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们知道雍正的皇位是怎么来的吗?

欠小贱


雍正皇位是怎么来的?正确答案:合法继承而来。\r

很多人都喜欢听民间传说,雍正是在遗诏上的十字上面加上一横,就变成了皇位传于四子。请问清朝的这个繁体字“於”怎么改?再者,清朝的遗诏还有一个满文版本,请问满文怎么改?\r

雍正的皇位到底是怎么来的?\r

我们来理一下证据。\r

第一个证据:就是康熙皇帝在临死之前,找来了雍正,让雍正替自己去祭天。古代祭天,代表的是皇权。中国古代帝王自称“天子”,他们对天地非常崇敬。历史上的每一个皇帝都把祭祀天地当成一项非常重要的政治活动。因此,可以看出康熙己把胤禛看成储君。\r

第二个证据:早年康熙就让十四阿哥去边疆带兵。后来康熙曾经把十四阿哥召回京城,可不久之后又把十四阿哥再次派遣边疆。从这里就可以看出,康熙皇帝根本就没有想把十四阿哥立为皇帝的想法。


国学精品


我想你问这个问题是不是听过传言,说雍正杀父夺位?或者说是雍正篡改圣旨,把明明给传位十四皇子的圣旨偷偷的改成了传位给四皇子。在这里我想说的是,野史毕竟是野史,虽然不可不信,但是不能全信。在这里我想为雍正的名声正名一下,雍正皇帝确实是他康熙爹爹亲自选的太子。用从小就聪明伶俐,对国家大事策论民生等事件,都有自己独特的见解。这可以从雍正在上书房的作业就可得知,选一个对国家有益的雍正是康熙深度考察过的。再者雍正继位确实是有遗诏的。而且是被大臣隆科多所宣读过的!欲加之罪何患无辞,不要再诏书有假了。这是没有意义的!我们可以认定的是雍正在位期间确实对清朝的兴盛有着不可磨灭的作用!谢谢大家,今天就分享到这儿。


白公子怪谈明史


有关雍正(胤)继位的问题,一直是清史研究中的重大谜案之一。一种观点认为,康熙钦定雍正,雍正合法继承了皇位。而另一种观点则认为雍正是篡位,在康熙病逝前后,雍正精心策划了篡位阴谋,篡夺了皇位。近日,上海学者金恒源(爱新觉罗·恒源)在《史林》杂志上撰文指出,根据对有关史料的重新解读,发现两份满文《康熙遗诏》中均无由皇四子继位的明确记载;所谓“八人同受面谕”是雍正后来的伪作;现存“遗诏”也是大臣隆科多受雍正之命所伪造。

