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潜艇如此先进,为何上浮的时候会碰撞到上方的船?

馬时辰


潜艇凭借良好的隐蔽和打击能力,在各国海军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虽然潜艇总是在水下活动,但它本质上也是一艘船。正如,汽车会发生交通事故一样,潜艇也会发生交通事故,而且潜艇发生事故的后果要比汽车更加严重。毕竟潜艇携带着太多的武器,甚至还有核武器,所以它一旦出事那后果就会非常严重。老虎也有打盹的时候,所以潜艇撞船这类事故也时常会发生。

(潜艇顶翻渔船的漫画)

潜艇发生“交通”事故,不外乎三种原因:第一、对海底环境不熟悉;第二、潜艇声呐或探测系统故障;第三、人为因素。尽管现代潜艇可以掌握各种海洋环境和天气信息,但是海洋很大,海底环境也很复杂,想要全部掌握广袤的海底环境显然不可能。如果潜艇在陌生海域执行任务的话,由于对海底环境不熟悉,那么稍有不慎就会发生撞山等事故。例如,2005年美国“旧金山”号核潜艇在水下航行时就撞到了海底山脉。原来该潜艇使用的1989年版的海图并未标注一座6500英尺高的海底山脉,于是这个小小失误就导致了事故的发生。不过,由于现代潜艇上往往都装备了先进的声呐探测系统,有经验的艇员会据此及时调整潜艇的航行状态。潜艇上通常会安装两套声呐系统,一个主动声呐,另一个是被动声呐。主动声呐可以主动发出声波,进行回声定位,而被动声呐则通过接收海底声波进行分析定位。两套声呐系统同时坏掉的可能性微乎其微,所以除非是在极端情况下,否则潜艇不可能会因为技术问题与别的船只发生碰撞。

(海底的地形很复杂)

(美国旧金山号核潜艇撞上海底山脉)

(潜艇在水下主要是利用声呐进行定位)

潜艇撞船的最主要因素就是人为因素。在这里面,既有可能是因为艇员训练不足,无法判断船只的准确位置,也有可能是因为艇员或指挥官的疏忽所。例如:1966年,美国海军“鹦鹉螺”号核潜艇就曾因为艇员训练不足而在上浮时与美国埃塞克斯号航母相撞;2001年,英国海军的“胜利号”核潜艇在美国海域训练时,与一艘辅助船发生撞船事故。艇员或指挥官擅离职守造成的撞船事故也有多例。比如:2001年,美国格林维尔号核潜艇在进行紧急上浮训练时,由于艇员未按规定观察海上情况,而与一艘日本渔船相撞,致使渔船沉没。2016年,英国“伏击号”核潜艇与安德烈亚斯号货船发生了相撞事故,调查结果表明艇长忽视观察水面情况是此次事故的主要原因。

(鹦鹉螺号核潜艇是美国海军第一艘核动力潜艇)

(撞船事故后英国海军伏击号核潜艇受损较重)

潜艇作为一种武器,虽然自身性能先进,但它也得依靠人来操纵。倘若人出了问题,那自然就会发生各种事故。抛开技术因素和环境因素的影响,艇员的素质和纪律性更为重要。核潜艇作为二次核打击的主力,更不能有丝毫的麻痹大意和人为疏忽,这才可以有效地避免撞船事故的发生。

(潜艇上的每个艇员时刻都不能放松警惕)


战情解码


在原本平静的大洋之上,突然在远处传出一阵巨响,巨浪过后,一艘巨大的核潜艇,像鲸鱼一样跃出水面!这是核潜艇紧急上浮才会产生的壮观景象,体现了那些海军强国在耐压壳体以及潜艇动力方面的领先优势。

然而,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想过,如果在潜艇紧急上浮时,一艘船只“正好”从旁边经过呢?不用说,结局一定十分惨烈,而且这事,还真就发生过。


我们知道,瓦胡岛是属于夏威夷群岛的一部分,而夏威夷群岛,则是美国海军太平洋舰队的驻地。因此,在这片水域,经常会有美军核潜艇出没。

当时这艘日本渔船正在海上航行,丝毫没有预感到自己接下来的命运!因为,在这艘渔船下方,一艘美国海军“洛杉矶”级核潜艇,正在紧急上浮!而且,不知为何,这艘先进的攻击型核潜艇并没有注意到其上方有一艘民用船只!

