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重要防疫物資生產品種品類全覆蓋

南方網訊 3月22日,廣州市番禺區興世機械製造有限公司(下稱“興世”)實現每分鐘生產3000片兒童口罩,日產能預計為400萬片以上(24小時運轉),兒童口罩的大批量生產推動了廣州口罩日產量突破1500萬/天。

由此,廣州實現了從最初的口罩極度匱乏到緊平衡(即目前物資夠用,但長遠看仍要加大籌措力度)再到基本滿足的轉變,也標誌著廣州在醫用N95口罩、防護服、護目鏡等“零的突破”的基礎上,完成了重要防疫物資保障的品類品種全覆蓋。

如何在短時間內調度全市力量供應防疫物資?如何做到防疫物資全品類覆蓋?如何快速調整防疫物資供需平衡?這些問題對於任何城市的戰疫工作都是一場大考。回望過去的防控經驗,廣州交出的答卷可謂令人欣喜。

1 行政力量引領,資源配置更高效

廣州一向重視市場經濟在資源配置中發揮的作用。然而,疫情發生後,廣州出現了“一罩難求”等防控物資嚴重短缺問題。特殊時期,廣州迅速調整了政府與市場關係,加大行政配置資源對市場配置資源的引領和協同力度,形成了更為緊密的關係框架。

駐點辦公,政企一家

剛從部隊到地方工作的軍轉幹部張方利,是廣州市工信局派駐到興世開展協調工作的駐點人員。與他一起駐點的,還有市市場監督管理局、市發改委、區科工信局、收儲企業等機構派駐的人員。

“我們五人小組各司其職。例如質監局負責產品品控、消毒安全;發改委負責把控產品的市場流向;工信局負責機器調試、協調上下游供應鏈等等。”張方利介紹,全天候駐點重點生產企業,可以實時掌握生產情況,協調解決企業困難。

從正月初四開始,廣州在全國率先對全市重點物資生產企業實行駐點制,專責服務組每天現場辦公、市區聯動解決用工用電、原材料、衛生防疫等問題,其他企業實行專人聯繫制。目前,駐點人員已累計梳理彙總企業原材料供應、生產資質等255個問題,245個問題已經解決。

此外,廣州採取市內企業自主協調、引導企業加大市場採購力度、省內外企業分別按照省工信廳和工信部協調等措施,保障重點生產企業原材料供應,目前,已協調解決各類事項510餘項,涉及上游企業351家(省外超80家)。

急事急辦,盤活全鏈

“要解決未來的復學防疫問題,需要進一步擴大產能。”廣州市工信局裝備工業處處長王純益判斷,按照目前設計的產能,兒童口罩的供應量將足以覆蓋廣州12歲以下兒童入學群體。這種產能的形成,得益於廣州結合當前實際,有針對性地對“急事”開展的部署。

針對醫用產品比例低、總量少,供需矛盾突出等問題,廣州及時調整全市工信系統工作重心,由復工復產轉向達產擴能並優化供應結構。政府適時下發多份達產擴能、增量提質系列通知,明確各項措施,現場協調解決原材料與設備採購等關鍵問題,推動企業迅速滿產。

同時,廣州市工信局密切聯動市場監管部門,充分利用一級響應期間特殊政策,指導具備一定基礎的企業加快改造、新建車間,通過協調產品檢測、資質備案大力推動企業轉產醫用物資。政府部門力量下沉到企業一線,幫助企業破除技術瓶頸,組織構建起口罩全產業鏈。廣州挖掘推動三泰、泰力高、金髮科技等3家企業成功轉產熔噴布,推動智能裝備集團成功轉產萬米級鼻樑條、擴產耳帶等。目前,全市累計推薦115家企業155個產品應急備案,已完成備案81家。

調動內部資源的同時,廣州還積極對外合作。廣州與佛山簽訂了《廣佛同心共抗疫情合作備忘錄》,深入推動兩市多層次合作,緩解原材料緊缺問題;同時組織廣藥、廣東通用醫藥加大國內外熔噴布儲備。目前,廣州市福澤龍、威尼、豪政等企業均已生產兒童口罩。此外,教育局、工信局、市場監管局聯合指導推動興世電子制定了《預防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兒童口罩的技術標準建議(KN95版)》。

