處處無所不在,但幾乎無往不失敗的英特爾 Atom「原子小金剛」

最近流傳的某份 2022 年英特爾(Intel)PC 型處理器時間表,某顆 16 核心的產品是「8 大核+8 小核,耗電量 150W」,我們先不管這家 CFO 之前公開表示「10 納米制程的利潤比 22 納米還低」的擠牙膏公司,還在做脫離市場現實的大夢,真實世界效果令人存疑的 8 個小核心,加上近期發佈「3D 封裝堆疊 1 大核 4 小核」的 Lakefield 處理器,讓人又突然意識到英特爾「原子小金剛」(Atom)體系小型 x86 核心的存在感。

處處無所不在,但幾乎無往不失敗的英特爾 Atom「原子小金剛」

以 LPIA(Low Power Intel Architecture)為名的 2008 年問世的 Atom 處理器,是顛覆之前英特爾產品設計理念的奇特產物,打破 x86 處理器研發時間費時費力、項目開始到上市動輒 4~5 年的優良傳統,要小、要省電、要便宜,高度模組化設計,大半沿用英特爾現有電路數據庫,易於和消費性電子或網通平臺 SoC 整合,縮短從初期產品概念到上市的產品開發週期,以更迅速靈活反應市場需要,並構成未來超級多核心 x86 處理器的技術基礎,這也使其在英特爾越來越多樣化的產品線處處無所不在,但也在這條踏上「破壞式創新」的路上,多半「無往不敗」,有愧原子小金剛的威名。

處處無所不在,但幾乎無往不失敗的英特爾 Atom「原子小金剛」


處處無所不在,但幾乎無往不失敗的英特爾 Atom「原子小金剛」

開發過熱無敵鐵金剛的團隊打造沒那麼熱的原子小金剛

Atom 出自英特爾在美國德州奧斯汀的研發團隊之手,但這團隊之前最有名的「豐功偉業」,在於變出「單核心芯片面積高達 213mm²、幾乎是前代 Prescott 兩倍、耗電量 166W」的 Tejas,這徹底失控的項目在 2004 年腰斬後,這票人就轉向研發截然不同的 Bonnell(德州某個小山丘,暗示其產品定位)微架構,也就是 Atom 的由來。

英特爾在 2008 年先以代號 Menlow 的 Centrino Atom 品牌發表移動聯網裝置(MID)和超級移動電腦(UMPC)專用的 Silverthorne 核心,再推出雙核心的 Diamondville 開闢低價 PC 和筆電市場,風靡一時的華碩 EeePC 也從超低電壓 Celeron 轉向更便宜的 Atom,而不同廠牌的小筆電(Netbook)更紛紛順勢以 Atom 為產品心臟(AMD 也沒缺席),直到 2013 年華碩和宏碁等廠商決定不再生產 Netbook,才結束一場造成大量呆滯庫存的慘劇。

處處無所不在,但幾乎無往不失敗的英特爾 Atom「原子小金剛」

Itanium 解決方案聯盟的「300 億美元市場」鬧劇

深入探討 Atom 成敗前,我們得先瞧瞧英特爾這家公司的獨特思維模式,才會充分體會「天才造成的災難是天災」的偉大道理。

2005 年秋季舊金山英特爾開發者大會(Intel Developer Forum,簡稱 IDF),在旗艦處理器 Itanium 推廣不順的情況下下,依舊沒有放棄在高端服務器市場鴻圖大展的志向,拉了一大票臉上寫著「老子已不想花大錢自己開發處理器」的服務器廠商,宣佈成立 Itanium 解決方案聯盟,並將投資 100 億美元在 Itanium 生態系統,包含搶救五窮六絕的原生應用軟件。英特爾對要燒這麼多錢的「理論基礎」很簡單:價值 300 億美元的高端服務器市場,先投個 100 億美元也賺得回來。

處處無所不在,但幾乎無往不失敗的英特爾 Atom「原子小金剛」

但自信滿滿的英特爾卻忘了一件事:越高端的企業硬件系統,處理器和系統芯片組佔成本比例也越低,甚至還遠不如儲存相關元件,一般算個「十分之一」就暗爽到內傷了。換句話說,英特爾實際上爭取的是「30 億美元」份額,除此之外,英特爾幾乎沾不上邊,這對當時英特爾來說並非划算的生意。而後面劇情發展也如我們所知,Itanium 在英特爾內部逐漸邊緣化,集中資源開發單一高效能 x86 微架構,同時滿足服務器、PC 和筆電的市場需求,2006 年重新成為英特爾的處理器戰略核心。

