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寺堡區念好“三字經” 備春耕促生產


中國《市縣領導決策》刊、網 張天林

紅寺堡區不懼疫情、不違農時,念好“扶、供、調”三字經,綜合保障春耕備耕,全力促進農業生產接續推進、健康發展。

一是念好“扶”字經,激發群眾春耕原動力。研究普惠性政策,制定農業特色優勢產業扶持政策措施,整合1.125億元,對產業鏈延伸、標準化生產、產品推介等11個方面進行扶持。調動群眾積極發展壯大特色優勢產業,調整特惠性政策,制定產業扶貧實施方案,投入8000萬元,對建檔立卡戶新增特色種植、存欄牛2頭、羊10只以上的,以戶均各類補助資金不超過8000元的標準進行補助,引導貧困群眾發展脫貧致富“鐵桿莊稼”。制定保障性政策,出臺 “扶貧保”特色優勢產業保險實施方案,投入939萬元,對特色種養業進行承保,提升農業抵禦風險能力,擰緊特色產業發展的“安全閥”。

二是念好“供”字經,保障群眾春耕大需求。在生產形勢上強分析,依據氣象資料精準分析春小麥、玉米播種時間,及時安排春灌水權,組織種植企業、農戶申報用水計劃、繳納水費,確保全年灌溉用水因需供給。在農資儲備上強供給,印發應對新冠肺炎疫情促進春耕生產保障農資供應工作指導意見,開通農資、農產品綠色通道。儲備小麥種子460噸、玉米種子450噸、化肥8900噸、農藥4550公斤,檢修農機具9000餘臺,現有農資儲備能夠滿足春耕需要,已完成小麥種植4萬畝。在技術服務上強供給,對62家農業企業復工復產進行備案式管理,藉助手機短信、QQ群、微信群向330餘家新型經營主體和4.7萬戶農戶推送種養殖技術、農資供應等信息1500餘條,解答群眾生產諮詢1萬餘次。

三是念好“調”字經,優化產業結構提質效。加快調結構,研究制定農業結構優化調整實施方案,把調整計劃落實到田間地頭。全年計劃調減籽粒玉米6萬畝,調減後種植優質牧草(青貯、苜蓿、蘇丹草等)5萬畝、特色作物1萬畝,打造結構調整示範點5個9200畝,推進綠科、東川等6個黃花菜標準化生產基地建設。加快轉型方式,注重發展高效節水經濟作物,壓減高耗水低效農作物,提升農業產出質效,今年已確定高效節水1.21萬畝涉及4個鄉鎮4個行政村,全區高效節水累計達到27.1萬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