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聖陶與老舍遊赤峰記

內蒙古的十二盟市中,赤峰的地理位置使其成為了一個特別的存在。既是草原名城又是京畿重地,便因此兼具了塞北的奔放壯美與燕趙文化的豪邁蒼涼。在赤峰市東北隅,有一座呈赭紅色的山,距城區約五公里,海拔746米,平時山體呈赭紅色,雨後山石火紅耀眼如“火焰山”一般,赤峰便因此而得名。


葉聖陶與老舍遊赤峰記

1958年建成的昭盟賓館


別以為赤峰僅僅擁有華麗的外表,就沒有了內在的文化底蘊,其實不然,早在1961年,便有許多近現代文化名人來赤峰做客,並賦詩多首。


讓時間回到1961年8月25日,那時由教育部副部長葉聖陶、中國作家協會副主席老舍率領的中央文化考察團抵達赤峰,昭烏達盟委第一書記雷代夫、盟長烏力更等領導到火車站相迎。


葉聖陶與老舍遊赤峰記

代表團在昭烏達盟賓館前合影。


晚上八點,盟委舉行專場文藝演出,歡迎考察團的到來。這次演出,留給葉聖陶和老舍印象最深的便是赤峰當時著名京劇女演員孟幼冬,她在京劇《坐宮》裡反串楊四郎,形神俱佳,用老舍的話說:“其唱蒼老有韻味,頗為難得。”


26日-29日,考察團先後驅車到赤峰縣(現松山區)“五三”公社、位於翁牛特旗境內的紅山水庫和平莊西露天煤礦參觀。


在“五三”農中,老舍以他特有的平白語言方式作詩:


參觀農業中學


丘原昔歲苦黃沙,躍進春風開百花。

坡上林園坡下菜,課餘學子摘甜瓜。

菜圃桃園亦課堂,田間辛苦樂親嘗。

今朝爭做全能子,裕國圖強來日長。

闢土開荒意氣雄,十年種樹孕春風。

果然天下無難事,花果山前蘋果紅。

學農學圃好青年,勞動鑽研文武全。

菜美瓜香欣自給,江南即在赤峰前。


這首詩通俗易懂,鏗鏘上口,深受廣大師生喜愛。至今尚貼在松山區職教中心(原“五三”農中)會議室牆上,激勵著一代又一代農中人不斷奮進。


葉聖陶與老舍遊赤峰記

老舍與葉聖陶訪問內蒙古


當參觀完“五三”農中後,便前往紅山水庫。在參觀紅山水庫時,葉聖陶觸景生情,吟四絕詩句,詠紅山水庫。

其一雲:

大堤橫截老哈河,

扼要宏圖洵可歌。

自此遼河災患絕,

更新沾潤灌區多。


其二雲:

登堤滿眼好秋光,

如鏡晴湖波不揚。

一旦洪流衝洩下,

庫容二十億公方。


其三雲:

經營各族齊輸力,

才閱三年偉績成。

多少勞模先進者,

治河能手盡新生。


其四雲:

三門峽畔三門市,

紅山庫邊紅山區。

一樣工興成市鎮,

安知先日是荒墟。


參觀紅山水庫時還發生了一個小插曲,據葉老回憶:這四首詩,《昭烏達報》原本計劃在考察團考察期間見報,但報社總編在我們臨走前一天突然告知,紅山水庫的建設上級要求嚴格保密,涉及水庫的文字一律不得公開見報。所以此詩作若干年後才得以公開發表。


葉聖陶與老舍遊赤峰記

紅山水庫


30日時,考察團參觀了毛織廠和製藥廠。葉老對這個以製作地毯為主的毛織廠看得很仔細。這個企業產品以前主要出口英國,1960年後向蘇聯大幅度輸出,當時有職工530人之多,出口量達1萬多平方公尺。地毯的設計和製作藝術性很強,也觸動了葉老的創作神經。回京後,他以《菩薩蠻》詞牌填了一首詞:


赤峰毛織廠觀織地毯


雲垂經線明珠色,彩毛巧系輕輕割。

出手似無心,功夫個個深。

加修操巨剪,修得圖紋顯。

望若水波平,細觀鏤刻精。


31日一早便去參觀了昭烏達盟文物館,鑑賞了紅山、遼等古文化文物。然後去紅山腳下魚池(現紅山公園)“露軒”憩坐品茗。


葉聖陶與老舍遊赤峰記

林風眠在紅山作畫,後排扶椅者為女歌唱家餘淑巖,右為市文化館工作人員傅智勇。


陪同的羅進副盟長囑大師們留字畫以記之,於是便有了現代著名畫家林風眠的繪紅山之景和著名書畫家謝稚柳的寫生盆栽吊鐘之佳話。


老舍赤峰行的千古絕唱"塞上紅山映碧池"(原作時沒有題目,只有後記。後人為了索引方便,加題目為《遊赤峰紅山公園》) 也是此時誕生的。


塞上紅山映碧池,茅亭望斷柳絲絲,

臨風莫問秋消息,雁不思歸花落遲。


葉聖陶與老舍遊赤峰記

著名作家老舍視察赤峰時題寫的詩作。


詩的後記是這樣的:

一九六一年初秋,親遊紅山新闢魚池。

峰紅水碧,遠望綠樹千行,

風光不讓江南,雁當樂此不思歸矣!

老舍於赤峰。


這首詩的形成還有一段花絮。據現場市文化館館員傅智勇介紹:老舍這首詩第四句原來寫的是“雁不南飛花冷時”,回到賓館後重新眷寫,公開發表,才改成我們現在看到的“雁不思歸花落遲”。


葉聖陶與老舍遊赤峰記

紅山公園


無獨有偶,葉老亦賦詩一首,但他很謙虛,詩前語是這樣寫的:……老舍率成七絕一首,餘無可寫,即為記事詩一首,湊以梁思成吃茶。


林老揮毫寫山貌,謝公妙繪吊鐘花。

舍予詩就不思索,梁老憑闌閒吃茶。


紅山抒懷後回到賓館,召開了文藝工作座談會。座談結束後,中央文化考察團與參加座談的地方文化界人士合影留念。


9月1日,中央文化考察團滿載著赤峰各族人民深情厚誼,乘火車返回京都。


這麼多國寶級文化大師,在這個當時還屬於塞外小城的赤峰,訪問了整整一週。赤峰的大好河山和欣欣向榮的風貌,給他們留下了深刻印象,也激發了他們的創作靈感,吟詩、作畫、潑墨揮毫……給赤峰留下了一筆藝術價值難以估算的寶貴文化財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