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见南子,子路不说”。孔子为什么去见南子?子路缘何不说?

论语使者王蔚


对于这个问题,别人都引经据典,我不妨来点通俗的解读。

1.背景。

当时孔子自由列国黄黄如丧家之犬,政治报复得不到伸张。幸而卫灵公对他赏识有佳。于是他来到卫国也在情理之中。

然而到了卫国之后却发现,卫灵公,有其名无其实,权利却不在自己手里。而是在自己的宠妃南子手中。

2.为什么见

至于说孔子为什么见南子,其实孔子本不愿见南子,一方面是因为男女之间的关系,另一方面,孔子一向主张的:不希望通过委曲求,全来施展自己的抱负。

1.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

有一部很早之前拍的电视剧《孔子》,里面阐释的就比较清楚,也比较客观。

2.权力和面子问题。

当时孔子已经比较有名,然而南子作为实际的掌权者,非常希望通过权力来让孔子觐见自己,展示自己的权力,让孔子为难。其实只是一个面子问题,她对于孔子想要施展的抱负,倒也没有反对的意思。

因为毕竟卫国强大了,对她来说也是好的。所以他没有理由拒绝孔子。只可惜后来的结局没按她想的发展,好像有一种说法是被自己的儿子杀了。

3.孔子的权变

加上孔子那时已精疲力尽,年龄不饶人,也想在卫国实现自己的抱负。而略微放低了一下自己的身段去见了南子。

3.子路为何不悦?

1.男女关系。

因为南子在卫国,口碑很差,特别是男女关系这一方面,所以走路对于这一方面比较有忌讳。子路害怕这一次的会面会影响孔子的形象。

2.子路担心孔子一以贯之的思想在这里会打了折扣。

孔子为什么周游列国,就是因为不愿意苟且求生。不想让自己神圣的思想,沾染上一点点尘埃。结果在卫国孔子居然去见了南子,这一点让子路有点接受不了。

事情大体就是这个样子。可以看出来,不管是几千年前还是现在,有很多人情世故或者是道理都是相通的,远远没有那么复杂。


瀚海寻珠


“子见南子,子路不说”,语出《论语·雍也》,也是一直备受争议的一则,有各种解释,到现在也没有一个定论。

原文比较简单,主要是解释的问题:

子见南子,子路不说。孔子矢之曰:“予所否者,天厌之!天厌之!”

前提:“南子”是谁?孔子为何见她?

南子是卫国国君的妇人,长得非常漂亮,但传言里说其“失德”。其实就是因为南子长得太过好看,以至于卫灵公比较迷恋她,很多朝政上的事情都会和她讲。

这并不是南子的过错,但事实上因为这个关系,南子一直被卫国朝堂、宗族所嫉恨。

《左传》中“定公十三年”,公叔戌就想要剪出南子所谓的党羽,其目的就是想要对南子动手了。于是南子和卫国国君说,公叔戌想要造反。

而就在第二年,也就是定公十四年,卫国太子找了一个刺客,要他等自己的信号,就在朝见南子的时候趁机杀了她。结果这个太子发了很多次约定好的信号,这个刺客根本就不理他。南子也看明白了事情缘由,于是就找到卫君哭诉,说太子要杀她。

这件事情的结果就是太子事泄出逃,党羽被扫灭。

有意思的是,后来有人问这个刺客为什么不动手,这个刺客说,太子无道,让他刺杀太子的母亲,这怎么可以呢?

通过这两件比较重大的政斗就能看出,南子很多时候都是被迫反击的,她真正有什么大的过失吗?如果有的话,《左传》当中不应该遗漏才对。

也就是说,南子在卫国是一个比较有权势的女人,倒不是说她主动干预朝政,而是她向国君提的“建议”一般很容易被采纳,不管这个“建议”合不合理。

所以,孔子周游列国的时候,在卫国停留的时间很长,也遇到了很多对他不错的人,从国君到朝臣都比较尊敬他,予以其庇护,这里面自然也包括南子。

孔子想要在一国治政,实践自己的主张,这是当时都知道的事儿,于是有人就和他讲:如果想要在卫国发展,最好去见一见南子。南子也表示愿意见一见孔子。

但是这个途径被孔子拒绝了。

这件事情被记载在《史记·孔子世家》中,并且很详细:

灵公夫人有南子者,使人谓孔子曰:“四方之君子不辱欲与寡君为兄弟者,必见寡小君。寡小君愿见。”孔子辞谢。

但是,毕竟生活在卫国,这个国家的最高层想要见一见孔子,孔子也是很难拒绝的事情,这就有了一个转折:

不得已而见之。

注意,孔子见南子,是一个不得不见的情况。那么,见过之后发生了什么?

