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道德经》对现代人有什么好处?

墨幻楼主


读《道德经》对现代人有什么好处?

随着社会的发展,培训机构如雨后春笋般出现,而无论是最流行的“狼文化”还是“鹰文化”,最后回归的确仍然是“人文化”,是追求人性的回归。而几千年前的《道德经》就已经明确体现此核心所在。这都无不体现出《道德经》的伟大和对后世的影响。而据世界教科文组织统计,目前《道德经》是中国古文化图书被翻译发布量最多的古籍,对世界各行各业都有深刻的影响。

《道德经》分为《道经》和《德经》是作为现代人修身养性不容错过的一部书籍,细细品味其中经典,对现代人来说好处妙不可言,可借鉴处良多。

我们来欣赏下《道德经》经典名句

一、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译文:道如果可以用语言来表达,那他就是常道;名可以用语言可以表达,它就是常名。

感悟:条条大路通罗马,成功的方式也许不一样,但最终是殊路同归。对于常人来讲,想要成功就需要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找到事物的核心,寻找自己的道,而不一定照搬别人的道,哪些名人成功的道并不一定适合于自己。

二、天下皆知美之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译文:天下都知道美之所以美,那是由于丑陋的存在。天下都知道善之所以为善,那是由于恶的存在。

感悟:任何事情都存在对立面,任何事情的存在都有他存在的道理。我们在现实生活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人和事,不要过于极端的评判,更不要人云亦云。

三、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释文:天地没有所谓的仁爱,对待世界万物都像对待刍狗一样,任凭自生自灭。圣人也是没有仁爱的,对待百姓也同样像对待刍狗一般,任凭人们自作自息。

感悟:天地不仁视为致仁,不去干涉万物或百姓视为致公。我们在社会生活中,特别是作为领导阶层,不要因为个人立场或情感,而过多的干预下属的争端或细节,要站在高处评判是非,避免有失公正。

四、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最善的人好像水一样,水善于滋润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

感悟:水容万物,有容乃大。做事或做人要有包容的人,和善的心,做事要有恒心,滴水亦可穿石,致柔致刚皆为水。生活中需要勇为先的理念,更应该讲究方法。

五、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

执持盈满,不如适时停止;显露锋芒,锐势难以保持长久。

感悟:做任何事情,都需要一个度。在自己得势的时候,不要过于骄傲。对待万物要时刻记得盛衰之道,千古皇朝都在转眼化为灰尘,我们更应该时刻保持敬畏之心,不然失败就在眼前。

六、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

释文:缤纷的色彩,使人眼花缭乱。杂躁的乐符,使人听觉失灵。

感悟:世界的浮华,每时每刻都是一种诱惑,可以蚀骨销魂,可以让人堕落。在面对诱惑的时候,要时刻守住本心,坚持自己的本心。

七、宠辱若惊,贵大患惹身。何为宠辱若惊,宠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视为宠辱若惊。何谓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为吾有身,乃吾无身,吾有何患?故贵以身为天下者。

释文:受到宠爱和受到的侮辱都好像受到惊恐,把荣辱这样的大患看的与自身生命一样珍贵。什么叫做得宠和受辱都感到惊慌失措?得宠是卑下的,得到宠爱而感到惊喜,失去宠爱而感到惊慌不安,这就叫做得宠和受辱都感到惊恐。什么叫做重视大患和重视生命一样?我之所以有大患,是因为我有身体,如果我没有身体,我又有什么大患哪?所以珍贵自己的身体是为了治理天下,天下就可以托付和依靠他。

感悟:身体是革命的本钱,成功需要足够的精力来完成,做任何事情都要注重身体健康。在面临顺境或者逆境的时候,要做到泰山崩于前,而保持平静的心态应对,心情过于剧烈波动会造成身体的损伤。

八、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患。

释文:委屈便会保全,冤枉便会直申;低洼便会充盈,陈旧便会更新;少取便会获得,多取便会迷惑。

感悟:面对强大的困难是,退一步海阔天空,委曲求全不是什么丢人的事情,任何人都有低落的时候,“虎落平阳被犬欺”也是真实存在的。在低落的时候坚持努力总会有收获,没有收获成功,但是确积累了经验。

