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场老手求职季里遭遇滑铁卢,怎么办?三段故事教你三种解法


职场老手求职季里遭遇滑铁卢,怎么办?三段故事教你三种解法

每年的三四月,都是求职招聘的黄金期,很多人会趁着这时候,换一份更合适的工作。而今年,却略显特殊,想辞的不敢辞,变得谨小慎微起来。闺蜜米娅却不一样,疫情期间,反而提了离职。其实闺蜜在公司做得不错,作为文案,颇受老板器重,说到辞职的理由,也没多大的事,就是腻了,不习惯听老板天天说,疫情期间,有的是人才。我和其他人一样,都劝闺蜜,这个档口不好找工作,2020的目标首先是要活下去。

可闺蜜不听,她认为危机就是转机,也许正是换工作的好时候。于是马不停蹄地提交辞职申请,正式进入交接程序,也开始了她的求职路。5年没有过市场求职经历的闺蜜,说不适应是假的,尽管已经是职场老人了,依旧不避免地走入了不少求职误区。

今天,我们不妨从闺蜜的三个求职故事里,找出那些误区,找出解决对策,希望前车之鉴,能给广大在这个时期求职的伙伴,一个参考。

职场老手求职季里遭遇滑铁卢,怎么办?三段故事教你三种解法

求职故事一:异业同岗

所谓异业同岗,即应聘与原公司类似的岗位,但却与原公司完全相反的行业。闺蜜接到的第一个面试电话,是一家进行墙纸生产的公司,招的是产品文案。而闺蜜所在的原公司,是一家本地的广告公司,主要是为客户撰写一些品牌曝光方案,鲜少以销售转化为目的。

一个是实业,一个是服务行业,差距有些大。一开始闺蜜也是自信满满,认为自己的文案水平,既然能镇住过万那么多客户,一个单一的墙纸行业,还能有什么难度吗?可惜事与愿违,闺蜜之前其实未涉及过任何有这个行业的信息,所以当面试官问起相关信息的时候,闺蜜差不多一无所知。如果这只能算是闺蜜的一个小失误的话,那么接下来,闺蜜犯了一个大错,在面试官需要闺蜜提供往期作品时,闺蜜直接提交了自己的一篇散文,来证明自己的文字水平。结果可想而知,闺蜜被刷下来了,出乎意料,又意料之中。

1.闺蜜陷入了哪些求职误区?

误区一:轻行业重岗位

闺蜜过于看重自身岗位过去时价值,而忽略了行业不同导致的差异。什么是过去时价值,即闺蜜在原公司岗位上,基于平台、同事写作,所创造出来的整体产品价值。这个产品可能得到了客户的广泛认可,可能获得了很好的品牌曝光……在这样的光环下,闺蜜将自己在其中扮演的岗位进行价值扩大化。闺蜜米娅接到电话,知道要面试,认为自身的岗位价值可以匹配任何行业,进而忽视了行业洞察。墙纸行业的文案有什么特点?墙纸的主要卖点是什么?丝毫没有进行了解。

如果把岗位比喻成一个螺丝钉,行业就是各个机器,原机器的螺丝钉自然是好的,但换了一台机器,螺丝钉是否能够契合,就要看机器的型号是否类似了。而很多人,过度地重视螺丝钉的质量,而忽视了机器本身的型号,导致不匹配。

这就是轻行业重岗位的误区!

误区二:提供作品不匹配

面试官要求闺蜜提供作品,闺蜜应该提交的作品应该是促进产品转化的案例,而不是单纯的文字稿,把文字变成卖点,才是一个文案该做的事情。

职场老手求职季里遭遇滑铁卢,怎么办?三段故事教你三种解法

2.如何避免异业同岗的面试误区?

针对以上两点,我们可以采取什么办法来避免呢?

用软性思维,从不同处找相似

软性思维的概念,据说是由美国加州门罗公园的“创造性思考”公司的创办人兼总经理罗杰·冯·伊区提出的。而国内相关专家认为,软性思维(批判性思维)指的是技能和思想态度,没有学科边界,任何涉及智力或想像的论题都可从批判性思维的视角来审查。

在不同的行业,找寻相同岗位的核心特征,是避免误区的主要手段。我们一般可以分为三步:

  • 分析,是在头脑中把事物或对象由整体分解成各个部分或属性。墙纸行业的特征,招聘岗位的职责,文案本质的剖析,结合自身岗位的经历,哪部分可以重合?我们可以画一个个的圈,各个圈交叉的地方,就是相似处,是面试的核心推销点。
  • 评估,对方案进行评估和论证,以决定是否采纳。将通过分析总结出来的核心推销点进行评估,可以参考网络上现有的案例,进行对比;比如闺蜜可以通过观察一篇讲述墙纸的推销文,来换位思考,若是自己,会怎么写?
  • 自我校准, 通过分析评估,进行自我修正,看自己的文案水平,是否符合这个行业,若是不符合,补救措施是什么?

通过软性思维,找到招聘岗位和本身能力的契合点,这个点,是面试的时候着重需要推出的。

职场老手求职季里遭遇滑铁卢,怎么办?三段故事教你三种解法


求职故事二:逆向身份

什么是逆向身份,即从乙方到甲方或者从甲方到乙方,就是一个身边的逆转。闺蜜接到的第二个面试电话,就是一个甲方。在面试过程中,面试官问了闺蜜两个问题:

  • 你倾向于做甲方还是乙方?(显然,面试官想知道闺蜜对甲方工作的认可度)
  • 你认为甲方和乙方最大的区别是什么?(面试官想知道闺蜜是否能够融入甲方的工作)

前一个回答,是选择题,闺蜜很容易就给出了答案,既然面试了甲方,自然倾向于做甲方,好去虐别人。第二个问题是开放题,闺蜜有些犯难,其实她没有考虑过这两个工作属性有什么区别,她只好回到说,甲方专业度不高,但乙方专业度更高,显然她给出了并不令人满意的答案。

面试官告诉闺蜜,甲乙方最大的区别,在于甲方其实更专业,因为只针对某一行业进行钻研,而乙方接触的行业更宽泛,要了解各行业,能力发散度更高。

1.在这次的面试中,闺蜜有哪些误区呢?

