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英国女婿拒绝集中隔离,最终社区想出办法解决,对此有何看法?

新文化街男孩


这种叫两全共美,不叫搞特殊,对国人一种嘴脸,对外国人一付奴才嘴脸,真给中国人和他们祖宗丢脸。👎👎👎👎👎👎👎👎👎👎👎👎👎👎👎👎👎👎


感悟之心QQ


事情是这样的,一名上海的英国籍女婿转战德国、法国、瑞士并最终于14日经由台湾省台北市转机来到上海彭浦三泉路517弄社区。由于家里的丈母娘和刚做完月子的妻子都希望他能够前往集中隔离点集中隔离,这样做的好处是能够避免影响到刚刚出生的孩子,然而当事人对此表示拒绝。家庭沟通无效后,三泉路517弄居委会负责人协调由其妻子带着母亲和女儿住到亲属家,房子留给该外籍男子单独居住,进行居家隔离。

(洋女婿与工作人员交涉)

此事报道后,一些媒体和公众开始质疑,这个社区工作处置不当,纵容外国人搞超国民待遇,《环球时报》总编辑胡锡进还跟着带了一波节奏,表示防控不能对老外打折扣,不应是居委会去想‘两全其美’的办法,应该找警察来把那名英国女婿架走。那么情况真如胡总认为的那样,搞特殊化,违反防疫政策?

提出质疑的公众,包括胡总对于严控境外输入病例,维护防疫成果的心情可以理解,毕竟都希望疫情能够早点过去,一旦控制不利会导致疫情复发,功亏一篑。本人也是负责相应管控的人员,所以对这种事知道的稍微多一些。

(入境登记)

首先这不是搞什么特殊化和超国民待遇的问题。这与那个"跑步女"的情况完全不同。

我国并没有统一的重点国家地区入境人员管理办法,基本都是各地政府依据自身的情况制定相应的隔离政策。当时上海的入境人员隔离管理办法是在13日0晨生效的,也就是这个洋女婿入境前一天。当时公开通报:

所有中外人员凡在进入上海之日前14天内,有法国、德国、英国、瑞士等16个国家旅行或居住史的,一律实施居家或集中隔离14天。

(隔离点消毒)

所以这个洋女婿本身由于去过法国、德国、瑞士,属于必须执行隔离措施的入境人员。不过这里有个问题,那就是什么样的人符合居家隔离,什么样的人试用集中隔离并没有明确说明。所以从当时的情况来看,只要在上海本地有固定居所,那么就可以试用居家隔离。所以这个英国女婿回丈母娘家是隔离不出门没有任何问题。他不想去同一的隔离点也是可以理解,只不过家人并不同意其居家隔离。这个问题是家庭内部的问题,不涉及违反防防疫政策。社区工作人员变通,劝其丈母娘和妻子到亲戚家居住,留其本人居家隔离并无不妥。

(采集信息)

这其实是政策上的漏洞导致的问题,所以上海在17日便进行了完善,明确了居家隔离的条件:

居家隔离条件为“一户一人或一家”,即同一家庭中,居家隔离对象和非居家隔离对象不可以住在同一套房子里;承诺一起居家隔离健康观察的,可以住在同一套房子里。全家人都需要居家隔离健康观察的,也可以住在同一套房子里。该措施更有利于防止交叉感染的风险。

这样一来家里无法承诺一起隔离的,那么也就必须到同一的隔离点进行隔离。

(机场)

由于疫情发展的情况每天都在变化,所以很多情况都是我们以前从未遇到的,政策未免会出现各种漏洞。基层工作人员,在这种情况下,开动思维,灵活工作,不违反政策的情况下化解问题,这一点是值得肯定的。相关媒体人应该有起码的素养,好好做好政策功课,不要借机煽动"民族主义情绪"来收割一波流量,要记住你的一言一行都已经被历史所记录。新冠状病毒是全人类的敌人,这是不分民族、人种、国籍的,不要因为狭隘,而泯灭了人性。

本文图片来自谷歌图片,感谢提供,欢迎大家批评指正留言点赞!


古姿


不认可这种做法!

无论这个英国女婿是什么身份,即使属于英国的高官什么的,你这个时候跑到上海了,这是中国地盘,你的听中国的如果每个从国外通过各种途径(比如这位上海姑爷)来到中国的,你首先要遵守中国的法律法规!

如果这个英国女婿这个样子,想问问——同一个小区,甚至楼上楼下或者门对面的户主怎么想?

你让前几天因为跑步不遵守隔离,然后被取消居住证限期离境、澳方公司已经辞职的梁某某怎么看?你让那些为了保证自己村民安全、送救援物资到武汉的司机被堵在高速路上一个月回不了家,甚至在村口自我隔离14天的民众怎么看?