夫人在絺帷中。孔子入门,北面稽首。夫人自帷中再拜,环佩玉声璆然。孔子曰:“吾乡为弗见,见之礼答焉。"

孔子与南子的这次见面实际上只是隔着帘子说了几句话,行了几个礼而已,并没有真的见到。而这个过程是符合当时的礼制的,所以孔子并没有抵制。

但是,这件事情让子路不高兴了,估计没给孔子好脸色。所以孔子才赌咒发誓地讲:

予所否者,天厌之!天厌之!

而争议也就在这里。

子路为何不高兴?这是解释疑惑的关键

一般比较流行的解释就是字面的意思,是说子路对于孔子见南子这件事情非常不高兴,所以孔子赌咒发誓地讲,自己并没有做什么违反道德原则的事情,否则天都厌恶我。

这个解释很模糊,前半段只是说子路不高兴,并没有阐明子路为什么不高兴。而后半段解释就显得有点生硬,它默认为孔子是在赌咒发誓地讲自己没有过错。

这和孔子在弟子,尤其是子路面前的形象是不符合的,太不稳重,反而有点“此地无银三百两”的味道。

所以,南怀瑾先生对后半段的解释就要合理一些。

他认为,孔子是对子路讲,他所否定的人,是那些做了伤天害理的事情,被老天都不容的人。而不是像南子这样的人。

那么,这就涉及到子路到底为何生气的解释了。

  • 第一种说法,子路对于孔子见南子这种人有不满情绪。

这种解释里,子路认为南子的品行不好,孔子不应该与这样人交往,所以孔子对子路进行了教育。

孔子对人的看法,像“宰予昼寝”的故事里曾经说过:

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

孔子之前也听说过南子的名声,但是两人见面之后却发现,整个过程南子都是非常遵守礼制的,那么传言是否有问题暂且不论,在孔子的印象里,南子并不是那种连老天都厌恶的人。

所以,孔子借此来教育子路,如何对一个人进行正确地评价,不能相信传言。

  • 第二种说法,子路对孔子见南子的目的感到不满。

上文说过,孔子想要在卫国做官,所以有人建议他去见一见南子。

这明显就是“走后门”的行径,孔子自然是不想做的,所以才有了“辞谢”的举措。但不得已之下,两人还是见面了。

两个人说了什么、做了什么,子路自然是不知道的,但他对孔子的行为有误会,认为孔子真的为了做官去“走后门”了。

学生质疑老师,还是这么一个长时间跟随孔子的人对他的质疑,孔子自然非常生气,所以才有了赌咒发誓的说法,告诉子路,如果自己做了什么有违道德原则的事情,就让上天都厌恶自己。

一连两句“天厌之”,可以想见孔子是多么愤怒。

所以,这句话不是孔子的自证清白,而是表达对子路怀疑的愤怒,认为子路没有根据地怀疑自己的老师,这是不对的。

这则记载到现在其实也没有一个能让人信服的解释,各路学者也只是提出自己的见解而已。

这样的语句还有很多,都是颇具争议的。

究其原因,大概就是因为《论语》本身并不是一部著作,而是孔门弟子学习的笔记。记笔记的时候自然不会考虑别人能不能看懂,所以这些内容的背景可能当时的孔门弟子都清楚,所以在编纂《论语》的时候并不用特殊说明。

但是,一两千年过去了,我们现在已经没有办法知道当时事件的具体背景,自然就会出现非常多的争议。只要解释合理,能在逻辑和情理上说得通,就可备一说。


未来在黑夜隐匿,于此静待晓光。我是待晓儿,专注于文化的科普与解读,欢迎关注与交流。

待晓儿


出处

“子见南子,子路不说”出自《论语·雍也》,接着,夫子矢之曰:“予所否者,天厌之,天厌之。”