九、重为轻根,静为噪君。轻则失根,噪则失君。

译文:厚重是轻率的根本,静动是噪动的主宰。轻率就会失去根本,暴躁就会失去主导。

感悟:做任何事情都需要稳重,不能根据性格使然,任性而为,不然就会失去事情的本质,衍生出不必要的麻烦,也就失去做事的根本。不论是因为情绪还是受外界影响,都要时刻保持冷静,暴躁会造成情绪失控,不能有效的保持头脑清醒,处理事情就会出现偏差,这就像本来占有正义,但因为情绪失控,最后确失败了。

十、将欲取天下而为之,吾见其不得已。天下神器,不可为也,不可执也。

释文:想要治理天下,确又要用强硬的方法,我看他不能达到目的。天下人民是神圣的,不能够违背他们的本性和意愿而加以强力统治,强力把持天下,就一定会失去天下。

感悟:做事要以团体为重,不能仅在乎自己的利益和想法,需要平衡和协调,如果做事直来直去,结果就会很难达到满意程度。强硬的逼迫不会产生高效的动力,带来的可能是更大的反抗,最后得不偿失。好的方法需要人来执行,而人更多的需要有效的沟通,才能更高效。

以上为《德经》抽取十则感悟分享

结束语:道德经博大精深,每个人都会发现不同的感悟,是一切道之根本。五千年来被众多学家学习释文,被古人奉为经典,未来仍旧会是众多文人学者学习的经典之作。可以做修身养性之道,也可做为人处世之道,更可做管理之道……总之,《道德经》可以引导回归最本真的人与事,能看的更远、更广、更阔、更深、更细……


疾跑ing的蜗牛


《道德经》一语万端,微言大义,文章中的文章,经典中的经典,不光对我们普通人的修身养性、事业发展有用,就连当代最尖端的科学研究和实用技术都有启发和思想引领作用。我举几个例子吧。

农业,没人会把它与《道德经》联系到一起吧?但是日本的农学家福冈正信深读《道德经》,就发明了自然农法,就是不依赖现代科技,纯粹依赖土地的自然生态力量,培育、种植、水利灌溉,人工除草,包括农田施肥等等,全部实行非科技干预法,结果大获成功,庄稼收成不比现代科技下的农业生产效果差,而且生态环境出奇的好,不仅在日本,而且推广到东南亚、欧洲、非洲。福冈正信说,我不牛,牛人是老子。

当然我们更想不到当代科研会与《道德经》有什么关系,我们上网查查就知道,不仅霍金的宇宙生成理论受老子思想启发,结果得出世界本源的确由无到有,宇宙万物生于有的结论,你看看霍金《时间简史》第八章就是这么说的。

其实他研究世界起源的课题,最早源于英国大学的1982年的一次“宇宙的产生从无到有”世界性学术讨论会上,后来在中国一位物理学家吴忠超(就是《时间简史》的译者)的协助下,终于验证了老子思想的深邃和伟大。

我昨天写了一篇小文,全是当代著名科学家,尤其是一些领域的创始人关于老子思想评价问题,我举几个例子:

耗散结构理论创始人、诺奖获得者普利高津,协同论创始人哈肯,自发秩序学说创始人、诺奖得主哈耶克,互补理论创始人、与爱因斯坦并称为“物理学双雄”的、科学家玻尔等等,当代最前沿的科学家,都说自己的理论受到了老子思想的影响。这样的说法可能会引起不少人的质疑,但是事实总归是事实,可以上网查一下。

正因为此,美国著名物理学家约翰·惠勒才得出这样的结论,他说,近代科学家历经数代、前赴后继才找到的结论,在2000多年前的中国,就有了伟大的思想先驱!现代物理学大厦就是建立在这一理论基础上的。真是不可思议!