同樣做著「搶佔高端服務器春秋大夢」的微軟,2005 年追隨 HP 終止 Itanium 工作站版本 Windows Server 還不要緊,2010 年公告「快速發展的 x86 服務器,同樣也可以做到高端服務器所需的延展性與穩定性,因此停止發展 Itanium 版操作系統與應用程序」,收購 Sun 的甲骨文(Oracle)更在隔年跟進微軟的腳步,註定在 2017 年還只有 8 核心的 Itanium 9700 系列淪為末代皇帝的悲劇。

處處無所不在,但幾乎無往不失敗的英特爾 Atom「原子小金剛」

處理器戰略改弦易轍後十多年,依然「前赴後繼」重蹈覆轍,只是想像中整體潛在市場,很可能還遠不如昔日看著口水流滿地的高端服務器,從未發生的「100 億美元投資」,和英特爾日後在「創新市場」的揮霍金額相比,根本就是九牛一毛。

因一連串陰差陽錯促成「x86」雄起

在 21 世紀的 x86 處理器市場,第一個帶頭揭竿的勇者,不是英特爾,而是長期競爭對手 AMD。

帶領 AMD 締造 K8 奇蹟的技術總監 Fred Weber 在 2005 年「為了尋求個人機會」離開 AMD 前沒多久,曾公開表示:x86 指令集相容性的「額外稅賦」已經不是高到不可忍受,看在個人電腦已經累積龐大軟件資源的份上,x86 足以「滿足各式各樣的需求」,業界應該「x86 Everywhere」(很巧的是,IBM 正好在 2004 年推廣「Power Everywhere」)。那這些「各式各樣的需求」還有哪些部分是 x86 尚未染指的「淨土」呢?就「向下紮根」,目標朝向多媒體播放器與掌上型聯網裝置的低耗電系統單芯片了。

AMD 在這方面並非懵然無知的新手,早在 2003 年從國家半導體手中收購源自 Cyrix MediaGX 的 Geode 嵌入式系統單芯片產品線,更早在 2002 年收購專注低電壓 MIPS 處理器的 Alchemy。理所當然,這兩邊軟件是老死不相往來,AMD 自然想要集中資源押注某一邊,2006 年 6 月將 MIPS 部門售予和 AMD 頗有淵源的 Raza 微電子公司,並邀請其參加開放 AMD 處理器插槽的「Torrenza 計劃」,為未來輔助運算器的選項之一。

處處無所不在,但幾乎無往不失敗的英特爾 Atom「原子小金剛」

這讓人不得不想起英特爾在 1990 年代初期想在 Pentium 主機板上,擺一顆第三方數字信息處理器(DSP)的 NSP(Native Signaling Processing)協助視頻影音加速的黑歷史,也是英特爾 MMX 的先祖。

處處無所不在,但幾乎無往不失敗的英特爾 Atom「原子小金剛」

無獨有偶,2006 年完成「戰略重整計劃」的英特爾,也殊途同歸「三太子上身」,處處宣揚「CISC 之美」,瘋狂至極的「x86 處理器顯卡」Larrabee 成為讓人難以置信的異形,更在 AMD 出售 MIPS 部門給 Raza 微電子的「兩週」後,將發展自 DEC StrongARM 的 XScale 產品線,脫手賣給 Marvell。

是的,你眼睛沒看錯,英特爾本來手上是有 ARM 處理器,還曾寄予厚望,2002 年自行定義「Wireless MMX」指令集,但他們卻自己放棄了。

處處無所不在,但幾乎無往不失敗的英特爾 Atom「原子小金剛」

當時兩家 x86 處理器廠商如出一轍的壯舉,還一度被外界解讀成「手牽手一起去郊遊……不對,退出移動通訊芯片市場」,但對家大業大的英特爾來說,多開幾個「副本」並不是承受不起的負擔,闖出 Tejas 大禍的德州奧斯汀英特爾處理器研發部門「孵化」中的原子小金剛,就肩負起在諸多充滿「創壞式創新」的新興應用領域,帶領英特爾橫掃千軍的重責大任。