事情原委

孔子受到一个邀请,想要辞掉,只不过屡次辞谢不掉,就只好登门拜访,去见南子。南子是一个美女,当时卫国实际的掌权者,有权有貌,名声不好。孔子是一个道德家,本来不应该与她有来往。不过,南子仰慕孔子的能力和品德,知道孔子来了卫国,就很恭敬地请孔子去会见。于是就有了"子见南子"这一历史公案。

南子其人

简言之,美而淫。详见《左传》 。

南子的丈夫卫灵公也不是什么好人。

子曰:"已矣乎!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论语·卫灵公》)

子路为什么不高兴

孔子周游列国期间来到卫国。子路是孔子的弟子,他见孔子去会南子这个名声不好的当权女人,就很生气。孔子否认像子路想的那样(好色与媚权)去见了南子,仅仅是礼节性的会晤,并不是想贪图权势和一睹美女的容貌。

孔子曰:"吾乡为弗见,见之礼答焉。"(《史记·孔子世家》)

慈善文化研究


为了一个伟大的目标,是否可以违背自己的初心?

这就是孔子见南子,子路不满,孔子发誓的核心所在!

士可杀,不可辱。这几乎是春秋时期所有士大夫及平民阶层的共识,他们把尊严放在第一位,荣耀放在第二位,至于性命?轻耳!

孔子想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他想成为高官,在君主的支持下推广自己的学说和思想,打造盛世,重现周天下的辉煌。

孔子很有骨气,性格也倔强如陷入爱情的蛮横少女。所以小脾气一上来,便中了齐国了美人计,一怒辞官。伟大的孔子并没有同邪恶势力做殊死斗争,而是选择了离开。

若说一时冲动的孔子在冲动之后没有后悔之意似乎不大可能。因为自己的行为完全可以证明“无德可以轻松打到有德”,完全可以证明“小人可以轻松撂到君子。”

可惜为时已晚!

那一年,孔子过了天命之年!

50多岁的男人,事业无成,抱负无望。

到了卫国,南子想见他,见还是不见?南子不仅是女人,还是小人,更是权势之人。

孔子不惧强权,然而孔子需要亲近强权!因为只有强权才能实现儒家思想的最大限度传播。

伟大的事业,个人的荣辱,名声的损毁,

你选哪一个?

孔子做了痛苦的选择。他在利用一切可能的机会去实现理想。

结果被现实打脸!

子路是什么人?子路是孔子诸多学生最为鲜活,最为勇敢,最为激情的人,叛逆,不羁,狷狂,一个热血的年青人如何能理解孔子的苦衷呢?

孔子更是委屈,心里酸楚无限,怎么解释?“邦无道则愚”“邦无道则卷而怀之”都是他自己说的,现在讽刺的是自己的行为和自己的SLOGAN发生了根本冲突。仿佛一个贞洁烈子为了救孩子而和别人通奸被人当场抓获。

我相信,当时孔子连死的心都有!偏偏无法解释。因为所有的解释都是掩饰,所有的理由都是借口!

天厌之,天厌之!

除了发誓以证清白,还能做什么?

没有人能理解孔子,子贡若在,应当能明白,但是他不敢说出来。颜回若在,不会明白,但他一定会安慰自己,师父做的肯定没有错就是了!

500年之后,一个叫司马迁的人为了完成太史公书,戚然受型。

1500年之后,一个叫李清照的女人为了保存亡夫的心血,愀然改嫁。


亦有所思


孔子的大智慧,集中体现在“中庸”二字上。“中庸”作为一种思维方法,本身包含了“识时务”和“懂权变”两层含义 。子路对“子见南子”之类的圣人“用权”未能真正心领神会。

恐怕子路也始料不及,因为他一个“不悦 ”,引发了后世儒者诸多困惑与解惑,还差点毁了孔老夫子的赫赫声名!

“子见南子,子路不说”是《论语·雍也》中一段话的开头。全文《论语·壅也》 :子见南子,子路不说。孔子矢之曰:“予所否者,天厌之!天厌之!”本人更倾向于全句如下释义:夫子见过南子,子路不高兴。夫子对子路发誓说:“我如果心思不正,上天惩罚我!上天惩罚我!”

