚之夭夭


西南地区,居住着许多少数民族,由于地理和历史等原因,古代朝廷对当地一直实行松散的羁縻制;元朝时,朝廷开始实行一种新的管理方式,即土司制度,设宣慰司、宣抚司、土知府、土知县等,以当地各部落首领为“土官”。

明朝时,制订了有关土官的承袭、等级以及对朝廷的义务,土司制度逐渐完善。同时,从明朝初年开始,就已经在个别地区推行改土归流。

所谓改土归流,就是取消西南地区的土司世世代相传的老办法,朝廷设州置县,并派遣流动官员去任职,管理当地的人和事。雍正时期的“改土归流”,是明清时期力度最大、最彻底的一次。

雍正推行改土归流的必然性

土司制度是历代朝廷对西南地区带有权宜性质的特殊管理方式。随着时间的推移,土司制度的弊端也开始出现。有些大土司,拥兵数万甚至数十万,还管辖方圆百里的领地,俨然成了当地的“土皇帝”,致使属民“知有土官而不知有国法者久矣”。土司或不服朝廷政令,或反叛,皇帝集权与土司独立性的矛盾越来越突出。

这些土司对属于民任意剥削,对朝廷却上贡很少。比如,雍正初年,云南土知府刀瀚,每年收缴的银子高达数千两,但仅向朝廷缴纳贡银三十六两。属民对土司无官民之礼,却要成为万代之奴,财产也非本人所有,包括生命也规土司,这与儒家文化倡导的“仁”格格不入。

土司之间,为了争夺土地、属民也会经常发生冲突,严重影响社会治安。比如,广西隆州土司王尚氏等人,与贵州土司阿九等人争夺地盘,常年发生械斗。雍正二年告到官府,因涉及两省,地方官相互推诿,到雍正四年还未审理。湘西土司,也是如此争斗,常年不断。

此外,土司与地方官府也是矛盾重重。部分土匪、强盗,为了躲避追捕,就逃往土司领地。土司得好处,就将其保护起来,对地方官办案处处阻拦甚至索要钱财才肯配合。

到雍正时期,土司制度的消极性越来越明显,更加不能为土民与汉民所容忍,朝野上下要求改土归流的呼声越来越高,以至于连雍正都表示:

“朕闻各处土司,鲜知法纪,所属土民,每年科派,较之有司征收正供,不啻加蓗,甚至取其牛马,夺其子女,生杀任情。土民受其鱼肉,敢怒而不敢言。莫非朕之赤子,天下共享乐利,而土民独使向隅,朕心深为不忍。”

意思是说,土司的属民也是皇帝的子民,现在天下太平,百姓安居乐业,而唯独他们却遭受不公平对待,我雍正对此实在不忍心。

改土归流的意义

雍正四年,云贵总督鄂尔泰奏请改土归流,雍正立刻表示支持,由鄂尔泰全权负责西南等地的改土归流事务。

对于土司而言,改土归流就要剥夺他们的既得利益,他们当然不愿意主动放弃权力,纷纷反击。因此,鄂尔泰的方针是剿在抚先、重剿不重抚,采取不少激烈手段,付出一定代价后,基本完成改土归流的任务。

雍正朝,仅县级以上的土司被改流者就有60多个,涉及两湖、两广、云南、贵州、四川等地区。对这些地区的土民而言,既摆脱了往日的人身压迫,减轻了负担,还能通过正式渠道入仕途。

对朝廷而言,改土归流之后,对地方由间接控制改为直接管理,消除了地方割据势力,巩固了西南边陲,极大地推动了当地生产方式的进步。

对“生苗”地区进行设治管理

在雍正以前,部分西南地区,既没有土司管理,也没有设置流官,这些地区被统称为“生界”或“生苗”。这种朝廷没有建立起实际管理的“化外”之地,主要集中于湘西和贵州西南。鄂尔泰在主持改土归流时,对“生苗”地区也想当留意,用抚剿并用的手段,将其纳入朝廷的统一管辖之下。

招抚之后,朝廷一边设置军事据点,派兵防守,以防反弹;一边设置与府、州平行的直隶厅,或与州、县平行的“散厅”,进行直接管辖。直隶厅隶属省,散厅隶属府,由朝廷派遣官吏直接管理。用与内地有别的特殊机构“厅”来治理部分边疆地区,是雍正推行的一种因地制宜的举措,改善了当地落后的面貌,也稳固了朝廷边防。

秋媚说:雍正推行的大规模“改土归流”是一项艰巨的任务,从决策到执行,都需要强大的魄力与意志力。这项措施的推行,功在当时,利在后世!