就这样,这艘名为“格林维尔”的核潜艇,与“爱媛丸”撞个满怀,滔天巨浪之下,这艘脆弱的日本渔船粉身碎骨,船上9人落水!

后来的美军调查逐渐揭开了这次撞船事故的真相,该潜艇在2月9日曾经邀请了两批人进入潜艇就餐,因而耽误了45分钟时间,为了赶时间尽快返回基地,以赶上2点钟珍珠港为其安排的拖船和码头工。船长沃德尔私自将上浮演练所需要的10分钟准备时间压缩到5分钟,在潜望镜上观测海绵的3分钟压缩到80秒,结果一上浮就撞上了“爱媛丸”号。


艇上的一名技术工说,他曾在声呐中发现了“爱媛丸”号距离很近,只有2000码,但因为船长刚使用潜望镜观测过海面。他以为自己声呐有问题,不但没有报告,反而将距离擅自改为9000码,这一一系列疏忽最终形成事故链,让“爱媛丸”号沉入大海。

美军这起事故和今年连续发生的三起撞船事故充分反映出海军不遵守规定、擅自操作的传统作风一直积习不改,已经达到了撞得过就跑,撞不过就自认倒霉的地步,再这样下去,与其撤职处分船员,不如给每个海军舰艇都装上装甲更安全。


猫头鹰深度观察


现代的潜艇还没先进到像人们打游戏那样开“上帝视角”的地步,实际潜艇行驶中大多数时刻都处于“两眼一抹黑的”状态中,如果足够粗心,运气又不好,那么撞船事故的确有可能发生。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潜艇是高度保密的作战单位,属于“见光死”的那类;随着二战以后探测技术的不断发展,潜艇愈发不敢随意露头,连行动都得遵守严格的隐蔽原则,包括动力噪音、人员噪音、无线电静默、声呐静默等等,都必须做到十分的小心,避免被别人发现。

我们知道,潜艇采用的是声呐定位,潜艇上的声呐分两种,一种是主动声呐,用更容易理解的称呼则是“回声定位仪”。它可以像鲸鱼、蝙蝠那样发出超声波,然后迅速的对回波进行分析,明晰的了解周围的环境和物体。

然而,虽然主动声呐具有灵敏度高、探测范围远,甚至能直接生成物体图像的能力,但它非常容易暴露自身位置,会被敌方舰船、潜艇的被动声呐轻易探测,如非必要,静默的潜艇不敢随意使用。

另一种是被动声呐,即噪声声呐,可以简单理解为一副超灵敏的“耳朵”,它能对周围环境的各种声波(包括环境噪音与主动声呐音波)进行监听,然后由声呐员对各种声音进行分辨,以区分周围存在的物体。它的好处是只被动接受声音,可探测的灵敏度相对较差,所以潜艇虽然可以无时无刻使用被动声呐探查情况,但只能像盲人听音那样辨别环境异动。

除此之外,潜艇最可靠的观测手段就只有潜望镜了,或者套用现代时髦用语,称为“综合光电桅杆” ,通过升上水面的镜头和探测器对水面环境进行侦查。

所以,潜艇实际就是个瞎子,无论是声呐、光电桅杆还是其它探测手段,都有使用限制,且无法做到完全灵敏的态势感知,一不小心就会出事。

当然,潜艇出事的几率并没有想象的那么高,毕竟大海茫茫,比起撞上水面的船舶,在海中依靠海图信息潜航才是更加危险的,撞山、触礁等事件在历史上都有发生,连核潜艇都躲不过。

实际大部分潜艇撞船事故都与潜艇的不当操作有关,比如随意的紧急上浮以及航线上疏忽大意的浅水潜航。

比如2001年发生的“爱媛丸”号事件,美军核潜艇“格林维尔”号(洛杉矶级 SSN772)在夏威夷海域巡逻时,因为未知原因突然紧急上浮,结果撞沉了正在瓦胡岛火奴鲁鲁港15公里外行驶的日本渔船“爱媛丸”,令这艘爱媛县立宇和岛水产高中的实习船沉没,9位日本师生遇难。

后续的调查发现,“格林维尔”号在1个小时前就已经通过被动声呐发现了“爱媛丸”,但美军潜艇当时有16位民间人士参观,全艇上下都在为“形象工程”而忙碌。据悉,之所以有平民登上核潜艇,是因为美国海军希望为二战纪念馆筹措资金,诸如此类活动是惯例,每年能登上潜艇的人数有300多位。

