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鬧饑荒的時候,為何不捕魚打獵呢?

邏輯文史游


晉武帝司馬炎的兒子司馬衷是個白痴, 晉武帝也怕自己的兒子不能繼承江山,就出題測試,司馬衷的夫人賈南風很聰明,作弊幫司馬衷度過了難關。



司馬衷當上皇帝后鬧出了很多的笑話,其有一年鬧災荒,老百姓沒飯吃,到處都有餓死的人。有人把情況報告給司馬衷,但司馬衷卻對報告人說:“沒有飯吃,他們為什麼不吃肉粥呢?”報告的人聽了,哭笑不得,災民們連飯都吃不上,哪裡來肉粥呢?

這個問題有點異曲同工之處呀。

在古代有天災有人禍,大的天災有旱災、水災蝗災和瘟疫。古代的人都靠天吃飯,長時間不下雨,河流都要乾涸,種的莊稼都被幹死。人們連書皮都能吃光,更何況地裡的小動物,他們有的也餓死,僥倖活著的也早早的就被人吃光了。再餓了就要人吃人了,我小時候老人們流傳下來的故事,就有鬧饑荒是家裡人為了不讓老人餓死,吃孩子的,這是孝道。雖然這些現在我們不能理解,卻反應了那個時代的無奈。


西晉滅亡後,多個各遊牧部族進入北方並建立了多個政權,史稱“五胡亂華”。在這個時期戰亂頻發,北方人口凋敝,遊牧民族經常以人肉作為軍糧,男人要種糧食,他們就吃女人的肉,稱女人是“兩腳羊”,可以看出,在他們眼裡,根本就不把女人當做人。在他們的眼裡,女人這種毫無反抗能力的動物,跟羊簡直沒有什麼兩樣,只不過她們是用兩隻腳走路而已。

水災也會把莊稼全淹死,民房沖毀,而大災過後還常常爆發瘟疫。古代的人們生活是很艱辛的。



在古代沒有農藥和化肥,糧食的產量本來就很低,再加上還要給國家繳稅,能留給自己的糧食是有限的。在古代老鼠是吉祥物,就是因為家裡有餘糧了才會有老鼠光顧,就說明這是一個富裕的家庭。


生活在現在社會的人是多麼的幸福,我們不用擔心餓肚子,我們可以有更多的時間去享受生活。談談農藥化肥的危害,談談環境的汙染……事實這些都是建立在豐富的物質基礎上的。我們當珍惜今天的生活,在看到農藥和化肥弊端的時候,也要給他們添上一份功勞。更不要忘記那些曾經為人類的溫飽問題做出貢獻的人們。

更多見解,敬請您期待您的關注和轉發。


葉子寫實


關於這樣的問題,我小時候聽奶奶說過。

1942年河南大饑荒,3000萬人受災,餓死約300萬人。從1941年開始,一直到1942年五月,整個河南就沒有下雨。大地乾裂顆粒無收,這中間還飛來了大量的蝗蟲,把莊稼都吃光了,當時連綠葉都很少見。


老百姓餓的什麼都吃,天上飛的,地上跑的,後來連樹皮都揭了吃了,再後來吃衣服、吃棉花、吃觀音土,吃這些東西肚子就會漲的像皮球一樣,很多人拉不出來,不久就會死。

我奶奶說人都餓瘋了,村子裡還有人交換孩子吃,當然換的都是已經餓死的,其中有個老爺爺拿自己孫子換的,他吃過肉後,也可能是恐懼,也可能是別的原因,他整整大哭大叫了一個晚上,整個村的人都被他那悽慘的叫聲嚇的睡不著覺,可憐第二天他就死了。

當時村子裡的人大都選擇去地裡挖一些植物的根莖,回來曬乾磨成粉,做成窩窩頭,或者煮成糊糊吃,後來好多村子的人就大批的逃亡,要飯去了陝西。

關於鬧饑荒為什麼不去水裡捕魚這個問題,

我想大家都想到了,長時間的乾旱,河裡和池塘裡的水都幹了,沒有水哪裡來的魚呢?

