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流相聲界的大咖們為什麼不像德雲社那樣大規模舉辦商演,具體是什麼原因呢?

笑侃人生54860247


和德雲社商演的萬人空巷相比,主流相聲界的大咖舉辦的商演只有“空巷”,這就是他們沒有商演的原因;

自德雲社開啟了商演萬人空巷、一票難求的模式後,主流相聲界的大咖們的身上除了沒有經典作品之外又多了一個“沒有商演”這樣的槽點,但實際上,主流相聲的大咖們並不是沒有商演,而是在一次由姜昆率隊在海外商演失敗後,從此就放棄了商演,這也是主流相聲界“不流行”商演的原因;

姜昆率隊出征海外;

在德雲社率先開啟了“相聲商演”模式後,主流相聲一脈看到了甜頭,在2018年3月,姜昆對中國曲協旗下的演員發起了號召,籌備也要做一場世界級巡迴商演,並且主題就是“讓相聲和世界接軌”,其次,因為德雲社曾經在新西蘭商演非常成功的原因,姜昆也把世界巡迴商演的首站定在了新西蘭,想來一場“開門紅”;

可當姜昆和旗下眾人到達新西蘭的時候,並沒有大家想象的粉絲接機、也沒有粉絲前呼後擁,現場不但非常冷清,就連舉著“熱烈歡迎中國曲藝家協會代表團”橫幅的人都是曲協自己的人,身在國外、身邊連一個外國人都沒有;

如果說他們這次行程從下飛機就遭遇不順的話,那他們商演的過程中才叫“碰壁”,新西蘭首站演出如約進行,但打著商演旗號的表演並非商業化,而是聯誼會的形式,因為偌大的會場中,觀眾只有寥寥百人,姜昆不得不下臺和大家近距離接觸,商演瞬間變成了茶話會;

但即使這樣,在事後還是有人爆料稱“姜昆的這次商演基本都是贈票”,雖然該爆料的真偽無從考證,但試想一下,如果在贈票的情況下才僅到了幾百人,如果真的以商業模式進行演出的話,到場人數將會是多少呢?

虎頭蛇尾的商演;

這次的商演最終是否成功不得而知,因為在這次世界巡迴商演曝出首站是新西蘭後就沒了下文,接下來商演的第二站、第三站是哪裡大家不知道,甚至一共有幾站大家也不得而知,就這樣莫名其妙的開始、莫名其妙的結束了;

在這之後,姜昆幾乎“銷聲匿跡”,並沒有聽他提起過有關商演的任何消息,就連他本人,都已經很久沒有出現在大眾視線了,也就是在這次不完美的商演之後,主流相聲界的大咖們對相聲商演隻字不提、對“相聲商演”這件事也沒有了任何表態;

所以,主流相聲界的大咖們並不是不想商演、而是經歷了慘痛的失敗後,沒有再來一次商演的勇氣了。


以上均為個人觀點,如有不同意見歡迎評論補充!


影視巨能聊


這是一個看破還得說破的問題。那就簡單說說。主流院團的相聲演員之所以不像德雲社那樣搞大型商業演出,主要有兩方面原因,而且這兩方面原因互為影響,一方面是不具備這樣的市場號召力,第二方面是即使不舉辦商演,日常的慰問演出等也可以帶來比較豐厚的收入。

以郭德綱為首的德雲社,可以說是目前國內最具知名度的相聲團體,由於有名因此也具有最強的市場號召力。在德雲社的推動下,能容納幾千人的大型劇場商演,成為這些年來觀眾欣賞相聲的重要途徑,尤其當前德雲社幾位偶像派相聲演員當道,更吸引年輕粉絲尤其是女粉絲們蜂擁而至,順便還帶著熒光棒。

這樣的大型商演,以前是由郭德綱領銜,而今隨著梯隊的不斷成熟,岳雲鵬、張雲雷、孟鶴堂和張鶴倫等人目前也能獨當一面開商演專場,不得不說德雲社如今在國內相聲市場獨步天下,幾乎沒有可與爭鋒者。

