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位上的“團圓”:抗疫戰場上,這對夫妻再度攜手衝鋒

有一種團圓,叫做戰位上的“團圓”,那是最動人的風景;有一種愛情,叫做長相守的“陪伴”,那是最美妙的樂章。

戰位上的“團圓”:抗疫戰場上,這對夫妻再度攜手衝鋒

2020年初,一場突如其來的疫情防控阻擊戰在中華大地驟然打響。在這個沒有硝煙的戰場上,無數“白衣戰士”挺身而出,與時間賽跑,與病毒抗爭,用忠誠譜寫了一首首英雄讚歌。他們犧牲小家的團圓,只為千萬個家庭的幸福。

但是有這麼一類群體,即使身處疫情防控一線,卻也能實現“戰疫”與“團圓”兩不誤,那就是抗疫戰場上的“夫妻檔”。火神山醫院感染八科的張明德和黃詠梅就是這樣一對並肩作戰的軍旅伉儷,他們攜手奔赴前線,繪出了一副共戰共情的感人詩篇。

出征:他們一起寫下請戰書,攜手踏征程

“爸爸媽媽注意自身防護,注意保重身體,你們為國出征,我為你們自豪!”2月2日晚,千里之外的河南洛陽,兒子張昊昱通過微信視頻,給父母送來問候,讓奮戰在疫情抗擊一線的張明德和黃詠梅夫婦倍感欣慰。

這一天,他們倆參加完火神山醫院交接儀式後,就迅速進入醫院治療區熟悉場地、熟悉器械操作、設計工作流程,滿負荷、快節奏的工作讓二人疲憊不堪,但作為久經考驗的醫療隊老隊員,誰也不提一個“怕”字。

身邊的戰友擔心夫妻倆身體吃不消,強烈要求把他們換下,但夫妻二人斷然謝絕:“救治患者哪能怕累,如果怕累就不向組織請戰了!”

人民的呼喚永遠是子弟兵前行的方向,越苦越累越危險的地方,越是向前衝!

戰位上的“團圓”:抗疫戰場上,這對夫妻再度攜手衝鋒

張明德與患者交流。

戰位上的“團圓”:抗疫戰場上,這對夫妻再度攜手衝鋒

黃詠梅幫病人換口罩。

疫情發生後,黃詠梅所在單位參與組建醫療隊支援湖北,聽到消息時,其一家三口正在吃年夜飯。思忖片刻,曾任原濟南軍區醫院感染專業委員會委員,參加過汶川抗震救災,並被表彰為“全國抗震救災先進個人”的黃詠梅對丈夫張明德說:“我是護士長,感染護理我擅長,器械消毒我也比較專業,我沒有理由不去!”

對於妻子的意見,張明德當即表示舉雙手贊成:“軍人、醫生,任何一種身份都決定了我們在這個時刻必須挺身而出,全力以赴。”而他也是這麼做的。作為心血管內科專家,他感到自己更沒有理由不去前線。夫婦倆很快達成共識:一起寫請戰書,一起披戰衣,一起戰疫魔,等到疫情結束時,再一起補辦這頓未竟的年夜飯。

一聲令下,義無反顧,這是一代代人民軍醫的真實寫照;使命催徵,主動請纓,這是一代代人民軍醫的共同選擇。

其實,這早不是夫妻二人第一次共同出征。婚後20多年的時間裡,每當遇到急難險重任務,倆口子總是主動請纓、衝鋒在前,這一次,也不例外。他倆準備出征的那幾天,正趕上國外留學的兒子張昊昱回家過春節。夫妻倆一天到晚鉚在醫療隊,一家三口就沒有好好吃過一頓團圓飯。

一家不圓,只是為了華燈初上時萬家的團圓;迅即出征,只是為了病房裡的患者少一分苦痛。

“我好想一家三人坐在一起吃一頓完整的年夜飯,畢竟我好久沒有見到爸媽了……”面對父母的選擇,兒子張昊昱多少有點不捨,卻不曾有一絲抱怨:“現在疫情這麼嚴重,這頓年夜飯我們也吃得不安心。我如果學的是醫學專業,也會報名參‘戰’,等到父母平安歸來,我們再一起吃頓大餐!”帶著孩子和家人的支持,帶著共同的約定,夫妻二人踏上了抗擊疫情的征程。