即使在有水的情況下,

1、河裡的魚也不好捕捉。人都餓得沒有力氣了,魚兒又那麼機靈根本不好抓。捕捉魚也得有漁網、漁具等東西,不是專業捕魚人,基本都是白白浪費時間,一不小心還會掉水裡淹死,還不如去地裡找點東西吃。

2、河裡的魚太少,再說那麼多饑民一條小河或者池塘能有多少魚呢,根本不夠活命。

3、捕到魚也吃不上,饑民那麼多,就算你把魚釣上來,也會被人搶跑,還可能被人推到水裡淹死,水邊是個危險的地方。

4、另外在非常飢餓的情況下,恨不得一口吃下一頭牛,一個快餓死的人,面對做好的魚,根本來不及挑刺就會狼吞虎嚥,很容易被魚刺卡死。

由於種種原因饑民就不選擇去捕魚了。



關於打獵,當然有人去打,但是得有適合打獵的條件,有大山或者森林,平原地區很少看到獵物,像一些山雞、野兔、狐狸、大熊等一般在大山密林裡。另外也得有專業的打獵工具和本領,否則不但打不到獵物,還會被森林裡的野獸吃掉。一般平原地帶的饑民都是以種地為生,他們根本不具備打獵的本領,也沒有可以打獵的條件,只好放棄打獵了。

在一些大的自然災害面前,比如旱災、水災、瘟疫等,很多時候根本就看不到獵物,沒有吃的那些野生動物也應該遷移走了。另外人都餓得走不動了,哪有力氣追獵物。所以即使去打獵也基本一無所獲。所以饑民餓的無法忍受大都會選擇吃老鼠、蛇、蟲子等。

另外,如果在古代,那些森林、河流、池塘等都被那些有權有勢的皇親國戚,或者顯赫大家族控制,普通的饑民怕是還未近前都被趕走了,所以也沒有撲魚打獵的機會。


小姐姐講史


我想起一個笑話:\r一個地主有一天出門,沒走幾步就看到前邊圍了一圈人,他擠進去一看,一個骨瘦如柴的老人躺在地上奄奄一息,周圍的人議論紛紛“哎……這老頭真可憐,無兒無女,這已經幾天沒吃飯了,出門走在路上餓暈了!”地主聽到了,差異的說“餓暈了?沒飯吃?那他為啥不喝碗參湯呢,那也能頂一陣子餓啊!”


海洋Guitar


談談我對捕魚的看法,小時候家就住在河邊,84到90年左右,那時候良種化肥還沒普及,糧食產量很低,大家為了吃飽飯都是靠偷別人家的糧食活著,你偷我,我偷你,你偷的少就得餓著。

河裡有魚,河周圍也有很多自然形成的泡子,都有魚,青蛙蛤蟆都很多,但是沒法當主糧。

因為魚難抓,真不好抓,捕魚一般兩種方式:

一是釣魚,一天也釣不上來幾條,還啥活都幹不成;

二就是用漁網打魚,漁網很重,下面都是鉛墜子,二十斤左右,扔下去要很大力氣,因為要把網扔散開捕魚效果才好,糟糕的是河底有樹枝什麼的,很可能掛住漁網,這時要下河摘網,很危險。

小時候我家裡有漁網,父親經常打魚,一天也打不了幾斤魚,還挺累的,所以只能吃個新鮮,平時還要種地,而且漁網也是貴重物品,不是家家能買的起的。

還有,最最最重要的是,河邊真的很危險,我家門口這條河每年都要淹死幾個人,捕魚的結果很可能是魚沒捕到,人沒了,因此我父親雖然水性很好,但從來不讓我上河邊湊,同樣本地村民也是能不去河邊就不去,寧可土裡刨食,也不會上河邊冒險。