此前的合法继位派学者认为,康熙临终前召见了八位年龄在三十岁以上的皇子和大臣隆科多,下达了传位给皇四子胤的遗命,这些史事应该是真实的。康熙病危时派雍正代他祭天,而祭天一般都是皇帝亲自祭祀,这就有了特殊意味。康熙在召见几个皇子时,下旨让雍正从天坛赶到康熙寝宫,显然是要把皇位交给他。另外,在皇子们还在世时,雍正不可能编造康熙召见皇子们的事,否则他们一定会把真相揭露出来,可至今没有发现这方面的档案材料。那么,康熙临终前是否接见了八位大臣,并真的颁布了一份遗诏吗? 两份满文《康熙遗诏》中均无由皇四子继位的明确记载。 金恒源在文章中指出,著名清史专家王钟翰曾对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珍藏的满文《康熙遗诏》进行考证,王钟翰证实,原件是残缺的。在这份满文的《康熙遗诏》原件中,并没有“皇四子……继位”的内容。也没有“雍亲王皇四子胤人品贵重”这最重要的一句话。 前几年,台湾学界宣布又发现了一份康熙亲笔遗诏,诏书中明确记载着“传位于皇四子”的内容。台湾中科院史语所精通满文的清史专家李学智,对原件进行了考证。据李学智的判断,目前所见的所谓《康熙遗诏》,全部是康熙去世三日后,由胤伪造的。李学智指出,在伪造遗诏的过程中,首先存在着隆科多“票拟”(即起草)遗诏的事实。 “八人同受面谕”应系雍正事后伪造 认为雍正是合法继位的学者认为,康熙去世前曾对八位大臣面谕,皇位由皇四子继承。那么这里的“八人同受面谕”是确有其事,还是雍正事后编造的? 金恒源在文章中指出,据史料记载,康熙是在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十一月十三日晚九点左右“宾天”的,而在临终这一天的凌晨一至三点间“急召”胤。而胤到达畅春园之前的上午七点左右,康熙已将三、八、十三等七位皇子及隆科多急召入宫,宣布了“皇四子人品贵重……著继皇帝位”的决定。但这些都是雍正在当了皇帝七年之后,才突然举出的证据。金恒源认为,如果确实存在康熙在他去世的当天上午当众宣布“四阿哥继位”一事,以胤的一贯为人和即位合法性斗争的惨烈程度,胤断无可能把如此重要的信息拖延到七年以后再作宣布。所以,答案只有一个,“八人同受面谕”一说完全是雍正、张廷玉等人编造的伪证。 胤、隆科多阴谋勾结的证据 金恒源在文章中指出,就在十日胤去南郊祭天的同一天,胤竟一日“三次派遣护卫、太监等”进驻康熙所在的畅春园,此后每日不断派遣护卫进驻该园。在康熙已经正式宣布“自初十日至十五日静养斋戒,一应奏章,不必启奏”的情况下,胤仍可以每日派人进驻畅春园。值得一提的是,当时隆科多任九门提督,专门卫戍京师。这里面若无隆科多的支持,绝无成功的可能。 值得注意的是,在《圣祖实录》中,对胤每日“三次派遣护卫”进驻畅春园,用的是“候请圣安”,而到乾隆修撰《世宗实录》时,却将“候请圣安”改为“恭请圣安”。一字之改,充分暴露出胤、隆科多等人的阴谋伎俩。 胤、隆科多联手控制住畅春园,显然只是阴谋篡位的第一步。第二步就是在康熙去世后,用最快速度造成胤继位的既成事实,完成篡位。 金恒源指出,清史专家王钟翰早有雍正伪造《康熙遗诏》的说法。所谓《康熙遗诏》,完全是雍正命隆科多“撰书”(起草)的作品。据李学智介绍,台湾中研院史语所保存着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十一月十三日至十二月二十八日的满文《上谕档册》共75件。其中有一件内容如下:“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十四日诸阿哥等奏:恭阅尚书隆科多撰书《遗诏》。奉旨:是。著交内务府、翰林院会同撰写。” 可见,康熙去世时,胤、隆科多并没有能拿出遗诏来,是隆科多抢先“口述”康熙留下由皇四子“继承大统,即皇帝位”的“遗言”。而且在康熙去世的第二天,又是隆科多一人在雍正命令下独自起草了《遗诏》,十六日宫内宣读的《遗诏》虽然是内务府、翰林院会同撰写,但底本却出自隆科多之手。 疑云重重的康熙大殓 金恒源指出,胤、隆科多匆匆举行康熙大殓的做法,也充满了阴谋气味。康熙去世于十一月十三日晚上七至九时,第二天(十四日)已登帝位的胤就下令举行大殓,而且把大殓的时间定在戌刻(即晚上七至九时)。当时京城气候已经寒冷,尸体装殓存放不存在问题。太平盛世的皇帝大行之礼非同小可,新主必要与皇子、重臣会同礼部仔细研究方案,选定吉日隆重举行。胤为何如此急不可耐?目的只有一个,就是借机把皇子、大臣马上召进宫来。一旦进宫,在隆科多严密监控下,只能俯首就范。没有任何史料可以证明,康熙去世当晚,三、八、九、十等众阿哥都已及时知道并在场参加了有关的重要活动。