《史记·孔子世家 》对此叙述得更为详细:“灵公夫人有南子者,使人谓孔子曰:‘四方之君子不辱欲与寡君为兄弟者,必见寡小君。寡小君愿见。’孔子辞谢。不得已, 见之。夫人在絺帷中。孔子入门,北面稽首。夫人自帷中再拜。环佩玉声然。孔子曰:‘吾乡为弗见。见之,礼答焉。’子路不说。孔子矢之曰:‘予所不者,天厌之!天厌之!’”

这段话来自孔子周游列国来到卫国意在得到一官半职,以实现他兴乐复礼的政治理想的典故。当时卫国实际的掌权人是卫灵公的夫人南子。于是孔子在参见卫灵公以后,便决定拜会南子。南子妖媚,名声不好,举止言行与孔子所推崇的周公之礼多有不合。不过她仰慕孔子的能力和品德,知道孔子来了便很恭敬地请孔子去与她会见。于是就有了“子见南子”这一句。史学家历来对这段话的注解和释义有争议。最常见的理解是:孔子去面见南子,子路认为南子名声不好,老师孔子不应该去见南子,所以子路很不高兴,孔子说:我没做任何不该做的事,否则老天都要讨厌我。其中,反对此观点的南怀瑾认为,

这段话应当解释为:孔子去面见南子,子路不满孔子和南子这样的人来往,孔子说:我所讨厌并且绝不往来的人,是违背天道的、连老天都厌恶的那种人(孔子暗指南子虽然名声不好,但是并没有做违背天道的事情,所以孔子才没有始终不见她)。

史学家观点不一的难点和疑点在于对“矢”、“否”、“厌”的不同训释,每一个字的不同解释都会产生一种新的或者是完全不同甚至是相悖的释义。要理解这段话的真正含义,就要先确定这段话中关键字的正确读音。在《论语·雍也》这篇中“子见南子”一章里,夫子“矢辞”中的“矢”、“否”、“厌”三字的读音直接影响着本章训诂的准确性。在“子见南子”章里,经过多方考证,我认为:“矢”字读音“shì”,意为“发誓”,更符合当时孔夫子急于表白的语境;“否”字正音念“pǐ”,意为“不好的”,“厌”字正音念“yàn”,意为“厌恶、讨厌”。原因是“厌 ”乃本字, “压(压制、堵塞)”通假字 。古文训诂,有一个“本字可通, 不必通假”通则。如果本字之义在句子中可以解释得 通,前后衔接, 言之成理,那就不用转为通假字释义。因此,“厌”即本义“厌恶 、厌弃”。既然是孔老夫子指天发誓,“天厌之 ”之对象当然是夫子本人,以南子为“天厌之”之对象就没有依据了。

据《史记·孔子世家 》记载 :卫灵公问孔子,“居鲁得禄几何 ?” 对曰:“俸粟六万。卫人亦致粟六万。”致粟六万,这在当时是不小的俸禄待遇。孔子仕鲁,曾官拜“大司寇行摄相事 ”。孔子仕卫,究竟当的是什么官,史无记载,但仅从俸禄上看,灵公维持鲁国给孔子的待遇不变,可见对孔子还是很重视的。当时既然是南子把持朝政,灵公对南子言听计从,那么,是否任用孔子、如何任用孔子,“南子”这一关是不可不过的。所以,南子要见孔子,也在情理之中。

而子路不悦,原因有二。一是公山弗扰、佛肸都是“乱臣贼子 ”,他们请孔子相助,孔子愿意前往,似乎有悖夫子所提倡的 “春秋大义”,故引起子路“不悦”之一。南子乃一把持国政之女子,她请孔子相见,孔子虽“不得已”,但终究还是去了,这在 “春秋大义”之外,还加上一个“男女大防”,子路之不悦之二,更为强烈。

研究中国哲学,

一方面要从文字训诂的角度,说文解字, 回答 “是什么”的问题;另一方面要结合历史背景,条分缕析,回答“为什么”的问题;最重要的一点,是要结合古人本身的思想 资源 ,融会贯通 ,回答 “怎么样”的问题。孔子的智慧集中体现在“中庸”这一概念上。“中庸”作为一种思维方法,本身就包含了“识时务”和“懂权变”的内容 。子路不懂“子见南子”的圣人“用权”,故而“不悦 ”,引发后世诸多困惑与解惑,还差点毁了孔老夫子的赫赫声名,实在可悲可叹!