衝鋒:他們用生命守護生命,把患者的微笑當成最開心的事

一切的努力,只為了患者的一個微笑。

張明德主任,已從軍34年,是一位心血管內科專家;同在一個病區的護士長黃詠梅,則是一位有著31年軍齡,擅長器械消毒和傳染病護理的老兵。在這場疫情面前,他們全身心投入戰鬥的模樣,讓人絲毫感覺不到他們半百的年歲。

黃詠梅進入醫療大樓時還是凌晨。這天,黃詠梅主動參與值夜班,突然收到收治患者的通知。沒有絲毫猶豫,她帶領護理人員快速接收、分配床位、及時給患者氧療、辦理入院手續等,做到有序收治、忙而不亂,成功接受了19名患者,創造了病區一次性接收患者數量最多的紀錄。

她的眼神寫滿了疲倦,卻依舊努力睜大眼睛,保持昂揚的狀態。

在黃詠梅的帶領下,科室建立“快速接收、分配床位、及時氧療,辦理手續,發放物資”一條龍的護理流程,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不知疲倦,儼然一名鋼鐵俠,但細緻監督醫護人員做好防護,黃詠梅又是一位“慈母”形象。

作為感控護士、感控監督員的黃詠梅深知,與“新冠病毒”打交道,最重要的就是防護,絕不能有一絲疏忽。對於初上戰場的隊友,感控則是最關鍵的環節。因此,她一遍又一遍地向隊友重申感控常識、督導檢查醫護人員感控防護是否到位,基本上所在病區的每名醫護人員都被她“碎碎念”過。

哪怕受埋怨,也要不厭其煩地督導好每一個程序和細節。她明白,只有這樣,才能兌現出徵前“不僅要打勝仗,還要零感染,將隊友一個不落地帶回來”的承諾。

為了讓醫護人員能在清淨區、潛在汙染區和汙染區中有序開展工作,她責無旁貸地擔當起隊友們零感染的“把關者”“守護者”。為此,她每天一遍又一遍地清理消殺病區衛生,一天能清理出數十袋、重達幾百公斤的醫療和生活垃圾。每次走出病房,內衣都被汗水浸透,臉部留下深深壓痕。作為病區年齡最大的護士,她從無怨言。

丈夫張明德雖和她不同戰位,卻也時刻為了患者生命與病毒分秒必爭地賽跑著。作為病區主任,張明德的每一天都是繁忙的。他不僅要跟隊友一起值班,走進紅區查看患者病情,還要管理醫護質量,參加院級危重病人救治方案的討論,做好醫護人員的政治思想工作,圍著病人連軸轉是他生活的真實寫照。

每天的疫情通報,牽動著張明德的心,他格外關注那組變化的數字。“我最開心的事,就是患者的微笑。”每當病人出院,他就在本子上鄭重地寫下患者的名字,露出欣然的笑容:“病人的康復就是醫生最大的幸福,只有為病人解除苦痛,醫生的價值才能夠實現!”

一位出院患者發給他的消息中這樣寫道:“火神山醫院就是武漢人民的信念支柱,我代表‘武漢伢’衷心感謝你們!你們是人民心中最可愛的人!”

看到這,所有的付出都值得,並激勵著他付出更多。

戰位上的“團圓”:抗疫戰場上,這對夫妻再度攜手衝鋒

張明德看望病人。

2月22號,又有一批患者出院。透過窗戶,張明德雖然看不見患者幸福的笑臉,他卻為這其中有自己的一份力量而露出滿意的笑容。

不同的戰位,一樣的情懷,他們的心中只有患者。

“37床面罩脫落,醫生快來……”聽聞呼叫聲,正在值班的張明德箭步衝到病房。此時,正在對器械進行洗消的黃詠梅聞訊,也立即放下手頭工作,衝向37床。觀察到病人處於極度缺氧狀態,張明德當機立斷:“立即準備呼吸機和管路!”