“格林维尔”号当时已经进行了7个小时的潜艇观摩活动,预计下午2点返港的潜艇因为午餐招待耽误了45分钟,艇长因此将潜艇10分钟的上浮缩到5分钟,而3分钟标准的潜望镜观察也只草率的观察了80秒即告完毕。

除此之外,根据副艇长的证词,潜艇的声呐显示器在出港时就已经发生了故障,无法良好的显示分析计算机分析数据,但这种故障在海中很难维修,于是它被搁置了。

声呐员也有问题,当时曾经有声呐员给出了“有船距离2000码”的报告,但因为控制室内正好有客人参观,挤满了人,甚至有人就坐在控制位上“体验”,因此他没有第一时间与艇长沟通。沃德尔艇长当时正完成80秒(规定应3分钟)的潜望镜观察,表示没看到东西,声呐员无法从坏掉的显示器上得到水面分析数据,便以为测算有误,根据经验擅自将数据改成了9000码。

副艇长普法伊费尔少校当时对沃德尔艇长仓促的行为略有微词,觉得过快的上浮不符合章程,但他在侥幸心理的影响下,怕因为一件无足轻重的小事与艇长发生争论,会影响到潜艇展示的形象,因此没有做出任何反对意见。于是潜艇就这样快速上浮了,一下子就撞上了日本水产船,导致爱媛丸被撕裂沉没。

种种因素造成了“爱媛丸”的悲剧,说到底,潜艇这种精密的航海器需要同样精密的操作,容不得一丝懈怠,有句话说的好,一切事故的背后终归都是人祸。


王司徒军武百科


现代潜艇技术虽然十分先进,但是水下导航依然是难题,再茫茫的大海深处,海底情况错综复杂,水文条件也是差异巨大,在黑暗水下导航依旧需要水下测绘海图、古老的指南针、水下声呐,雷达等多种方式结合才能完美的进行航行,保证自己能规避水下复杂的海况。

美国潜艇撞上海底山脉图

目前的潜艇除了依靠测绘的海图,主要依靠就是水下被动声呐和综合光电桅杆来综合分析后来行进的,潜艇出港时一般已经规划好线路,有时候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一步修正航行路线,但是很多时候潜艇也会发生在海底撞山的情况,比如2009年8月10美国的洛杉矶核潜艇就不小心撞上了海底山脉,造成了严重的事故,后来据说是该型潜艇先是偏离了原来的航线,其次就是进行了高速航行,在就是发现了敌情关闭了声呐系统,因此多个因素的叠加导致了事故的发生。但是美国人凭借其高超的经验和技术,依然把潜艇开回了港口,这已经很厉害了。

前苏联回声级核潜艇

潜艇在水下航行和地面的通讯依然是使用长波通讯技术,需要定是浮出水面进行命令的接受和导航的修正,潜艇在回港和繁忙的水域上浮危险性十分大的,因为港口和水道上船只众多,在加上潜艇在水下航行,在上浮阶段速度也是十分的快,稍微粗心大意,就会造成事故。比如1972年9月前苏联一艘7000吨级K240回声级核潜艇在进行紧急上浮演练是撞上了一艘900吨渔船,造成了该渔船船毁人亡,核潜艇造成重创,差点发生爆战。相撞的原因有指挥人员的粗心大意,发现渔船的时候,已经晚了,根本没有办法刹车。只能眼睁睁的看着他撞上渔船。不光人的因素,还有就是海上情况的瞬息万变,给潜艇仪器的探测和反应的时间并不多,导致了一次次悲剧的发生。

美国的洛杉矶潜艇

在潜艇技术发达的今天,潜艇事故率已经下降了很多,但是拥有潜艇的各个国家技术水平也是千差万别,再加上人员素质的参差不齐,依然避免不了潜艇意外事故的发生。只有等待更先进的水下导航系统和水下通讯技术(无线电磁技术和量子通讯是未来的发展趋势)的进一步提高,配合人的素质提升,才能最大程度的减少以上类似事故的发生。


