練內家拳可讀

練內家拳可讀

為什麼呢?因為說到其表現,如果認為它是“有”的話,可在人練功的過程中,它“既沒有身體上的固定方位,也沒有具體的形象”可言。假如說它是“無”,但它又卻“能不斷的使人體產生出種種不可思議之妙”。

從另一個方面講,因為人與萬物都同為“道”的載體,或者說是“道”的表現。前面已經說過,當“先天一落入後天”那麼必然會產生出“正反”兩個方面。所以人做為“道”的載體,在練功過程中從身心兩個方面所表現出來的也必然如此。要麼就是“有”,要麼則是“無”,其兩者同為道的“表象”。而“道”本身是“無形無相”的。因此大家要想合於“道”,就既不要被有的現象所矇蔽,也不要因為“無”的現象而迷惑。既不要因為有好的感覺而得意,也不要因為有太多壞的感覺而苦惱。因為這些全部都是“道”的表面現象。因此,在你前進的路途中所有的“感覺”都是“過程”,而非“究竟”。要做的“只有正確的把握尺度,而萬萬不可設立具體的標準”。這就是“規矩也就是道的

法則”。在此提示一下,我們通篇所談的,皆是教授大家從身心兩個方面怎麼才能合於“道”。而至於能不能成為道,那是另一個問題。所以我在第三部分一開始就說:佛道儒三家與中國傳統武術的“內勁”所修所練的都屬同一資源,而沒說是“同一究竟”。

練內家拳可讀

下面,我們將繼續以王薌齋先生的拳學理論為主線,對內家拳進行具體分析。王玉芳女士在紀念先父王薌齋的文章中寫到,意拳蘊含著深厚的天人合一的哲學思想。其內容博大精深。沒有較高的學識與修養就無法理解其中之妙。更無法使功夫臻為上乘。

那麼,如何才能將自我融入於宇宙之中,通過不斷的自我放大,從而達到渾圓擴大空洞無我也就是天人合一的至高境界呢?唯一的途徑就是習練者必須對宇宙和人生的根本原則與原理進行深入細緻的研究。也就是王薌齋先生說的以宇宙之原則原理以為本。那麼什麼是宇宙與人生的原則原理呢?

它就是我們所說的先天一氣。先天一氣是宇宙與人生的原動力。前面已經說過,天道既是人道,天人是一理。王薌齋先生提出的宇宙與人生的原則原理,並不是人類社會的原則原理。也不是自然界的原則原理。而是天與人兩者所共有的原則原理。換句話說,就是產生天人合一的道理是什麼。很顯然,道理就是天地人同為道的產物,都是由先天一氣而產生。所以,道的法則也就是天地人共有的法則。也正是我們所要探求與遵循的原則原理。

練內家拳可讀

那麼,怎麼才能不斷的自我放大,也就是將自己融入於自然之中,從而達到渾圓擴大空洞無我的境界呢?

古人對先天一氣早就做過這樣的描述。無窮如天地,充實如太倉。放之則彌六合,退之則藏於密。其大無外,其小無內。充塞於天地之間。

練拳就是要將人體內部的先天一氣與大自然中的先天一氣通過鍛鍊而產生聯繫。其中之關鍵就在於後天意識的轉變。轉變的越徹底,就越能更好的利用自然。到了這個階段,習拳者才剛剛開始超越自我。而只有做到超越自我,你才能夠做到以小勝大,以弱勝強。所以,中國傳統內家拳能不能練好,完全不在於體質的好壞和身材的大小。孫祿堂先生曾雲:苟有氣即能練,天姿不昧既能成。因而,練武首要修德。古語說,厚德載物。試想一個總是把個人利益放在第一位的人怎麼能夠做到無我呢。難怪佛家把行願擱在第一位。練武也是一樣,後天意識改變不了,先天功能在身體上就不能得以發揮。先天不能在身體上發揮作用,即使你練的是內家拳但實際上早已和內家拳背道而馳了。因為後天之軀是不能融於自然的,更不可能渾圓放大。

