菌類如何培育?

用戶8411360373257


農友們大家好,我是三農領域創作者千面人生之來過。今天又來回答關於“菌類如何培育”的問答了。

菌類也是蔬菜的一個大類,包括蘑菇、平菇、香菇、草菇、金針菇、猴頭菇、木耳等等。今天我就單講蘑菇的培育吧!

蘑菇的特徵特性 蘑菇又叫洋蘑菇。在分類學上屬真菌門、擔子菌亞門、層菌綱、傘菌目、蘑菇科。蘑菇為一種典型有褶傘狀菌,成熟時像一把撐開的傘。子實體由菌蓋、菌柄、菌褶、菌環組成。菌蓋初期為半圓形,由菌膜包裹,老熟時菌蓋趨於平展,菌蓋表面光滑而不黏,著生有纖維表皮或纖維鱗片,白色;菌褶呈放射狀,數白片菌褶表面覆以子實層。

蘑菇所需環境條件

1 溫度 蘑菇的不同種類和同一種類的不同生長髮育階段,對溫度的要求不同。根據其生長髮育所需溫度的高低,可分為高溫型、中溫型和低溫型3種。高溫型蘑菇,菌絲體發育的溫度為25~34℃,子實體形成溫度為25℃以上。中溫型蘑菇,菌絲體發育的溫度為23~28℃,子實體形成的溫度為16~25℃之間。低溫型蘑菇,菌絲體發育溫度為22~26℃,子實體形成的溫度為16℃以下,如冬菇、滑菇等。

2 水分與溼度 蘑菇的菌絲體和子實體自身的含水量達90%左右,而且各種營養物質必須溶解在水中,才能被菌絲體吸收。缺少水分的菌絲體不能正常進行生命活動,如木材含水量低於20%時,木腐菌蘑菇就停止生長。但水分也不可過多,如含水量過高,一方面會排掉培養料中的空氣,影響菌絲呼吸;另一方面會使原生質稀釋,影響菌絲的抗逆能力。所以,應該及時調節水分含量,使之保持在適宜狀態。

菌絲體生長期間,培養室內環境的空氣相對溼度以60%左右為宜;子實體形成時期,要求空氣相對溼度90%。如溼度太小,則會影響菇體長大,嚴重時造成枯萎;但溼度太大,超過95%時,容易發生各種雜菌汙染和病害。

3 光照 蘑菇菌絲體生長不需要較強的光照,有的甚至在完全黑暗條件下也能照常生長。但形成子實體時,卻需要一定的散射光,否則子實體難以形成。一定要注意,蘑菇所需要的光線是白天室內或蔭棚下的散射光,若在直射的太陽光下,則很快死亡。

4 空氣 栽培的蘑菇一般都是好氣性的,菌絲體和子實體都需要進行有氧呼吸,產生能量,來維持自己的生命活動。一般菌絲體在生長階段消耗的氧氣不多,但子實體形成時期則需要消耗大量氧氣。這時要通風好,氧氣充足能促進子實體分化和增大。若通氣差,二氧化碳積累多,子實體不易形成生長也慢。一般在空氣中的二氧化碳含量超過0.3%時,蘑菇子實體就會停止分化和生長。所以培養室內應注意經常通風換氣。但通風換氣必須緩慢進行,才有利於子實體生長髮育。

蘑菇培養房的建造 目前國內蘑菇栽培場所主要有標準菇房、半地下式大棚和陽畦三種形式。

1標準菇房 菇房建造可因地制宜,就地取材。菇房應建造在地勢平整,利於排水處,菇房走向坐北朝南,利於保暖和通風。菇房內通風要暢,南北牆要設計有上有下、下兩排通氣牆,下窗要靠近地面,利於積累二氧化碳的排出,菇房的兩端山牆要安裝排氣窗,可強行通風。房頂安裝抽氣筒,可保持房內良好的通風狀態。

2半地下式大棚 大棚式菇房是一種簡易的蘑菇栽培場所,一次性投入少,又具有良好的保溫、保溼性,成本低,這種形式在北方發展很快半地下式大棚內氣溫高於外界,由於畦床位於地下,其保溫效果良好。建造時可因地制宜,即可集中連片規模建造,也可以戶為單位分散建造。單棚面積可大可小,發的可達667~1334米²,小的可達133~200米²,其結構有竹竿骨架、木頭骨架、水泥預製骨架或鋼架骨架。