上述所举都是科学界的,具体到我们的日常生活,个人的修心养性,那就太普遍了。我举几个我熟悉的例子,美国能量学院院长、美国中华文化教育集团秘书长安娜郭女士、日本早稻田大学实验室金国范先生,都在国外开展道家修炼课程,中国道医协会一年一度的道医技术大会,其主旨虽是交流中医技术,但是核心永远不离“致虚极、守静笃”方面的修炼,因为这是事业的基础,人生的必修。

修什么呢?就是修炼身心,在道家看来,所有的“术”都是一种谋生手段,只有修练到更高的“道”的层面时候,才有资格进入到更高层次与人谈经论道,一个人即便他的“术业”很高,如果“道行”不到位,也很难成为真正受人尊敬的人。


问道黄老


《道德经》可以从三个高度去解读,一是世界观,二是人生观,三是价值观。不同的高度,收获是不一样的。就看读者站在哪个角度解读,而现在人往往从价值观的角度去理解《道德经》,要说真能读懂《道德经》的人,恐怕不多。

《道德经》在中华文化中,历来享有崇高地位,其国际影响也远远超过其他中华经典。甚至有人说,世界历史上,抄印流通最为广泛的典籍,西方是《圣经》,东方就是《道德经》了。

《道德经》版本很多,目前常见的有河上公本(汉初),严光本(东汉),王弼本(三国),傅奕本(唐初),马王堆帛书甲乙本(西汉),郭店简甲乙丙本(战国),此外还有敦煌手抄本等等。

《道德经》的注释也很多,历朝历代学者们,都非常重视研读这部经典,并且都或多或少留下一些研读心得。以至于两千多年来,各家注解数不胜数。甚至说,想要把存世所有注释都读完,几乎是不容易完成的事情。

据民国年间严灵峰《无求备斋老子集成初编》汇刊,明代以前注本有150种。又据《无求备斋老子集成续编》,明代以后有注本204种,相信实际数量远不止此。

这部《六卷本道德经》与传世各种版本,有许多不同之处,现只就我们看到的,向大家报告如下:\r

第一,版本出处不同。\r

第二,系统完整不同。\r

第三,章节编排不同。\r

第四,修学次第不同。\r

第五,关键字词不同。

我们的结论是,这是系统性的不同,而不是局部性的不同;是质的不同,而不是量的不同。而传世诸本之间,都只是量的不同,是在细节上的微小出入,基本是大同小异,没有本质区别,唯此新出世的《六卷本》,无论从哪个角度来看,都与传世诸本迥异。

下面举例解释一些不同之处,更加详细之比较,因精力和篇幅所限,我们很难逐字逐句的考据和展开,估计这个时代也少有人会关注,就留在讲课中去做一些发挥吧。

第一,版本与传承方式不同:

(一)、传世版本与出处:

1、【河上公本(汉初)】目前影响最大。流传最广的是由河上公作注的《道德真经注》,又名《河上公章句》,亦称《道德经章句》,为最古的《道德经》注本。河上公最出名的弟子是北极真人安期生。《史记·乐毅列传》太史公曰:“乐臣公学黄帝、老子,其本师号曰河上丈人。河上丈人教安期生,安期生教毛翕公,毛翕公教乐瑕公,乐瑕公教乐巨公,乐巨公教盖公,盖公教于齐高密、胶西,为曹相国师”。根据其传承系统,自河上丈人凡六传至汉初曹参。据此,河上公当生于战国时代,其传承体系亦应该出自齐地黄老学者。

2、【严光本(东汉)】严光本姓庄,后人避汉明帝刘庄,讳改其姓,一名遵,字子陵,会稽余姚(今浙江余姚)人。少有高名,与刘秀同游学。建武元年(25年),刘秀建立东汉,严光隐名换姓,隐居桐庐富春江畔,每日垂钓,后此地为桐庐严子陵钓台。刘秀思贤念旧,即下令依照严光形貌在全国查访。齐地报称有一男子披着羊裘在泽中垂钓,刘秀怀疑那就是严光,即遣使备置安车、玄纁,三聘而始至京都洛阳。根据传说,严光注解过《道德经》,共分72章,上篇(《德》)40章,下篇(《道》)32章。今传本仅存上篇40章。

3、【王弼本(魏晋)】王弼(226年—249年),字辅嗣,三国曹魏山阳(今河南焦作)人,经学家、哲学家,魏晋玄学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创始人之一。王弼“幼而察慧,年十余,好老氏,通辩能言。” 王弼曾任尚书郎。少年有文名,其作品主要包括解读《道德经》的《老子注》 、《老子指略》及解读《周易》思想的《周易注》、《周易略例》 四部。 其中《老子指略》、《周易略例》是王弼对《道德经》、《周易》所做的总体性分析文章。由于当时《道德经》原文逸散已久,王弼的《老子注》在局部时间曾是本书的唯一流传,直到1973年在长沙马王堆发现《道德经》帛书本为止。\r

