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子兵法》:上兵伐謀,陰謀與間諜

有國家,國家之間就會存在國家利益之爭,進而出現各種形式的鬥爭,直至戰爭。有企業,就會有市場競爭,企業之間的“自由競爭”也是千奇百怪千變萬化的。因此,無論治國治軍還是經商辦企業,好好學習《孫子兵法》是前提。

作為公認的“兵書”,《孫子兵法》卻並不主張打打殺殺,而是始終把用兵作為最後的迫不得已的手段,因為,戰爭是極端的勞民傷財:

“凡興師十萬,出征千里,百姓之費,公家之奉,日費千金,內外騷動,怠於道路,不得操事者,七十萬家。”


大軍一出動,社會便不得安寧,政府和百姓每天要消耗無以計數的財富,無數人家因主要勞動力出征而生產停頓。

但是,在天下戰國的時代,戰爭的風險無時無刻不籠罩在天空,如何應對這樣的局面呢?《孫子兵法》強調,必須加強“廟算”,即站在國際之上,通過國家之間的系統研究和戰略策劃,做出詳細的解決方案;否則,必然失敗。

戰爭,打的是國家的綜合實力,軍隊的綜合實力。綜合實力主要由五個方面構成,《孫子兵法·始計篇》:

“故經之以五事,校之以計,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將,五曰法。”


道,即官心與民心是否一致,是否都有必勝的信念和勇氣;

天,即時機是否適宜,如天氣是否有利於我;

地,即戰場於敵於己有何利弊;

將,即將領是否有必備的德才和威信;

法,即軍紀是否嚴明。

在完成敵我綜合實力分析對比之後,再製定戰爭目標和計劃,即“謀攻”:

“孫子曰:凡用兵之法,全國為上,破國次之……是故百戰百勝,非善之善者也;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故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之法,為不得已……故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戰也;拔人之城,而非攻也;毀人之國,而非久也。”


目標分為三個等級,分別有相應的作戰計劃。

最佳目標:通過伐謀、伐交,不戰而屈人之兵,令其舉國投降;

中等目標:通過伐交、伐兵,戰而勝之,讓敵國投降;

最低目標:通過伐兵、攻城,奪取敵國首都,消滅敵國。

何謂“伐謀”?用當今的話來說,就是使用陰謀。

凡是參加過高考,尤其是高考成績不錯的人,都背誦、默寫過《孫子兵法·謀攻》,一定知道,自古以來,國家之間、軍隊之間無時無刻不存在陰謀。

如何伐謀呢?主要是“用間”。

首先,間諜活動,由最高層直接掌握指揮,《孫子兵法·用間篇》:

“昔殷之興也,伊摯在夏。周之興也,呂牙在殷。故明君賢將,能以上智為間者,必成大功,此兵之要,三軍之所恃而動也。”


宰相伊摯親自指揮間諜組織,商滅了夏;宰相姜子牙親自指揮間諜組織,周滅了商。一切軍事活動,都高度依賴間諜活動,所以,古來明君賢將都把最優秀的人才安排在間諜崗位上。

其次,間諜必須用信任的人;要給予間諜最優厚的待遇;在間諜活動上,要捨得大把的投入《孫子兵法·用間篇》:

“故三軍之事,親莫親於間,賞莫厚於間。”


第三,間諜分為五大類,即有五種專業分工。《孫子兵法·用間篇》:

“故用間有五:有鄉間、有內間、有反間、有死間、有生間。五間俱起,莫知其道,是謂神紀,人君之寶也。鄉間者,因其鄉人而用之。內間者,因其官人而用之。反間者,因其敵間而用之。死間者,為誑事於外,令吾間知之,而傳於敵。生間者,反報也。”


同時實施五種間諜手段:

第一,鄉間:在敵國的民間廣佈間諜,收買當地百姓做間諜;

第二,內間:在敵國的官府廣佈間諜,收買對方官員做間諜;

第三,反間:利用好敵國安插在我國的間諜,為我所用;

第四,死間:製造虛假信息,讓我方間諜在敵國廣泛傳播

第五,生間:安排間諜及時回來報告敵國的信息。

五種間諜手段一起上,效果便是:

1.敵國的官方、民間,充滿了帶路黨;

2.敵國沒有任何秘密;

3.敵國的官方、民間,同時傳播著一個又一個相同的謠言;

4.敵國官方得到全是我方編造的虛假信息,完全按照我方的部署行事。

中國歷史上,間諜直接左右政局、戰局,乃至一國命運的例子,不勝枚舉。

清軍入關前,之所以能擊敗具有顯著優勢的明軍,輕鬆奪取一座座城市,主要是依靠“內間”----帶路黨的力量。《清史稿·李永芳傳》:

“李永芳,遼東鐵嶺人。在明官撫順所遊擊。(清)太祖……師至撫順所…..永芳冠帶乘馬出降……太祖伐明取邊城,自撫順始;明邊將降太祖,亦自永芳始。”


這一個更典型。《明史·熊廷弼傳》:

“……化貞信中軍孫得功計,盡發廣寧兵,畀得功及祖大壽往會秉忠進戰。廷弼亦馳檄渠撤營赴援。二十二日,遇大清兵平陽橋。鋒始交,得功及參將鮑承先等先奔,鎮武、閭陽兵遂大潰……化貞素任得功為腹心,而得功潛降於大清,欲生縛化貞以為功,訛言敵已薄城。城中大亂奔走,參政高邦佐禁之不能止。化貞方闔署理軍書,不知也。參將江朝棟排闥入……化貞莫知所為。朝棟掖之出上馬,二僕人徒步從,遂棄廣寧,踉蹌走,與廷弼遇大淩河。”