3陽畦 陽畦是室外保護地栽培蘑菇的簡易形式之一,可在田中或房屋前後開挖半地下式的畦床(也稱地溝),用竹竿等材料搭成拱形骨架,上面覆蓋薄膜及遮陰物。這種菇房出菇,產量高,效益顯著。

蘑菇栽培管理

1 播種

(1) 檢查料溫 播種前先檢查料面。如果料溫在30℃以上,有繼續升溫的可能性,就得再翻動一次,延遲幾天,待料溫下降到25~28℃時,再行播種。以免燒壞菌絲。

(2) 選擇菌種 播種前要對菌種進行一次質量檢查。購買的菌種,首先需要了解菌種的菌號,特性。選用菌絲生長正常,不退化,不結塊,不吐黃水,無雜菌,無病蟲害,培養料呈棕褐色,必須保在通風、乾燥蔭涼而又幹睜的地方。質量不好的菌種一律不用。

(3) 播種時間 一般要在月平均氣溫25℃以下時才能播種,播得早了,會因溫度高而染上雜菌。

(4) 播種量 播種量要適當。菌種量過多,料面的老菌就多,會形成大量的粗菌索,對後期子實體的產生有不良影響,而且增加成本,一般每平米用栽培種3瓶,若用塑料袋裝菌種,每米²用一袋,若系麥粒用1.6瓶就夠了。

(5) 播種方法 有條播、撒播、點播三種。

條播:先在培養料上按行距13.2~16.5釐米,用手或竹片挖3釐米深的天溝,把菌種播入溝內,再用培養料覆蓋起來。此法省工,缺點是用種量較多,且不容易播得均勻。

撒播:先將培養料挖出3釐米左右,把菌種均勻撒於上面,再把挖出的培養料蓋回即可。此法使菌種過於分散,菌絲斷碎,萌發生長勢弱,生產上很少採用。

點播是目前生產上普遍採用的方法之一,點播的株行距為10釐米ⅹ10釐米,或13釐米x13釐米,播種深度3~4釐米。播種時,用竹片插入培養料中。撬起一塊,隨即用手將一團菌種放入穴中,即蓋回,使菌種與培養料接觸緊密。最好使少量菌種露出表面,有利通氣,促進菌絲生長。

2 播種後至覆土前的管理 這段時間的管理主要是促進菌絲生長。播種後3天必須檢查菌種成活情況,觀察種穴菌種的露頭部分,如果發現有短絨毛狀菌絲,表示菌種成活。沒有成活的地方要做記號,5天后再檢查。如果5天后檢查還不萌芽,就要補種,可在料底打洞,加強通風,散發氨氣後補播;若培養料過幹,可在料面覆蓋報紙或直接噴水,但切不可過溼,調節好水分後重新補播。

播種後溫度應在23~25℃,並保持一定的溫度和溼度。如果空氣悶熱,可適當通風換氣。白天溫度高,可在夜間通風;如果遇低溫,可在中午溫度高時適當通風,晚間密閉門窗保溫。總之,可根據蘑菇菌絲生長要求,結合天氣的變化情況,靈活管理,以保證菌絲萌發風,以保持溼度和溫度,促進菌絲萌發生長。但每天要揭膜幾次,以補充新鮮空氣。

3 覆土

(丨) 覆土的pH要求在6.8~8.0之間。

(2) 覆土時間。播種後12~15天,菌絲從播種點周圍長出3~4釐米,深入料1/2處,這時覆土最適宜。覆土過早,菌絲未長,影響產量;覆土過遲,容易結菌塊,表面菌絲老化,出菇則推遲。

(3) 覆土厚度,覆土一般3~4釐米為宜。土壤結構差,沙性重的土粒可以稍厚些,若土粒黏性重,料層厚,覆土則可薄些。覆土量,一般100平米要土約5立方米。

(4) 覆土若採用粗細土粒覆土法,覆土時,先將粗土粒均勻覆蓋在料面上,做到既不使土粒重疊,又不使培養料露面,土粒上床可鋪幹粒,然後噴水,慢噴多次使土粒溼透沒有白心為止,鋪粗土粒5~7天,菌絲爬到粗土粒間隙時,可以鋪細土粒,把粗土全部蓋沒即可。若覆蓋碎土,採取一次性覆土,厚度為3~4釐米,一般覆乾土,覆土上床後再噴水。