呼吸機很快推來,張明德迅速為患者戴上面罩,眼睛緊緊盯著心電監護顯示屏,同時黃詠梅不停地安慰恐慌的患者。經過眾人合力救治,不一會兒,患者逐漸安靜下來,氧飽和度也升至96……此時,夫妻倆均已滿頭大汗。

“與病人零距離接觸,被感染的風險很大。”談及此次搶救,隊友李風芹對張明德夫妻二人甚是敬佩:“張主任、黃護士長愛病人勝於愛自己,早已把生死置之度外,哪還有‘怕’字!”

暖心:他們心手相牽,隔著屏幕卻隔離不了愛

從2月2日抵達火神山醫院算起,夫妻倆已經在抗擊疫情第一線堅守奮戰足足一個多月了。雖在同一病區,但由於忙碌的工作,加上夫妻兩人分工不同,其實張明德和黃詠梅一兩天也很難見上一面。平時問候最多的,便是在微信裡相互發個信息。

“老張,能不能吃得消,腰椎病沒有犯吧?要注意休息哦!”

“我沒事,老婆。你也是快五十的人了,可不是小姑娘了,別衝得那麼厲害,注意點自己的血壓……”

隔著屏幕,卻隔離不了愛。一句句關心的話語透過屏幕,將彼此的關愛送達對方心裡。

多年的高強度工作,雖然讓腰椎病、頸椎病、高血壓、腸胃病等慢性病在這對夫妻的身上打下烙印,但他們之間的感情卻一直在共同抗疫中“升溫”。

同行的隊員張國勇說:“一次我在過道里遇到黃嫂,讓我幫她給張主任捎張紙條,上面寫著‘老張,一定要按時吃飯,注意休息,別拖挎了身體,加油!’當我把紙條交到張主任手裡時,主任的護目鏡逐漸變得模糊,但我能分辨得出那不是長時間佩戴凝成的水汽,而是主任的眼淚。”

疫情在逐漸好轉,愛情也在不斷的加深,沒有轟轟烈烈的場景,只有相互的關懷,相互的溫暖,無需花前月下的浪漫,只要執子之手,與子偕老。

戰位上的“團圓”:抗疫戰場上,這對夫妻再度攜手衝鋒

夫妻難得的合影照。(張國勇攝)

2月8日,醫療隊需要清理新病區,安排部分隊員出公差參加勞動,剛吃完飯的黃詠梅拿起工具便準備出發。張明德卻一把拉住了她:“讓我去吧,你還要上夜班,快去休息一會兒,睡個安穩覺!”臉色憔悴的黃護士長鼻子一酸,笑著流出了眼淚。

有時,夫妻二人能在病房外的走廊裡碰上一面。穿著厚厚的防護服,只能看見對方的眼睛。每當夫妻倆見面的時候,二人總會先靜靜注視對方几秒,確認過眼神,而後緊緊相擁在一起。

他們深知,這眼神只存在對方的眼中,這感覺只能對方感知到。那是一種共戰共情的心靈默契,是無需言語的心照不宣,是一種鼓勵,也是一種溫暖。

有一種團圓,叫做戰位上的“團圓”,那是最動人的風景;有一種愛情,叫做長相守的“陪伴”,那是最美妙的樂章。雖然不能天天相見,但是彼此都在抗疫一線共同奮戰,這對於既是軍人、又是夫妻的張明德和黃詠梅來說,也是一種幸福的“陪伴”。因軍旅結緣,兩人攜手半生,如今江城抗疫,夫妻共赴“戰場”。他們在守望相助中向疫魔發起衝鋒,在共戰共情中帶給患者希望,有了他們,有了許許多多的他們,我們相信,武漢這座城市即將迎來屬於它的春天!

戰位上的“團圓”:抗疫戰場上,這對夫妻再度攜手衝鋒

張明德、黃詠梅夫婦合影。(高源攝)

戰位上的“團圓”:抗疫戰場上,這對夫妻再度攜手衝鋒

張明德、黃詠梅參加衛勤演訓時留影。(羅娟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