相比之下,任何一家主流相聲團體,目前也達到不了這樣的演出水平。這些演員當中,有的人當年叱吒風雲而今廉頗老矣沒有新作品,或者受到歡迎的作品,有的新人只是偶爾露崢嶸,還沒有單打獨鬥領銜出演的能力,因此這些團體如果舉辦商演,一般是聯合起來搞一個專場,很難說單屬於哪家機構。而且從受歡迎程度看,並不及德雲社的演出。人們買票去看,很多時候是出於一種情懷,而非真的欣賞這些演員如今的表演。

另外,主流院團舉行的商演,很多時候並非完全的商演,有的是拿政府補貼的,觀眾花低價購票,政府再補貼一些,以滿足主辦方承辦方的利益需求。

還有更主要的是,這些院團既然由國家進行補貼,他們也承擔著到全國各地進行演出慰問的任務。一場演出國家補貼一定金額,靠這樣的收入,演員們也能獲得不錯的生活保障。

一方面相對來說有保障,一方面又不太具備市場號召力,這兩方面互為因果,互相作用,使得很多體制內演員不得不安於現狀,而越安於如此就越不具備市場拼殺的能力。

在一定歷史時期內,這種形式的院團應該還會一直存在,相聲團隊完全市場化目前還遠達不到。

行了,有些傷人,就先說這麼多吧。



鄭捕頭


作為一個資深的相聲愛好者,我來回答這個問題。

首先,德雲社是一個非常普通的民間相聲社團,除了人氣和名氣,並沒有什麼特殊的。現在的相聲市場,郭德綱也經常說,其實還是“虛假的繁榮”,即便德雲社的徒弟,稱為“三年學徒,兩年效力”,能真正的為師父效力賺兩年錢的真的是鳳毛麟角,除了岳雲鵬現在能為郭德綱一場能賺個五十塊錢。從這個角度來說,相聲的商演,都是賠錢的,主流相聲界也不例外。

再者說來,因為郭德綱德雲社的崛起,讓相聲又從新回到了公眾的視野,然後這並非主流相聲界的功勞。除了德雲社,其他的主流相聲界,其實根本就不會有人關注。是郭德綱讓人們意識到,進劇場聽相聲,原來還需要買票!以前的時候,大多是贈票,誰能想到,票還能賣啊?主流相聲界,多是有有名氣而無能力之輩,這也進一步讓相聲變得落沒。

最後,郭德綱也經常說,什麼是主流?什麼是非主流?郭德綱學的才是真正的傳統相聲,郭德綱才是主流!正因為所謂的主流相聲敗壞了相聲的名聲,沒有讓人觀眾感受到相聲的魅力。能力達不到,開專場商演都是他們不敢想象的事!郭德綱曾經調侃,主流相聲界的有些人告訴他,能在北展演一場10分鐘的相聲,這輩子也就圓滿了!所以,他們也沒有想過可以開商演。

好啦,感謝大家的支持和關注。


網遊魅力達人


這就是圈裡,和圈外的差別,也不是說,圈子裡的人,不想出去掙錢,同樣是圈子裡會唱歌的演員,一年四季在外走穴掙錢,忙的不亦樂乎,圈子裡的相聲演員不出去掙錢,是因為他們很明白,如果按舞臺套路表演,基本上沒有人買票觀看,如果按江湖套路,色情加內涵段子表演,一,是他們的身份不允許。二,是他們有沒有這個天賦?我以前說過,語言反應能力強,是天生的,不是靠後天訓練能達到的。我們每個人身邊都不乏這樣的人,這樣的人,有一個共同特點,就是臉皮特別厚,應變能力強,在社會上分為兩種類型,一種是早早步入官場,成為官員。另一種是成為尖酸刻薄的小人。


我的狗狗加披薩


商演全稱叫商業演出,既然是商業,那就得考慮成本和收益的問題。商演一般有專業的演出公司在操作,他們首先要考慮的問題就是盈利。

舉辦一場商演,背後的成本可不少,其中有兩塊大頭,分別是演員的勞務費用和場租費。如果說演員的勞務費還可以協商、上下浮動的話,場租費可是固定費用,省不了的。一般上千人的演出場館,在北上廣深這樣的一線城市,一日的租金都在5萬元左右,演出商首先要考慮的是怎麼把這五萬賺回來,否則就虧大發了,完全沒得玩。


1000人的劇場,如果全部坐滿的話,平均票價只要50塊,票房總收入就有五萬了,和看一場電影的價錢差不多,看起來應該不難。問題就在於,哪位相聲界的大咖有這個魄力,說寫我的名字,50塊錢一張票,保證給你賣滿了,有嗎?