4、【傅奕本(唐初)】傅奕(555年~639年) 唐初学者。唐相州邺(今河南省安阳市)人。精天文历数。隋开皇中,以仪曹事汉王谅。唐武德初,拜太史丞,迁太史令。南北朝以来,佛教盛极一时,寺院遍及各地,僧尼人数与日俱增。鉴于这种情况,武德四年(621年)六月,傅奕上奏《请废佛法表》,请求废除佛教。在奏表中,他首先回顾佛教传入中国之前情况,“窃闻八十老父,击壤而歌;十五少童,鼓腹为乐。耕能让畔,路不拾遗。孝子承家,忠臣满国。庠序成林,墨翟、耿恭之俦,相来羽翊。乃有守道含德,无欲无求。宠辱若惊,职参朝位。”之所以会出现这一情况,傅奕认为主要是“当此之时,共遵李、孔之教,而无胡佛故也”。在傅奕看来,只有遵从李耳的道家和孔子的儒家学说,才能使“天下大治”。贞观十三年(639年),傅奕病卒,享年八十五,他崇尚儒学和道家学说,反对佛教。曾撰写《老子注》2 卷、《老子音义》,并搜集魏晋以来驳斥佛教的言论,撰写《高识传》10 卷。他生前多次表奏废除佛教,都未成功,是历史上第一个反佛主义学者,对后世韩愈等人有不小的影响。傅奕参考9家《道德经》注本进行整理,校订为《古本篇》,共 5556 字,与马王堆帛书文字有许多类同之处,但体例按通行本,《道经》在《德经》之前。此书现存于正统《道藏》中。

5、【马王堆帛书甲乙本(西汉)】帛书老子,出土于1973年长沙马王堆汉墓,用不同字体的朱丝栏墨形式抄写《德》、《道》两篇文章的合称。由于帛书老子的内容与传世《道德经》貌似形同,学者根据两个抄本的成书年代先后,分别命名为《帛书老子甲本》、《帛书老子乙本》,统称为《帛书老子》。考古和文本研究证明,下葬于汉文帝时期的《帛书老子》,在下葬时已是旧物或古董,下葬时间比成书于汉昭帝时期的《道德经》更早。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老子》有甲、乙两种版本。两版本的书体有些不同,但都属于隶书。乙本避刘邦讳,可以断定它是汉朝的抄写本无疑。甲本由于不避汉高祖刘邦的名讳,因此可推断它当抄写于刘邦称帝之前。甲本帛书很有可能是直接从战国时期的竹简上转抄而来,是迄今为止被发现保存最为完整、最可能接近原貌的古本《老子》版本。王弼注《道德经》则是现存传世本中的最早版本。帛书本不分篇章,传世本《老子》则分为上、下篇共八十一章,文字也多有所不同。这两个本子的出土,在学术界引起极大轰动目前已有无数研究文章。学者们用两个本子对堪,形成一个比较完整的《帛书本老子》,内容体量大致和传世本相当。

6、【郭店简甲乙丙本(战国)】1993年10月,在湖北省荆门市郭店村,郭店一号楚墓M1发掘出竹简,共804枚,为竹质墨迹。其中有字简730枚,共计13000多个楚国文字,其中包括三种内文有异而相对独立的《老子》(甲本、乙本、丙本)写本,即《郭店老子》文本。郭店楚墓出土的三种战国写本《老子》,是目前所见最早的《老子》文本。甲本存简39枚,简长32.3厘米,共计1086字。其文字分别见于今本《老子》19章,66章,46章,30章,15章,64章下段,37章,63章前段、后段,2章,32章,25章,5章,16章上段,64章上段,56章,57章,55章,44章,40章,9章。乙本存简18枚,简长30.6厘米,390字,其文字分别见于今本《老子》59章,48章上段,20章上段,13章,41章,52章中段,45章,54章。甲、乙本在内容上,相对独立,各自成篇。丙本存简28枚,简长26.5厘米,575字。其中有10枚的文字分别见于今本《老子》17章,18章,35章,31章的中段和下段,另有4枚同见于郭店《老子甲》第10章上段和今本《老子》64章下段,此14枚所记载文字,《郭店楚墓竹简》编者谓之《老子丙》。另有其余14枚所记载文字,不见于今本《老子》和郭店《老子甲》,《郭店楚墓竹简》题名谓之《太一生水》(这部分我们也专门做了研究,其实是天子图书馆中的另外一部经典,与传世《青囊经》有密切联系,虽不属于《道德经》内容,但也涉及到形而上,有时间另外向大家报告)。郭店《老子》三种写本大部分内容文字均见于今本《老子》。这应当是《老子》经文的更加原始的竹简杂乱捆扎的面貌,不排除是王子朝逃楚时所携带的典藏遗存。