4 覆土後的菇房管理

( 1) 水分管理 覆土後3天之內,要把土粒的水分調到合理的程度。一般採用pH8.0的淡石灰水調溼。調水時應注意少量多次,勤噴少噴。覆土後的水分調節要使粗土先溼後幹,細土先幹後溼,讓菌絲在粗土層和細土層之間充分蔓延生長,防止菌絲過早爬到細土層來,以利以後出菇。覆細土2~3天后仍要使細土溫度稍比粗土低些,才能促進菌絲在粗土中生長。覆土後15~18天,撥開細土見菌絲爬到粗土上,前端形成扁形,顏色潔白的菌絲團時,說明子實體原基形成了,這時需要大量的結菇水,以刺激子實體形成。因此,這時噴水量要適當增加,每平米每天噴水300克,連噴2~3天。噴後停水2~3天。檢查是否有小菌蕾。如果有小菌蕾,再恢復正常的噴水量,待菇大一些,再逐漸增加噴水量。出現小菇蕾後,噴水量要逐漸增加,同時通風量也要逐漸加大,但要注意不能讓冷風直接吹到菇床面,採菇高峰期過後,隨著床面菇量減少,水量也應減少。當床面沒有菇時,可停噴水2~3天。在做好水分管理的同時,還要注意調節菇房的空氣相對溼度增加,培養料和覆土的含水量也能提高。一般情況下,菇房的空氣相對溼度應保持在80%~90%為宜。採菇高峰期以後,溼度又應降至85%左右。

(2)通風與保溼

①補充新鮮空氣,供給蘑菇呼吸作用以足夠的氧氣。當二氧化碳濃度達到0.5%時(一般空氣中二氧化碳濃度為0.3%)就會阻止蘑菇子實體的形成。所以,通風除了供給氧氣外,還可以排除過多的有害物質,保證蘑菇生長髮育正常。

② 調節空氣溼度。當菇房空氣溼度過大時,增強通風便可以把水氣帶走,把空氣相對溼度降低。

③ 調節溼度。通風與保溼密切關聯,正常的通風,可調節蘑菇生長的溼度。

(3) 通風的技術

① 播種至覆土期是菌絲生長期,此時培養料剛進房不久,含水量充足,培養料還繼續發酵,微生物活動旺盛,不斷放出各種有害氣體,菌絲生長旺盛,呼吸強烈,需氧多,放出二氧化碳多,因此,這時期的菇房管理應以通風為主,適當兼顧保溫、保溼,一般每天開窗2~4小時。

② 子實體形成期以後,氣候溫度已下降,培養料發酵基本完成,微生物的活動能力減弱,產生的有害氣體減少,蘑菇子實體形成期對空氣溼度和培養料水分含量要求高,此時需要大量水分,所以,通風量要減少,以保溼為主。

關於菌類如何培育的問答回答完畢,希望對農友有所幫助,謝謝閱讀,歡迎評論諮詢!


千面人生之來過


1.平菇的栽培

1.1 解開菌包紮帶,開口直徑1~2釐米,向裡面噴點水(存點積水,只要積水沒有幹,就不要再噴水),要平放在半陰暗、潮溼、通風的地方,不要讓陽光直射,適應溫度-40~40度(可室內栽培,最適宜溫度5--32度之間),當袋口出現小菇蕾再完全打開打開袋口;

1.2 用溼毛巾或餐巾紙覆蓋袋口,常向毛巾或餐巾紙噴水,保持透氣溼潤,也可以在菌包袋口處套一超市塑料袋(超市塑料袋內壁噴上水,不要套死,保持通氣),菌袋內存水要及時倒出。不能弄壞包裝的塑料袋,等幾天就會出菇了;

1.3 菌帽直徑1釐米以後,要經常對菇噴霧,保持溼潤,一般是4天左右成熟,待蘑菇慢慢長大 菌蓋邊緣呈現波浪狀就可以收穫了,採收前 1天停止噴水。採收時,一手按住菇面,另一手往菇腳的底部左右旋轉摘下。蘑菇採收後,停止噴水2~3天,清理乾淨菇腳,保持高的溼度,就可以等待第2次出菇了。

2.雞腿菇的栽培

2.1 將菌包以後放到陰涼處3天后打開袋口,往菌包內蓋一層1~3cm左右的花盆土或菜園土即可,覆土溼度以手握成團落地即散為準。再在菌包袋口處蓋報紙或是溼布,也可以在菌包袋口處套一超市塑料袋(超市塑料袋內壁噴上水,不要套死,保持通氣),放在比較陰暗、潮溼、通氣的地方,等待出菇;

