訓練和培訓絕不是一回事!

今年圍繞動機導向銷售模式,配套推出行為訓練;有些人跟著做,取得很好成績。但是也有表現平平的。


最近在這些表現一般的保險機構或銀行網點做了幾個覆盤,發現不少人把訓練和培訓混淆了,然後陷在以下幾個問題裡不能自拔:

(都是關於保險理財的)

  • 收益低、
  • 時間長、
  • 保障少(相對傳統保障型保險沒有財務槓桿)
  • 收費高(尤其是對於打算5年內退保的終身險)
  • 等等


所有這些,在某種程度上都是事實,怎麼解決呢?


傳統的保險公司多數採用打雞血(勵志)來應對。一般的銀保渠道採用物質激勵+話術培訓;好一點的公司會培訓新理念。

所有這些都繞不開一個問題:他們的銷售(談單)模式是什麼?

前幾篇文章講過,如果一個人的銷售模式是產品導向+收益框架,這些問題是無解的!

這就是為什麼大多數銀保渠道賣不好期繳終身型保險的核心原因。


訓練要解決的是:找誰談、談什麼、怎麼談。這事一種行為能力。

培訓要解決的是:產品知識、行業知識、崗位知識、專業技術、等;主要是知識(含理念)+技術,


顯然,培訓的重點不是如何將知識或技術轉化為行為能力;訓練才是。

是不是培訓就不會轉化為生產力?——當然不是,少數學員自身有轉化能力。


但是,如果碰到培訓師自身沒有掌握新的銷售模式(這裡是指動機導向銷售模式)、又以培訓方式替代訓練,後果就悲催了。

因為絕大多數學員自身的學習轉化能力是有問題的,否則他(她)也不會在這一崗位長期停滯不前了。


是不是隻要用訓練方式,學員就能學會新的銷售模式?

——行為訓練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須有長期規劃。這是人性決定的。


比如找誰談,無論講師或教練怎麼講,學員下課後一定是首選自己熟悉的客戶,而不是真正有需求的客戶!——什麼樣的客戶真正有需求呢?根據客戶的金融消費模式就可以發現。(具體內容在訓練中講)


比如談什麼,我們要談的是一個理財概念,而不是理念!

什麼是概念?——是反映對象的本質屬性的思維形式。人類在認識過程中,從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把所感知的事物的共同本質特點抽象出來,加以概括,就成為概念。

人類很奇怪,是通過概念認知世界的。


(下面一句話轉自李笑來老師的文章)

人類學家與心理學家們早就注意到這麼一個事實:如果一個概念在某個文化裡並不存在,那麼,那個“客觀存在”在那個文化裡,“主觀上並不存在”。反之,若是一個概念存在,即使它並不是一種客觀存在,人們還是可以從主觀上感知得到。


前者最典型的案例就是“重力加速度”,在伽利略提出這一概念之前,沒有任何人感知到這一客觀存在。

後者最典型的就是中國人說的“上火”,中國人似乎都能主觀感知到。


在動機導向銷售模式中,我們一定會講到“風險對沖”的概念,也會提到收益率看跌期權、終值損失、等等新概念。但是由於種種原因,這些概念從學員或者講師嘴裡出來,就變味了。

通常,我們會評價這些人“沒有概念”。

“沒有概念”也就是他接觸的事物不能與他先前建立的理性認識相對應,從而明確他當前接觸的事物的性質。

人類習慣於先將一種認知毫無矛盾地整合到他已有的知識體系(框架)中,才能學習這個新的概念!也就是說,關於行為學習,人們沒有“溫故知新”,而是“知新溫故”!——所有的新概念,人們本能地會肢解它,填充到自己舊的概念中去!


因此,動機導向銷售模式中關於“談什麼”的訓練,就是反覆糾正幾個核心概念!


最後,關於怎麼談再說多幾句:

我們是通過語言開展工作和交流的。溝通是意義的傳遞與理解。

為了讓聽者理解語言中的意義,我們必需先具備概念結構,即語義框架的知識,將相關知識用適當的框架重新組織。——通俗講,就是要對概念進行編程,才能讓聽者理解其中的意義!

沒有語法,很少信息可以傳達;沒有詞彙,則任何信息也傳達不了。——沒有框架,信息越多,越無法理解其中的意義!

怎麼談在行為訓練中就三個關鍵詞:框架(語義框架+心智框架)、因果(邏輯)、效用

具體內容都在訓練中有講,這裡就不重複了。


由於行為決定習慣、習慣決定命運。行為訓練也是幫助學員升級行為(模式)、改變命運的過程。能不能抓住這次機會,就看你自己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