秋媚读史


主要是穷疯了,被逼的

雍正执政十三年,他的核心政策无论是逼债、耗羡

归公还是官绅一体纳粮、改土归流,又或者是实行的铜禁,说白了,都是搞钱、增加国库收入

为何如此疯狂呢?

康熙六十年国库结余三千两百六十万两,而雍正执政第一年,国库结余两千三百七十万两,较之康熙少了三分之一,近900万两

本来就得位不正的雍正,能不抓狂?他迫切需要证明自己

为了增加收入,雍正无所不用其极

像康熙奶妈家的江南织造府,不就是借了国库几百万两银子嘛,用来干什么的雍正难道不知道?结果硬生生的逼迫富贵半个世纪的曹家卖房还钱,曹家小公子都流露街头写字为生了

还有自己的亲戚族人,凡是还不上的,就算人死了,子孙后代也得接着还,干活还……

对待亲贵族人都是如此,那些个没关系的贪官污吏,还用说?那些为威作福的土司老爷还用说?那些世代千年享受不交税的官绅还用说?

耗羡归公、改土归流、官绅一体纳粮!

关于改土归流,雍正也算歪打正着

本意是增加国库收入,但雍正此举确实是利国利民

所谓土,就是土司官,相当于春秋战时期的诸侯王,名义归周天子管,实际上关门自立。所谓流,就是流官制,中枢委派,不世袭有任期

春秋战国时期大家都知道,各诸侯王还是世袭的,治下百姓天生受压迫,永无出头之日,而且各诸侯国为了利益啥的互相争霸,都打出了狗脑子,民不聊生,这怎一个乱字了得?

秦始皇结束诸侯争霸实行郡县制的伟大实践,让后世王朝尝到了中央统治的好处,不仅车同轨书同文统一度量衡,还方便服从命令听指挥劲往一处使

后世王朝有一算一,都在想方设法变土为流

到雍正时期,做的最狠,派出地位远在李卫之上的大将鄂尔泰,一路碾压,最终云贵川两广等地,光县级区域就增加六十多个,这些地方经过丈量土地、统计人口、设置学校等诸多手段,和中枢紧密联系一起


灵石蕴珠宝


“改土归流”,本质上跟削藩是一样的,只是名称不同而已。

什么是削藩?是因为皇帝分封的诸侯王,拥有封国内的人口、行政、赋税、军队,就是土皇帝,这种诸侯王严重威胁皇权了,所以皇帝必须削藩。

而“土司”呢?也是王朝打下的地方,但是生产力太过落后,无法直接派遣流官,而采用“”羁縻政策”,即军事上震慑,经济上拉拢他们的酋长土司,

土司实际上就是当地的土皇帝,土司是世袭的,拥有当地的土地、人口、经济、军队、司法等一切权力,跟诸侯没区别了,

这块地盘跟诸侯国一样,都是皇帝的手伸不进去的地方,这当然是皇帝不允许的。

对皇帝来说,天下只有一家可以世袭,那就他们家,其他都不能世袭,也不能有土皇帝,

所以,改土归流的本质,跟削藩一样,本身父辈打下的江山,却要给当地的土皇帝治理,谁都不愿意的。


南朝居士


都别抢,我来答。

改土归流是针对西南少数民族的一项政策,西南地区一直以来都远离中央朝廷的管控,素来是“山高皇帝远”,十万大山的地理因素成为中央对西南地区管控的一大障碍。

在此之前,西南地区一直实行的是土司制度,它是在唐宋的羁縻政策上演化而来。这个所谓的羁縻政策是唐宋时代用来安抚和管理周边民族的一种政策。

羁:就是指设立行政机构进行管理;縻:就是指用物质进行安抚政。

羁縻政策赋予了少数民族极大的自治权力,承认这些民族的首领对本民族的管控(以土治土,以夷制夷),但是前提是以这些首领为代表的民族都需要臣服中央朝廷。

羁縻政策因此就逐渐演变成为了土司制度,这个土司就是酋长,一族之长的意思,代指少数民族的最高行政长官。所以我们在翻阅明清两朝的历史时,会经常看到云南土司或贵州土司的字眼。