英特爾拒絕為蘋果打造第一代 iPhone 處理器而錯過整班列車

嘴巴說要衝要殺是一回事,但精神有沒有一起「武裝」起來,讓自己決心貫徹演出激進的冒險腳本,那又是另一回事。

當蘋果 2005 年開始將 Mac 從 PowerPC 轉移到英特爾 x86 處理器後,當年 CEO 喬布斯(Steve Jobs)邀請當時英特爾 CEO Paul Otellini,設計一款供第一代 iPhone 使用的移動處理器,但卻被後者拒絕了,英特爾只能在 2007 年眼睜睜看著 iPhone 成功開創智能手機市場藍海。事隔多年,現已不在人世的 Paul Otellini 不得不被迫承認他錯失了大好機會。

處處無所不在,但幾乎無往不失敗的英特爾 Atom「原子小金剛」

或許當時英特爾高層並不認為 iPhone 會成功,大賣的 iPod 音樂播放器還不足以保證將蘋果推到手機市場(初代 iPhone 給外界的刻板印象大致上是「可講電話的 iPod」),但請別忘了,那時候市場還有 RIM / Blackberry、Windows Mobile 及 2005 年賣出「2 億 6,500 萬」部手機的 NOKIA,若非下意識立即反應「這東西不是我的菜」,就是「這些小東西的利潤塞不滿世界最大半導體公司的牙縫,我們投資世界最先進半導體制程的成本可是很昂貴的」。

這某種程度上算是企業文化的深遠影響,很長一段時間死抱著「製造導向」思維的英特爾,在這關鍵性的轉折點,沒有轉換腦袋想法,又對自己出色的製造能力和「x86 軟件的遺產」抱有莫名其妙的必勝信心,x86 不利於移動應用等新興領域的先天缺陷,屆時都將迎刃而解,就只能眼睜睜看著備多力分的英特爾越陷越深,讓隨著戰線延伸而處處無所不在的原子小金剛,淪為無往不失敗的敗戰處理角色。

從「處處無所不在」到幾乎「無往不失敗」

英特爾讓 Atom 擔綱「切入傳統服務器與個人電腦以外所有市場的偉大使命」(某些更小型的物聯網芯片就不在此限),考證 Atom「留下痕跡」的應用項目與相對應的產品代碼,是一件讓人有點抓狂的麻煩事,但從生老病死的歷史脈絡卻可清晰看清「那些年,英特爾眼中夢想的未來」,意義不言而喻。更重要的是,這些失敗的深層主因,並非 Atom 不好,而是英特爾構建的「使用者體驗」無力滿足市場最低要求。

處處無所不在,但幾乎無往不失敗的英特爾 Atom「原子小金剛」

迷你 PC 型電腦(Nettop)

現狀:苟延殘喘,但這市場不是非 Atom 不可。

近年來有關心主板市場、沒事閒逛電腦賣場的人,一定會察覺到一個隱隱約約的現象:小型的準系統電腦(Barebone),慢慢取代「純主板」的地位,且還是主板廠商帶頭衝第一個,除了反映「從頭到尾自行組裝電腦」即將消逝為失傳的民俗技藝,無論有沒有 Atom,個人電腦和主板廠商欲盡其所能縮小 PC 尺寸的企圖,從來就沒有改變,Atom 頂多降低實現這件事的困難度。持之以恆的削減發熱量和耗電量,也並非 Atom 家族的專利,英特爾、AMD 的一般 PC 處理器也不可免俗,到頭來也塞得進一樣小的機殼,並保證有更好的「使用者體驗」。

處處無所不在,但幾乎無往不失敗的英特爾 Atom「原子小金剛」

既然如此,那英特爾為什麼自找麻煩,冒著傷害企業利潤的風險,讓低價 Atom 搶奪自家標準 PC 處理器的市場(主板業者也「感同身受」)?所以 2011 年之後,除非真的有極嚴格的成本限制和體積門檻,英特爾對 Atom 心臟的 Nettop 態度越來越消極,是沒到趕盡殺絕的地步,但說「放生」卻也一點都不為過,畢竟沒公司想跟財報營收過不去。

小筆電(Netbook)

現狀:屍骨已寒。

Netbook 的暴起與暴落更是值得後世牢牢記取的重大教訓(尤其對常一窩蜂亂衝的中國臺灣廠商),「做出讓人人都輕鬆買得起的小筆電」和「消費者是否願意持續使用這樣的小筆電」完全是兩碼子事。Netbook 的失敗不外乎「糟糕至極的使用者體驗」與「製造商無法賺取合理利潤」,而 2010 年 iPad 催生平板崛起,與雲端服務普及,更讓小筆電毫無競爭優勢,到頭來只有爽到狂賣 Windows XP 和 Windows 7 授權的微軟,連英特爾是否樂見低價芯片淹沒整個市場、降低產品平均單價,都是一個大大的問號。