如果這點底氣都沒有,還談什麼商演啊,老老實實去下鄉慰問挺好的,偶爾再去電視臺當個評委,去曲協開個會,反正都有福利可拿,活的也挺滋潤。

商演和慰問演出不一樣,那是要從觀眾的手裡拿來真金白銀的;觀眾可不傻,如果人家覺得值,花五百、五千甚至更多,也有人買單;如果覺得不值,那五十也嫌多。


相聲說到底是一門大眾藝術,主要目的應該是討觀眾開心;演員應該研究觀眾喜歡聽什麼,看什麼,然後有針對性的加以滿足,這才是一個相聲演員應該乾的活兒。但是,曲藝院團內部的演員並不這麼想,因為他們賺不到觀眾的票錢,人家拿的是工資和獎金,決定權在領導手裡,那麼研究的方向就自然而然的變了,心裡想的是怎麼討領導歡心,那節目能好得了嗎?

我個人覺得,所有的曲藝院團都應該放下身段,去接觸市場,傾聽普通觀眾的需求;即便是要慰問,那也得創作出符合受眾需求的作品吧,否則你慰問都沒人聽了,怎麼能起到慰問的目的呢?


孫破天


其中的原因有很多,其中之一就是。人家好吃好喝好招待,沒必要舉辦啥商演。萬一賠了,還得再去報銷,多麻煩。畢竟雞蛋也不便宜。😂😂😂

再者就是在郭德綱火之前的那些個年,除了天津曲藝之鄉等地,,全國基本上很少有相聲園子。或者說有影響力的不多。那個時候主要靠的還是主流相聲圈的人。對大部分人來說,相聲基本上就是晚會啊過年才會出現的節目。根本沒有商演的概念。

加上相聲的市場低迷,相聲一度要滅了,白送都沒幾個人聽,所以根本沒人動過商演的念頭。你看看姜昆的徒弟多吧,可除了他還有哪個徒弟靠相聲活著,早就放棄相聲了。

之前也有體質內的人說過,當年老一輩人好不容易從街頭說到了殿堂,現在非要有人拽回去。他們根本不理解。這說的就是郭德綱搞小劇場。

而郭德綱搞商演,也是企業生存的必然選擇。小劇場是挺好,可票價便宜,加上員工眾多,好幾百號人都值著這個過活呢。

商演也是德雲社發展到一定規模之後的必然產物。從觀眾認可,到追捧,再到一票難求,從而造就了商演,也造就了德雲社在商演市場無人能及的霸主時代。

而現在這些主流相聲圈趁著市場火爆,再想搞商演,撈點錢,市場已經不認可他們了。相聲早就被分成了主流相聲和非主流相聲了。只能說他們動過商演念頭,也做過嘗試,可惜結果不盡如人意。只能作罷。




娛樂七分熟


我覺得有兩個原因:一、主流相聲界的大咖們有沒有信心(號召力和賠錢的可能性);二、既然是商演,就要找到承辦方,有沒有承辦方願意承接?像德雲社的演出,在確定好演出場所規模後,再根據演員的知名度來談邀請價格。票價的高低和售票就由承辦方一家辦理,只要德雲社正常演出,那麼演出賺錢與賠錢均與德雲社無關!但主流相聲界要是與承辦方接洽的話,首先就是票價的高低所引發的上座率問題的談判!要是票價與銷售就都由演出方負責,那麼承辦方只要保障演出場所的一切問題解決後的固定收益(旱澇保收),但有的承辦方也不願意毀掉名聲,就如苗阜的澳洲商演,最後票價統一降到了15澳元,雖然承辦方沒有損失,但估計怕毀名聲——畢竟已經延遲了一次演出,就取消了演出,所以我問大咖們有沒有信心;要是票價與銷售都由承辦方負責,估計會給演出方的價格很低,但就這樣,承辦方也要承擔賠錢的可能性;要是大咖們完全自己承辦的話,那麼所有的部門就都要由自己去協調(當地的公安、消費、稅務、場所),光辦理這些雜事就非常消耗人力物力!綜上所述,這就是大咖們不辦商演的原因


khl心情愉快


大家好,我是無謂風流。

現在在娛樂界郭德綱已經脫離了WIFI的範疇,已經屬於基站了,哪怕八竿子打不著的人和事都能貼上來。沒辦法,躲也躲不開,索性信口開河替雙方操操心吧!