在單雙中與不著相一篇中,王薌齋先生說平日練習或是技擊當中須保持全身均整,使之毫不偏倚。凡有些微不平衡即為著相,力亦破體也。蓋雙重之病非專指兩足部位而言。頭,手,足,肩,肘,膝,胯,以及大小關節即一點細微之力都有單雙,鬆緊,虛實,輕重之別。今之拳家大都由片面之單重走向絕對之雙重,更由絕對之雙重而趨於僵死之途。

練內家拳可讀

上述這些情況是如何造成的呢?因為就人體的各部位而言,各有各的使命。雖然都有連帶關係,但只要是你的身體發生動作,無論大小,都不可能做到一動無不動。只要是你還沒有達到一動無不動的狀態,那麼身體只要稍一動作,那怕是一點細微之力都會有單雙,鬆緊,虛實,輕重之別。不是單重,就是雙重。形必破體,力必出尖。這是毫無疑問的。其原因就是沒能夠做到統一。這裡說的統一指的是肢體上的統一和精神上的統一。精神上的統一還包括與外界的聯繫。而只有達到神,形,意,氣,力的高度協調統一,才能避免單雙重與著相之弊。

大家注意,這裡說的統一可不是組合。因為神,形,意,氣,力本身就是組合在一起的。那麼如何才能做到統一呢?眾所周知,神,形,意,氣,力都是人體的組織或是組織特性。也就是說,是先天一氣在後天載體上的表現。既然如此,那麼想要統一就只能是讓先天功能在人體內部產生作用。使人體的各組織和組織特性從各司其職的狀態,通過運動調整而達到一以貫之的先天狀態。然後,再逐漸的與體外發生聯繫,使先天一氣由體內出露體外。由自身的統一逐步發展到內外的相互統一。從而產生出一動無有不動的高度協調統一狀態。

練內家拳可讀

王薌齋先生說,根據自己四十餘年體會操存之經驗,感覺各項力量都由渾圓擴大,空洞無我而產生。然渾圓擴大需由細微之稜角漸漸體會方能有得。這裡說的細微之稜角並非單指形體而言。我們每個人在日常的生活和工作當中,於言行舉止和思想方面都存有太多的稜角。有稜角才會與外界產生矛盾。比如,在練靜功當中。先是在身體方面產生大面積的疼痛感。而後由於功夫的深入疼痛感逐漸消失。但最困難的還是思想上的轉變。比如在你安靜的時候別人打擾了你。人們總是喜歡把過錯推到對方身上。

其實,錯誤不在別人,而是由於在你自己的內心當中還存有很強的自我觀念。所以,你總是覺得是別人影響了你。因此古人為什麼說要在鬧市中取靜。這裡說的鬧市並不是指喧鬧的集市。而是指在最惡劣的環境下。這個惡劣環境相對於每個人來說都是不同的。在這種情況下,看看你是否還能保持於事無心,於心無事的良好心理狀態。不信你可以在自己身上驗證。即使你練功練到雜念變得很細微的時候,那最難克服的一絲雜念,必然是你頭腦當中最為頑固的思想觀念。這就是細微之稜角。它比軀體上的毛病要可怕得多。它不根除,你將永遠也無法做到老子說的流存無礙而不住的無為境界。

王薌齋先生說,郭雲深老先生心極虛,而腹極實。所以練拳其實是修心。只要你能虛得下心,那麼不但任何稜角都可以迎刃而解,各項力量也能由此而生了。所以道家講無中生有,無為而無所不為就是這個道理。


對於各項力量來說,雖然名稱各異。比如:三角,螺旋,定中,惰性,槓桿,輪軸等等。

練內家拳可讀

但在實際當中,絕不可單一而論,更不可能單一而練。它們就像人體本身,從外觀上看,卻有上下,左右,前後之分。可一旦被先天功能統一之後,所謂各項力量實際上都是先天一氣的統一發揮。若單一而論,則又變成有形破體機械之拳道,而非精神意義之拳了。然而,拳論中有一切力量都是筋肉動盪與精神假象參互而為的說法。其中精神假借這幾個字又當如何解釋呢?所謂精神假想其實是先天功能在人體上的發揮,而使人感受到的無窮無盡的景象。因為任何感受都要通過大腦,所以稱它為精神。