香洲谢霆锋


有关雍正(胤)继位的问题,一直是清史研究中的重大谜案之一。一种观点认为,康熙钦定雍正,雍正合法继承了皇位。而另一种观点则认为雍正是篡位,在康熙病逝前后,雍正精心策划了篡位阴谋,篡夺了皇位。近日,上海学者金恒源(爱新觉罗·恒源)在《史林》杂志上撰文指出,根据对有关史料的重新解读,发现两份满文《康熙遗诏》中均无由皇四子继位的明确记载;所谓“八人同受面谕”是雍正后来的伪作;现存“遗诏”也是大臣隆科多受雍正之命所伪造。 此前的合法继位派学者认为,康熙临终前召见了八位年龄在三十岁以上的皇子和大臣隆科多,下达了传位给皇四子胤的遗命,这些史事应该是真实的。康熙病危时派雍正代他祭天,而祭天一般都是皇帝亲自祭祀,这就有了特殊意味。康熙在召见几个皇子时,下旨让雍正从天坛赶到康熙寝宫,显然是要把皇位交给他。另外,在皇子们还在世时,雍正不可能编造康熙召见皇子们的事,否则他们一定会把真相揭露出来,可至今没有发现这方面的档案材料。那么,康熙临终前是否接见了八位大臣,并真的颁布了一份遗诏吗?两份满文《康熙遗诏》中均无由皇四子继位的明确记载。金恒源在文章中指出,著名清史专家王钟翰曾对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珍藏的满文《康熙遗诏》进行考证,王钟翰证实,原件是残缺的。在这份满文的《康熙遗诏》原件中,并没有“皇四子……继位”的内容。也没有“雍亲王皇四子胤人品贵重”这最重要的一句话。前几年,台湾学界宣布又发现了一份康熙亲笔遗诏,诏书中明确记载着“传位于皇四子”的内容。台湾中科院史语所精通满文的清史专家李学智,对原件进行了考证。据李学智的判断,目前所见的所谓《康熙遗诏》,全部是康熙去世三日后,由胤伪造的。李学智指出,在伪造遗诏的过程中,首先存在着隆科多“票拟”(即起草)遗诏的事实。“八人同受面谕”应系雍正事后伪造认为雍正是合法继位的学者认为,康熙去世前曾对八位大臣面谕,皇位由皇四子继承。那么这里的“八人同受面谕”是确有其事,还是雍正事后编造的?金恒源在文章中指出,据史料记载,康熙是在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十一月十三日晚九点左右“宾天”的,而在临终这一天的凌晨一至三点间“急召”胤。而胤到达畅春园之前的上午七点左右,康熙已将三、八、十三等七位皇子及隆科多急召入宫,宣布了“皇四子人品贵重……著继皇帝位”的决定。但这些都是雍正在当了皇帝七年之后,才突然举出的证据。金恒源认为,如果确实存在康熙在他去世的当天上午当众宣布“四阿哥继位”一事,以胤的一贯为人和即位合法性斗争的惨烈程度,胤断无可能把如此重要的信息拖延到七年以后再作宣布。所以,答案只有一个,“八人同受面谕”一说完全是雍正、张廷玉等人编造的伪证。胤、隆科多阴谋勾结的证据金恒源在文章中指出,就在十日胤去南郊祭天的同一天,胤竟一日“三次派遣护卫、太监等”进驻康熙所在的畅春园,此后每日不断派遣护卫进驻该园。在康熙已经正式宣布“自初十日至十五日静养斋戒,一应奏章,不必启奏”的情况下,胤仍可以每日派人进驻畅春园。值得一提的是,当时隆科多任九门提督,专门卫戍京师。这里面若无隆科多的支持,绝无成功的可能。值得注意的是,在《圣祖实录》中,对胤每日“三次派遣护卫”进驻畅春园,用的是“候请圣安”,而到乾隆修撰《世宗实录》时,却将“候请圣安”改为“恭请圣安”。一字之改,充分暴露出胤、隆科多等人的阴谋伎俩。胤、隆科多联手控制住畅春园,显然只是阴谋篡位的第一步。第二步就是在康熙去世后,用最快速度造成胤继位的既成事实,完成篡位。金恒源指出,清史专家王钟翰早有雍正伪造《康熙遗诏》的说法。所谓《康熙遗诏》,完全是雍正命隆科多“撰书”(起草)的作品。据李学智介绍,台湾中研院史语所保存着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十一月十三日至十二月二十八日的满文《上谕档册》共75件。其中有一件内容如下:“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十四日诸阿哥等奏:恭阅尚书隆科多撰书《遗诏》。奉旨:是。著交内务府、翰林院会同撰写。”可见,康熙去世时,胤、隆科多并没有能拿出遗诏来,是隆科多抢先“口述”康熙留下由皇四子“继承大统,即皇帝位”的“遗言”。而且在康熙去世的第二天,又是隆科多一人在雍正命令下独自起草了《遗诏》,十六日宫内宣读的《遗诏》虽然是内务府、翰林院会同撰写,但底本却出自隆科多之手。疑云重重的康熙大殓金恒源指出,胤、隆科多匆匆举行康熙大殓的做法,也充满了阴谋气味。康熙去世于十一月十三日晚上七至九时,第二天(十四日)已登帝位的胤就下令举行大殓,而且把大殓的时间定在戌刻(即晚上七至九时)。当时京城气候已经寒冷,尸体装殓存放不存在问题。太平盛世的皇帝大行之礼非同小可,新主必要与皇子、重臣会同礼部仔细研究方案,选定吉日隆重举行。胤为何如此急不可耐?目的只有一个,就是借机把皇子、大臣马上召进宫来。一旦进宫,在隆科多严密监控下,只能俯首就范。没有任何史料可以证明,康熙去世当晚,三、八、九、十等众阿哥都已及时知道并在场参加了有关的重要活动。