土司制度一定程度上维持了边疆地区和中央朝廷的隶属关系,但是它有一个坏处就是容易造成这些少数民族的割据,不听中央朝廷的指挥。

譬如明朝万历皇帝时期就发生了播州土司杨应龙叛乱,位列万历三大征之一。为了平定这场叛乱,万历抽调了八省兵力,出兵24万,耗银二百多万两才把这场叛乱平息下来。

而到了清朝乾隆时,四川西部还发生了大小金川叛乱的事情,而为了平定这场叛乱,据说乾隆耗费了将近六千多万两白银才将这场叛乱平息下来。可见西南地区的管理问题一直以来都是中央朝廷的短板。


而“改土归流”并不是从雍正时代开始,从明朝时就已经开始逐步进行“改土归流”。所谓的“改土归流”是指废除土司管理,改用朝廷派出的官员进行管理,以便朝廷加强控制。

从明朝开始,中央朝廷就在这些少数民族聚集地设置州府县的行政划分,通过政府官员加强对区域的管理控制,“改土归流”的执行办法是:逐步的废除土司;但这一点操作起来有难度,毕竟人家当得好好的,又没有叛乱。

所以没有借口废除,第二种办法就是当土司无子嗣(世袭),或者宗族内部发生夺权混乱的行为时,朝廷就会见缝插针的派出官员接管,这是比较主流的一种办法。

所以一直以来“改土归流”的进程一直发展缓慢。直到雍正时开始加大推广力度,雍正四年,云贵总督鄂尔泰上了一道奏折《改土归流疏》说:

改土归流,将富强横暴者(指土司)渐次擒拿,懦弱昏者(亦指土司)渐次改置,纵使田赋兵刑,尽心料理,大端就绪。

接着他又上了一道折子《请肃清顽苗,以靖边方事》说:

改流之法,计擒为上策,兵剿为下策,令其投献为上策,敕令投献为下策……总之,制苗之法,固应恩威并用,然恩非姑息,威非猛烈,到得用着时必须穷究到底,杀一儆百,使不敢在犯,则威仍是恩所全实多。

总体意思就是要雍正皇帝主动出击,抓几个典型树立朝廷的威信,展示军事力量秀肌肉。然后再招抚那些土司,让他们归降朝廷,进而派出官员接管地方,逐步实施教化。



而雍正本身就是权力掌控欲望十分强盛的皇帝,为了加强对西南地区的控制。他同意了鄂尔泰的建议,于是一场声势浩大的“改土归流”运动拉开了序幕。

雍正派出官员深入西南地区,在那里丈量土地,清算户籍,开设学校,建造城池,并开始直接通过政府征收赋税,在此之前都是由土司来完成。

朝廷的这些举动肯定引发了一部分土司的不满,因此起兵反抗。这些土司以为凭借山高皇帝远的优势,以及朝廷不习惯南方地理的短板,他们一定能够迫使朝廷妥协。

但是他们并没有意识到,如今的清朝远非明朝可比,清朝国内局势稳定,这让朝廷有足够的精力和财政支持作为“改土归流”的资本。

如贵州长顺土司的叛乱就遭到清军毁灭性的打击,令其他土司震恐,纷纷配合“改土归流”运动。在中央朝廷强大的军事压力下,这些土司只能被迫放弃世袭统治权力,交由中央朝廷进行管理。

倘若主动配合者,中央朝廷会在本地授予官职,倘若不配合,则会发配到其它地方,给予田地任其生活。在这一点上雍正还是保持一定的温和,他也知道这些土司很烦,但是不敢杀,一旦杀了就得坏事,容易激起民变。

总的来说,雍正朝在云贵川和广西等地的“改土归流”实施的相当成功,虽然后续还是出了一些问题,小叛乱也是不断。但是无疑加强了中央对这些地方的管理,加快了西南地区融入中原文化的进程。

而在抗日战争期间,光是四川就输出了高达350万的兵员投入战场,占据全国兵员的五分之一,可以说四川人为抗战,为新中国的成立是付出汗马功劳的。

而这些自然是“改土归流”政策的成功表现,西南包括南部是中国少数民族聚集地区最多的地方,但也是中国民族融合搞的最成功的地方。

可见“改土归流”的重要意义是不言而喻的。

关注【围炉谈史】,每天阅读深度历史内容喲~


围炉谈史


“改土归流”,取消西南地区的土司制度,改由政府统一管辖,是雍正时期清廷对漠南蒙古攻防战略的重要一环

清廷实施“改土归流”政策,是期望在当时的内外安全形势下起到两个方面的作用:一是直接消除叛乱隐患,巩固西南地方政治;二是断绝漠西蒙古和青海蒙古借道西南、进攻中原的幻想,整体上提升国家安全