还有那个副厅级官员,坚持在家自我隔离,然后媒体曝光后被强制隔离的;更有哪个天天写日记的,结果将通过自己关系让侄女在封城后还能够出城的作家,怎么看?期待这个作家又会借此事儿会怎么写日记?

所以,这个居委会脑袋是“瓦特”了!如果就这样下去,事关防控输入性疫情的大事儿,就真的被上海捅出来一个大窟窿!


英武


让我感到愤怒的不仅是一个外国人在中国可以无视疫情防控制度规定,还有一些国人不以为耻反以为荣的心态,甚至居然还能作为正面新闻宣传。这足以反映部分国人心态的扭曲和骨子里的媚外心理。大清都亡国上百年了,可有些人心里的那个小辫子还是剪不掉的。


某些外国人的傲慢,是给有些媚外的国人给惯出来的。这个傲慢的英国人拒绝集中隔离的理由是什么呢:

隔离点卫生安全及饮食方面达不到要求。可这是他有资格评判的吗?那么多中国人可以在隔离点接受医学观察,到了这个英国人就要给予超国民待遇了?对于澳籍跑步女,北京社区的大妈们可以报警在第一时间处理,怎么到了上海的居委会就怂成这样了呢?这个傲慢的英国人拒绝集中隔离的一个资本是:房子是他买的。这也可以看出嫁给他的那位中国女士和她母亲在洋女婿心中的地位:当洋大人需要的时候,在坐月子的中国妻子和2个月的孩子就必须无条件地滚出去!


上海三泉路517弄居委会的做法是渎职,有关人员必须问责。这位英国人辗转了德国、法国、瑞士,最终通过台北回到上海,那几个欧洲国家包括英国可都是疫区啊。上海的政策是:凡是在进入上海之日前14天内,有过韩国、意大利、伊朗、日本、法国、西班牙、德国、美国等国家旅行或居住史的,一律居家或集中隔离健康观察14天。对于不具备居家隔离条件的,必须集中隔离。这些都是在外国人入境时的宣传手册上都写的很清楚的。那么这位英国人是否具备居家隔离的条件呢?如果他是一个人住自然可以,可实际情况是他和丈母娘和妻子一起居住,而且没有向有关部门报备居家隔离。他们已经有了密切接触!如果非要居家隔离,那么就应该都在一起或者在他回家前就让其他人搬出去避免直接接触,如果这位洋大人是确诊病例,那么现在他在外面的妻子和丈母娘都有感染扩散的可能!这难道不是上海三泉路517弄居委会的渎职吗?有关人员为什么没有被问责反而还得意洋洋地宣传呢?脑子里那根媚外的小辫子还是没剪掉啊。


云霄飞翼


上海某居委会的工作能力灵活而又强大,在国家层面的隔离制度面前,他都能够想到变通的办法,而且事后深深的为自己的聪明才智自我激赏不已,还为了夸耀他们社区工作人员的工作能力发了一篇通讯稿。

问题出来了,什么都可以变通的话,还要制度干什么?是所有人都可以如此变通,还是仅限于这个英国女婿特例?如果是所有人都可以变通是不是接下来就可以修改隔离制度了?如果不是所有人可以变通那就应该说清楚英国女婿作为特例的理由。

作为行政工作人员,虽然在合乎情理、制度规范的条件下可以适当的人性化灵活执法,但并不是就可以因人而异、看人下菜彻底的放弃了制度的尊严和本质。

英国女婿不愿意集中隔离,在当前这种非常时期,有防疫法做支撑,按照程序执行就完了,难道因为他是外国人,就可以践踏中国的法制尊严?今天是英国人,明天是美国人,后天是……如此一来,岂不是整个隔离制度就要因为外国人不愿意、不高兴就推翻了?

所以,该居委会的做法我深深的不以为然,在疫情面前,没有本国人外国人,只有防疫制度和防疫措施的保障执行。因为只有一视同仁、执行到位了,才能保障包括这个英国女婿在内的所有公众的行动自由和健康安全。


谢金澎


这个故事发生在上海,当地一家媒体竟然把此事当作好人好事予以报道了!

这样事情发生在“严防输入”的背景下,基层人员竟然作了如此变通,所引起的后果真的令人害怕。

居委会书记出的”妙招“简直就是”昏招“,”拙招“。

从居委会书记的这一招我们依然可以看到许多国人习惯对于白皮肤、黄眼睛的外国人卑躬屈膝。

正是因为国人对待外国人这种态度也助长了很多”洋人“不守规矩,甚至”假洋人“回来之后都趾高气扬,自觉高人一等。

这位不戴口罩的拜耳中国前员工如果在国外能够这样嚣张吗?