天啟二年(1622),清兵渡遼河攻西平。廣寧巡撫王化貞按照親信中軍孫得功意見,派出廣寧的全部兵馬,由孫得功、祖大壽為前鋒,與另兩路人馬一起前往增援。大軍在平陽橋與清軍遭遇。兩軍剛一交鋒,孫得功就率軍逃跑,全軍大潰。孫得功打算活捉王化貞獻給清軍,他率軍一回到廣寧,便與間諜們一起,滿城大呼小叫,造謠說清軍已攻抵城下,城中大亂。參將江朝棟急忙夾起王化貞騎馬逃出城外。二天後,清軍才不慌不忙地開抵到廣寧城,孫得功率領大大小小的“內間”帶路黨,在城外夾道跪迎。《清史稿·孫得功傳》:

“孫得功,在明為廣寧巡撫王化貞中軍遊擊,化貞倚得功為心膂。……化貞走入關,得功與進、紹貞、國志等,率士民出城東三里望昌岡,具乘輿,設鼓樂,執旗張蓋,迎(清)太祖入駐巡撫署,士民皆夾道俯伏呼萬歲。”


清軍在廣寧城內安插了許多間諜,而且高級將領、廣寧巡撫王化貞最信任的孫得功,也是清軍間諜。王化貞的一舉一動,清軍瞭如指掌,而且,王化貞的許多決定,來自於孫得功的主意。王化貞基本是聾子瞎子,他派往前線的間諜,幾乎沒有獲得過任何真實的信息,所以,多次作出損兵折將的錯誤指揮。

不僅如此,明朝在遼東前線的優秀將領,基本因為種種謠言、內鬥,而被明朝廷的冤殺。

明朝正是被各路帶路黨們摧毀的

陰謀的作用之大,在中國民間早已是常識。僅僅在《三國演義》的赤壁之戰中,便有蔣幹盜書、龐統獻計、周瑜打黃蓋的連環故事。正是這些家喻戶曉的間諜故事,才有了三國鼎立的局面。

在具體實施陰謀之時,因具體目的、場合、對象不同,陰謀有大小之分。

以對手不戰而降為目的,是大陰謀。

以誤導對手令其戰略失誤的,是中陰謀。

以欺騙手段實施斬首行動的,是小陰謀。

大陰謀必然是五種間諜手段一起上的大工程、系統工程。大陰謀一般是戰略性的耗時較長的行動,人們往往不易察覺。《史記·田敬仲完世家》:

“始,君王后賢,事秦謹,與諸侯信,齊亦東邊海上,秦日夜攻三晉、燕、楚,五國各自救於秦,以故王建立四十餘年不受兵。君王后死,後勝相齊,多受秦間金,多使賓客入秦,秦又多予金,客皆為反間,勸王去從朝秦,不修攻戰之備,不助五國攻秦,秦以故得滅五國。”


戰國時期,秦國持之以恆地實施遠交近攻之策。在長達數十年的時間裡,秦國花費重金,通過靈活多樣的形式,廣泛收買齊國的官員和意見領袖。齊國朝廷幾乎完全被這些人所主導,秦齊兩國建立了牢不可破的“友好關係”。秦國攻打其他各國時,齊國總是作壁上觀。同時,齊國自己也不修守備。在秦國消滅其他國家之後,

秦軍一到,帶路黨立即勸齊王不戰而降,《史記·田敬仲完世家》:

“四十四年,秦兵擊齊。齊王聽相後勝計,不戰,以兵降秦。”


一部戰國史,便是典型的“上兵伐謀”史、陰謀史。

中陰謀的故事也很多。“明修棧道,暗度陳倉”便是經典案例之一,這是眾所周的,就不再贅述了。

小陰謀的故事,那就舉不勝舉了,比如中學語文課文《鴻門宴》和“項莊舞劍,意在沛公”。

其實,近幾十年來,這個世界上,大、中、小陰謀的故事,總在重演。

下面這部書專門講不戰而屈人之兵

某些人津津樂道的諾曼底登陸,便是暗度陳倉

前不久發生的這事,便是

鴻門宴了。

上兵伐謀、暗度陳倉、鴻門宴,中學語文老師一定講過的。這些內容沒學好,肯定考不上大學。

以優異的語文成績考上大學,等唸完大學,便徹底忘記了基礎教育時期的知識,不僅不能將所學的知識運用到實際工作和生活之中,反而做出與中小學知識完全相反的言行,那真是很糟糕的事情:智商降低了。

陰謀,古今中外,國際政治、經濟、文化、軍事鬥爭中,無時無刻不存在。世界各國政府中的許多的機構,就是專門搞陰謀、反陰謀的。如果不玩陰謀,要間諜機構幹啥?

專家們常常說:商場如戰場。

企業競爭中,相互之間沒有陰謀?

國際經濟活動中,沒有陰謀?

華為公司為什麼偉大?因為華為公司成功應對了經濟領域的陰謀。

不相信“陰謀論”的人,便不能以國際的眼光看國內,不能以市場的眼光看企業內部,如此人等,最好別從事經濟工作。

以此類推。

遺憾的是,一些社科領域的專家教授,竟然譏諷嘲笑攻擊“陰謀論”。以這樣的思維做學問、教學生,就是在誤國誤民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