闊魚


這問題我還真有點發言權,我家鄉鹽城水網密佈,氣候溫和,可以說是魚米之鄉。不過即使如此,光靠漁獵真養不活多少人口。我父親十幾歲時(七十年代末),曾經和我一個堂叔兩個人,光靠很簡單的漁網之類工具,把全村的野魚幾乎一掃而光。至於打獵,我們那最大的野生動物就是兔子和黃鼠狼。能養活上千人的村落,正常年景時自然界的食物也就夠幾家人打打牙祭。如果發生災荒,自然界動植物也要遭殃,野外能提供的食物更為稀少。


清風知水


上世紀60年代,我的爺爺帶著我的爸爸為了討活口兒,從山東鄆城一帶沿路乞討到河南境內,途徑黃河。黃河裡應該有很多魚吧。不知道他為啥不捕魚呢?

剛進河南沒多久,離老家也就100多公里。我爺爺到了一個村子便餓死了,留下我那苦命的爹,得虧有人收留,我爹討了個活口。但是吃飯還是比較匱乏。

那時候老人不耐餓,撐不了多久。小孩子耐餓,餓得坐在門墩兒上一天不動,以保持體力。怕是沒有力氣去捕魚哦。

那時候家裡有點糧食,都拿去換成榆面,榆樹皮磨成的面,換成榆樹皮面可以撐的久一點。每年一人只能分十幾斤糧食。

那時候能吃的,都想辦法吃了,如果有魚,人們會不吃?即便餓著肚子也得勞動。小時候我不好好吃飯。我老爹都說:讓你天天喝照人湯,你都不挑食了。照人湯,就是飯稀得可以照出人的影子。

好在到了70年代,真的有魚吃了。不知哪裡發了大水。好像有一年河南哪裡大壩潰堤了。具體不清楚。我們這裡來了好多水。水帶來了好多魚。最大的魚100多斤。這時候我們村裡的人有福了,那時候我老爸拿個挎簍就能抓很多魚。鯰魚,鯉魚。還有給呀魚,給丫是一種黃色的帶兩個硬刺的魚。有的地方叫嘎魚,我們這裡就叫給丫。那時候魚是沒少吃,這個時候糧食還是不好。但是能吃飽了。有力氣抓魚了。

小時候經常聽老爹唸叨:你們生下來就掉到蜜罐裡了。不知道那時候生活有多苦。

88年的我,記憶裡一直吃的都是白饃饃。偶爾蒸一些黃窩窩,用來喂小雞。

記憶裡最好吃的食物。就是媽媽用大鍋蒸出來的饅頭了。靠鍋沿兒的,還會胡一點點,金黃金黃的,吃起來麥香味十足。好多年沒有吃到過那麼好吃的饅頭了。現在都不蒸饅頭了。都是買現成的。

那個時代。人們餓得不行。應該是沒有力氣下河捕魚。還有還得上班掙公分。

災害是地域性的,聽老爹說。當時陝西沒有受災。好多人都跑陝西去了。我的好多親戚都是在陝西長大的。等情況好了,又回來了。帶了陝西媳婦兒,還有山西媳婦兒。所以到現在。我們村裡有很多人說話帶著陝西腔。因為他們是在陝西長大的。


六狗兒瞎胡拍vlog


有點“何不食肉糜”的意思了,古代鬧饑荒,人們怎麼可能放過魚塘河溝。你想想,餓的樹葉草根都吃,會不吃魚,那是不可能的。只是一般來大饑荒,一般都是旱災,只有旱災才能顆粒無收。旱災發生了,一般的小河溝、小池塘怎麼還會有水,水沒了還會有魚嗎?不要事事把古人想象的跟一個傻子似的。先不說古人,就拿我一名70後來說,小時候口糧都是玉米麵,白麵都吃不上,甭說吃肉了。於是一群孩子散學後,星期天,滿河溝裡撈魚,上樹掏鳥蛋,燒著吃打牙祭。因為每年都有孩子淹死,撈魚是揹著家長和老師,更不敢拿回家。古人不是不知道野味和魚可以吃,只是饑荒來了,它們也沒活路了。


音樂v驛站


大學之前我也有過類似的疑問。


大學的時候,我們校長是研究中國災荒史的,尤其是對近代災荒的研究,是中國這個方面的開創性人物。


那時聽說還有人專門研究災荒,還成了國際國內有名的專家,很是不解,這個有什麼研究的呢?