冰橙飞燕


“子见南子,子路不说。”孔子为什么去见南子,子路缘何不说?

答:话出自《论语·雍也》。第一个问题,孔子为什么去见南子?在孔子世家中,这个问题已经讲得非常清楚了。《史记·孔子世家》:“灵公夫人有南子者,使人谓孔子曰:‘四方之君子不辱欲与寡君(卫灵公)为兄弟者,必见寡小君(南子自称)。寡小君原见。’孔子辞谢,不得已而见之。”

孔子是尊重礼之人,南子用礼的话,告诉孔子,孔子就不得已而去见。

那么卫灵公妃子南子据记载《烈女传·仁智传·卫灵夫人》:妾闻:“礼下公门式路马(君主之马),所以广敬也。夫忠臣与孝子,不为昭昭信节,不为冥冥堕行。蘧伯玉,卫之贤大夫也。仁而有智,敬于事上。此其人必不以暗昧废礼,是以知之。”

南子智在卫灵公之上,仁德也在卫灵公之上。她能说出这翻话,并作出相应判断,不是贤良者安能智也,不是仁德者怎能明也。她仰慕想见大贤者,也很正常。孔老夫子无奈所以就前往。

那么子路缘何不说?子路一是要保证老师的清白与尊严;二是子路不知道南子具体情况;三是更重要的子路是用生命之“勇”追求“仁”者之人,心里有疙瘩,后果严重。不得已,孔子是庄重有加,仰望苍天,所以语气也重:“予所否者,天厌之!天厌之!”相当于起誓嘛,这是唯一一次的起誓语气。

圣人敬畏的是尊严与生命呵。敬奉!


绍兴李珍


孔子为什么要去见南子,子路为什么不开心?这个问题扯出了和圣人孔子有关的一段公案。两千多年来,因为关乎圣人的形象,一直有学者在争论。我从三方面回答一下这个问题。

1、孔子为什么要去见南子

记载这个事件的文献不是太多,但大致说明了同样一件事情。《论语·壅也》第26章记载:

子见南子,子路不说。孔子矢之曰:“予所否者,天厌之!天厌之。”孔子去会见了个叫南子的女人,他的弟子子路先生就很生气了。逼得夫子赌咒发誓地说,如果自己这件做的有不合礼义的,老天都会厌弃他。这事怎么了会这样让夫子也大动肝火呢?那我们得知道这是怎么一回事。

《论语》记载的很简洁,只是个对话,让人有点云里雾里的。在《史记·孔子世家》里,对这事就记得详细多了。我们看一下:孔子入门,北面稽首。夫人自帷中再拜,环佩玉声璆然。孔子曰:"吾乡为弗见,见之礼答焉。"子路不说。孔子矢之曰:"予所不者,天厌之!天厌之!"

原来是孔子卫灵公周游列国到卫国时,卫灵公的夫人南子想要见见孔子,孔子想要在卫国实现自己的理想,就去见了南子。而且见面其实并没人真正的看见南子,两个隔着一道帘子,孔子见了个礼,南子在里面还了个礼。孔子只听到了南子还礼时身上的环佩叮叮当当响了一下。事情的经过就是这样的。

2、子路为什么不开心?