开水里有杂质,给我矿泉水!——这种”公主病“是谁惯出来的呢?

远来的是客,给外国人提供生活的帮助和照顾,以尽地主之谊,是我们传统美德,可是这样变通带来的连锁反应是什么呢?

”去过德国、汉国、瑞士、最终通过台北转机回到上海的英国籍女婿回到小区后,不愿去集中点隔离“

通过居委会主任的变通竟然答应了这个无理要求,那么,以后其他人,比如我们中国人自己有这样经历,从外国回来是不是也可以享受同样的待遇,居家隔离,不去隔离点了呢!

其实,这位居委会主任手里拿着上级隔离的规定,如果劝说无效情况之下,果断报警,让警察来强制把他送到隔离点,这才是忠于职守的表现。

像这位居委会主任的做法是孤例吗?全国其他地方有没有这种情况呢?真的令人担忧啊!

李兰娟院士发声:我们一定要严防输入性感染,否则国家有可能爆发第二次疫情。

从这位居委会主任的”变通“手段,李院士的担忧不是没有根据的。


青衫李探花


只能说该社区是全国最“优秀”的社区,全国人民应该给该社区送锦旗一面,来表彰这种“灵活机智”的涉外事件处理。

事件回放:3月14日,上海市三泉路517弄来了一位英国籍洋女婿,据悉,这位洋女婿之前还去过德国、法国、瑞士,最终通过台北转机,才回到上海。居委会迅速找到了该洋女婿并说明我国目前的防疫政策,但这位“洋大人”并不领情,拒不接受集中隔离的要求,该街道居委会书记陈奉涛“灵机一动”,出了一个自认为天衣无缝的好主意:让丈母娘和女儿、孩子暂离家,把房子留给外籍女婿单独居住,居家隔离。

该事件被新闻传播后,引起了全国人民的广泛关注,大家众说纷纭。知名媒体编辑胡锡进提出了一个尖锐但很现实的问题:如果一名普通中国人拒绝集中隔离,可以这样变通吗?

对此,我的看法是该居委会工作人员普遍存在一种崇洋媚外的思想。不要觉得我说得过于严重,只因为他们做得太不像话!诚如老胡所问,如果该事件中的洋女婿换成一名普通中国人,居委会还会低三下四和他讲解沟通吗?不用脑袋想,肯定不会。等待他的就是强制隔离外加行政处理。

一直以来,有一部分国人心里崇洋媚外的思想根除不掉,巴结“洋大人”的奴性不改。前几天滞留英国的小留学生,就是为了连续十年在英国居住学习能获得英国国籍,才小小年纪出国“留学”,而孩子母亲大言不惭的说“是为了让孩子接受更好的教育”!抛弃自己的祖宗去跪舔外国人的皮鞋,这都是崇洋媚外的具体体现。

而上海居委会的“机智”处理涉外事件折射出的奴性更加严重。按照防疫规定,不服从管理者,不管是谁,都应该严肃处理,轻则教育改正,重则强制措隔离,造成严重后果的必须依法处理。外籍人员应当予以遣返,不服从处理结果的强制驱逐出境!

随后,针对英国籍男子回沪后拒绝集中隔离引起热议一事,3月23日,上海市静安区三泉路居委会所属的彭浦新村街道办事处回应南都记者称,三泉路居委会允许涉事外籍男子居家隔离的做法,符合上海疫情防控的有关规定,“他(涉事英国籍男子)能从机场出来,肯定也是经过机场一定的检测流程。可能有一些具体防控流程没有披露引起了误解,居委会的做法并未违规。”

对该居委会的解释,我只能表示很无语。在此,只能希望这位“洋大人”能够老老实实呆在家里自我隔离,更希望他没有感染新冠病毒,这样也就不会破坏给我国的防疫大局。

(陈书记)

综上所述,对于上海该居委会处理洋女婿隔离事件,我们必须给他们送锦旗,尤其是那位在这起涉外事件中居首功的居委会陈书记,更是全国人民学习的“好榜样”!