2.2 一到兩個星期以後,可見泥土裡長滿白色的菌絲,並形成行大量的白點狀菇蕾,雞腿菇生長的溫度範圍較廣,適應溫度-40-40度(可室內栽培,最適宜溫度為10至28度),出菇階段如果有較大的晝夜溫差刺激,菇蕾容易產生;

2.3盆栽雞腿菇:把菌包的塑料袋撕開,取出菌種掰成2,3塊(根據盆子的大小盡量掰大些,如果盆子足夠大的話,把整塊放下去就更好),填滿土,澆透水一次,然後覆土2-3釐米,保持溼潤,放在比較陰暗,溼度高,通風的地方,等待出菇;

2.4 菜園栽培:把菌包的塑料袋撕開,按上述方法埋在田間,澆透水一次,然後覆土2-3釐米,保持溼潤,營造陰暗,溼度高,通風的環境,若溫度適宜大概在15天左右,也會有驚喜。若溫度太低或太高,等到春秋天,也會照常岀菇;

2.5 雞腿菇長到8成熟即可採收,長到高8--12釐米、菌蓋直徑2-3釐米菌蓋與菌環分離前是最佳採收期,如不及時採收就會開傘,所以在開傘前一定要及時採摘,採摘後,可以再次岀菇,往復循環。

蘑菇常見問題分析:

(1)不現蕾——發生原因:①菌種不適,


山林小譚


食用菌的種植方法如下:

1 食用菌萌發時不產生典型的芽管,而是先膨大為原來的2-5倍,孢子沿長軸方向生長,內部出現空泡。

2 生長的溫度範圍在5-24℃,最適宜溫度24-27℃,但由於木材的保護作用,在氣溫低於-20℃的高寒山地或高於40℃的低海拔地區,菇木也能安全生存,菌絲不會死亡。自然廕庇不足時,搭蓋蔭棚(高2m),或種植、種瓜,以利將來遮蔭。

3 讓原木乾燥,實際上是調節段木的含水量,以利於接種後菌絲體定植和生長髮育。不同樹種的含水量不同,因而乾燥的時間也不一致,常以乾燥後沒有萌芽力為度,或者以接種打洞時樹液不滲出為宜,此時的含水量約為40-45%。

4 塞好棉塞後,把試管直放在小鐵絲筐中,蓋上油紙或牛皮紙,用繩紮好,或用繩子把試管紮成幾捆,棉塞部分用牛皮紙包紮好,豎直放入高壓滅菌鍋內,進行滅菌,在1.5公斤/釐米2壓力下維持30分鐘。選擇符合種菇要求的菇蕾。用75%酒精揩拭表面後,用小刀把菇蕾縱剖為二,在菌蓋與菌精交界處,切取0.5立方厘米的一小塊菌肉,移放在斜面培養基中央。如用已開傘的香菇做分離材料,則選菌蓋與菌柄交界的菌肉。


太陽味的風


你好,我是農人大表哥,很高興為你解答

首先,菌類的品種有很多,下面以金針菇為例

1、基質選擇

可選用鋸木屑、米糠或麩皮按照8:2的比例加水充分攪拌均勻作為培養基,PH值最好調節到6左右。鋸木屑最好選擇闊葉樹木的木屑,不要選擇松杉木,注意木屑過多容易導致培養基幹燥,木屑過細則透氣性不佳。

2、光線管理

它的菌絲和子實體均可在無光環境下生長,但無光條件下子實體的菌蓋生長緩慢且較小,極易形成畸形菇,過強的光照則容易導致菌柄生長不良,以微弱的散射光環境為宜。

3、水分管理

在其菌絲生長的階段,培養基含水量應保持在65%-70%,若水分低於60%,容易導致其生長不良,若高於70%,則培養基中氧氣減少,同樣會影響菌絲生長。在子實體形成階段,環境溼度應保持在85%,子實體生長階段則以90%左右為宜。

4、溫度管理

它的溫度管控較嚴格,需分階段調節,在其發菌期,最好保持22℃-25℃的溫度條件,催蕾期則應控制溫度在10℃-15℃,均育期要求溫度約8℃,生育階段溫度以8℃-15℃為宜。

