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裝行業:在緩慢甦醒中搶佔“春光”

疫情後行業展望:挑戰與機遇| 服裝行業:在緩慢甦醒中搶佔“春光”

  3月22日,南京某商場女裝店內一家三口正戴著口罩購物,店內顧客寥寥 江蘇經濟報記者曾偉 攝

  一般情況下,春節過後的二三月,是大多數服裝行業從業者眼中生產和銷售的“黃金時期”。然而,今年深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消費者們的換裝意願並沒有伴隨氣溫的逐漸攀高而有所恢復,整個服裝行業從製造到銷售都面臨著巨大挑戰。

  不過,記者近日從實地採訪中發現,隨著我國經濟活力的迅速恢復,服裝行業的“至暗時刻”或已過去,一些率先“甦醒”的服裝相關企業紛紛採取措施儘可能地增效止損。

  後疫情時代,一場新的“行業洗牌”似乎已不可避免。

  庫存積壓,轉型線上加快回籠資金

  “你來我樓上的倉庫看看,庫存貨物堆得滿滿當當的。按理說現在春裝早就應該上市了,可我現在的冬裝還沒賣出去多少,我都不知道下一步該怎麼辦。”在南京市溧水區一家品牌女裝店裡,店老闆王春向記者訴起了苦。

  王春告訴記者,她做女裝生意接近二十年,在當地女裝圈子裡也算是小有名氣,但這次疫情給她這位服裝行業的“資深玩家”上了生動的一課。根據業內經驗,春節前後的一段時間裡都是女裝銷售旺季,大多數店鋪都會在拋售冬裝庫存的同時上新第一批春裝。但是,突如其來的疫情導致冬裝大面積滯銷。由於女裝款式更新速度很快,一旦跟不上流行趨勢就意味著只能低價促銷。此外,如果冬裝庫存沒有及時轉換成現金流,也勢必會影響到下一階段的春裝上新。

  “3月以來生意恢復了一些,但整個2月份幾乎沒開幾單,基本都是熟客生意,之前也沒想要佈局線上,現在看來不上也不行了。”王春苦笑著說。

  與王春相比,常熟服裝城裡的經營戶陸慧華已經下定決心試水線上銷售。3月16日下午,她所創辦的服裝時尚生活館開始了第一次直播賣貨。“開播僅一小時,觀看人數就達到了400多人,成交訂單也有十幾單。”陸慧華說,“早在兩年前,店鋪就嘗試與網紅主播合作,也有過開設直播機構的想法,這次才真正把直播運轉起來,化危為‘機’。”

  “未來將與更多線上平臺合作,持續引導商戶轉型直播,幫助商戶拓寬線上銷售渠道,從而進一步助力服裝城轉型升級。”常熟服裝城集團有限公司總經理助理陸峰介紹,由於消費者的購物習慣、喜好等發生了變化,直播正幫助越來越多的線下商戶擁抱更廣闊的銷售平臺。

  訂單銳減,專業化生產成為“良方”

  根據中國服裝協會近日發佈的數據顯示,截至3月10日,在參與調研的服裝企業中,有93.3%的服裝企業已經復工,復工人數佔正常生產情況下用工人數的80.1%,產能逐步得到恢復。但是,46.0%的調查企業反映,由於市場需求低迷、訂單取消或減少等原因導致壓力巨大,國內訂單大幅減少的同時,由於國外疫情影響出口訂單下滑、物流受阻,嚴重影響了服裝企業恢復正常生產經營的進程。

  “之前是整天擔憂何時能夠復工,現在復工了,但一系列的後續問題接踵而至。”蘇州市吳江區一家服裝加工企業的負責人告訴記者,雖然目前工廠的產能已經恢復到過去的百分之七八十,但是訂單量卻比往年下降了三分之二。“近期國外疫情突然大面積暴發,導致很多境外客戶都削減了訂單量。”他說。

  此外,有業內人士指出,服裝製造是傳統勞動密集型產業,除了疫情的因素之外,產能過剩、技術含量低和同質化競爭也是導致該產業近年來市場陷入萎縮窘境的重要原因。

  “以後大部分中小服裝製造企業很可能會圍繞一小部分行業龍頭去展開更深層地專業化生產,通過形成產業集群的方式提高專業度和競爭力。”蘇州市青田企業發展有限公司董事長楊宗賢認為,聚焦細分品類精耕細作,並藉助科技的力量賦能全產業鏈“智”造,將會是廣大中小型服裝製造企業未來發展的主要方向。“我們早在2005年左右就開始切入細分校服領域,目前公司旗下atob校服品牌訂單受疫情的影響不大。”

  風險疊加,全產業鏈亟需注入“強心劑”

  對於絕大多數傳統服裝行業從業者來說,過去那個選中好地段、鋪上貨就能“躺賺”的時代早已一去不復返。根據企查查提供的數據顯示,截至3月19日,今年元旦以來全國共有48916家服裝相關企業註銷或者吊銷;此外,2019年約有86.98萬家服裝類企業註銷,成為近20年來註銷量最高的年份。

  “到了2020年,如果想繼續靠實體賺錢,你不單要會‘線下’,還要會‘線上’,更要會搞裂變增長和IP打造。”國內某電商平臺服裝事業部新零售主管桓小軍告訴記者。

  江蘇省紡織工業協會秘書長沈建民則認為,各級政府部門需要進一步加強統籌協調,讓一些政策儘快落地落實,使產業資源、渠道,以及產業鏈和供應鏈能夠在短時間內形成協同互動。“當前的形勢已經相當嚴峻,行業內外的多重風險因素持續疊加並且相互影響,今年整個服裝行業都令人堪憂,可能會有一批企業因為現金流不足等問題而面臨倒閉,企業員工也會因此失業。”

  沈建民還建議,主管部門應幫助企業緩解資金週轉壓力,並通過減稅降費等措施減輕企業負擔,保障企業復工復產有序進行。此外,還需加快研究部署啟動內需消費、穩定出口產品競爭力的政策預案。

  江蘇經濟報記者 曾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