處處無所不在,但幾乎無往不失敗的英特爾 Atom「原子小金剛」

UMPC(Ultra Mobile PC)

現狀:還沒開始就死透了。

具有 7 寸觸控屏幕,早期操作系統為 Windows XP Tablet(可改為 Windows Vista),前身為英特爾、微軟與三星合作的「Origami」(摺紙)計劃,優先定位為「商務人士的第二臺筆電」。事後證明商務人士根本就不需要「將平板視為個人電腦延伸」的笨主意。

但好笑的是,使用 Atom 處理器的 UMPC 機型,好像遠不如 VIA 好找。

處處無所不在,但幾乎無往不失敗的英特爾 Atom「原子小金剛」

MID(Mobile Internet Device)

現狀:有手機就好了我要 MID 幹什麼?

使用 4.8 寸觸控屏幕,支持 Windows Vista,也可對應 Linux 體系操作系統,「利用無線寬頻網絡革新生活方式」的 MID 定位介於 PDA 與筆電之間的個人化隨身攜帶上網設備,訴求比 UMPC 更「可攜帶」的多功能應用。

處處無所不在,但幾乎無往不失敗的英特爾 Atom「原子小金剛」

MID 在隨身電子用品的競合過程中,跟著數碼相機、MP3 播放器、PDA 等一起被智能手機吞併,為了閃掉高昂的 Windows 授權費轉向 Linux,更讓 Atom 毫無利基可言,MID 瞄準的市場和設定的應用,早已塞了滿山滿谷的現成嵌入式 RISC 處理器。

智慧手機

現狀:苦撐數年仍難逃全軍覆沒的下場。

英特爾 Atom 侵入新興應用領域,拼死拼活「芯片半買半送」補貼手機廠商,咬牙苦撐數年,仍以慘敗結束,最終一無所獲。

筆者意外有過一部華碩 ZenFone 5,用了沒多久就扔到一旁,後來閒置多年,用幾百塊賣給好友為緬懷英特爾手機的紀念品,原因不出「實在難用,簡直糟不可言,電池續航也嚴重不足」。

處處無所不在,但幾乎無往不失敗的英特爾 Atom「原子小金剛」

雖然當時大多數 Android 程序以跨平臺 Java 編寫,但像遊戲等急需高性能的應用,通過 NDK(Native Development Kit)產出的 ARM 指令集原生機器碼,卻必須由二進位碼轉譯層(Binary Translator)才能在 Atom 執行。就算論 Android 本身,因軟件最佳化程度不足,和同期 ARM 芯片相較之下就較「卡卡」,更別提 iPhone 這位「強勢對照組」了,搞不好 Google 還會打從心底偷偷抱怨「英特爾跑過來亂,反而削弱了 Android 手機陣營的總體競爭力」。

處處無所不在,但幾乎無往不失敗的英特爾 Atom「原子小金剛」

英特爾和 Google 必然想攜手克服重重障礙(起碼嘴巴會喊一喊),但好比前陣子聯發科芯片的安全漏洞疑慮,因受災戶都是低利潤的中低端手機,手機廠自然不願花費太多資源去維護軟件品質,打從一開始就低價搶市的英特爾芯片手機,又何嘗不會遭遇類似的困境?種種殘酷的現實,讓英特爾 2016 年認賠退出智能手機市場變成無可避免的結局,筆者還一直念念不忘 iPhone 7 裡那顆英特爾 4G 基頻芯片的「優異表現」,英特爾 2019 年被高通逼著賣掉 5G 基頻數據機部門給蘋果,更讓人感受不到一絲一毫意外。

平板電腦

現狀:繼續有一波沒一波。

做不好智能手機,也很難做好平板,當這塊「Google 放手,Android 無力,蘋果放大招」的市場早已約定俗成「iPad 是唯一的安全牌」,為大規模組織重整計劃一部分,英特爾 2016 年讓「為手機產品線的延伸」平板設備系統單芯片,跟隨智能手機一同退出江湖,也總算止血另一個「一年補貼廠商數十億美元,讓只會眾多錦上添花歌功頌德的產業分析師紛紛叫好」的超級錢坑。

即使如此,英特爾仍不乏保有平板心臟「潛能」的 Atom 芯片,關鍵還是在蘋果以外的平板廠商是否願意買單,但動搖 iPad 的優勢地位已是不可能的任務。

處處無所不在,但幾乎無往不失敗的英特爾 Atom「原子小金剛」

說到英特爾平板,還有多少人記得 MeeGo 操作系統?