误区一:过于想当然

从闺蜜的回答里,我们可以看到,她过于想当然,回答过于生活化和随性化,缺乏了研究度。那么,这点放在应届生上也许没有什么,但放在职场5年的老手上,就会让面试官产生不好的印象了。毕竟,要想从乙方转到甲方,却对各自的特点和区别不清楚,就缺乏了诚意。

误区二:自身的定位有模糊

我问过闺蜜,是真的想要转做甲方吗?闺蜜回答,其实也不是,只不过刚好投了一家甲方,但至于做甲方还是乙方,她其实没有过多的考虑过,只是想找一份工作薪资差不多的工作而已。可见,闺蜜对自身的定位有些模糊,她缺乏了一个方向性,这个不是一个职场老手该犯的错误,或许,是长时间不接触求职市场,让闺蜜丧失了敏感度。

职场老手求职季里遭遇滑铁卢,怎么办?三段故事教你三种解法

2.如何避免以上误区?

首先要准备充足

  • 搜索企业信息:面试企业是甲方还是乙方,和过去的职业身份有什么区别,这些其实网络上都能搜索到;
  • 搜索行业关键词:关于该企业的相关战略发展,以及公司发展历程等,看公司更重视什么;
  • 准备观点:对于身份的转变,自己的观点是什么,或者说回答一个为什么;
  • 罗列价值:身份的逆转,可以带来哪些耳目一新的价值。

其次,定位清晰

要对自己有清晰的定位,我们可以用6W法,来进行简略的定位。6W是地点(where)、时间(when)、人物(who)、事情(what)、原因(why)和发展经过(how)。

  • Where 地点:想要什么样的职业身份,甲方或者是乙方,打工或者是合伙,亦或是创业?
  • When 时间:职业规划分为哪几段?当前的时间段里,该做什么?
  • What 事情:现阶段的主要目标是什么,跳槽想要改变的主要是什么?
  • Who人物:面对不同的人,可以说些什么?人事、企业老总,如何快速获取不同人的认可?
  • Why原因:企业录取你的原因有哪些?罗列出自己的各种价值。
  • How 发展经过:把握面试流程,让双方的对话,如何自然的发生,如何表达清楚自己想要表达的。

准备充分,定位清晰,就能够在面试中,取得主动地位。

职场老手求职季里遭遇滑铁卢,怎么办?三段故事教你三种解法

求职故事三:熟人圈

大部分人找工作,会找同业同岗的企业,这样一来,竞争优势是最明显的,但也有一个缺陷,就是可能整个圈子,都是熟人圈。闺蜜接到的第三家面试邀请,是同行业的老总亲自发出的,一开始的时候,闺蜜并不知道该老总与原公司老板的纠葛,直到面试那天,闺蜜才知道两人曾经是兄弟的关系,虽然对方很认可闺蜜的能力,但闺蜜还是婉拒了,她认为,这样是一件极度尴尬的事情。

在谈及薪资待遇的时候,该老总给出的条件其实没有闺蜜原先公司的好,这让闺蜜觉得,若是被原公司老板知道,岂不是会洋洋得意,兜兜转转,反而找了一家待遇更低的?想到这个,闺蜜觉得完全没有考虑的必要了。

1.熟人圈面试误区

那么针对第三次面试,闺蜜有哪些误区呢?

误区一:心态调整不足

时候我才知道,闺蜜对该公司其实是很满意的,但因为两个老板之间的某种熟人联系,就放弃了这个选项。她不明白的是,只要还在这个圈子里,陷入熟人圈是早晚的事情。

误区二:横向比较高于纵向比较

薪资待遇的比较属于横向比较,闺蜜只看到了现阶段的条件不如原公司,但忽略了现公司可能带来的职业发展机会,忽视了纵向比较的重要性。

职场老手求职季里遭遇滑铁卢,怎么办?三段故事教你三种解法

2.如何避免熟人圈求职误区?

准备进入熟人圈,首先心态要好,把之当做人脉的扩展,祸福相依,这也是行业内自我推销的过程,推销自己就是向世人显示自己的才能和真诚的品格,证明自己具有从事某种工作的能力,你就能够得到自己的工作,实现生命的价值和意义。


其次,应该以纵向比较为主,横向比较为辅。

横向比较,是指对同类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事物进行的比较。如国家与国家、地区与地区的横向比较。纵向比较,是指对一个事物的历史、现状,乃至未来进行的比较,比较同一事物在不同时期的形态,从而认识事物的发展变化过程,揭示事物的发展规律。换句话说,纵比,就是“这时候”与“那时侯”比。

  • 横向比较:薪资待遇、节假日休息制度等;
  • 纵向比较:职业发展前景、公司培育计划等。

重视纵向要多于横向,在选择上,才会更有余地。

职场老手求职季里遭遇滑铁卢,怎么办?三段故事教你三种解法

总结

闺蜜虽然是职场老手,但依然走路求职误区,虽然三段故事有不同的解决办法,但核心就是一个,那就是准备,无论多厉害的人,缺乏准备,就得不到机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