以上1-4四个本子,基本都同源于河上公,可以看做是一类,是现代通行本的祖本;马王堆帛书本算是第二个源头;郭店简老子甲乙丙算是《道德经》的第三个独立源头。其他的诸如【敦煌手抄本(隋唐)】等,学者们也多有研究,总体来看,体裁与河上公本大同小异,这里不再赘述,大家有兴趣可以自行研读,都很有趣。

(二)、姬氏传本的出处:

以上这些版本中,传世最广泛,影响力最大的,当属河上公这个源头,基本上就是传世本的代名词了。而另外一些,都是墓藏或者洞藏的再出土。也就是说,一条线是“人传”,一条线是“藏传”。“人传”很容易生流变,也就是容易加入自己的东西,以至于发生以讹传讹;而“藏传”,虽然流变的可能小一些,但因年代久远,对于古代文字的释读就可能发生歧义,同时,“藏传”也会因为源头年代的不同,未必一定是原始的情况。

姬氏本千年单传,这是其一。据姬英明先生介绍,《姬氏道德经》(《天子书》)的传承,是“人传”加“书传”的双保险方式。“人传”,是说在姬氏家族内部,口口传授,并且是择人而传,并不普传,不够格的不传,务求准确原始的背诵下来。“书传”,是其家族本来密藏一些古籍文献,呕心沥血保存数千年,直到文革时期才惨遭洗劫,毁于一旦。而一般的传世本,虽然也是“人传”加“书传”,但并不择人,其间会经过无数学者之手,人的思想多变,认识有差,讹变问题就在所难免了。

姬氏本源头更古,这是其二。《姬氏道德经》的源头,与传世诸本的源头大不相同。六卷本据说直接源于老子本人的“携带”而不是“创作”,老子出关投奔姬氏故土,随身携带国家典藏《道德经》的帛书,用来向族人证明自己的四辅贵族身份。此帛书,就是《六卷本道德经》(当然可能还会携带有其他经典),一直在姬氏族群中秘密保存和传承。这个源头,远远早于河上公本,即便相较于关尹子记录五千言的传说,也更加古远。这不是老子本人的思想著作,而是老子所携带的国家典藏,是从上古就有的经典。这个地方,是非常重大的不同!

姬氏《六卷本道德经》的出现,可以说,为《道德经》研究和学习开辟了一个全新的天地,如果这是真正的源头原貌,那么,它将具有划时代意义,如果还能以此揭示中华上古唯心三观的话,臻经典同仁们将深感欢欣。\r

目前,学界对于这个本子尚少见反馈和研究,如果因为此六卷本为家族口传,暂时缺乏专家认可的实物证据,学者们因而不愿深入研究的话,那将会非常之遗憾。

第二,系统性和完整度不同:

河上公一系的“人传”本子,内容都还比较完整,无论是否分章以及次序的先后安排,大约都是五千多字,也都是分为《道德》和《德经》两部分。马王堆帛书的两个本子,都不够完整,需要经过对堪,汇总为一个完整的本子。郭店简的三个本子,就更加零散了,只能看出属于《道德经》,已经无法单独形成系统性的文章,估计只是散乱竹简的堆放而非正式系统的入藏(当然也不排除盗墓所致)。敦煌洞藏的各种道家经典,约占洞藏经典总数量的百分之一二,比例极少,但是内容也很丰富,其中涉及《道德经》部分的内容都不完整,需要大量的互相校对工作方能整理出一些蛛丝马迹。