處處無所不在,但幾乎無往不失敗的英特爾 Atom「原子小金剛」

嵌入式系統

現狀:永遠活得好好的。

處處無所不在,但幾乎無往不失敗的英特爾 Atom「原子小金剛」

一談到「嵌入式系統」,嚴格說來英特爾這家幾十年歷史的老公司,還真的是靠這應用起家(他們很介意這檔事),對他們來說,大從 Xeon 小到 Quark,沒有任何產品是不能貼上「嵌入式」標籤(以及延長技術支持年限的溢價),有沒有 Atom 對他們沒差別。不過自駕車和物聯網仍是英特爾的重點市場,更能耐高溫又壽命更長的 Atom 處理器必定生生不息,但何時能夠開花結果就無人知曉了,只能祝英特爾好運。

網絡和家庭服務器

現狀:凡努力者未必能留下痕跡。

塞了一堆 Atom 核心服務器處理器的高密度「Microserver」,如其說「服務器市場的確有將一堆性能貧弱的小核心,擠在易於維護管理的機架型機箱的詭異需求」,還不如說「從市場策略面來看,從源頭斬斷 ARM 摸入服務器市場的一切可能性」,英特爾一回到這塊「傳統主場」,就瞬間 180 度扭轉手機平板市場的軟件資源劣勢,反過來按著 ARM 競爭者的頭在地上用力摩擦。

處處無所不在,但幾乎無往不失敗的英特爾 Atom「原子小金剛」

今年初英特爾發佈「瞄準 5G 基站應用,將英特爾架構從核心擴展到存取端,進而拓展至網絡最邊緣」的新型 Atom 平臺,Microserver 看來又有死灰復燃的跡象,我們可以靜觀其變,默默觀望 x86 能否在光輝的 5G 時代一舉成功。

家庭服務器或網絡儲存設備(NAS)則是英特爾幫 Atom「相親」(Match-Making)的另一焦點,微軟鎖定家庭上網的服務器應用,2008 年發佈 Windows Home Server,可連接家中多臺個人電腦、遊戲主機、其他聯網設備,經由 DLNA 媒體串流,並可集中管理,即時備份與數據復原等功能,英特爾也替 Windows Home Server 與 NAS 規劃合適的 Atom 參考規範(將系統芯片組替換成具 RAID 功能的 ICH)與特殊主板規格。

處處無所不在,但幾乎無往不失敗的英特爾 Atom「原子小金剛」

但 2010 年,佔 Windows Home Server 一半出貨量的 HP 棄守此產品線,讓此家用服務器版本的 Windows 陷入絕境,促使微軟 2012 年中止發展,家用品牌 NAS 大廠也傾向因應不同應用情境,自行設計專屬硬件平臺,無須接受英特爾的「善意」,無疾而終,重回任由廠商放牛吃草的原貌。

高性能運算與人工智能

現狀:x86 最後還是崩塌了。

x86 的精神象徵「x86 處理器核心顯卡」Larrabee,2010 年「轉進」高性能運算,接連以「騎士系列」代號的 Xeon Phi 產品線推陳出新,並在 2016 年換裝 72 個 Atom 核心,2017 年再接再厲針對人工智能深度學習最佳化,連 10 納米和 7 納米制程新產品都放在產品時間表了。但好景不常,英特爾 2018 年終止「超級多核 Atom 騎士團」,據傳因軟件支持性普遍不佳、遲遲交不出無愧於帳面理論的性能,是刺死騎士的最後一根長矛,英特爾就此走回「傳統 GPGPU」路線,Larrabee 從此變成供後人憑弔的世界奇觀。

處處無所不在,但幾乎無往不失敗的英特爾 Atom「原子小金剛」

機頂盒(Set-Top-Box)

現狀:難以為繼的低利生意。

英特爾 2008 年秋季 IDF 發表第一代 x86 機頂盒系統單芯片 CE3100(這之前是 XScale 核心的 CE2100),進軍這由博通(Broadcom)和意法半導體(STMicroelectronics)共同壟斷的「出貨量很大,但單價利潤極低,沒足夠的數量將無利可圖」紅海市場。