老天妈耶


在这里我想说的是,野史毕竟是野史虽然不可不信,但是不能全信。在这里我想为雍正的名声正名一下雍正皇帝确实是他康熙爹爹亲自选的太子用从小就聪明伶俐,对国家大事策论民生等事件都有自己独特的见解。这可以从雍正在上书房的作业就可得知,选一个对国家有益的雍正是康熙深度考察过的。再者雍正继位确实是有遗诏的。而且是被大臣隆科多所宣读过的!欲加之罪何患无辞,不要再诏书有假了。这是没有意义的!我们可以认定的是雍正在位期间确实对清朝的兴盛有着不可磨灭的作为。


Oops雪雪


康熙的意思。选雍正当继承人,其实再合理不过了。老大胤褆因诅咒兄弟被圈禁老死;老二胤礽被废两次;老三胤祉因在敏妃丧礼百日内剃头被康熙拘禁宗人府以无礼严加议罪——革去郡王爵位降位贝勒;老四胤禛序齿长年富力强,巡视河工有过历练有从政经验, 也没发生过被降位革爵的幺蛾子破事,稳稳当当的众皇子中爵位最高的亲王爵位,还在康熙晚年时节代替康熙在冬至时去天坛祭天——国家大事,在祀与戎,不看重一个儿子能让他去祭天?所以没毛病。


小钟侃天下


说到雍正的即位,一直被认为是一个谜,民间最流行的说法是雍正皇帝串通隆科多,篡改诏书,将传位十四子改成了传位于四子,得即大统。但这种说法显然是谣传。其原因如下:一,清代的传位诏书是由满汉两种文字写成的,一边是满文,另一边是汉文,即使汉文可以修改,但满文是由字母拼成,无从修改。二,清代对皇子的称呼一般都要加上皇字,如皇四子,皇十四子,因此在传位诏书上如果是传位给十四子那么就应写成,传位皇十四子,如果这样写,那么就不存在将十字改成于字的可能了。那么康熙皇帝为什么要传位给雍正皇帝呢?一些学者认为康熙选择雍正主要有两点。首先,雍正在康熙晚年时政绩卓著,掌管户部任劳任怨。其次,康熙皇帝是一代圣主,但在晚年有些过于仁慈,使得官场中出现了腐败的现象,康熙皇帝深刻认识到了这一点,所以为了大清江山,他要挑一位能彻底整顿吏制的皇子来即位,这样以铁面无私而著称的皇四子就走入了老皇帝的视线。另外,雍正皇帝的儿子弘历即后来的乾隆皇帝深得康熙皇帝的喜爱,并带在身边亲自调教,康熙选择了雍正,很大程度上是为了保证大清能有两代好皇帝,也可以说雍正的即位还沾了孩子的光。因此,雍正篡位的谣言,应该是他的政敌刻意制造的,并没有历史依据。


历史中的光影


说到雍正的即位,一直被认为是一个谜,民间最流行的说法是雍正皇帝串通隆科多,篡改诏书,将传位十四子改成了传位于四子,得即大统。但这种说法显然是谣传。其原因如下:一,清代的传位诏书是由满汉两种文字写成的,一边是满文,另一边是汉文,即使汉文可以修改,但满文是由字母拼成,无从修改。二,清代对皇子的称呼一般都要加上皇字,如皇四子,皇十四子,因此在传位诏书上如果是传位给十四子那么就应写成,传位皇十四子,如果这样写,那么就不存在将十字改成于字的可能了。

那么康熙皇帝为什么要传位给雍正皇帝呢?一些学者认为康熙选择雍正主要有两点。首先,雍正在康熙晚年时政绩卓著,掌管户部任劳任怨。其次,康熙皇帝是一代圣主,但在晚年有些过于仁慈,使得官场中出现了腐败的现象,康熙皇帝深刻认识到了这一点,所以为了大清江山,他要挑一位能彻底整顿吏制的皇子来即位,这样以铁面无私而著称的皇四子就走入了老皇帝的视线。另外,雍正皇帝的儿子弘历即后来的乾隆皇帝深得康熙皇帝的喜爱,并带在身边亲自调教,康熙选择了雍正,很大程度上是为了保证大清能有两代好皇帝,也可以说雍正的即位还沾了孩子的光。因此,雍正篡位的谣言,应该是他的政敌刻意制造的,并没有历史依据。



大苏阅天下


雍正,生于康熙十七年十月三十日(1678年12月30日),是康熙帝的第四个儿子,母亲德嫔,就是后来的仁寿皇太后。雍正名叫胤禛,他的同母弟、康熙第十四子允禵,一度名叫允祯,这两个字字形、字音相近,人们容易弄混,读者宜加区别。雍正二十一岁时,即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被封为贝勒,三十二岁晋爵雍亲王。