而《六卷本道德经》一出世就是完整的,全文5577(+5)字,目录条理清晰,章节安排有序,修学次第井然,这种完整性和系统性,绝非传世诸本能相媲美。

第三,章节编排不同:

前面所列诸本,马王堆帛书不分章,但是分为《德》和《道》两部分,《德》在前《道》在后;郭店简甲乙丙零散,更是看不出任何系统性;通行诸本章节编排通常分为81章,都是《道》在前,《德》在后,其他传世诸本也大体如此;惟严光本分72章,上篇《德》40章,下篇《道》32章,今传本仅存上篇40章。\r

《六卷本道德经》则不然,不分81章,只分为六卷,分别为——道经卷,德经卷,道理卷,道政卷,道法卷,道术卷。其中,每一卷中,又分为——初、中、上三部分,全经一共18个小部分。

据我们所知,依其他古代经典编排习惯来看,其实对于这六卷,还应该归为《内篇》和《外篇》,前三卷(道经卷、德经卷、道理卷)是《内篇》,主要阐述道的内体,是一个人如何修行得道的部分;后三卷(道政卷、道法卷、道术卷)是《外篇》,主要阐述道的外用,是如何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部分。

另外我们还发现,六卷本在每一卷的初、中、上三部分基础上,根据文章本身的义理逻辑,还可以再进行分节,非常清晰——\r

【道经12节】(4+4+4)\r

【德经12节】(4+4+4)\r

【道理12节】(4+4+4)\r

【道政12节】(4+4+4)\r

【道法11节】(3+3+5)\r

【道术11节】(3+3+5)

合计70节,这样分节之后,每一节的体量内容与传世本81章的体量内容,就会发现许多有趣的关联了,甚至可以脑补出很戏剧性的画面——当时王子朝逃楚带来一车车完整的国家竹简典藏,最终失去妥善保管都流落在楚地,而因为帛书被老子带走,也没人能够正确编联和传授这些竹简的内容了。再后来竹简慢慢失去保管而凌乱。再后来有学者收集这些流散的竹简,重新编联注释成为81章的结构……这些我们会在课堂上再向大家详细展开报告。

第四,修学次第不同:

以河上公为祖本的诸传世本,都是《道》在前《德》在后,历来的学习大多数按照这个顺序,而出土的马王堆帛书是《德》在前《道》在后,这让学者们对其原因一直很困惑,争论也很多。而到底这部经典应该怎样学习和使用,至今仍然莫衷一是。

《六卷本道德经》的出世,彻底解决了这个问题。这本书,原本是“天子之书”,是上古时代或者起码是周代用来教育和培养天子的官学教材,由三公四辅等高级大臣们掌握,“老耽”应该属于其中的一个职务而不是某个具体人的人名,应该就是专门教授天子贵族的高级老师,传授《道德经》是老耽们最重要的任务之一。那么这本经正确的使用方式是怎样的呢?在我们看,应该分为“内知”和“外行”两部分,就是今天常讲的理论和实践。《六卷本道德经》的《内篇》就是理论,《外篇》就是实践,而《内篇》还需要再细分为内和外——《道理卷》属于最容易懂容易行的部分,是教小天子怎样修身的功课,在儿童时就可以学;长大些后,理解力强了,就进一步学习和修持《德经卷》;到了成年时,最终修持和领悟都到位了,就是《道经卷》的程度,也就同时具备了作为天子的内在的学养和修养,就算他们悟道得道了。具备天子内养者,再进一步学习《外篇》并且在老天子的带领下进行实践,就可以成为未来的天子了,这样的故事,可以从尧舜禹的传承上看到痕迹。也就是说,这本书的学习和践行方式是有严格次第的,并且非常科学严谨,完全符合人类的成长规律。

从姬英明先生自己的介绍来看,这本书的修学次第也确实和我们认识的一样——儿童先学《道理卷》,之后学《德经卷》,再后学《道经卷》,最终再学习和运用《外篇》的三卷。\r

从以上的分析不难看出,这部《六卷本道德经》作为天子教材,次第之科学严谨,完全不是传世诸本所能望其项背的。

第五,关键字词不同:

