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一入柳体误半生”。您练字时有这种感觉吗?为什么?

浮邱一鹤


我不认为这样,自古都有“颜筋柳骨”,可见柳体在书法史中的地位。柳公权书法初学王羲之,后习欧阳询、虞世南,既得力于褚遂良,又向颜真卿汲取营养,然后融会贯通、酝酿变化,最后形成了独特的风格,自成一体,俗称“柳体”。反复观察柳体字,发现其中的变化远比同时代的颜真卿、欧阳询等书体丰富得多。

欧体刚劲险绝,以“瘦”见长;颜体丰润,以“肥”见长。而柳体则取两家之长,并掺以北碑的骨力洞达、雄强爽健,因而,瘦而不露骨,沉着痛快而气象雍容。其结构和用笔十分严谨,一丝不苟,笔法挺拔,但在严谨中有变化,变在人们的意料之外,又变在书法的情理之中。在他的代表作里,方圆兼备、藏露交潜、提按自如、行住相宜、快慢有节、精悍出神。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成为后代书家追棒的楷模。

因柳体法度对现代人来说过于严谨,故书法届主要推欧体和颜体。从欧体和颜体入行草不必如柳体过于受法度的限制,进入其他书体更为灵活。

学习书法要学其形,更要学其神,既能入贴也要能出贴,取众家之所长,为我所用,变可出神入化了。


凡奇达


柳公权的楷书,要写好,其实很难,没有临写过的人,根本就不知道怎么回事。最近我就在练习柳公权的神策军碑,就感觉到它的难度。原来以为这种字体很俗气,临写了以后发现自己写的还比字帖上的字还更俗气,这就迫使我思考如何解决,看来只有接近原帖,越像越好,没有别的办法。所以说学习书法,选了一本字帖,就要深入研究,我们经常讲不入虎穴,焉得虎子,最终还是要出了虎穴,又得虎子。要做到这些,就要对自己临摹的字帖的作者,时时要有一颗敬畏的心,如果狂妄,认为自己比人家写得好,很难有所收获。

上个世纪很多人学书法的,如今已有所成的,他们入门往往是从欧体或颜体或柳体楷书开始的,一开始写欧体或颜体或柳体这三类楷书的人很多,大家都拿这些去参加书法比赛,结果呢评委也看腻了,写这三种字体真正能获奖的就很少了。随着社会的发展,书法展览的导向,写“丑书”的慢慢开始流行了,有些人是有这三种字体其中一种字体的功底,也有些人根本就没有这样的书法功底,无本起家,结果呢,将中国的书法搞得一片乌烟瘴气,以至于社会上有的人认为学书法,根本就不要练习,随便乱挥乱舞都可能获奖。中国书法家协会举办的一些展览社会导向非常糟糕,连一些会员都觉得很不公平。

有人说“一入柳体误半生”,那可能是自己功利心太强了,因为一般拿这种字体参加比赛根本不可能获奖,没有得到名和利,就说误半生了。学习书法,如果抱着这样的一种心态,很难有所成就。当代著名书法家启功的字体受柳体影响很大,看来,他也被柳体误会半生了。

说的太多了,回答得不好,请多多批评指正。


信真信善信美


爱好而已,要谈误了什么,何必还要玩书法






好汉王五12


我不这么认为,自古以来就有“颜顾”,这说明了柳体在书法史上的地位。柳公权书法初学者王羲之,经过学习欧阳询、虞世南,既得益于褚遂良,也得益于颜真卿学习营养,然后消化、酝酿变化,最终形成了独具风格、自成一体、俗称的“柳体”。对人物柳体的反复观察表明,这种变化比同时代的人颜真卿、欧阳询等要丰富得多。

欧洲风格强烈而危险,擅长“瘦”。严梯丰润擅长“胖”。而柳体采用了两个家族的长度,并混合了北碚片的骨强度和强度。因此,它薄而不显,平静,快乐,自然和优雅。它的结构和用笔都非常严谨、细致,笔法直而直,但严谨中也有变化,这种变化超出了人们的预料,成为书法的原因。在他的代表作品中,他既有方形又有圆形,既有隐藏又有暴露,能够自由地抬起和按压,适合行走,又快又慢,简洁又有思想性。它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成为后世书法家追求卓越的典范。

由于柳体的规定对现代人来说过于严格,书法会议主要集中在欧洲和燕风格。没有必要从欧洲风格和燕风格中引进草书,例如,柳体太受规定的限制,进入其他风格更为灵活。

要学习书法,必须学习它的形状,甚至它的精神。一个人必须能够把书法的内外都粘进去。一个人必须从所有的家庭所长中拿走书法,并把它用于我自己的用途。它变得非常棒。


玄学文化爱好者


我最喜欢柳楷,没有耽误半生的想法,倒是感觉楷书不习柳楷就难以深入了解楷书!

诚然,柳楷之难也是所有楷书之冠了!这种观念有很多人不同意,我知道,我只想说一句话,你自己去学,去练!只有深入地学与练,你才能知道那种难,那种容易。

我同意一个网友的话,那种的楷书书体都能转化成馆阁!非常正确!我告诉你不管那种楷体,一但你完全想馆阁转化时,你的楷书也就成了馆阁了!也就是无缘书法了。这样的话,你再去谈馆阁的柳体难易,我觉得没有什么意义了。

一入柳体误半生!也有对的成分,因为即使你花费半生也未必能把柳体吃透!如果说柳体误你,那么我问你,难道现在学颜欧赵的,谁算成功了呢?说句一些人不爱听的话,没有!一个都没有,不要自以为外形象了就成功了,还没有,真的没有!


一笑貫长天


柳体主要笔法难,笔画劲挺粗细变化太,对笔毫及控锋能力相对要求高。不适合初学者,如果深入其中,你会发现自有他变化奥妙


用户3486977460271


我是先练的颜体,而柳体以方正为主,笔画骨立明显,尤其是柳公权的《玄秘塔碑》尤为出名,柳体看似平整,其实结构已险、绝为主。临习者容易得其平整,不易得其险、绝之势,所以会有“一入柳体误半生”的感觉。

现在大部分临习者会选择以颜体入门,颜体笔法多变,提按明显,为以后写大字打下坚实的基础,大部分名家也是以颜体入门。仅一己之见,愿与君有所帮助。





浮萍如你


古有"唐诗、晋字,汉文章"之说。书法有"颜、柳、欧、苏(轼)之说。学习书法,我个人认凡“古之名家之碑帖应该“取其众长,补己之短,写出自我。“这才是成功的选择。


了然翁523


悟出自法通功成。


走过来I走过去


柳体欧体笔画规定极死,没有自己空间,一旦进入,极难出贴。我终生不涉欧柳。唐楷仅限颜真卿褚遂良而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