2009 年英特爾第二代產品從 Pentium M 核心更替為 Atom,在 IPTV 市場取得相當程度的銷售量。但演進到雙核心 Atom 第三代產品後,恐怕是基於串流服務普及,逐步削弱機頂盒的需求量,價格也沒有競爭力,英特爾沒能繼續維持這條產品線。至於曾經不可一世的意法半導體,更在 2016 年全面棄守機頂盒市場,令人不勝唏噓。

處處無所不在,但幾乎無往不失敗的英特爾 Atom「原子小金剛」

電纜調制解調器(Cable Modem)

現況:長期穩定需求,應該活得下來,但前提是部門不賣掉。

英特爾 2010 年吃掉了 TI(德州儀器)纜線數據機芯片部門,2014 年推出改換 Atom 核心的 Puma 6,且過沒多久在 2015 年發佈 14 納米制程的 Puma 7。

但是 2017 年,多款採用 Puma 6 的數據機卻因「Atom 核心處理過多工作導致封包遺失」造成嚴重的網絡延遲問題,讓英特爾面對消費者集體訴訟,固件問題似乎也沒有完美解決。姑且將此事件如何收尾束之高閣,我們只須期待新版 DOCSIS 4.0 規範的 Puma 8 會不會因此誕生——如果英特爾不打算賣掉這個部門。

處處無所不在,但幾乎無往不失敗的英特爾 Atom「原子小金剛」

現狀:還沒開始就結束了。

推動 x86 Everywhere 的英特爾,當然也想「愛屋及烏」,巴不得天底下的系統單芯片都是「Intel Inside」,共同創造「英特爾與眾多潛在競爭對手的共同勝利」,一同共享「豐沛的 x86 軟件資產與生態系統」,東施效顰其他 IP 供應商,2009 年與臺積電簽署 Atom 處理器技術授權,確保臺積電的代工客戶可輕易整合 Atom 到其產品。

但隨時間流逝,英特爾 Atom 授權仍乏人問津,2010 年形同停擺,死因眾多紛紜,最常見的說法大概不外乎「英特爾欠缺經營 IP 授權業務的經驗」、「相較 ARM,Atom 的競爭力不足」、「授權門檻太高」或者「沒人想當第一隻小白鼠」,但最有可能的病因是「英特爾的 DNA 和企業文化,讓他們下意識無法跳脫自產自銷處理器的既有思想框架」。

同場加映:AMD 山貓家族躲在遊戲機市場加減賺

x86 先驅 AMD 並沒有閒著打嘴炮,也在 2007 年,啟動大核推土機(Bulldozer)搭配小核山貓(Bobcat)的雙軌 CPU 策略,後者可視為 AMD 版的 Atom,市場定位也類似。最早 AMD 表訂 2008 年就會有引進 Bobcat 產品,但可能因 2009 年出售晶圓廠之故,加上「有為者亦若是」預定以臺積電為代工業者,拖到 2011 年初 Bobcat 核心的 APU 才問世。

處處無所不在,但幾乎無往不失敗的英特爾 Atom「原子小金剛」

臺積電 40 納米制程的 APU 和當時英特爾 45 納米制程的第二代 Atom 相比,同為整合低端繪圖核心的雙核產品,雖然產品推出時間晚了點,但論芯片面積(74mm² vs 87mm²)、單核心面積(4.6mm² vs 9.7mm²)、512kB 第二階 Cache 區塊面積(3mm² vs 4.4mm²)、電晶體密度(4 億 vs. 1 億 7,600 萬)、時脈、功耗與性能等,都毫不遜色,冥冥之中暗示未來 AMD Zen 處理器靠著臺積電痛打英特爾的前景。

Bobcat 和後繼臺積電 28 納米制程 Puma(美洲獅)和 Jaguar(美洲虎)僅「滲透」到 AMD 的低價產品線,沒能像英特爾 Atom 那樣「枝繁葉茂」,但塞翁失馬焉知非福,Sony 和微軟有志一同選擇 AMD 為遊戲主機的芯片供應商,而貓科動物的 AMD 小核心也跟著「雞犬升天」成為總銷售量累計超過 1 億 5 千萬臺的遊戲機心臟,也讓 AMD 多了一條「細水長流」的現金母牛(另一邊則是靠任天堂 Switch 賣出超過 5 千萬顆 Tegra X1 的 nVidia)。