以上是農人大表哥為你提供的答案,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農人大表哥


你好,很開心可以回答你的問題。

打開袋子口,打開袋子口,鋪上溼布。 確保溼紙巾每天都溼。 10~15天左右開始發芽。 出芽後,取下溼潤的圍巾噴出水,一天3~4次。 蘑菇生長緩慢,噴泉量每天增加到4~5次。拿到細菌袋後,沿著繩子拉,然後鋪上溼布。 確保溼紙巾每天都溼。 10~15天左右開始發芽。 出芽後,取下溼潤的圍巾噴出水,一天3~4次。 蘑菇生長緩慢,噴泉量每天增加到4~5次。拿到菌袋後,取下菌袋,放入種植器中。 用土覆蓋菌袋周圍,使菌棒露出2~3釐米。 一天噴一兩次水,保持土壤溼潤。金針菇

拿到菌袋後,打開袋子口使之變大,放入紙箱中,用黑色塑料袋覆蓋15天左右(狗尾草不耐光)。 注意事項:狗尾草一天最多噴射一次水,但不噴射也沒關係。 

猴頭菇

蘑菇切:手裡拿著蘑菇袋,沿著繩子切後鋪上溼布。 確保溼紙巾每天都溼。 10~15天左右開始發芽。 出芽後,取下溼潤的圍巾噴出水,一天3~4次。 蘑菇生長緩慢,噴泉量每天增加到4~5次。  

雞腿菇

拿到菌袋後,除去整個菌袋,放入花盆中,蓋上2~3釐米的土使土壤溼潤的日子。 用黑色的地膜覆蓋,等待菌絲生長15天左右,土壤變白(白色是菌絲),花費20天左右,雞的竹慢慢長出來。 注意(避免在不噴水的情況下發出光)

香菇

拿到蘑菇袋後,取下整個蘑菇袋,放入紙箱或靠在牆上,用白色塑料袋覆蓋,蘑菇出來後,取下白色塑料袋,一天噴兩次水。 生下單茬蘑菇後,將菌棒浸泡8-10小時,取出後放入紙箱中,開始製作二次制蘑菇(與第一次栽培方法相同)。

 回答完畢,希望可以幫到你。







太行特色文化


1.首先需要種子,蘑菇是菌絲體和子實體兩部分組成,菌絲體是營養器官,子實體是繁殖器官,蘑菇屬於菌類,不能進行光合作用,蘑菇有超多種類,可食用的蘑菇含有非常豐富的營養價值以及經濟價值

2/7

種植蘑菇需要選擇地方,這個地方需要足夠的養分可以供蘑菇生長,蘑菇的生長不需要陽光直接照射,具有一定溼度、溫度、通氣就可以,種植蘑菇的混合床可以購買,也可以自己做,用棉籽,玉米芯,木屑,草粉,蓮子殼,稻草等,這些材料可以為蘑菇提供充足的營養物質,而且種植的時候,注意消毒防止汙染

3/7

種植蘑菇菌絲前2天,需要對栽培床進行全部噴霧殺蟲,做好種植準備,培養料含水量掌握在63%~65%,稍微偏鹼,輔料厚度為13~17cm溫度在28度以下就可以播種了,菌絲要入土5cm深,種好菌絲之後,用木板輕輕壓實

4/7

播種後3天內,不要去管它,遮光,保持溫度與適度就可以了,不要去管它,讓菌種自然萌發與成長,晚上可以適當的通通風,透透氣。15天之後,菌絲就長滿了,然後再覆蓋一層土,均勻的覆蓋好,等著菌絲繼續生長

5/7

當菌絲長到出土的程度時,開始補充水分,讓蘑菇更快的生長,噴水的時候,要輕一些,可以少量多次,保持覆蓋土的適度就可以了

6/7

保持土壤的適度溫度,這個時間需要3~4周,期間要勤觀察,避免菌種被感染

7/7

斷定蘑菇是不是需要採摘,需要看蘑菇的傘蓋,傘蓋沒有完全打開或者是剛剛打開的時候,需要儘快採摘,這個時候的蘑菇,營養價值是最高的,採摘的時候,用剪刀或者小刀切斷根部就可以了

注意事項

蘑菇種植的時候一定要勤觀察,還要多加小心,一旦發現有菌絲被感染,就需要重新培育


阿志看生活


菌類有很多種,蘑菇,金針菇,平菇,都不一樣的這裡以金針菇為例吧

金針菇栽培方法有熟料栽培和生料栽培兩種。

1.熟料栽培

熟料栽培金針菇,是指將培養料通過常壓或高壓滅菌,在無菌條件下接種培菌的栽培方法。此法成功率高,出菇整齊,產量高。

(1)栽培季節

利用自然溫度栽培金針菇,選擇適宜的生產季節是獲得優質高產的重要一環。

金針菇屬於低溫型的菌類,菌絲生長範圍7~30℃,最佳23℃;子實體分化發育適應範圍3~18℃,以12~13℃生長最好。溫度低於3℃菌蓋會變成麥芽糖色,並出現畸形菇。