子路其人,是孔门高足,一生跟随孔子,他的性格耿直,不知变通,脾气火爆。卫灵公的夫人南子长得漂亮,是春秋时期的第一大美女,卫灵公对她计听言从。但是她的作风很混乱,在全社会名声极为不好。所以子路就想不明白孔子为什么要自降身段去见这样一个女人。这会让人对先生有非议的。所以他才对老师也发起了火。孔子也知道自己这事不是太合适,有不能一下子对子路这个火药桶说清楚,就只能尴尬的起誓表清白。

3、子路发火对不对

子路跟随孔子,是因为他忠心耿耿地信奉孔子的学问,信奉孔子倡导的仁道。春秋时代,礼坏乐崩,孔子以复兴周礼为己任,奔走天下,传播儒家的理念。虽然还没有被封为圣人,但是在单纯的子路心里早已经是完美无暇的了。他不能容忍有损老师形象的事情发生,所以,他就当面发火了。

南子要见孔子,想通这位传说中的大贤提升自己的人物形象,孔子想通过见她而能在卫国实现自己的政治愿望。但是他们两个的目的都没实现。见了孔子南子的名声并没有好起来,而也已也并没有在卫国呆下去。卫灵公这个糟老头子实在太坏了,他并没有用孔子,他想见孔子,也不过是好奇害死猫。孔子对他的评价很失望:“已矣乎!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

最后,南子被卫庄公杀死。而爱发火的子路,在63岁那年,为了捍卫心中的正义,一个人冲入敌阵。在自己的冠掉了的时候,为了整理好冠缨,被人乱刀砍死,剁为肉酱。子路终于用自己的生命实现了他心中的道义!


去影


“子见南子,子路不说”,出自《论语·壅也》。完整的语录是:子见南子,子路不说。孔子矢之曰:“予所否者,天厌之!天厌之!”。其中“说”为通假字,通“悦”。

全句用现代汉语翻译过来的意思是:孔子去见了南子,子路对此事有些不高兴。孔子中肯的回答说:我所讨厌且绝不来往的人,是违背天道的、连老天都厌恶的那种人。

【南子是谁?】

南子,春秋时期,宋国的公主,后嫁给卫灵公为夫人。南子“美而淫”,曾与宋国公子朝私通。卫灵公却也不加阻止,反而纵容着南子,还曾召公子朝与其在洮地私会。当时卫灵公的太子蒯聩,得知南子私通公子朝,非常愤怒,于是召集家臣戏阳速商量,在朝会见南子时趁机刺杀她。然而戏阳速却反悔了,并没有采取刺杀行动,结果被南子有所察觉,于是太子蒯聩逃亡到宋国,卫灵公也将蒯聩党羽全部赶走。公元前493年,卫灵公去世,南子尊卫灵公遗愿,想立公子郢继位卫国国君,可是公子郢却推辞了,所以只能改立蒯聩的儿子蒯辄继位,就是后来的卫出公。公元前480年,蒯聩夺取儿子卫国国君之位,就是后来的卫庄公,按照《列女传》的记载,说南子在卫庄公即位后不久被其杀死。

【孔子为什么去见南子?】
孔子周游列国时期,来到的卫国,可是虽然孔子受到了时任卫灵公的热情款待,但是,卫灵公并没有重用孔子的意思。而此时,南子是卫灵公的夫人,其实当时的实际掌权者就是南子。南子的是杰出的女政治家,比国君卫灵公有远见的多,她知道孔子在当时的影响力比较大,如果能够把孔子留在卫国,为卫国效力,那对卫国来说有绝佳的好处,所以南子就诚意相邀,约见孔子。南子作为卫国夫人,为实际掌权者,且作为“求职者”的孔子,不被卫灵公重视,能被“领导夫人”看得上,所以,孔子就赴约了,去见了南子。
关于孔子见南子这件事,私以为,我们应该先抛弃千百年来高高在上的“人造孔子”的“圣人形象”,才能对此事看得真实。南子名声不好,我们只需理解为孔子“职场上”正常的人事来往即可。
【子路为什么不高兴?】

仲由,字子路,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弟子中,年纪最大的一个。子路生性刚直,好勇斗狠,为人豪爽,嫉恶如仇,可以把他想象成张飞那样的人。受孔子启发,投到孔子门下为弟子,生气时,还曾骂过孔子。随孔子周游列国时,作为孔子的侍卫。后来做了卫国大夫孔悝的蒲邑宰,以政事见称,为人伉直,好勇力。在任期间,广开挖沟渠,救穷济贫,政绩相当突出,所管辖的地方得到大治。 然而鲁哀公十五年,由于卫国发生内乱,子路临危不惧,冒死冲进卫国国都,救援孔悝,在混战中被蒯聩击杀,结缨遇难,死得极其惨烈,被砍成了肉泥。