處處無所不在,但幾乎無往不失敗的英特爾 Atom「原子小金剛」

不過,Sony Playstation 5 和微軟 Xbox 將繼續延續「AMD Inside」,但 CPU 核心轉向 Zen 2,截至目前也尚未聽聞 AMD 有研發新型小核心的計劃,集中研發資源於 Zen 家族的意味極度濃厚。

說來諷刺,英特爾內部 x86 推崇者,2008 年積極宣傳 Larrabee,不但積極跟顯卡製造商洽談產品項目,也企圖讓 Sony、任天堂和微軟,使用 Larrabee 打造新一代遊戲主機。江湖傳言,當時 SCEI 代表取締役社長、後來升任 Sony CEO 的平井一夫,曾受邀至英特爾總部,被 x86 推崇者洗腦了整整一週,還好 Sony 後來沒有發神經選擇 Larrabee 為 PS4 的心臟,最後三大電玩主機的訂單,沒半張落在英特爾手上。

創新往往來自市場,並非只有產品

英特爾的原子小金剛的開疆拓土之路,處處受「堅持高毛利」既定觀念束縛的英特爾,反覆掙扎,狂賣高利潤的 Xeon 給雲端服務業者近 20 年的同時,卻也「穿著衣服改衣服」挑戰想像中充滿無限未來的新興市場,卻統統鎩羽而歸。這家公司對自己製造能力的自負,篤信強大的製造能力終究將解決 x86 處理器的一切不利因素,卻忘了所謂的創新往往來自市場,迎合市場需求融入生態系統,才有辦法生存,這不是單單隻有「產品」即可功德圓滿。

以機頂盒和纜線數據機為例,電信服務業者行之有年的 CAS(Conditional Access System)、DRM(Digital Right Management)、服務商指定軟件支持性和相關認證時間等等,能否 Time To Market 般使命必達?最基本的使用者界面,是否因軟件最佳化程度不夠,到操作順暢度連價格不到英特爾一半的便宜芯片都不如的程度?林林總總細節,都不是世界最先進製程可處理的問題,沒滿足基本生存需求,連創新都談不上,更罔論「現有 x86 的軟件資源徹頭徹尾不適用這些市場」。

放著擺爛十多年還可以出貨到「2021 年 7 月」的 Itanium 還不要緊(當年英特爾內部力挺 Itanium 的 VMware CEO Pat Gelsinger 曾表示,Itanium 其實賺到錢了,看來離開英特爾後還是對此心有不甘),與英特爾擦身而過的 iPhone,更是「創新來自市場」的最佳例證。乍看之下,移動處理器的利潤讓英特爾看不上眼,但投入「破壞式創新」市場,難道重點只有眼前的短期利潤嗎?時間可以重來的話,英特爾還「膽敢」賣掉 XScale 嗎?

「奇謀而短,短視近利,堅持高毛利,忽略市場生態」,是此時此刻英特爾的最佳寫照,而死守傳統軟件授權模式,被 Android 活活打趴逐出手機市場的微軟,果不其然,與同時期的英特爾「相互輝映」,同病相憐。

x86 指令集相容性並沒有英特爾、AMD 想像這麼有價值

英特爾(得加上老相好 AMD)對自身能力最致命的誤判,在於沒意識到「x86 指令集的價值是建立在微軟 Windows,x86 處理器之所以享有高利潤,更是來自「Windows 相容性的貢獻」,也是因為微軟 Windows 在個人電腦市場的超高市場佔有率,才掩蓋了 x86 指令集長期缺乏統一標準而製造不同廠商的相容性地雷。環顧歷史,歷來英特爾意圖擺脫「Windows 防護罩」的野心,清一色無不以失敗收場,就算有少數例外,也不是英特爾期望的戰略勝利。

沒有答案的問題:一開始就貫徹 Wintel 聯盟路線,歷史會改變嗎?

歷史不能重來,但如果英特爾、微軟打從一開始就唇齒相依緊密合作——最起碼在智能手機市場——英特爾不再浪費時間搞定先天不足後天失調的棘手 Android x86,微軟也不再汲汲營營於讓 Windows Mobile 跨越 x86 指令集的界線,而 Wintel 手機為了微軟商用軟件與雲端服務而生,歷史發展的軌跡會不會就此改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