人工栽培應以當地自然氣溫選擇。南方以晚秋,北方以中秋季節接種,可以充分利用自然溫度,發菌培養菌絲體。待菌絲生理成熟後,天氣漸冷,氣溫下降,正適合子實體生長髮育的低溫氣候。江南諸省通常以10~11月間接種,經過1個月左右發菌培養,到11~12月間進入出菇。高海拔氣溫較低的山區和長江以北各省,可提前在9月接種,11月出菇;也可以在早春接種,加溫發菌春季長菇。低海拔的平川地區,應適當推遲接種。為了解決夏季金針菇市場需求,可以利用冷庫生產金針菇。

(2)栽培場所

金針菇栽培分為發菌、出菇兩大步。發菌階段要求場所保溫、通風、乾淨。出菇階段最好選擇在室外建半地下式菇房,即往地下挖1米深,再在四周用土垛起1米高的牆,上蓋塑料膜及草簾。

(3)原料配比

①棉籽殼100公斤、麥麩20公斤、玉米麵5公斤、石膏粉2公斤、過磷酸鈣1公斤、白糖1公斤。

②玉米芯(粉碎)75公斤、麥麩20公斤、玉米麵3.5公斤、石膏粉2公斤、黃豆麵1.5公斤、過磷酸鈣1公斤、白糖1公斤。

高粱殼、鋸末、花生殼、豆稈、玉米稈、油菜稈等大多數農作物秸稈粉碎後均可代替配方中的玉米芯,但無論選用何種原料,都要求新鮮、乾淨、無黴變。

按比例稱量好各原料,除白糖需加水溶化外,其餘均應拌均勻。加水充分攪拌並使含水量達到65%左右,再悶2~4小時,即可裝袋。

(4)裝袋滅菌

選用寬15~17釐米、長33釐米的塑料袋一頭出菇,或15~17釐米寬、55釐米長的塑料袋兩頭出菇。裝袋時邊裝料邊壓實,裝好後兩端用細繩紮成活結。按常規方法高壓或常壓滅菌。

(5)接種培菌

滅菌好的塑料袋,冷卻至室溫後即可進行接種。接種箱按每立方米用甲醛10毫升、高錳酸鉀5克進行滅菌30分鐘。接種時嚴格操作規程,兩端接種,一般每瓶種(750克/瓶)可接25~30袋。接種後及時將袋移入培養室,在溫度適宜的條件下,約24小時菌絲開始萌發,在20~25℃室溫下生長約40~50天即可滿袋。9月中旬接種,大部分10月底發透菌絲,叫全期發菌。以後接種由於溫度低,發菌半袋後便邊爬料邊出菇,叫做半期發菌出菇。

(6)出菇管理

袋栽金針菇的栽培方式多種多樣,歸納起來有五種:

①滿袋裝料,套袋出菇。

②滿袋裝料,套袋倒臥出菇。

③半袋裝料,蓋紙站立出菇。

④半袋裝料,披膜倒臥出菇。

⑤中間裝料,倒臥兩頭披膜出菇。

全期發菌的栽培袋出菇期的管理工序為解開袋口→翻卷袋口→堆袋披膜→通風保溼催蕾→掀膜通風1天→披膜促柄伸長→採收→搔菌灌水→保溫保溼催蕾。管理方法同前,直至收穫4茬菇。

半期發菌的栽培袋,在培菌期內,菌絲髮滿半袋後,兩端即有幼菇形成,此時應及時按全期發菌的管理方法將菌袋移入栽培場。

①堆袋披膜。堆袋披膜是近年來在生產中探索出的新技術,採用這項技術可提高場地利用率,提高產量,提高金針菇質量。

具體方法是將兩端袋口解開,將料面上多餘塑料袋翻卷至料面。可根據袋的長短決定一端解口或兩端解口,一端解口擺放方法是將兩個袋底部相對平放在一起,高度以5~6袋為宜,長度不限。在出菇場內地面及四周噴足水分,然後用塑料膜覆蓋菌袋。此法保溫保溼良好,後期又可積累二氧化碳,有利於菌柄生長。