治大國如烹小鮮,其實任何事都一樣。相聲界的大咖們(藝術家),在有了師承,獲得了一定的知名度後,其實就已經功成身退了。作為外界人士,咱們不可能知道他們具體的年收入等細節,不過應該和所有行業一樣,也分三六九等,既然是大咖,那收入想來也不會太低。日進斗金,夜進鬥銀不敢說,但是小日子過的有滋有味估計不成問題,最主要的是人前的那份尊榮帶來的心裡滿足感是用金錢無法衡量的。當然,這份尊榮在以郭德綱為首的相聲團體崛起後還有多少可以炫耀就不得而知了。

想要舉辦商演,最基本的一條是要有東西給觀眾聽。願不願意聽,能不能有市場是一回事,有沒有東西是另一回事。好比說我開了個飯店,來了滿堂的客人,結果我連涼帶熱湊不齊四道菜八個碗,先不說味道,這場面就夠掀桌子了。

其實答案在郭德綱和張文順先生的《論相聲五十年之怪狀》中就已經給出了答案。

郭德綱在相聲中就相聲革新問題,人員組成問題,師承學藝問題,相聲不景氣的原因都進行了剖析,不可謂不尖銳。

這段相聲演出時,德雲社還叫“北京相聲大會”,略略一算已經十多年了。十多年的時間,但凡主流界的大咖們能塌下心來,認準一門鑽進去,十多年足夠他們淬火成鋼的。

可惜,“還沒學會說相聲呢,就紅了。你再讓他回過頭來從學員學起,他不甘心了。”

郭德綱真討厭,淨說實話!


生活問道


總共就2點,

第一,要賣的出去票,賣不出去,虧本,誰幹!承包的演出商也不傻,觀眾也不傻,我買票就是為了笑,放鬆精神,不是為了受教育的!

第二,主流相聲演員一年,寫一出段子就可以混一年了!不寫也可以,拿以前的段子拼湊一下,也可以,反正國家給錢!賣票,勢必會有人錄像,會散播出去!每個城市都講同一個段子,還會有人買?

說到底一個是市場經濟,一個是計劃經濟!

一個真金白銀的賣錢

一個體制內過日子

誰強,誰弱?誰能創新,誰會守舊?誰要滿足大眾,誰又只要滿足領導?還用大家說!


昭羅


如同溫水煮青蛙,有固定薪水拿的體制內相聲演員,多數人自然不會像自食其力的民間藝人那樣發憤忘食、疲於奔命,不緊不慢、按部就班,久而久之把激情磨沒了,手藝也荒廢得差不多了。年輕時也有夢想,也仰慕大師們的光芒和成就,後來夢想成了只有夢裡想想,剩下的就是似乎看不到盡頭的退休。
這是一般相聲演員,大佬們呢,有的學而優則仕,依流平進或者騎鶴揚州,忙於政務而陷入“江郎才盡”的窘境;有的與世無爭、淡泊名利,遇到相聲界出了大事就出來呼籲幾句“團結”;有的則乾脆轉行,另闢一片天,離開相聲界這個“是非”之地。

相聲商演,並非一群相聲藝人站到舞臺說,然後分錢走人完事。前期籌備各種細節可是很費功夫的,倫敦一場商演,德雲社準備了半年多。這些苦活累活,體制內演員誰會去活願意去做呢?

也就和德雲社等民間相聲團體比較,才有了所謂主流相聲界或體制內相聲界這麼一個說法,其實就是一群由國家養著的演員,開藝術研討會時還有點像一個集體,平時也就一盤散沙,各忙各的,形成不了一個拳頭合力,根本就不可能舉辦商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