蓝海梦想666


相对来说水面舰艇、空中反潜机要探测到潜艇相对容易些,只要能够锁定潜艇活动区域,就有很大概率找到潜艇。而身处海洋水面之下的潜艇,完全是一个密闭空间,传统水面声光控测手段在海水中无法应用。潜艇在水下主要探测手段主要是主动声呐,以及被动声呐。

主动声呐是指潜艇主动地发射声波,通过接收水中目标反射回波测算参数,适用于对冰山、暗礁、沉船、海深、鱼群、水雷,以及关闭了发动机呈隐蔽状态的潜艇。而被动声纳则是指被动接收舰艇等水中目标产生的辐射噪声,以及水声设备发射的信号,用以测定目标方位,适用于不能暴露自己而又要探测敌方舰艇活动的潜艇。

潜艇活动区域正常在大洋之上,或者远离人类密集活动区,再加上主被动声呐的互补探测,正常情况下不会发生碰撞问题。但是海洋情况复杂,再加上主被动声呐探测过程有可能存在盲区等,类似潜艇撞潜艇、潜艇撞军舰/渔船等事件还是时有发生。

如:1959年12月1日海军418号潜艇上浮期间,被“衡阳”号护卫艇一切两段造成沉没事件。以及世界范围内数十起潜艇互撞、潜艇和水面舰艇撞击事故。除了设备故障、使用不当外,还有比如人为疏忽、未仔细观察等诸多间接因素造成。

英法两大主力核潜艇相撞,只能用两家隐形能力太强来解释。

声呐应用中受到诸多因素影响,除本身性能状况外,外界的传播信号衰减、海洋噪音、目标反射特征的强弱,以及存在探测盲区等,都能直接影响到声呐兵对外界信息的接收判断。因此,作为海底幽灵杀手,虽然自身具备强大的杀伤力,但在实践使用中因为技术现状,还是或多或少存在撞击事故的可能。


河东三叔


先进不代表撞不了,潜艇在水下状态过渡到水上状态时,是最危险的,能和水上舰船相撞的几个原因,第一,上浮之前必须搜索上浮状态的水域范围,搜索范围情况良好,也可能在上浮准备过程中,因为船艇是移动的,刚好有船路过或停泊,最容易相撞,第二,违犯操做规程,大意,也容易相撞,第三,停泊在潜艇上方的船舶,也是最危险的,因为声纳是搜不到的。


潜望镜kangjixiang


现代潜艇装备有多种声呐探测设备,先进型号潜艇的声呐探测距离超过100公里,凭借先进的探测系统和海图,潜艇可以长时间在水下巡航并且有效的规避海底各种复杂地形的影响,发生碰撞的可能性极小。但是,任何事情都有例外,由于技术原因或者人为疏忽,潜艇撞击海底山脉、水面舰船甚至潜艇互撞的事故都有案例。
因上浮过程中与渔船相撞导致指挥围壳受损的美国海军“格林维尔号”核潜艇

核潜艇被认为是技术水平最先进、性能最优秀的潜艇,但即便是核潜艇也发生过多起相撞事故。2009年2月,号称当时最先进核潜艇的法国“凯旋级”战略核潜艇与英国“前卫级”战略核潜艇在大西洋发生直接碰撞,导致双方均不同程度损伤,但未造成重大伤亡;2005年1月,美国“洛杉矶级”攻击型核潜艇“旧金山号”在水下高速航行时,与海底山脉发生撞击,导致“旧金山号”的整个艇艏彻底毁掉,并造成一名艇员死亡、多人受伤,但最终“旧金山号”依靠自身动力返回到了基地;2001年,同样为美国“洛杉矶级”攻击型核潜艇的“格林维尔”号,在上浮过程中与1艘日本渔船相撞,导致渔船沉入海底、“格林维尔号”指挥围壳受损,渔船上9名船员遇难。更早时期的核潜艇事故也是多种多样,尤其是“冷战”时期美、苏核潜艇在水下的各种对抗导致的事故更是见惯不怪,但那些事故的原因绝大部分都是人为因素,不再列举。
2009年2月英、法战略核潜艇相撞事故