②保溼通風催蕾。披膜後保持膜內小氣候,空氣相對溼度85%~90%,每天早上掀膜通風30分鐘,約7~10天可相繼出菇,出菇後可適當加大通風,保證溼度,但不可把水灑到菇體上。

③掀膜通風抑制。當柄長到3~5釐米時要進行降溼降溫抑制。具體措施為停止向地面灑水,掀去塑料膜,通風換氣,冬天保持2天,春秋保持1天,使料面水分散失,不再出菇,已長出的菇也因基部失水而不再分枝。

④培育優質菇。抑制完成後,進入柄伸長階段,要培養柄長、色白、蓋小的優質金針菇,必須控制好溫度、溼度、光照、二氧化碳濃度這四因素之間的關係。

A. 溫度:控制在6~8℃。

B. 溼度:空氣相對溼度85%~90%。

C. 光照:極弱光,光源位置不能改變,否則子實體散亂。

D. 二氧化碳:濃度達0.11%~0.15%可促使菌柄伸長,超過1%抑制菌蓋發育,達到3%抑制菌蓋生長而不抑制菌柄生長,達到5%就不會形成子實體。通過控制通風量維持高二氧化碳濃度。一般溫度在10~15℃條件下,進入速生期5~7天菇柄可從3釐米長到12~15釐米,10天后可長到15~20釐米,這時可根據加工鮮銷標準適時採收。

⑤搔菌灌水。第一茬菇採收後,要進行搔菌,即用鐵絲鉤將菇根和老菌皮挖掉大約0.5釐米左右,並將料面整平。若菌袋失水,應往袋內灌水,可將塑料袋口多餘的塑料膜拉起往料面上灌水,6~10小時後將水倒出,然後再進行催蕾育菇管理。一般情況下,金針菇種一次可採收3~4茬,生物轉化率可達80%~120%。

2.生料栽培

金針菇生料栽培的關鍵是控制好溫度,嚴防雜菌汙染,而控制好溫度主要是掌握好栽培季節。生料栽培播種時間不宜過早,氣溫穩定在15℃左右為適宜的播種期,河南地區以11月份栽培為最適宜期。

(1)菌床製作

菌床上先鋪上用0.2%高錳酸鉀水溶液消毒過的塑料膜,塑料膜要比菌床寬2.5倍,薄膜上先撒少許菌種,再鋪上一半的料,料面上再撒一層菌種。菌種分佈是中下層少,四周及表層多,菌種量佔投料總量的10%~15%,床料厚5~8釐米,播種後將床面稍壓實,再用塑料膜覆蓋料面,以利保溫保溼。生料栽培金針菇原料最好選擇棉籽殼,在拌料時加入0.1%的50%多菌靈,加水量不可過大,一般含水量要求60%~65%。

(2)發菌管理

播種後在10℃溫度下,約15天菌絲長滿料面並向深層發展。若播種10天后,發現個別地方菌種不萌發,可掀起薄膜10~15分鐘。發菌40天左右,菌絲可基本發透料。當床料菌絲髮透後,每天揭膜通風10~20分鐘,當菌床表面呈白色並有琥珀色液滴出現時,將塑料膜撐高20釐米,上面鋪放報紙,每天在報紙上噴霧保溼,霧粒要細、少、勻、勤,維持報紙溼潤,不可直接噴霧在菇床上,否則易引起爛菇。子實體不同發育階段要求不同的空氣相對溼度,當菌柄長達2釐米時,膜內空氣相對溼度應保持在90%,當菌柄長達10釐米時,減少噴水次數,使菇床小區空間空氣相對溼度降至80%~85%。在出菇期,要注意加大菇房通氣量,待菇長至12~15釐米時,及時採收,並清理料面,乾燥1天后,再補足水分,蓋上薄膜,保溫保溼,促使二茬菇形成。採菇後,管理方法同前,共採菇3~4茬。


農村人魏勳


當營養生活進行到一定時期時,菌類植物就開始轉入繁殖階段,形成各種繁殖體即子實體(fruitingbody)。以菌類植物中的真菌門為例,繁殖體包括無性繁殖形成的無性孢子和有性生殖產生的有性孢子。

1.無性繁殖

無性繁殖是指營養體不經過核配和減數分裂產生後代個體的繁殖。它的基本特徵是營養繁殖通常直接由菌絲分化產生無性孢子。常見的無性孢子有三種類型:

⑴遊動孢子(zoospore):形成於遊動孢子囊(zoosporangium)內。遊動孢子囊由菌絲或孢囊梗頂端膨大而成。遊動孢子無細胞壁,具1—2根鞭毛,釋放後能在水中游動。