而假想其實是根本就沒去想,可感受到的一切就如同是用大腦想像出來的一樣,因而把它稱為假想。如果把這些由先天而產生出的景象加以描述而落於文字的話,不論你如何描述總是有掛一漏萬之感。因為文字所能表達的意思是非常有限的。針對包羅萬象的道來說實屬強言。因此後人大多都落入了文字障礙中。把精神假想錯誤的理解成用後天思維去做幻想。而沒把王薌齋先生說的精神方面須切實以為之,且莫流於虛幻的金玉之言認真體會。

自我談了半天如何去掉後天意識。那麼無疑有人會問,既然練拳就是叫人從後天返回到先天。那麼,去掉後天頭腦中的思想意識應為第一要素,既然這樣,那麼王薌齋先生為什麼還要把它稱之為意拳呢?

王薌齋先生說,意為心之動。而欲達此意司命全身在有腦。從這句話大家可以知道,王薌齋先生在這句話中所提到的意,指的是大腦的後天作用。這樣一來,我們所說的不就和王薌齋先生的理論相互矛盾了嗎。

王薌齋先生還說,人身體的動用可分為兩種,合意之運動與不合意之運動。合意之運動為有益之運動,不合意之運動為無益之運動。合意之運動又分為有意運動和自動運動兩種。它們的共性都是身心一致,合於需要之運動。而它們的區別是有意運動是基於心意支配之運動。如果能做到不感覺受意之支配,其運動又無有不合意者,則成為自動運動。這也正是王薌齋先生說的本能。郭雲深老先生說的有形有意都是假,技到無心使見奇就是對本能運動的描述。

練內家拳可讀

那麼要想達到此境界,習練者必須先做到知意,也就是知道意是什麼。前面已經說過意是人體大腦的後天意識。然後由知意而做到得意。由得意做到存意,再臻於不知存意而意存。那麼由知意,得意,存意,最後到不知存意而意存的目的是什麼呢?

王薌齋先生在拳學新論意一篇中寫到,習拳者之通病在欲求速效。求速效乃是貪念。此念一生,身心定然吃力。故制止身心用力為第一要素。制止之法,唯有存意。存意檢身,稍覺吃力便要挽回,一動便覺,一覺便轉。久之則歸於自然,全身舒適如無力之人。其氣力方能暢達周身。應運外發,無往而不利。慾望必須根除,拳功方臻神化。

這段文字已經說的很明白了,無須我們再多做解釋。其中唯一需要提醒大家注意的是存意檢身,所要制止的是身心兩個方面用力。不要覺得光身體放鬆就行了。據我所知,凡是練內家拳練到一定程度就停滯不前的人,都是心在用力。也就是慾望太多,後天意識太強。所以往薌齋先生提倡用意。其目的是讓我們利用大腦能知能覺的功能,在平日練習中時刻檢查自己的身心,不要被後天意識所汙染。從後天觀念的束縛中解脫出來,從而恢復先天功能的本來面目。這在道家叫借假修真,佛家稱之為以幻制幻。

練內家拳可讀

談完了用意,下面,我們來看看在試力當中,往薌齋先生都說了些什麼。


王薌齋先生說試力時要渾身氣力均整,關節靈活,任其自然。全身不可稍有滯處。動一處即做全體想。上下,左右,前後不忘不失。動作要慢,切莫吃力。吃力則不自然。力必偏重一方,而失於滑於暴。全身原有之渾圓力則不能暢達於體外。

上述文字都是對試力時身體動作方面的要求。不難看出,其目的只有一個,那就是為了讓先天一氣順利的從體內出露體外。而先天一氣能否順利的出露體外,關鍵則在於後天形質的改變。也就是能否通過先天一氣在人體內部的運動,使人的形體從後天狀態變為先後天相互融合的同一狀態。如果融合得不好,那就說明在形體上還有某些部位沒有改造完畢。仍然處於後天狀態。那莫這些部位就必定會對人體運動造成影響。不是單重,就是雙重,形必破體,力必出尖待後天形體得到良好的改善之後,先天一氣會自然的從體內出露體外。就像水滿自溢。