墨雪问心


英国女婿碾转几个国家,来到了中国上海。按照流程,他是要在隔离点集中隔离14天,才能确定是否安全的。

只有隔离完了,然后再决定他是否可以正常出入。

但是,这个规定最终遭到了他的拒绝。

上海社区的人很无难,既然这个英国男子这么不配合,那就在想其它的办法吧。问题肯定是要解决的了,你还别说上海社区里的工作人员,还真想到了解决办法。

说到这件事的处理方式,就让我想起了前几天,来到中国隔离期间跑步的澳籍女子。她违反规定在线,先是被公司开除,然后又被北京公安警告限期离开中国。

我们不得不为北京公安的做法点赞,因为我们的成果,是不容任何人破坏的,也是丝毫不能马虎的。

只有这样信心谨慎,我们才能维持好我们取得的来之不易的成果。

那么,上海是如何对待这个英国女婿的呢?

他们是这样处理的,不是英国女婿不去隔离点嘛,最终社区里的人,想的办法就是迁就这个英国人。

既然你不去隔离点,那就在你丈母娘家里隔离14天吧。当然了这个时候,丈母娘家里的人,是要离开的。

他们要到自己的亲戚家去居住。

最后就是采用了这种方式来解决的,一家人迁就一个人,离开了居住了几十年的家。

这种做法我们还是不做评论了吧,毕竟这种事情,只要英国人的丈母娘的一家人,是愿意的就可以了。

这个英国人在家里隔离14天,不外出对我们也不会造成影响。

当然了这件事也引起了网友的热议,感觉上海做的,没有北京做的让人感觉爽快。感觉少点什么又说不出来。

总之,只要能够保证我们国家的安全,不让任何人成为“漏网之鱼”就可以了。毕竟我们国家的安全,还是最为重要的。

所以对于英国女婿这件事,我们就不多加评价了。


汉史趣闻


我是大史官,我来告诉你“一名英国女婿拒绝集中隔离,最终社区想出办法解决,对此有何看法?”

必须一视同仁!就因为他是英国女婿?什么叫“一颗老鼠屎,坏了一锅汤”?这就是!如果是我国普通民众就拒绝集中隔离,是否也可以由社区想办法、变通来解决呢?我看未必!那为什么这位英国女婿就受到了如此优待呢?而且每天居然毫无下限的做正面报道,说什么是“两全其美”的办法!

其实,这就是我们国内的有些人骨子里崇洋媚外的劣性根,和扭曲的媚外心态!一个外国人就可不遵守我国的疫情防控制度吗?居然还为其想出“两全其美”的办法!真有脸说!这个英国女婿是“如愿以偿”,我们的防疫工作却“得不偿失”了!不以为耻,反以为荣,这是什么心理?不是说好的人人平等吗?怎么到英国女婿这里就不平等了呢?

如果这位英国女婿想要和“拜耳跑步女”一样在小区跑步锻炼,不知社区居委会又会想出什么“两全其美”的办法呢?这是够奇葩的。更何况,集中隔离是为了不让他自己的亲人有被感染的风险,这英国女婿自己不懂吗?他只是为了自己方便,就可以不顾任何人的安危了吗?而且居委会居然将在家中住的好好的三口人全给撵走了,并且还有个2个月大了婴儿!

这种做法不仅体现了外人在国内有优越感,可以特殊对待,而且给我国的防疫工作带来很多隐患,同时给社区工作者带来更大的压力。和他生活在一个小区人,甚至是同一栋楼,同一个单元,同一层的邻居!每天都过着提心吊胆的日子,心里有多难受吗?所以,我觉得,这种做法很不合适!应该一视同仁!


大史官


据报道,一位去过德国、法国、瑞士,最终通过台北转机回到上海的英国籍女婿到达小区后,丈母娘和妻子都希望他能去集中隔离点进行医学观察,以免影响才2个月大的孩子,但英国籍女婿不太愿意。后在居委会的协调下丈母娘和女儿、孩子暂时离家到亲属家居住,把房子留给外籍女婿单独居住,居家隔离。

从报道来看,其实这个洋女婿的丈母娘和妻子反而更能知晓病毒的危害性和严重性,也都希望英国女婿能够集中隔离。凡原则必有例外,显然这个对老外的例外并没有得到公众的支持。环球时报总编辑胡锡进更是表示,我给上海居委会“优待”英国女婿的故事打零分。本想作为重点宣传的事迹却成为公众批判和吐槽的对象。

个人也认为对于外籍人员有待不妥。境外输入是我们现在面临的最大难题,各地为严防境外输入都出台相应的规定。对于入境人员统一隔离应当无差别适用,应当依照规定严格落实,不打折扣的落实。我们国家本就比较特殊,因为近代受侵略的历史,使得我们对于外籍人士本就存在抵触情绪。另外,改革开放这些年来,外籍人员前往中国旅游、留学、就业等等增加,但存在或多或少的优待已经让公众有所不满。上海这样的待遇难免会引发超国民待遇的争论,对于防疫工作也并无好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