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疫”為鏡,國土空間規劃和數字化治理的若干思考

春暖花開之際,疫情的陰霾逐漸消散。回顧持續數月的戰“疫”,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的爆發打破了2020年新春的喜慶和祥和,隨著封城、封路、封社區及各項聯防聯控措施相繼施行,在疫情蔓延得到極大抑制的同時,也帶來了城市空間和人民生活方式的巨大轉變,原本闔家歡樂的團圓飯變成了“雲聚餐”、原本無人問津的口罩手套變成了“搶手貨”、原本熙熙攘攘的機場車站變得空空蕩蕩、原本車水馬龍的大街小巷變得空無一人。戰“疫”過後,國土空間規劃和數字化治理工作仍然面臨眾多的挑戰和難題,國土空間規劃該如何應對?國土空間數字化治理能力如何提升?信息化又該如何作為?

在國土空間規劃體系建立之初,這場突發的重大公共衛生事件引發了我們對國土空間規劃與空間治理工作的再思考。

1.數據信息層面:底數不清、底板不明

有多少確診病例、多少疑似病例、病例分佈在哪裡、去過什麼地方、還有多少潛伏患者尚未檢測?疫情之初,各類病例底數不清、空間分佈底板不明一度讓社會公眾對疫情的嚴重程度與發展形勢產生了疑惑甚至恐慌,同時,也為各地政府開展防疫工作帶來了極大的難度。

統一的底數、底板同樣是目前各級國土空間總體規劃編制工作的重要基礎。因此,需要通過完善國土空間基礎信息平臺,推進三調數據基期轉換、生態保護紅線評估調整、永久基本農田核實整改等工作,明確規劃基期底數和管控底線,統籌協調現行規劃和各部門數據的衝突問題,疊加和補充相關管理與社會經濟數據,形成座標一致、邊界吻合、上下貫通的“一張底圖”。

2.規劃管控層面:規劃前瞻性和管控精細化不足

在抗“疫”的過程中,疫情隨著複雜人口流動的快速傳播、各地防疫物資的短缺和告急等現象,反映出了城市空間的規劃佈局、公共衛生安全的風險預估、實有人口與公服設施供需的彈性匹配、安全防控和應急管理空間的戰略預留,以及空間使用行為的精細化管控等方面存在的問題和不足,也為新時期國土空間的科學規劃、精細管控、精準治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數字化轉型的背景下,空間的規劃、建設、管理全環節應形成創新性的數字化管理模式。在規劃編制階段,充分融合新數據、新技術,通過更綜合、全面的專題研究與情景分析,實現更科學、合理的規劃佈局和更具前瞻性的發展指引;在規劃實施和監督監管階段,通過與信息化建設的雙向驅動,不僅要支撐五級三類規劃之間、從規劃到開發建設之間的傳導落實,更要支撐三維空間用途和使用行為的精細化管控,從而保障依規實施、依法建設,逐步實現高質量發展和高品質生活的目標。

3.空間治理層面:空間感知和智能反饋能力不足

疫情在全國各地的快速蔓延,反映出各地政府缺乏對城市空間問題的及時感知、對人群聚集與活動的監測預警、對醫療物資的智能分配調度以及面對突發公共安全事件時城市佈防、疏散、管控等措施和路徑的模擬推演等。因此,在問題出現時,我們所在的城市大多是滯後統計、被動響應,城市治理能力仍有待提升。

城市空間是開展國土空間規劃、提升國土空間治理能力的重要對象。38號文明確指出,新時代的中國國土空間規劃將是可感知、能學習、善治理、自適應的智慧規劃,而城市空間治理能力的提升也離不開這4個層面的體系構建。通過政務網、互聯網、物聯網及調查監測工作建立城市空間感知體系,對空間中各要素的變化情況和變化趨勢進行動態感知和信息彙集;通過在三維立體的數據資源體系之上,構建專業化的指標庫(管什麼)、數字化的規則庫(怎麼管)和智能化的模型庫(怎麼落實),支撐空間信息挖掘與數字管控,逐步實現人機交互的空間治理手段;通過構建城市內各主體上下銜接、橫向貫通的信息共享和協同平臺,形成網絡化的空間治理模式;通過搭建支撐空間規劃、建設、管理閉環的智慧化應用,建立監測預警、模擬仿真和智能反饋機制,實現自動發現問題、輔助解決問題、促進自我優化的空間治理過程。