王薌齋先生把人體比喻成空口袋或叫玉樹掛寶衣。太極拳則稱之為全體透空,全體無滯。佛家有云:空而靈,虛而妙。這些都是對後天形體得到良好改善的描述。當先天一氣從體內暢達體外之後。對於習拳者來說有一種站在水中的感覺。你後天形質改造得越好,那麼你與自然界溝通得也就越多。在這裡提醒大家注意,先天一氣是沒有方向的。當你能與外界溝通之後,所謂體感上的薄厚,粗細,完全是習拳者的後天形體改造得不完善造成的。

這裡說的不完善是相對而言的。意思是還沒有達到盡善盡美的程度。這個時候要想進步,只有在修心上下功夫。所以在練習試力的過程當中,一定要用意體檢自己的周身內外。有就是有,沒有就是沒有。千萬不可勉強,徐徐而為之。如此說來,站樁是讓習練者在靜態當中與先天相互融合。而試力是讓習練者在動態中檢查自己的形體是否還能處處與先天相互融合。這個基礎來自於站樁。如果在靜態當中都不能做得相對完美。那麼在動態中就可想而知了。也就是說,不論動靜,都要達到先後天的統一才行。王薌齋先生稱之為力歸一。

而形成爭力的目的,也正是為了達到力歸一。上個段落中說過,當先天一氣出露體外之後,習練者有一種站在水中的感覺。王薌齋先生把這種現象稱之為空氣游泳。大家都應該知道,一個站在水中的人,體重會相對變輕。其實體重並沒有變,而是由於水的浮力作用。在拳學中,當習練者自身的先天一起氣與自然界相互溝通了之後。也會產生體重變輕的感覺。而只有這樣,你才能逐漸減少單重與雙重之弊端。溝通得越好,你感覺自身的體重也就會越輕。大家都知道,地球對物體都是有吸引力的。

那是萬有引力的作用。而當你經過合理的鍛鍊使先天一氣遍滿周身,最終暢達於體外的時候。你會與地球還有周邊的物體產生相斥的作用。這是因為萬物雖然名稱與形狀各不相同,但卻同為先天一氣的產物。在它們身上同有先天一氣的存在。所以古人云:格物致和,大學曰:心在內,而理周乎於外。物在外,而理具於心。老子說: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說的都是這個道理。因此,有很多習練者在試力當中,只要身體稍一動作,便會有相應的阻力產生。

這正是習練者自身的先天一氣出露體外與自然界中的先天一氣由於運動產生摩擦出現的一種同性相斥的作用。而這種相斥作用只有在後天形體改造到全體無滯全體透空的程度才有可能在實際中產生效應。否則,只能是一種片面的表象而流於虛幻了。所以說,所謂爭力是習練者自身的先天一氣與自然界中的先天一氣在運動中相互作用而產生的一種相斥之力。這種相斥之力在習練者具備了發揮先天功能的條件下是自然產生的。不需要大腦的指揮。

如果把這種相斥之力作用在技擊當中,就會產生一觸即發的效果。所謂不期然而然,莫知至而至,本能觸覺之活力也。先天功能發揮得越徹底,那麼在技擊當中,習練者的肢體動作的幅度也就會越小。最後直到微動或不動的時候也能產生出相應的效果。這不正是王薌齋先生說的大動不如小動,小動不如不動的道理所在嗎!

當習練者具備了全體無滯,全體透空的基礎之後。根據在拳論中所說的在十字當中求生活的原則。習練者可在試力當中逐步練習使自己做到面面生力。而力都是從一箇中心點異向發出,想等相乘。因為只有這樣,發力才能沒有方向,形才不會破體,力才不會出尖。最後直到全體各部無微不有上下,左右,前後百般之二爭力。也就是無數個相等相乘之十字在身體內外形成一個立體的園。使對方毫無縫隙可乘。王薌齋先生把這種狀態稱之為渾圓,或叫做力歸一。

至此,習拳者在技擊當中可謂之得其環中而能以應無窮了。由此大家就不難明白,王薌齋先生為什麼在大成拳論自衛一篇中說:學者於打法一道,若非實地練習,亦不易得。故平時應加以研究。至於提打,鉤打,按打,掛打等等,終是下乘功夫,聰明智慧者,則無需習此。