2 調整企業供應鏈,創多個“廣州速度”

防疫如救火,除了實現社會上下的深度動員外,在實施效率、速度上,能否儘早啟動應急機制,成為影響後續防控工作開展的重要因素。事實證明,廣州在疫情發生之初,就迅速啟動了應急機制,讓企業供應鏈體系在最短時間裡實現生產恢復和調整,創造了多個“廣州速度”。

防疫物資“量品齊升”

1月25日,廣州口罩日產量為13萬隻。對於常住人口達1530.59萬人的廣州而言,口罩產量亟需快速提升。讓市民欣慰的是,在全市應急工作機制的推動下,1月29日、2月22日、3月5日、3月22日,全市口罩日產量先後突破110萬隻、500萬隻、1000萬隻,1500萬隻。

口罩的生產離不開口罩機的運用,同時生產者們還要攻克生產過程的技術難題和材料供應難題。在此過程中,廣州市、區聯動幫助企業加快口罩機等生產設備的自主研發。

例如,黃埔區內的廣州普理司科技有限公司研發出全國首款利用人工智能進行鑑別和操控的視覺數字全自動口罩機,該機器24小時不間斷生產,日產超15萬片。

通過大力組織轉產醫用,廣州市醫用防護服、醫用N95口罩、醫用護目鏡等核心醫用防護物資實現“零的突破”,均實現了從無到有、從少到多。全市每日提供的各類醫用或防護口罩、防護服、紅外測溫儀、消毒液和各類有助於防控的藥物等品種齊全、數量充足。

自1月23日至今,全市累計生產各類口罩3.2億隻,醫用防護服106萬件,紅外測溫儀106萬支,大型紅外測溫設備625臺、試劑盒905萬人份、醫用手套1573萬隻、護目鏡127萬副、消殺用品3萬噸。

轉產企業實現“爆發式增長”

一個半月之前,廣州市尚無防護服的生產商,一線抗疫存在較大的供需矛盾。

對此,全市廣泛摸查發動,鼓勵相近行業企業加快轉型,推動康爾、裁神定製、朗固、佛倫斯等一批企業轉型生產防護服並取得備案。目前,防護服日產量穩定超過50000件,已形成醫用防護服轉產項目群。

廣東康爾醫療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手術衣生產企業。該企業就近轉型,已經具備日產7000件等級最高的醫用無菌防護服生產能力,其所產防護服定點供應廣州市收治確診患者的重點醫院和援助湖北醫療隊。

廣州裁神定製服裝供應鏈管理有限公司原是一家服裝生產企業。該企業1月30日便開始策劃復工轉產。2月1日,企業生產的首件防護服樣品完成生產並送檢;2月5日,企業完成生產車間檢查、資質審批等工作。該企業在6天時間內緊急轉產醫用防護服,日產能近10000件。

口罩銷售全國率先“線上購買”

防疫初期,由於口罩、醫藥等物資短缺,廣州出現了供需矛盾大、信息不準確、線下排隊購買難、人員外出聚集多等問題。對此,廣州市信息技術保障組組織力量開發建設“穗康”微信小程序。

從1月28日到31日,該團隊只用了短短36小時上線了具有“健康自查上報”、“疫情線索上報”、“口罩預約購買”、“發熱門診導航”、“穗康碼”、“在線免費問診”、“醫學常識”和“穗康公益”等功能的小程序。

“穗康”利用信息技術實現病例實時跟蹤、可疑重點篩查、口罩線上購買等。截至3月17日,這款小程序的總註冊人數突破1729萬,健康自查填報人數已超過1432萬人、累計填報數據超4368萬條,疫情線索上報數據超5.7萬條。

經由“穗康”登記口罩搖號人數累計達1064.7萬人次,累計中籤690.35萬人次,小程序上投放的各類型口罩數量合計7476.4萬隻。目前,“穗康”口罩系統每日投放口罩量超300萬隻,中籤率超60%。

南方日報記者 李鵬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