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難不死,不一定會有後福


大難不死,不一定會有後福

每次你都以為自己完全沒有問題,閃回就會出現,然後到你崩潰,然後再次好起來直到再次崩潰。——匿名用戶

有醫生剛脫下工作服,巨大的壓力讓其瞬間變身「小女生」坐在房間裡嚎啕大哭;有不知如何宣洩情緒的醫生,表面上看一切正常,卻因不能休息、無法輪換出現「應激障礙」。

武漢市民以兩種心理問題居多,一種是「疑病症」,即就醫檢查顯示「沒有異常」,但仍不能打消顧慮,常伴有焦慮;一種是「強迫性恐懼」,防疫物資一應俱全,但依然有一種難以抗拒的恐懼。武漢之外,普通公眾看到疫情的現狀後,因為共情和同理心,間接導致身心出現困擾,甚至精神崩潰,形成「替代性創傷」。

大難不死,不一定會有後福

這是南方週末記者在武漢前線調查採訪後寫下的文字,同時告訴我們一個絕望卻又不得不接受的事實:

即使疫情結束了,也很難讓一切回到原點,與身體上平安相反的,是心理中的悲觀。

  • 「只要一閉上眼,就會聽到他們的哀嚎。」
  • 「我討厭自己,覺得自己不應該活著,如果就這樣死了,那應該會很好。」
  • 「為什麼死的人,不是我!」
  • ...

那些關於疫情的記憶與傷痛,可能在某個不經意的舉手投足間閃回,像突然熄燈後的深夜,滿眼黑暗,與恐懼。

這些黑暗中的恐懼,有一個共有名詞:創傷後應激障礙(PTSD)


01

知乎上有個問題:罹患PTSD是怎樣一種體驗?

119個回答,119個故事,更像是無奈的呼救。原來,活著真的會用盡所有力氣。

大難不死,不一定會有後福

據央視網,武漢定點醫院超3成以上護士有輕度焦慮和抑鬱。

大難不死,不一定會有後福

武漢重症隔離病房裡的護士平均年齡只有25歲,最小的剛剛滿20歲 ,很多人都是第一次參與傳染病防護。

大難不死,不一定會有後福

他們還是孩子,面對生死挑戰他們也會緊張惶恐,普通人這個年紀還不會控制自己情緒的時候,他們已經在與死神交手搶救生命。

大難不死,不一定會有後福

他們每天接觸著大量的確診病例,親眼目睹著一個個重症患者撒手人寰卻無能為力。在病毒猖獗的最深處,他們努力地搶救生命卻又吸收著我們看不到的負能量。

大難不死,不一定會有後福

某公益平臺的心理醫生曾分享過這樣一個求助案例:

有位醫生是第二批上抗疫前線的隊員,第一批隊員下來時,已經有人被感染。後來,他們這一批跟著上了。

上前線不久後,身邊的同事開始出現感染。但因為防護服有限,為了節省防護服他們一般十幾個小時上一次廁所,即便如此,他還是被感染了。

大難不死,不一定會有後福

在被替換下來後,為了節省稀缺的醫療資源,他決定在家自我隔離。此時第三批隊員正準備上前線,其中就包括他的妻子。

因為負責的是重症監護室,他時常會看著一些患者離世,患者家屬的情緒也會不好,偶爾還會言語攻擊醫生。

在家隔離的那段時間,他想了很多。各種情緒疊加,孤獨無助的他甚至開始懷疑自己職業的意義。

大難不死,不一定會有後福

求助電話裡,他開始背誦醫生的入職宣誓:

「作為一名醫療工作者,我宣誓:把我的一生奉獻給人類;我將首先考慮病人的健康和幸福;我將尊重病人的自主權和尊嚴;我要保持對人類生命的最大尊重……」

整個過程,他都在痛哭,每一句話裡都充滿著對患者的自責。

我們現在回想起以前的普通生活,才發現那是多麼奢侈的幸福。

創傷後應激障礙(PTSD,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指個體生命受到威脅或者目睹他人死亡或者嚴重受傷後,個體所表現出的精神障礙,在遭遇重大災難性事件後持續或者延遲出現的深度悲傷表現。

在生活中,我們遭遇到的應激源其實有很多。大到地震、火災、車禍、戰爭、瘟疫等;小到目睹他人去世或者身邊重要的人去世等。

08年汶川地震後,受災人群一般會產生情感遲鈍、抑鬱甚至是恐懼等各種精神障礙,隨著時間推移,很多人產生了這種創傷後應激障礙。調查顯示,地震中的倖存者,奔赴重災區的志願者和非重災區的受災群眾,都或多或少會患有PTSD。