太極,形意,八卦三拳皆是以後天有形之驅,通過合理的鍛鍊,補足先天之元氣,復歸乾健之體的學術。那麼,何為合理之鍛鍊呢?合理的理又是什麼到了道理呢?前面已經說過,天道既是人道,天人是一理。所謂氣無二氣,理無二理。我們練拳所要遵循的原理,就是萬物同為先天一氣所生,而我們所要練的就是將後天意識轉化成先天狀態。也就是一的狀態。

形意拳的拳法有五形拳,十二形拳。八卦拳有八八六十四掌。太極拳有陳式,楊式,孫式,吳式,武式等等。但無論你練的是那一門拳法,形式的繁簡併不重要。重要的是你一定要遵循後天返先天的道理。而這三種拳術的拳法也正是根據後天返先天的道理而編排的。

大家都知道,形意拳的十二形拳是根據十二種動物的特性演化而成的。這十二種動物都是天地所生,然而天地萬物都是先天一氣變化而來。所以說這十二種動物雖然名稱與外形各不相同,但卻同出一源。道理是相通的。古人說:誠於中,而形於外。誠是至誠之道,只有空洞無我才能達到至誠。才能格十二形乃至於萬形而求得天地萬物之理。

那麼具體該怎麼做呢?拿形意拳來說,學者最好於五形拳和十二形拳中任意挑選一個式子來練習。練時決不可用力,心中須空空洞洞不可存有慾望。時刻注意自己的動作,是否合於拳理,也就是道的法則。比如在動作的過程中,身體的各部位那兒僵,那兒緊,那兒不順暢。膝肘,肩胯,手足能否相合。所以做時動作一定要慢,要緩,以便於觀察,也就是自檢。如此這般一遍一遍的練去,最後直至身體動作無論快慢,都能在鬆弛的狀態下處處相合。順暢而沒有滯點。在這個階段的練習過程中,身心皆不可用力最為關鍵。倘若身體一用拙力,心裡一急一燥,那無疑就和內家拳的法則背道而馳了。用功的結果只會把自己弄成既不是內家也不是外家的四不像,於實際當中毫無意義可言。

可這麼做無疑有人會問,郭雲深老先生明明說形意拳有明勁,暗勁,化勁之分啊。而你說明勁不能用勁去練,那又該如何呢?郭雲深老先生說形意拳有三步功夫,其實是想告訴後學者,形意拳和其它內家拳在內勁上有三個不同的表現層次。而並不是讓你真的使勁去練。

郭老在論形意拳明勁一篇中說到:明勁者,即煉精化氣易骨之道也。因人身先天之氣與後天之氣不合。所以體質不堅,故發明此道。而大凡人之初生,性無不善,體無不健,根無不固,純是先天。以後知識一開,靈竅一閉,先後天不合,陰陽不交,皆是後天氣血用事。故氣血盛行,正氣衰弱,以至於身體筋骨不能健壯。而明勁易骨之道則是將人身散亂之氣收納於內,練至上下相連,手足相顧,內外如一。

練內家拳可讀

至此,拳中明勁之功畢矣。正所謂六陽純全,剛健之體是也。注意,這裡說的六陽純全正是後天返先天所致。也正是我為什麼在第三部分的開頭首先用先天八卦和後天八卦中卦爻的變化來給大家予以說明,人是怎麼從先天落入後天,又如何運用順逆之理從後天返回先天的道理所在了。

所以說,形意拳其實是讓習拳者通過站樁或拳法的鍛鍊,使身體在練習中聽從心意的指揮。這裡說的心意不是後天的慾望,而是先天之真意。而聽從先天真意的目的是為了去除後天的拙力和內心的慾望。通過這種循序漸進的不斷練習,最終達到身體動作無論動靜,無不與先天之真意相合,內外如一,渾然一體。從而達到先後天合一的最終目的。

