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想河蟹成活率、翻倍率实现“双高”,一壳这几点管理不容你错过

河蟹属于骨骼外包的动物,要想生长,必须蜕去外层骨骼的束缚,即甲壳类的普遍现象--蜕壳,要想河蟹回捕率、规格实现“双高”,促进河蟹正常蜕壳就极为关键。那么,在华中地区,如何才能让河蟹的蜕壳更有保障呢?

第一关:科学肥水保塘温:

资料显示:河蟹适宜的脱壳水温为25-28摄氏度。2018年河蟹第一次脱壳的平均温度在15度左右,开春之后,随着温度的上升,经过一个冬天越冬的河蟹逐渐开始摄食,体质得到增强,等到体内积温达到一定温度,开始进行第一次脱壳,除了自然条件的温度我们无法掌控外,我们如何为蟹塘增温呢?我们建议以下方案:科学合理的肥水保温措施。

前期河蟹池塘水位较浅,一般有40-50公分,由于温度低,藻类繁殖起来较少,水体透明度大, 很容易随着昼夜温差的变化而发生大幅变化,把水体藻类,增加水体悬浊度,降低水体温差的改变,有效的对水体起到保温作用。同时,丰富的藻类可以提高光合作用的效果,增加水体溶氧,促进河蟹正常蜕壳。

第二关:注重营养保体质

要想河蟹成活率、翻倍率实现“双高”,一壳这几点管理不容你错过

1.湖北蟹苗主要从江苏,上海,安徽等地经过长途运输过来,下塘后隔三差五地投喂几次就停止了喂食,一直到来年三月份才逐渐的投喂,而在此期间河蟹就通过消耗自身积累的营养物质维持生命,体质极容易虚弱;

2.目前河蟹逐渐走向平民化,养殖河蟹的也越来越多,盲目利用稻田、藕塘开挖,农药、化肥残留造成河蟹中毒屡见不鲜,损失惨重;

3.3月份枝角类、青苔大量爆发,杀虫,杀青苔药的频繁使用对蟹苗的刺激也造成了河蟹体质较差。

4.河蟹每一次蜕壳前,都需要从饵料、水体中吸收大量的钙来储存,用于新壳的形成,保障蜕壳的成功。但是,由于放养密度加大、饵料营养不全面、水质污染等诸多原因造成河蟹能够利用的钙越来越少,矿物营养——钙的缺乏让蜕壳变得越来越难。

针对以上问题,我们建议以下处理方案:

1.低温期用氨基酸肥进行肥水。温度低时河蟹摄食较少甚至不摄食,但我们可以通过肥水的方式增加水体的营养物质,河蟹通过鳃与水体的气体交换来过滤水体营养物质,变主动摄食为被动摄食,以此吸收水体营养物质,增强河蟹体质,同时肥水也起到保温作用,减少河蟹因天气变化造成的应激反应。

EM菌在水产养殖中的使用效果被广泛认可。但是EM菌发酵好的原液使用起来成本较高,而且经过厂家经销商长时间储存,菌的活力也会下降。近几年市场上比较受到养殖户欢迎的是EM菌菌种。养殖户购买回去后可以自己扩培。自己发酵的EM菌菌液使用起来成本低,而且现发酵的的菌液数量多活性好。那么在选择EM菌菌中的时候大家要关注菌种的好坏。一般而言,判断菌种好坏有一个最简单的指标pH值。因为EM菌种的乳酸菌含量最多,EM菌菌液的pH值较低说明乳酸菌含量丰富,也就意味着整体的EM菌活性较高。一般而言pH值在3.5以下就算是好菌种,如果可以达到3以下就算是质量特别好的EM菌种了。

要想河蟹成活率、翻倍率实现“双高”,一壳这几点管理不容你错过

2.对于新挖的池塘,放苗前使用解毒产品针对性地做好解毒工作。

3.随着温度上升,底部有机质是虫卵滋生的温床,因此定期用“底改产品“分解底部有机质,同时也可以氧化掉底部虫卵,以此减少虫子的爆发;

早期苗塘可以适当放花鲢,以此控制枝角类的生长,减少杀虫药物的使用,从而减少对蟹苗的刺激。

4.定期用内服药品拌料投喂,河蟹属于底栖动物,而池塘底部沉淀的重金属,药物残留,有毒有害物质较多,长时间的高负荷肝脏排毒,加上后期大量喂食。因此造成河蟹肝脏负荷较大,久而久之,就造成肝脏病变,因此保肝工作刻不容缓。而早期蟹苗体质虚弱,需要合理的饵料投喂。

5.河蟹蜕壳前后使用补钙产品,特别是一、二壳和第五壳,这个阶段河蟹最容易因钙质缺乏而死亡,前期死亡影响回捕率,第五壳缺钙将严重影响规格。

补钙的产品有非常多品种。例如离子钙、有机钙和无机钙等。各种钙都有不错的效果。但是,如果将上述钙加工为可溶于水的乳化钙,就更容易溶入水,有利于小龙虾、螃蟹和南美白对虾等水产动物的吸收,同时还可以拿来拌喂饲料,补钙效果更好,迅速帮助硬壳。

第三关:立体改良保环境

要想河蟹成活率、翻倍率实现“双高”,一壳这几点管理不容你错过

1.合适的水深, 水位过深,水体温度相对外界较低,河蟹体内积温达不到就要延缓脱壳时间,水位过浅,在高温期水体温度过高,影响河蟹摄食与生长,更容易造成河蟹发病

2.适量的水草,过厚的水草分布在池塘中遮挡阳光,造成水体温度较低,影响河蟹体内积温,同时在9月份昼夜温差大时容易造成缺氧,水草过少甚至没有时又造成水质浑浊,透明度过低,水体氨氮,亚硝酸盐容易偏高,同时在高温期变天前容易造成缺氧,引起河蟹上草上岸,使得河蟹体质变差。

3.良好的水质环境,能够有效降低水体中有毒有害物质过多而造成河蟹中毒或慢性中毒的现象,同时好的水质环境能避免河蟹体质较差,脱壳延迟等问题。

市面上的有机酸林林总总,建议大家选择含量高的,且最好浓缩,使用时一般用量较多,方便携带。

4.良好的水质环境。包括底质和水质两个方面。定期用速效改底片的池塘,不仅可以氧化底部的残饵粪便,减少底部虫卵包括纤毛虫的爆发,同时提高底部溶氧,降低有害 细菌的滋生。从而减少了杀虫药以及有害细菌对河蟹 的影响。对于水质环境而言,一方面要保持水体适当的透明度,避免了因透明度低造成水草死亡,同时水体要有适当的肥度,不仅提高水体自净能力,更为水草增加营养物质,提高水草活力,同时高温期也预防单一藻类大量繁殖造成的危害。

综上所述,湖北地区河蟹想要上一个台阶,达到高产高效的养殖目的,需要充分运用“外以溶氧为核心养环境,内以营养为核心养体质”的双养理论,做好“蜕壳”三关:科学肥水保塘温、注重营养保体质、立体改良保环境,湖北地区的河蟹养殖才更有保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