02

截止3月18日15時,這次疫情共造成全球範圍內197072人感染,7952人死亡。

我們惋惜、無奈、祈福的同時,往往忽略了病人、逝者的親友,他們同樣遭受著心理折磨。

疫情初期,大多數人每天醒來的第一件事,就是刷新疫情數據。不斷增長的數字牽動著緊繃的情緒,再難平靜。

大難不死,不一定會有後福

對未知的恐懼,對一線的擔憂,對自身生活受到影響後的無奈。

於是,「創傷後應激障礙」「替代性心理創傷」

等心理疾病開始被更多人關注。

似乎每次災害後,我們總會展現出最脆弱的一面。

在微博等社交平臺上搜索,「武漢 心理問題」「武漢 抑鬱症」,我們總能看到一些讓人內心一揪的動態。

  • 「來給生活,比個耶」
  • 「我真的撐不下去了...」
大難不死,不一定會有後福

必須承認,任何身體和心理上的傷害,都會帶來不同程度的精神創傷。他們會不斷閃回到創傷性事件中,常常做噩夢,時刻保持著應激狀態,認為發生的一切都是自己的錯。比如生活中再次出現相似的場景,或者看到能夠引發回憶的物品等,都可能會喚醒那些痛苦的回憶。

前些日子,在豆瓣看到一個令人心碎的尋人啟事。

某豆友發帖尋人,說在武漢的奶奶走丟了。在監控裡看到奶奶圍著圍巾深夜出門,奶奶沒有精神病史,家裡的食物夠吃。但她卻在爺爺睡著後,獨自出門,消失在黑夜中。

後來奶奶找到了,是在湖裡,已經成為了一具屍體。

心碎、難過...一個人,她忽然失去了生的慾望,究竟是為什麼?沒人知道!跟現在的情境有關嗎?沒人知道!

對於許多經歷了疫情的武漢人來說,隨著局勢的穩定,心理上的壓抑也會逐漸爆發。

據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調查顯示,截止2月4日,在心理健康狀況方面,完成焦慮測評近1.8萬人次,結果提示

42.6%求助者有焦慮狀態;抑鬱測評近1.4萬人次,可能有中重度抑鬱者16.6%;創傷後應激障礙測評近5000人次,有明顯創傷後應激症狀者21.5%

創傷發生在流逝的過去,但患者不能把它丟在後面並繼續前進。此時,關閉的按鈕已經燒壞,他們被迫永久地運轉著。焦慮、易怒等創傷後應激障礙慢慢成為一種真實的存在。


03

我們總以為創傷後應激障礙離自己很遠,這時「魔鬼」才亮出真正的獠牙。

900萬武漢人,5000萬湖北人,數萬援鄂醫療隊隊員,無數防疫工作者...對於他們來說,想要恢復到疫情前的平靜真的太難太難了。

他們有些人,消失在時代的洪流裡,不是因為感染,更不是因為病痛。他們就這樣被困在那些不斷閃回的記憶中,無力走出。

與我們固有的價值觀相背離的是,

大難不死,不一定會有後福。後續等到的,可能是再難治癒的心理創傷。

大難不死,不一定會有後福

研究表明,PTSD患者終生患有抑鬱症佔30%-36%,驚恐障礙佔10%-13%。《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NAS)》最新研究顯示,樂觀的情緒與平均壽命延長11%-15%有關,因此對PTSD的防範勢在必行。

其實,PTSD的預防效果大於治療,傳統疾病的三級預防同樣適用於PTSD預防。

1. 預防創傷性事件

我們可以減少或者規避各類創傷性事件的發生。如進行心理教育與培訓,提高受壓能力。

2. 心理干預

對特定人群進行心理干預。如各類災害的受災人群,他們更有可能患上PTSD,此時對他們進行心理疏導就很有必要。

目前,多個指南推薦選擇性5-羥色胺再攝取抑制劑(SSRI),5-羥色胺去甲腎上腺素再攝取抑制劑(SNRI)文拉法辛作為治療PTSD一線藥物。帕羅西汀、舍曲林和氟西汀均能有效治療 PTSD,其中舍曲林的安全性和耐受性較好,氟西汀的大多數受試者對其抗抑鬱劑量上限反應良好。文拉法辛緩釋劑短期治療和繼續治療PTSD都是有效的,且耐受性良好。米氮平、哌唑嗪、拉莫三嗪也可用於PTSD治療。

需要指出的是,治療PTSD的藥物可能具有潛在致畸風險,需要根據懷孕計劃調整治療策略。

如果你已罹患PTSD,不要覺得自己是累贅,更不要悲觀。如果你害怕打擾他人,請你這樣做:首先,請你痛哭一場,將心中的情緒宣洩出來。其次,認清你痛苦的根源到底是什麼。如果痛苦的根源,真的是你的責任,請你寬恕自己,人非聖賢孰能無過;如果這痛苦僅僅是你的想象,請你立刻認清,及時走出來。

最後,如果你還是走不出去,可以撥打12355熱線,尋求心理諮詢。


Dr.X說

無論我們曾遇到什麼不愉快,生活最終還是掌握在我們自己手中。疫情終將過去,楚地終會迎來春暖花開。如果你的身邊有正在經歷痛苦的人,請陪在他左右,聆聽他,別讓他孤獨。謝謝你!


▼關注我,走進臨床醫生的生活!


-Dr.X-

一個醫學博士、外科醫生和三娃奶爸,

帶給你有態度、有溫度的健康乾貨和育兒錦囊~

關注我,每天多一點健康

大難不死,不一定會有後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