子路不高兴孔子见南子的原因不外乎:
第一,子路,由于先天脾性,嫉恶如仇,对于南子这样在当时名声不好的人,当然嗤之以鼻。
第二,为老师孔子的名声担忧。
第三,也是因为子路的性情的原因,太刚直豪爽的人,通常遇到所厌恶的人或事时,不大容易冷静思考。
所以,孔子看到了子路不开心时,才教导他说:我所讨厌且绝不来往的人,是违背天道的、连老天都厌恶的那种人。也就是说,在孔子看来,南子最多是作风不正,并不是违背天地良心,大奸大恶之人,教导之即可,无需谴责,这也体现了孔子所倡导的“有教无类”。

文萤之


孔子为什么去见南子?

孔子带着弟子们周游列国目的是实现游说各诸侯国采纳他的儒家思想以治国。当孔子到了卫国,同样要向当政者宣传,见面。当时由于是卫灵公的夫人的南子把持着卫国的朝政,所以孔子就与南子见面。

子路缘何不说?

“说”同“悦”。弟子子路不高兴。因为南子传绯闻,声名狼藉,故而子路对于孔子见南子一事颇为不高兴。随后孔子对子路发誓:夫子矢之曰:“予所否者,天厌之!天厌之!”。


精卫填


这句话其实没有特别深奥的地方,打个最简单的比喻,《水浒传》中宋江为何要见李师师,因为李师师在皇帝面前可以说上话,可以转达宋江归顺的意图,孔子见南子,也有一层这样的意思。

孔子之所以周游列国,也是想把他的思想成为一种社会发展的主流,被哪一个国家的君王所崇拜和使用,造福于民。

正是出于这种情节,孔子迫于无奈见了一个女人,有人会想孔子那是圣人为什么不直接去面见君王,《论语》中曰:“子见南子,子路不说。孔子矢之曰:予所否者,天厌之!天厌之!”,这句话正说明了孔子的内心深处的一种无奈。

孔夫子乃学识渊博的人,他当时并未称自己为圣人,只是讲一些大道理,与诸子百家形成了一种不同的观念和思想,成为儒家思想,而这种思想要得到当时统治阶级的认可,并不是一件特别容易的事。



孔子或许想借助一个女人的力量,来实现他自己的人生抱负,让他的理念和思想得以传播和发扬,这种事让他的弟子感觉到不惑。

作为堂堂一个圣贤之人,岂能隔着纱窗和一个女人说三道四,有失风度和礼仪,但是孔子深知,这个南子的力量远远超过了他和弟子们的穷力,这个女人是个比较权益的人,要想让卫国发展,就避免不了这个女人的力量,孔子雄才大略,满腹经纶,思想更是堪称一绝。

他面见南子也是有原因的,一来是他在卫国所受到的尊重和敬仰,二来就是南子在当时国家的权利和地位,至于孔子和这位女人具体聊了什么,历史并没有记载,但是这种行为在男权时代让孔子的弟子子路感觉的特别的不解其意。

孔子才说出了这样的话,似乎有天诛地灭的意思,也是一种誓言和肯定,从这件事情上可以看出在孔子眼中儒家思想已经不存在男女之别,而是世之同理,可子路必定是学生,只能懂得孔子如此深奥的儒家思想精髓,认为隔空而谈犹如纸上谈兵,一个男人不应该给一个女人心如此的大礼,何况圣人乎。

同时子路觉得找了也白找,也起不到什么作用,后来事实证明,卫国也没有把儒家思想作为经典学说,不然卫国也可能会成为一大强国。


孔子一心宣讲儒家学说,到了卫国,遇到了一个当家做主的女人,又名声不好,孔子处于无奈之举,见了这样一个迷惑卫君的妲己,子路自然对师傅有点意见,说几句很正常,孔子也发誓说了这么多,来表达自己的清白,同时觉得天生我材必有用,南子并不是世人所想的那样。

此乃大仁大义,孔子的弟子子路有点以小人之志度君子之腹也。

当然子路也是为师傅好,担心万一南子喜欢上的孔子,他们岂不招来杀身之祸,觉得孔子不应该冒这个危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