然後在圖書館裡找到了他寫的專著,粗粗翻了一遍。作為七十年代生人,小時候經歷過一段艱苦的日子,即使如此,第一次知道歷史上那麼多災荒,而且每次都是大量人口死亡,非常震撼。


大一那年暑假,我作為學校的社會實踐活動成員,去革命老區西柏坡參觀。


當地老鄉仍有人住在低矮黑暗的土坯房裡,窗戶沒有玻璃,只貼了一層舊報紙擋風。有電燈,但不是總有電,很多人家還用煤油燈和蠟燭照明。吃什麼?最常吃的是窩頭,還有一種類似東北地區疙瘩湯的東西,我忘記叫什麼了。最關鍵的是,這些東西也有相當一部分是政府救濟的,靠本地的產出,不夠。


那個時候已經解放40多年,改革開放也快二十年了。


即使在和平年代,正常年景,在我國的很多地區,仍然有大量人群過著吃不飽穿不暖的日子。


何況災荒之年。


在古代救濟體系非常不完善的時候,如果政權穩定、政令通暢,還有官府組織救災,如果正適亂世,或者政權腐敗,根本沒有人顧及普通老百姓的死活,就看自己的運氣,能挺到什麼時候。


那為什麼不能捕魚打獵呢?肯定地說,吃!!!餓了的時候,連土都吃,所有活物都不放過。


但這個解決不了根本問題。這裡面有幾個方面的原因,以幾種最主要的災情為例:


1.旱災。河流乾涸,不要說魚,連飲水都是問題。野生動物,不是死掉,就是跑到很遠的地方。


2.水災。大水一起,連住處都沒有,沒有工具怎麼大量捕魚捉蝦?捕完之後怎麼吃?即使有,因為水災通常伴隨瘟疫,這些東西吃了之後只能加速死亡。還有一個細節就是,雖然我們現在是一個淡水魚食用大國,但在很多地方,老百姓不會吃淡水魚,尤其是古代的中原地區。食用淡水魚需要具備一定的烹飪條件,不是武俠小說裡的大俠那樣,穿個樹枝烤完即食,沒有鹽的情況下,吃兩天三天可以,吃一週半個月不可能的。而災情一起就持續數月,沒等堅持下來就因為營養不良死掉了。


3.蝗災。這個是伴隨旱災的一種非常常見的災情,而且非常可怕。蝗蟲一過,不要說莊稼,連樹枝樹葉野草都沒了。蝗蟲也要吃東西啊。


拾字接頭


古時候鬧饑荒沒趕上,所以沒什麼感觸。但是,最近的一次饑荒,上世紀三年自然災害期間,我的很多長輩都親身經歷過,他們親口給我講述的一些經歷和感受可以用來做參考。

那次大範圍的捱餓的具體原因就不細說了,反正不像網上說的那麼玄乎。至少在我們這一片,大家公認的原因就是莊稼確實長的不行,再加上吃大鍋飯,交公糧等一些原因,到了年底,生產隊裡一分糧食,結果每家都不夠吃。

然後就開始捱餓了。

開始的時候家裡還能分一些棒子麵,於是,我奶奶就熬一鍋稀粥,一天吃兩頓粥。喝粥就著槓子鹹菜,多半年都是這麼吃的,基本沒吃過乾糧。可是,這麼吃沒辦法吃飽,白天還得下地,於是各家自己想辦法做乾糧。

沒有面就用樹皮來做乾糧。當然了不是所有的樹皮都能吃,而是榆樹皮。把榆樹的老皮扒掉,裡面的嫩白皮撕下來,曬乾,然後在石碾子上磨成細粉,這就是上好的榆皮面了。用榆皮面攙上自家園子裡種出地一些極少的蕎麥麵,然後一家人圍著一口熱鍋,邊壓邊吃這種雜和麵的餄烙。多年以後我奶奶還覺得那是最好吃的食物。