雍正青少年时期受过良好而又严格的教育,熟读经书和史书,写得一手好字,又爱同僧侣讨论佛学。除了汉文,对当时的国文(满文)也是通晓的。自然科学知识略通一二,武艺科目也学习过。他还随从康熙办理过一些政事,康熙第二次亲征噶尔丹,雍正从军,掌管正红旗大营。康熙秋狝热河,西巡五台山,南巡江浙,雍正都跟从过。他奉命到盛京(今沈阳)、遵化拜谒祖陵,去曲阜祭孔,代行南郊祭天。参与查察京城仓储,磨勘会试原卷。各地考察及处理政事,使雍正能在实践中学习,锻炼了他的从政能力。康熙晚年把皇太子废了立,立了废,最后没有太子,他的儿子们乘机谋取储位,其子皇八子贝勒允禩公开活动,得到朝臣的拥护,他的兄弟皇九子允禟、皇十子允及允禵都支持他。雍正也积极参加皇位争夺,他采取外弛内张的策略,表面不动声色,暗中加紧活动。他组成一个小集团,成员中有步军统领、理藩院尚书隆科多,川陕总督年羹尧。他奉命处理一些政事,以严厉的态度进行办理。他的手下人福建道员戴铎,说他的主子德才兼备,恩威并施,是大有作为的人。这表明雍正政治上主张整顿积习,刷新朝政。而允禩以仁义为纲领,所以获得人心。由此可见,康熙末年皇子争夺储位斗争中,各个集团有自己的政纲,以此而论,也是一场政治斗争。

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康熙病故,隆科多传出遗言,说大行皇帝讲:

皇四子胤禛,为人作风行事很像我,命他继承皇位。胤禛就在隆科多的支持下登基称帝,改年号为雍正,成为雍正帝,这时他已四十五岁了。官书是这样记载他的继位的,但是人们怀疑实际情况与此不同。有一种说法,康熙要传位给允禵,遗诏是“传位十四子”,雍正把“十”字改为“于”字,篡了位。还有说康熙临终征召允禵回京继位,因为当时他出任抚远大将军,领兵在甘肃,准备征准噶尔人,而隆科多不发诏书,致使十四子不能及时回京登基。这些说法是民间传闻,与当时的宫廷警卫、公文制度及诏书制度都不相合。如御前大臣不可能只有隆科多一个人,发诏书是内阁职责,与隆科多无关,皇子一定要称“皇某子”,若真有传位十四子的遗诏,应书写为“传位皇十四子”,若把“十”改为“于”,就读不通了,雍正不可能以此继位。所以这类说法并不准确。雍正是合法继承抑或是篡位,都没有足够的资料来说明,这个问题可以存疑。不过笔者比较相信他是按康熙的意志继位的。

储位斗争进行了十几年,雍正登基把它结束,但允禩党人反对新君,希冀皇位,雍正就要把这场斗争彻底进行到底。他利用皇帝的优越地位,对允禩集团实行分化瓦解的政策。雍正继位,封允禩为廉亲王,与他关系最好的弟弟允祥为怡亲王,用允禩、允祥、隆科多和大学士马齐为总理事务五大臣,马齐原来是拥护允禩的,雍正这一手,明示优待政敌及其支持者,但不给允禩实权。在这四人中,允祥管户部,隆科多管吏部,掌握要害部门,允禩掌管工部,后改管理藩院,实权小。

雍正对允禩集团的骨干,严惩不贷,允禟发遣至青海,允禵囚禁于遵化东陵,允圈禁在京中,就这样把这个集团给拆散了。三年后将允禩、允禟害死,允禵因系同母弟,不便致死,改囚京城。于是彻底打垮了政敌,他的统治也随之而巩固。

皇十四子允禵像



小志剪辑视频


雍正的皇位是康熙传给他的

民间多有传闻包括部分影视剧都有这样的桥段:话说康熙遗照是原文大位传十四阿哥,雍正指使人将十加一笔改为于,开了一招偷天换日。把本属于十四阿哥的皇位变成了他(雍正排行老四)。

实际上来说这个故事是非常荒谬并不符合逻辑的,史实是确实传位给了雍正。但是让我们就要从康熙的圣旨来说原因有二。

其一 清代圣旨用汉文和满文合璧书写,汉文从左至右满文从右至左,然后在中间书写日期。就算改得了汉文也改不了满文。

其二 清代并不汉子"于"写出来是"於"。

其三 最后其实诏书一般写的是"皇xx子"。

以上无论哪一条改掉都不太现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