4.社區治理層面:生活圈規劃和信息化支撐不足

社區作為城市治理的基本單元,構成了抗疫的第一道防線。然而,在疫情爆發初期,全國各地社區出現了醫療資源不足,買菜困難等問題;此外,在接到自上而下的聯防聯控要求之後,全國各地大部分社區由於日常管理的不足及信息化支撐手段的欠缺,開展了緊急入戶調查,臨時通過人工填表、統計分析等耗時、耗力且有交叉感染風險的方式進行居民摸底和病例排查。

在社區規劃層面,各類開放空間、社區公共服務設施步行15分鐘覆蓋率等指標已經納入了市縣國土空間開發保護現狀評估指標體系當中,而社區生活圈規劃也應該作為國土空間專項規劃的重要內容之一。隨著互聯網的全面覆蓋,社區生活圈可以通過建立“線上+線下”的O2O模式來綜合配置資源和規劃服務範圍,以滿足不同年齡階段、不同生活方式、不同行業人群和不同時期時段的生活需求。在社區治理層面,應當充分藉助信息化手段,使得居民可以在線獲取社區服務、進行信息查詢,物業也能夠結合線下網格化的管理實現實時的信息彙集和協同辦公,推進“智慧社區”理念的落實,逐步實現社區工作協同化、社區管理網格化、社區治理智慧化。

戰“疫”過後,如何利用信息化有效助力國土空間治理能力提升

從新型冠狀病毒回到國土空間規劃,從疫情防控回到數字化治理,如何藉助信息化手段,助力空間治理體系的完善與治理能力的提升?我們認為需要實現空間全域的數字化、規劃傳導的精準化、監測監管的智能化和治理工作的協同化。

1.空間全域數字化:數字孿生,數據為基

從國土空間規劃到全域國土空間治理,從規劃實施監督到自然資源監管決策,“底數、底板”的範圍也在不斷擴大,未來應基於國土空間基礎信息平臺,逐步構建三維立體的全域數字化空間,建立起“用數據審查、用數據監管、用數據決策”的國土空間治理和自然資源監管決策新機制。

  • 敬請關注《數字空間,數據為基——二三維一體化數字化空間》

2.規劃傳導精準化:分級傳導,精細管控

新時期的國土空間規劃與用途管制不應僅僅再是“平面”的規劃和“地類”的管控,而更應該實現基於三維數字化空間的精細化管控與治理。基於國土空間基礎信息平臺,開展國土空間規劃“一張圖”實施監督等一系列信息化建設工作,逐步實現從總體規劃、單元規劃、詳細規劃、城市設計到建設項目和開發利用行為的分級傳導落實,支撐精細化的規劃實施管控與監督。

  • 敬請關注《精準傳導,立體管控——三維數字化空間下的規劃實施管控》

3.監測監管智能化:運行監測,模擬仿真

基於城市的信息感知網絡,綜合運用大數據、人工智能、GIS等技術,通過融合多源數據,構建城市運行監測指標體系與監管模型,從人口社會、產業經濟、國土規劃、公共服務、道路交通、市政設施、自然資源與生態環境、空間形態風貌等多個方面,實現城市空間的信息彙集、城市運行的監測預警、情景事件的仿真模擬和城市治理的智慧決策。

  • 敬請關注《模擬推演,監測預警——城市仿真助力智慧規劃》

4.治理工作協同化:上下聯通,協同共治

國土空間規劃與數字化治理工作幾乎涉及從國家到地方,覆蓋政府、市場和社會的所有主體,具有多維度、全方位的協同工作要求。通過搭建面向空間規劃與數字化治理相關的職能部門、事業單位、企業、科研院所、創客極客和社會公眾的規劃協同雲平臺,採用“一個牽頭單位,多方協同”(“1+N”)的業務模式,形成多中心分佈式的網絡協同工作結構,針對規劃編制、體檢評估、村莊規劃、社區規劃等具體工作,實現上下聯通、協同共治的新模式。

  • 敬請關注《協同規劃,空間治理——協同生態挽救“脆弱”時代》
以“疫”為鏡,國土空間規劃和數字化治理的若干思考

國土空間規劃和數字化治理專題

1.以“疫”為鏡,國土空間規劃和數字化治理的若干思考

2.數字空間,數據為基——二三維一體化數字化空間

3.精準傳導,立體管控——三維數字化空間下的規劃實施管控

4.模擬推演,監測預警——城市仿真助力智慧規劃

5.協同規劃,空間治理——協同生態挽救“脆弱”時代

相關鏈接:

以“疫”為鏡,國土空間規劃和數字化治理的若干思考

以“疫”為鏡,國土空間規劃和數字化治理的若干思考

更多精彩內容,敬請持續關注“DIST上海數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