在《六卷本道德经》中,有不少字词和传世本不同。姬英明先生在《姬氏道德经》书中已经做出主要的对比工作,本文仅列出一些我们认为比较重要之处:

【传世本】——【六卷本】

《道经卷》

【1】“无,无极极,极生炁,炁生变,变之道也。”

这段话,在传世的任何一个本子里面都没有,这是第一次见到,并且一开始就出现在《道经卷》部分,意义显然十分重要。我们的解读是——心生万物,无中生有的过程。具体详见后文。

【2】“道冲”——“道空”

【3】“大曰逝”——“大曰筮”

【4】“众甫”——“众父”

【5】“塞其兑”——“塞其闷”

【6】“守静笃”——“守静表”

《德经卷》

【7】“益生曰祥”——“欲生曰殇”

【8】“能为雌乎”——“能无雌乎”

【9】“势成之”——“器成之”

【10】“亭之毒之”——“成之熟之”

《道理卷》

【11】“有道者不处”——“有德者不居”

【12】“枉则直”——“枉则生”

【13】“善始且善成”——“善殆且善成”

《道政卷》

【14】“易泮”——“易判”

【15】“辅万物之自然”——“复万物之自然”

【16】“长生久视”——“长生久事”

【17】“刍狗”——“刍垢”

历来传世本里面的“刍狗”两字解释就很别扭,六卷本直接就是“刍垢”,简单明了。

《道法卷》

【18】“吾将以为教父”——“吾将以为学父”

【19】“唯施是畏”——“唯矣是畏”

《道术卷》

【20】“弱其志”——“弱其智”

【21】“绝仁弃义”——“绝伪弃疑”

【22】“为其胜也,故宜为下”

这句传世本没有,也很精到。

【23】“物或恶之”——“勿或恶之”

【24】“善胜敌者不与”——“善胜敌者不争”\r





臻经典


读《道德经》最大的好处便是可以修身养性,顿悟人生与自然。哲学家以之洞悉天道,军事家以之参透兵机,政治家以之安邦定国;大志者以之建功垂名,淡泊者以之养生延年……它就像一个不枯竭的井泉,满载宝藏,放下汲桶,唾手可得。

《道德经》内容涵盖哲学、伦理学、政治学、军事学等诸多学科,被后人尊奉为治国、齐家、修身、为学的宝典。它对中国的哲学、科学、政治、宗教等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体现了古代中国人的一种世界观和人生观。先秦诸子、中国人的文化思想等没有不受老子影响的。它的影响也是多方面的,包括政治、文化、科学、宗教等等方面。据元朝时的不完全统计,先秦以来,研老注老著作至元朝时就超过三千余种,具有代表性的不少于一千种,从侧面说明了《道德经》的巨大影响。




易梵八字


《道德经》可不是什么冷门的老古董,而是热门了几千年的经典,从来就没冷过。不管是哪代中国人,不懂一点,都不好意思说自己有文化。

特别是对现代人,好处更多了。因为可以跟古今中外沉淀下来的各经各典,融会贯通起来搞名堂,古代人没这么优越的条件,他们没有物理学、心理学这些经过进化的概念……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我们来列举一些明显的好处:

一、懂一点有利于广交朋友

喝茶、饮酒、论道,是永恒的社交三件套,要知道吹牛皮是永远不灭的人性刚需,其中“论道”这种吹牛方式是比较高级的,但凡是某方面有点能量的人,都免不了要附庸风雅一下,才有存在感。而道德经,正是不可或缺的基本功。

所以,如果你也打破头都要往更高级的圈层里面挤,就要听得懂经常不讲人话的论道之道,还要适时表现一下自己的论道资本,争取他人的刮目相看,至少撑一下门脸,不要被踢出局。

二、懂一点有利于思考突破

去年准备汉字思维课的时候,去到一个“有”字,甲骨文是一只手抓住一块肉,脑子里就突然冒出道德经讲的“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顿时脑洞大开。

那时正在为装修布置一个工作室伤脑筋,要买什么?有什么用?怎么用?挺纠结的。脑洞打开了是这样的: “有的东西只是提供便利,通过有创造出无的空间才有用”!后来,省了不少购置费,自己和客人都觉得挺舒服。

其实,我想说的是,这个好处啊,总会在某个时刻冒出来,而不是奔着去。

三、懂一点有利于调整心态

四、懂一点有利于运筹帷幄

五、懂一点有利于修心养性

一不小心为了这个兴趣认证码了这么多字,看看也够了,后面这三、四、五就“无之以为用”吧……


说名讲字的老王


第一使人谦虚。不要一天总觉得自己啥都懂,5 000字的书你就读的玄之又玄。

第二提升逼格,开口便是象与道,就问能不能镇住一群人!