一、“改土归流”从明朝已经开始

其实“改土归流”自明朝中后期,就已经开始,号称“万历三大征”之一的平定播州土司,就是大规模运用武力削平土司势力的改土归流。

清朝初年,与西南地方势力“土司”采取相安无事的政策,要求进入云南、贵州的清军“惟在绥以恩德,不宜生事骚扰”。

到了康熙中后期,也开始着手处理土司事务。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贵州最大的水西土司断嗣,朝廷趁机撤销了水西宣慰司,这可算是清代“改土归流”的前奏

二、雍正的“改土归流”是一盘大棋

清朝初期,通过恩威并用、和亲、黄教等手段,降伏了漠南蒙古,基本稳住了漠北蒙古诸部。

然而,漠西蒙古却意外强大起来,屡屡与清朝作对,康熙朝三次征伐噶尔丹,都没能使其元气大伤。而与此同时,青海则被和硕特蒙古盘踞。

在准噶尔突袭西藏得逞之后,蒙古势力一度在川西和云南北部的理塘、中甸一带深度渗透,并长期与当地土司眉来眼去,以待时机东进四川、云南、贵州,进而图谋攻击中原。

雍正元年(1723年),青海和硕特蒙古首领罗卜藏丹津,在准噶尔势力支持下,发动叛乱,后被平定。

虽然青海叛乱未造成内侵的后果,但其背后的准噶尔势力仍然强大,不得不防。除了正面的用兵,西南方面的防范也至关重要。因为准噶尔随时可以再进西藏,甚至东进。看看雍正七年清军的惨败,就知道这并非虚言。

而稳定西南局势,就必须稳固西南统治。而在当时土司盘根错节的情况下,稳固统治无从谈起。在当年准噶尔攻进西藏时,丽江木氏土司就曾阻挠清军人员和物资入藏。

三、雍正年间“改土归流”主要针对云南土司和贵州苗疆“生界”

雍正四年(1726年),在鄂尔泰的主持下,首先对云贵川交界的东川、乌蒙、镇雄三土司开始,实施“改土归流”。前后历时一年,利用土司之间的相互攻伐,先革除东川土司,再先后降伏乌蒙、镇雄,设立州府,并将三土司之地全部划归云南。

接下来则是针对黔东南苗疆“生界”,称之为“生界”是因为既不归政府管辖、也不归土司管辖,三不管地区。苗疆的“改土归流”更为棘手,从雍正六年(1728)到雍正十一年(1733),前后历时五年,多次重兵进剿,才算基本平定。并长期驻军,最多时达到15000人。

而此后的滇南一带土司,则剿抚并用,尽数革除澜沧江以北的土司。从此,进出西藏的西南地区,都在朝廷掌握之中。

雍正年间的“改土归流”,是配合清廷在西北对漠南蒙古准噶尔部用兵的战略行动,目的在于通过朝廷直接掌握西南地区的统治权,保障西南进藏通道的畅通,防止蒙古势力进入西南地区。当然,改土归流在客观上也打通了经济通道,促进了民族融合,但这并非雍正的初衷。


温水历史


说到改土归流,就必须提及西南一带少数民族的地方政权,土司制。

大家都知道,西南有很多少数民族,壮族、彝族﹑苗族﹑哈尼族、布依族﹑侗族﹑瑶族﹑水族等等。封建时代,这些民族都有自己的首领,也就是土司。

土司是世袭的,并不是中原政权的任命,但为了减少冲突,多代中原政权奉行“以土官治土民”的原则,承认各少数民族的首领世袭地位,给予其官职头衔。

(云南木氏土司府遗址)

土司的职权很大,在其管辖范围之内,经济、军事、教育、文化、财政都可以自治,掌握一切生杀大权,仿如土皇帝。当然啦,在其族人看来,土司本来就是他们的皇帝,中原政权才是外来者。

因为土司的高度自治化,中原政权对西南的掌控力是很弱的,一切政令都需要通过土司去施行,土司若是不理会,朝廷根本没有更好的节制办法。只要不反,那就睁只眼闭只眼轻轻放过。

最重要的是,土司们只需要向朝廷象征性的缴纳微薄的赋税,从族人手中征来的大笔税收都是自用。如此一来,朝廷在西南就要损失数额巨大的收入。普通少数民族们生活得也并不好,基本还是奴隶制,生死就是土司的一句话。