而要跟大家說明的是,在內家拳這三個階段當中,能做到第一步已經很不容易了。

在明勁階段,習拳者的大小關節都要打開。周身的關節都打開了,身體動作才能做到無一處不合,發力才能均整。尤其是尾閭和胯最為關鍵。在第一部分已經說過,此處為一身之根節,如果打不開,人體上,中,下三節就不能統一。發力就會脫節,所發之力非整體而是局部。問題還不光如此。關節不開,周身不能統一。不僅僅是造成習拳者在發力時,勁力不能由腳跟起,通過腿,腰,肩,臂最終達於指端的原因。它的另一大弊病是造成了習拳者在技擊當中與對方所發之力產生硬碰硬的頂撞。

武術散手的確是力與力的碰撞。那麼雙方誰力大誰就佔便宜。這叫做以力降十會。但由此而產生出的諸多變化,也可以用來以巧破千斤。這樣一來,敵我雙方在打鬥中必將你來我往,利用力量上的懸殊和技術動作的快慢來取勝對手。因此,體能的好壞無疑也就成為了能否勝出的重要條件之一。王薌齋先生把這種打鬥形式稱之為抵抗之變相。因為在這種形式的打鬥當中,即使運動雙方能夠做到在顧的同時去打。而實際上也只不過是肢體的分工合作而已。若從整體觀的角度來說還是二而不是一。

練內家拳可讀

而中國傳統內家拳在技擊當中有其非常獨特的內涵。在上一個段落中已經說過,做為內家拳第一步就是要做到節節貫通,節節貫穿。這樣做的目的有兩個,一個是為了做到來力不受,在此同時,還要做到去力無阻。這也就是內家拳為什麼能夠做到硬打硬進沒遮攔的道理所在。倘若敵我雙方力一接觸便產生頂力而受制於對手的話,那麼就只能是靠運動身體的其它部位來攻擊或化解了。所以說那是二而不是一。

那麼,什麼是來力不受和去力無阻呢?在第一部分已經說過,具備了這層功夫的習練者,在技擊當中一定要採取主動出擊的方式來搶佔對手的重心。記住,在進攻當中雙手一定要護住自己的頭胸部,防止對手突然襲擊。如果對方突然用拳或用腿向我的頭胸部發起攻擊的話。我雙手一定要打顧合一。

在顧的同時直取對方的中線,這叫做逼迫式打法。給對手造成一種我要全力以赴的感覺,逼迫對手出力還擊。只要對手使出半數的力量,那麼他的重心就會暴露無疑,身體也就會自動叫整,而我的目的也正在於此。在對手與我的肢體任何部位發生碰撞的同時,對手發出的力量會經我的肢體收於脊背,經腰部下到尾閭。由尾閭的自動運動而使其來力化為烏有。在此同時,我的力量卻從腳底經脊背而達於雙臂,發於指尖,直搗對手的重心。以此來破壞對手的身體平衡,產生拔根的現象。當然,這裡還包括神氣的運動,也就是神氣要比對方足。否則,很容易給對方造成可乘之機。

所以,王薌齋先生說不求形骸似但求神意足。然而,無論是形體的貫通還是神氣的薄厚,習練者必須在平日的練習中。於身心都不用力的狀態下長此以往的刻苦鍛鍊才能有所收穫。否則,未亦有得。八卦,太極,包括其它內家拳也都是如此。

八卦拳既然以八卦命名,那麼學者就必須先要對八卦進行了解。在遠古時代,古人通過對宇宙萬物的分析,把自然界統一分成八類。分別用八個不同的符號代表,它們是乾,坤,坎,離,震,兌,艮。古人認為,天地萬物的產生都是層層分化而成的。由簡至繁,由一而二,由二而三,由三而生成萬物。古人把這種天地萬物演化的過程稱之為無極生太極,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所以說,八卦是取相於萬物。因此說它是遠取諸物,而對於近取諸身的道理則在於,人體的形成也恰恰符合八卦生成的原理。而且人體四肢各部位併合之數正好與六十四卦之數相合。由此說來。天地萬物都是格物致和。物在外,而理具於內。道理是相通的。而今以八卦命名於拳術,無論有多少形多少式,習練者只要把握好宇宙萬物之總綱。從後天轉化成先天,從有為而至無為。那麼天地萬物之性能皆能效法,皆能為我所用。至於拳術之精微,雖有無窮之變化而莫不在我一身之中。