第三促进思考,都读不懂了,你不得使劲想想,等你想明白了就会发现其实你还是没明白。


老吴聊的故事


老子的《道德经》,是一部富含高度智慧的哲学著作。其中的著名论点有“上善若水”,“清静无为”,“无为而无不为”等。后人可以从中学到许多如何认识世界,顺应自然,以及如何为人处世、面对成功、面对失败、开创事业等。


继往开来huangniu


《道德经》是中国唯一一部涵盖本体论、认识论、方法论的哲学著作。

但由于历史局限,本体论只能是模糊的猜想。

作为认识论,道法自然,代表人类智慧最高水平。可惜,不彻底。老子对人喜欢走捷径、热衷于五色五音五味颇有微词,这其实是再自然不过了。

我认为,最彻底对现代人最有现实意义的,是兼具认识论和方法论的,相反相成的思想。

大道至简,大音希声,大器免成,大巧若拙,大智若愚,枉则直,多则惑……老子不遗余力,浓墨重彩地大书特书相反相成。

世界是如此简单,人们却不愿意相信,不仅是因为觉得浪费了自己的智商,更是因为,大脑认知是靠模式的,而我们看到的表象是如此复杂,很难看到简单的本质,所以,凡事往脑子里模子一套,就自然是复杂的,这样不费脑子,最省能耗,而大脑是耗能大户,占去二成的基础代谢,所以都不愿动脑。

聪明的人总是显得木讷,蠢货总是活蹦乱跳。

此路不通,换个角度,反过来,往往豁然开朗。

男人不坏,女人不爱。你是个好人,就是恋爱死刑判决书。

欲速不达,慢就是快。但人生有限,太慢不行,所以要适中。对度的把握,代表全部智慧。

相反相成,大道中庸,老孔精髓。


郝色


1.净化心灵:人事情想多了,思想混乱的时候,心里就烦躁的很,这时如果坐下来读《道德经》,思想可以慢慢安静,有利于减轻烦躁;2.全身放松,健身:静下来读它,有利于身体放松,有时可能会减缓疼痛;3.增强记忆力:坚持读它,思想一静下来,大脑清醒,有利于记忆力增强;4.提高待人接物能力:静下来读它,心里明白了遇事要处下、不争、顺其自然;5.增强体力,事半功倍:现代人工作学习任务重,筋疲力尽无支撑,精力不足要拖垮,没有精神干事情。读它有利于改善东西。



今天与您一起读美文


好处一:消除对金钱强烈的占有欲。世人都想得到荣华富贵,却不知道得到之后,它所带来的累赘。有钱了,欲望越多,是非也越多,操心的事也就越多。所以对于钱财,赚的时候是无心的,花的时候是开心的,便好。

好处二:去除执念。比如以前,我认为,豆腐花只能是甜的,要是其他口味,那怎么能吃得下去呢?而现在,我认为,豆腐花不仅可以是甜的,还可以是咸的、苦的、辣的、辛的等等,只要有人喜欢就好,何必执着于它必须是甜味的呢?

好处三:少了攀比心。人战胜别人并没有什么值得可歌可泣的,只有战胜自己才能长盛不衰。因为每个人的底子不一样,况且还有许多不确定的因素,不管横向和纵向去攀比都没有可比性。倘若,今天的自己能比昨天的自己,哪怕要好一点点,这才有意义,有自我成就感。

好处四:更加谦逊、心胸更加宽广。我们都知道,只有低洼地才有积水,只有腾出空间才能装进新的事物,人也只有谦逊,才能积蓄更多的知识。大海因为它的海纳百川才成就它的广大,而江湖也因自身的容量有限而受限,更何况山间的小溪流。所以,放空自己的内心,让心胸宽广,才能容纳更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