(哀牢山土司府)

这当然很不利于中央集权。所以从明代开始,朝廷就尝试改变这一状况,采取的办法就是“改土归流”,即以流官代替土司。

流官就是任期有限制的官员,纳于中央官制体系内,有正常的升迁任免,以此来破除传统的土司世袭制,打压地方集团,加强中央集权。

可惜收效甚微。因为土司制的壮大,本来就是明初放任出来的,当时明成祖朱棣要打越南,为了稳定西南边陲、巩固军队的后方,便对西南土司大加封赏;到了万历年间,三大征期间更怕西南出问题,再次封赏土司们。

等到后来想收权的时候才发现已成尾大不掉之势,直到明朝灭亡,都没能真正解决这个问题。

(云南土司府)

清朝建立之后,统治者也看到了土司制的弊端。只是顺治、康熙两朝事务太多,没腾出手来。雍正是个非常务实的皇帝,下定了改土归流的决心。

雍正四年(即1726年),云贵总督鄂尔泰建议取消土司世袭制度,设立府、厅、州、县,派遣有一定任期的流官进行管理。这个建议正合雍正之意,命其悉心办理。

为使“改土归流”进行得顺利,雍正还任命鄂尔泰为云﹑贵﹑广西三省总督,统一筹划此事。

此时的清朝正是兴盛之时,西南土司们不敢与之对抗,纷纷主动交出世袭领地及土司印信,表明他们对清政府非常忠诚。稍有不服的,没收其财产,迁移到没有土司存在的省份开始新的生活。

(土司与官员正在商谈)

“改土归流”产生的影响很深远,主要有以下几点:

1、消除部分叛乱因素,使得西南更为稳定;

2、加强了中央政府对边疆的统治;

3、打破封闭的生态圈,促进了西南的经济生产和社会发展;

4、有利于民族融合;

5、增加国家财政收入。

总之,改土归流势在必行,任何一个强势的中央政权,都不会允许土司制的存在。这种国中之国,不利于整个国家的发展。

【我是一粒沙,喜欢就关注我吧!】


缥缈峰下一粒沙


雍正为何要大规模推行改土归流,这些措施产生了多大的影响?

我是临石观海,我来回答

雍正作为清朝最勤勉的皇帝,在接到他爸康熙留下来的烂摊子后,一心改革,在位期间颁布了多项法令,使得清朝国力稳步上升。那么为什么要大规模推行改土归流呢,因为当时西南各土司权力很大,存在潜在的隐患,改土归流能加强中央的统治,增加财政收入,使少数民族地区能正常的发展经济。



何为改土归流

先简单解释下什么叫做改土归流。改土归流就是针对西南地区土司制度的改革,由于历史上各朝代由于无暇统辖边疆地区的管理,采用以夷制夷的策略,因此土司制度就应运而了,由当地部族头目管理该地方,但这样也让土司成了土皇帝,于是就产生了朝廷派官员去管理,称为流官,这就是改土归流。


为何要实行大规模的改土归流

由于西南土司权力极大,其个别势力堪比王侯,已经对大清的政权稳固有了威胁,而由于土司势力在当地根深蒂固,占据当地大部分财产,而当地的老百姓也受到严重的剥削,生活异常艰难,而对于朝廷来说也流失了一部分的财政收入。鉴于以上土司制度对政治,军事,经济上的恶劣影响,具有雄才大略的雍正皇帝决定对西南土司实行大规模的改土归流。


改土归流的过程

而改土归流由于工程浩大,难度也极高,于是雍正皇帝采取了循序渐进的办法,分情况区别对待各土司,对于安分守己的土司就不撤换,对于有野心的土司则毫不留情的撤换,而对于那种穷凶极恶,负隅顽抗的土司,则不惜出动军队镇压,而改土归流的举措由于符合当地百姓的诉求,赢得了支持,最终在雍正九年基本完成。

改土归流的影响

个人认为改土归流政策的实行,一方面加强了中央对西南边境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的掌控,增加了朝廷的财税收入。更重要的是朝廷派遣流官管理,使得当地社会生产力得以正常发展,而在当地建城池,办学堂,也促进了各民族之间的融合。


总结:作为雍正皇帝继位之后各项举措之一的改土归流,确实取得了比较良好的效果,客观上维护了清朝的稳定,发展了边境的经济文化,但在对待个别土司的时候的杀戮也是存在的,总体来说,不失为一项英明之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