練內家拳可讀

太極拳由陰陽變化之理推演而成。從形式上雖有百十式之多,但其精髓,則在於捨己從人之道。拳論曰:由己則滯,從人則活。老子曰:為欲取之,必固與之。但是要想能從人,習練者必須先練得周身一家。動作時全體俱要相隨,稍有不相隨處,身體便會散亂。所以習練者於平日練習拳架,一動便要問自己周身內外是否能處處相合。稍有不合,便要改正,等日久功深練得全體一致,此時你一挨我,我既能量彼勁之大小,前進後退,處處恰合。彼勁稍一出尖,我不用動彼分毫,彼因重心不穩自會跌出。此時,我也可乘機而入,借彼之力,發力將彼跌出。但要想練得周身一家,無有不合之處。就必須合著理法去鍛鍊。使自身由後天轉變為先天,將自己融入於虛無之中,才能由此而得太極拳之妙。

老師的話:

中國傳統武術是中華民族幾千年來的文化結晶。它與其它國粹一樣。是非常抽象的,需要我們心領神會的大學問。在教學上,需要學生與老師心心相應。當老師的要對學生體貼入微的細心觀察,做學生的對老師的要求要耐下心來反覆體會。像這樣多少年下來,才有可能培養出幾個好學生。所以在過去,師徒之間親如父子那是沒錯的。

現在時代不同了,社會發展的速度越來越快。幹什麼都要求效率。所有的人都希望自己能在短期內掌握一門技藝。然而,在中國傳統文化的範疇裡面,像武術,國畫,書法,京戲這些國粹,沒有一樣是不吃功夫的。這就造成了這些傳統文化在傳承上的困難。因為它們是決不可能象其它學科那樣多少人聚在一起上大課,按著編排好的教程按部就班去學就行的。做為學生,就更不要指望有什麼好的方法可以速成。因為每個學生的情況都是不一樣的。所以從入門的那天起,老師傳授給學生的方法一定是因人而異的。

練內家拳可讀

時至今日,中國傳統內家功夫已經是奄奄一息。因為現在市面上這些所謂練內家拳的早已是面目全非。若再沒人極力挽救的話,我們的子孫們,以後就只能是在武俠小說和影片裡把內家功夫當神話瞧了。

我們家世代相傳的這門武功向來是不傳外姓的。到了我這一代,若在技藝上和祖輩們相比,已是九牛之一毛。如果再按照祖宗的規矩這樣繼續下去的話,恐怕不會有什麼好結果。與其讓它自生自滅,還不如把它留給真正喜歡它,熱愛它的人們。雖然這樣做違背了先輩的遺訓,但我個人認為,傳統武術這支奇豔不應該為個人所有。它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應屬全人類所有。如果此舉真的能讓它重放異彩的話。列祖列宗在九泉之下應感到欣慰才是。

幾年前我遇到幾個北京的小友,也算是機緣巧合吧。我見他們心地善良,為人淳樸。就把本門功夫和多年來我個人的練功經驗傳一一傳授給了他們。在此,我要告誡各位,中國正宗的傳統武學,在去病健身,延年益壽這方面的功效是現代人無法想象的。只是現在的人人心都太浮躁,耐不住寂寞。其實只要功夫做對了,哪怕每天抽出半個小時的時間來練習,都會讓你受益無窮。最高深的武功也是由此而來。只可惜現在的練家子大多都沒上道。所以收效甚微。希望大家能認真的閱讀文章的一二三部分,這些都是我口述學生們整理的。

這次在網上發表的只是梗概,要想進一步瞭解還需大家能靜下心來聚在一起體會交流。我的這幾個學生在內家功夫的修煉上已初見成效,相信給大家充當個指路牌,幫助大家認清什麼才是內家功夫,內家功夫在健身,技擊等等一些問題上做個入門的見證是沒有問題的。年輕人有熱情,有闖勁。至於能否象我預想的那樣,在幾年之內通過交流讓一批有識之士走上內家功夫的正途,就要看他們的造化了。最後,希望廣大武術愛好者都能盡己所能給予支持和幫助。只有這樣,中華武術才會有新的希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