後來棒子麵也沒有了,榆樹皮也被村裡的人扒光了,自家的一些雜糧也沒有了,於是人們就去刨白茅根。我爺爺跟我說過好幾次,他有一次刨白茅根還和我們同村的一個人打了一架,主要原因是爭奪那一小片有白茅的荒地。

白茅根可是好東西。採回來洗乾淨,曬乾,然後磨成麵粉,就著涼水在熱鍋上貼餅子。這種餅子有面性,解餓,而且有甜味,很好吃。然而最這中面大的缺點就是吃了以後拉屎費勁,用現代化說就是會導致便秘。

我小的時候還跟著爺爺刨過一次,那是九十年代初,爺爺為了讓我們也體驗一下白茅根麵餅的滋味,帶著我們幾個小孩去有白茅的荒地裡刨白茅根,可惜刨了沒幾根就放棄了,吃慣了大米白麵的人已經沒力氣再刨白茅根了。

當時地裡的野菜都被挖了一個遍,薺菜、刺菜、酸酸菜基本就是家裡的主要蔬菜。當然吃法和現在大不相同,那時候沒有油也沒有調料,所以就是混著雜和麵蒸菜糰子吃。比如我姥姥,她一提起薺菜就想吐,就是因為那時候給吃傷了。她不止一次跟我說,那時候她們幾個婦女每天天不亮就去十幾裡以外的洩洪區去挖薺菜,連著三年的春天幾乎每天都這麼度過的。

我們這邊挨著拒馬河,那時候還它是一條大河呢,捱餓的那幾年幾乎家家都織網打魚,有的甚至直接就到白洋淀打魚撈蝦。打兔子逮田鼠掏鳥窩的更是太多了。只不過這都是改善伙食一下,捱餓的人多,這些根本不夠吃的。

勉強堅持了兩年,這才挺了過來。這期間村裡也餓死了十幾口子,但基本都是身子骨本來就弱的,有病的,老人小孩居多。

一晃幾十年就過去了,經歷過饑荒的人也都遠離我們而去。捱餓似乎成了減肥人士的專有詞彙,歷史也最終成為了歷史。


冬眠要趁早


你這問題問的有一種何不食肉糜的感覺!

雖然我沒有受過饑荒,但是我聽過饑荒。

不說遠了,就幾十年前

據說連老鼠都被吃沒有了,河裡的魚都撈光了,連麻雀都要絕種了,那還有什麼獵打?


成都人湯師傅活著的時候和我們小輩吹牛。

他弟弟,那時還小,他媽沒有奶水。

實在沒辦法,他跳的大河裡面去撈魚,幾次差點沒命。

小河溝已沒有魚了,成都那地方到處都是河和水溝,別的地方就別提了。

人都不是傻的,餓了會去找吃的。

能打獵,能撈魚,何必餓肚子呢!


五胡亂華十六國時,戰亂吃人肉己成家常菜!

晉史尤其五胡亂華時,記錄吃人的就有十多處,各民族都在吃!燒烤的,水煮的,孜然的,紅燒的,換著方法的吃,那時的人還不如一頭豬。

而侯景做亂時,連高大尚的南朝也吃上人肉了!

唐朝這麼炫的朝代,卻有黃巢用人肉當軍糧。

在我記憶裡,幾乎所有朝代都出現過饑荒。

但,達到人吃人的程度,往往伴隨著戰爭!

所以,天災引起的饑荒並不可怕

而,往往人禍才是最可怕的!

蓉兒總結一下。

中國歷史上每一個正常的王朝,糧食都是有儲備的。遇上災荒,會拿出來用。

中國對糧食,自古以來看的都比較重。

各地方都有不同的儲備。

連每個縣都有,有些大家族都有儲備。

今年遇上災,明年總會好的,不可能年年都有災。

但是遇上了戰爭,生產力被破壞。人口凋零,大面積死人,還會發生瘟疫。這個時候真是一點辦法都沒有了

所以寧做太平犬,不做亂世人。千古名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