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語文閱讀理解技巧五――常見寫作方法作用,結合教材文章分析

作方法屬於藝術表現方法和表現手法。在語文學習中,一些常見的寫作方法常常讓學生暈頭轉向。對於這些抽象的術語,有些學生總覺得它們都差不多,以至於做閱讀理解時判斷不清,造成丟分。

下面,我將結合初中語文教材的名家名作,用通俗的語句舉例分析常見寫作方法的判斷方法和表達效果。

初中語文閱讀理解技巧五――常見寫作方法作用,結合教材文章分析


1.聯想:是由一個事物想到另一個事物的過程。比如郭沫若的《天上的街市》中,“遠遠的街燈明瞭,好像是閃著無數的明星”,這裡,由街燈想到明星,自然貼切,生動形象。

2.想像:是看到眼前景物或者人物,想到還沒有發生的場景,並進行描繪的語段。比如朱自清的《春》中,“閉了眼,樹上彷彿已經滿是桃兒、杏兒、梨兒”一句,就是描寫了想象中的美景,語言生動形象,表達了作者看到滿樹花開的喜悅之情。

3.象徵:是根據事物之間的某種聯繫,藉助一個具體形象(人或物),來表現某種抽象的概念、思想和情感。這樣的文章行文隱晦,需要讀者深挖細看,才能明白作者深意。比如高爾基的《海燕》一文中,賦予了海燕以“革命勝利的預言家”這一形象,表現了作者堅信革命一定會勝利的信心。它可以使文章立意高遠,含蓄深刻。

初中語文閱讀理解技巧五――常見寫作方法作用,結合教材文章分析


4.對比(襯托):是把具有明顯區別或者互為相反的兩個事物放在一起作比較,讓讀者在比較中分清好壞、辨別是非。比如宋濂的《送東陽馬生序》中,用同舍生的光彩照人和自己的“蘊袍敝衣”相對比,襯托出自己以學為樂的品質。《曹劌論戰》中曹劌在國難當頭挺身而出,而他的同鄉卻對國事漠不關心,這樣的對比,有力地突出了曹劌的主人翁責任感。所以,恰當地運用這種手法,可以增強文章的藝術效果和感染力。

5.烘托(景物、場景描寫):烘托一般出現在環境描寫中,作用有兩種。一是渲染氛圍,比如契訶夫的《變色龍》開頭的社會環境描寫,烘托出的當時經濟蕭條的社會氛圍;二是在渲染氛圍的基礎上再烘托人物心情,比如莫懷戚的《散步》中對於初春的景物描寫,不僅渲染的田野裡一片生機勃勃的氛圍,更烘托了一家人因母親身體好轉又能外出散步的喜悅心情。

6.欲揚先抑:是一種比較高端的人物描寫技巧。“揚”,簡單說,就是讚美,“抑”是貶低。也就是說作者想褒揚某個人物,先從相反的批評貶低處落筆,最後再形成反轉。用這種方法的文章,情節多變,對比鮮明,讓人印象深刻。比如在魯迅的《阿長與》的前半部分,作者用很多筆墨描寫了對保姆阿長的不滿,採用的就是這種欲揚先抑的方法,目的是為後文寫對阿長的敬意和感激做鋪墊。

初中語文閱讀理解技巧五――常見寫作方法作用,結合教材文章分析


7.託物言志:這種寫法,從字面上看,就是借對某物的描寫表達自己的志向。周敦頤的《愛蓮說》運用的就是這種寫作方法。作者通過對蓮花的描寫和讚頌,表達自己不與世俗同流合汙的高潔志趣。《陋室銘》借對陋室的描寫,表達自己安貧樂道的情趣。

8.託物寓意:它和託物言志很相似,不同的是,託物言志表達志向,託物寓意表達情感。韓愈的《馬說》,借對千里馬不幸遭遇的描寫和產生這種現象的原因闡述,表達了自己懷才不遇的憤懣,也表達了對統治者埋沒人才的諷刺和控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