高速海底撞山而严重受损的“旧金山号”核潜艇

导致潜艇撞击事故的原因无外乎技术原因和人为失误,如英、法战略核潜艇相撞事故主要原因就是双方的声纳并的人为疏忽,也有媒体说是因为双方的核潜艇静音性能太好导致无法发现对方,个人认为这都是胡扯,现代潜艇的静音水平还没有达到低于海洋背景噪音的程度,相互对抗或者航线重叠加上声纳兵的技术素养不过关,才是本次事故的主要原因;而“旧金山号”海底撞山事故美国海军给出的说法是海图标注有差错造成,个人认为有这方面原因,但是也跟“旧金山号”的指挥官和相关技术人员有关,具体原因恐怕只有他们自己心里清楚了;“格林维尔号”在上浮过程中撞沉渔船个人认为最大的原因是认为潜艇在上浮过程中未做好水面观察,此外也有一定的巧合因素。


虽然大洋广袤,但大国间水下潜艇对抗事件时常发生,你追我赶,意外也在所难免
现代潜艇虽然设备先进,但也不能完全避免意外情况

航海用的早期海图,尤其是在陌生海域航行,风险很大

潜艇虽然配置各种声纳探测设备,但是在巡航中一般只有被动声纳处于工作状态,而且主要是探测潜艇前方、侧面以及侧下位置,而且只要是人造设备就一定有测量偏差、也一定会有人为判断失误,因此,发生各种小概率撞击事件也就在所难免。目前,美、欧最新型号的核潜艇已经开始装备全范围广角光电桅杆,在一定水深下就能够及时的探测水面情况,只要按照正常的操作规程,完全可以避免潜艇与水面船舶发生撞击。不论技术多么先进,只要是有人为操作、人造设备,那么就一定会有意外情况发生,能够做的就是通过严格培训和制定完善的操作程序尽量避免意外的发生!


被自己撞坏的印度租借自俄罗斯的“阿库拉级”核潜艇,这个完全就是人为因素


威呐解析


正常现象

所谓潜艇很先进是正常的,但是你有没有想过一个全封闭的物体怎么获取外界信息?潜艇在水下的主要探测手段是被动声呐,被动声呐是依靠接收物体低频信号来确定目标的,主动声呐是主动发射超声波遇到物体反射进行探测,而潜艇在水下不可能使用主动声呐因为暴露自己的位置,我相信是个正常人就不会用主动声呐。

那么既然不能用主动声呐假设上面有船处于静止或者低速状态,因为商船的经济航速在5-8节作用这个速度下的商船即使有噪声也很难听见,在加上如果有复杂背景环境的掩盖的话更加难以探测。

并且潜艇的正上方其实是潜艇盲区,因为潜艇的声呐主要集中在艇首和弦侧,当然有的还有被动拖曳声呐不过这类声呐的接收范围不能达到潜艇顶部,因为受潜艇本身艇体的遮挡作用所以上方是盲区,并且由于潜艇的潜望镜和导航雷达都需要伸出水面,而有船只位于正上方一样会发生撞击事故。

声呐在精度上可比不了可见光或者红外,不过低频噪声传播距离很远所以在探测距离上声呐是很强的,别把声呐想那么神人眼结构那么复杂都有看错的时候。


李晓伟


首先要说,现代潜艇的确非常先进,现在运用了许多先进的技术。

比如运用了水滴型艇形,减小阻力。

加装消声瓦,减少噪声。

双壳体建造,增加潜深。

无桨泵推技术,减少噪声,增加航速。

常规潜艇加装AlP技术,增加水下潜航时间,等等新技术的加持,使得现代潜艇越来越先进,越来越成熟!

关于潜艇上浮时怎么会碰撞船只,我们要先了解一下潜艇的整个上浮过程。

一般潜艇极限潜深在水下300至600米水深,

水下每10米是一个大气压,所以潜艇在水下潜航时,也是每隔10米就要悬停一下,解一下大气压,上浮过程也是如此,快要出水面时要先探出潜望镜,了解水面情况是否安全,才能完全上浮。

潜艇在水下不是靠GPS导航的,无线电在深水情况是无法工作的,潜艇在水下完全依靠声纳扫描来导航,所以潜艇要想了解水面情况,一般都是靠潜望镜。

从以上分析来看,潜艇上浮碰撞到船只,只是小概率事件,也可以理解为人为事故,是在人员操作违规不当时,才有可能发生撞船事故!

要是觉得分析的还行,请给个赞赞赞赞!

欢迎评论区发表各自观点,转发一下走起!!








小柳聊聊兵


应该是巧合,在各种不利因素,比如,操作失误,紧急状况等等情况下会小概率事件,目前没有正常情况下上浮撞船事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