各種菌類

⑵孢囊孢子(sporangiospore):形成於孢囊孢子囊(sporangium)內。孢子囊由孢囊梗的頂端膨大而成。孢囊孢子有細胞壁,無鞭毛,釋放後可隨風飛散。

⑶分生孢子(conidium)產生於由菌絲分化而形成的分生泡子梗(conidiophore)上,頂生、側生或串生,形狀、大小多種多樣,單胞或多胞,無色或有色,成熟後從袍子梗上脫落。有些菌類植物的分生抱子和分生孢子梗還著生在分生孢子果內。袍子果主要有兩種類型,即近球形的具孔口的分生抱子器(pycnidium)和杯狀或盤狀的分生孢子盤(acervulus)。

2.有性生殖

菌類植物生長髮育到一定時期(一般到後期)就進行有性生殖。有性生殖是經過兩個性細胞結合後細胞核產生減數分裂產生袍子的繁殖方式。多數菌類植物由菌絲分化產生性器官即配子囊(gametangium),通過雌、雄配於囊結合形成有性泡子。其整個過程可分為質配、核配和減數分裂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質配,即經過兩個性細胞的融合,兩者的細胞質和細胞核(N)合併在同一細胞中,形成雙核期(N+N)。第二階段是核配,就是在融合的細胞內兩個單倍體的細胞核結合成一個雙倍體的核(2N)。第三階段是減數分裂,雙倍體細胞核經過兩次連續的分裂,形成四個單倍體的核(N),從而回到原來的單倍體階段。經過有性生殖,菌類植物可產生四種類型的有性孢子。

⑴卵孢子(oospore):卵菌的有性孢子。是由兩個異型配子囊——雄器和藏卵器接觸後,雄器的細胞質和細胞核經授精管進入藏卵器,與卵球核配,最後受精的卵球發育成厚壁的、雙倍體的卵孢子。

⑵接合孢子(zygospore):接合菌的有性孢子。是由兩個配子囊以配子囊結合的方式融合成1個細胞,並在這個細胞中進行質配和核配後形成的厚壁孢子。

⑶子囊孢子(ascospore):子囊菌的有性孢子。通常是由兩個異型配子囊——雄器和產囊體相結合,經質配、核配和減數分裂而形成的單倍體孢子。子囊孢子著生在無色透明、棒狀或卵圓形的囊狀結構即子囊(ascus)內。每個子囊中一般形成8個子囊孢子。子囊通常產生在具包被的子囊果內。子囊果一般有四種類型,即球狀而無孔口的閉囊殼(cletothecium),瓶狀或球狀且有真正殼壁和固定孔口的子囊殼(peritheci-um),由於座溶解而成的、無真正殼壁和固定孔口的子囊腔(locule),以及盤狀或杯狀的子囊盤(9potheci-um)。

⑷擔孢子(basidiospore):擔子菌的有性孢子。通常是直接由“+”、“-”菌絲結合形成雙核菌絲,以後雙核菌絲的頂端細胞膨大成棒狀的擔子(basidium)。在擔子內的雙核經過核配和減數分裂,最後在擔子上產生4個外生的單倍體的擔孢子。

此外,有些低等菌類植物如根腫菌和壺菌產生的有性孢子是一種由遊動配子結合成合子,再由合子發育而成的厚壁的休眠抱子(restingspore)。


啵一蝦


菌類有很多種,蘑菇,金針菇,平菇,都不一樣的,具體的可以查閱每一種菌類的百科,這裡以金針菇為例吧

金針菇栽培方法有熟料栽培和生料栽培兩種。

1.熟料栽培

熟料栽培金針菇,是指將培養料通過常壓或高壓滅菌,在無菌條件下接種培菌的栽培方法。此法成功率高,出菇整齊,產量高。

(1)栽培季節

利用自然溫度栽培金針菇,選擇適宜的生產季節是獲得優質高產的重要一環。

金針菇屬於低溫型的菌類,菌絲生長範圍7~30℃,最佳23℃;子實體分化發育適應範圍3~18℃,以12~13℃生長最好。溫度低於3℃菌蓋會變成麥芽糖色,並出現畸形菇。

人工栽培應以當地自然氣溫選擇。南方以晚秋,北方以中秋季節接種,可以充分利用自然溫度,發菌培養菌絲體。待菌絲生理成熟後,天氣漸冷,氣溫下降,正適合子實體生長髮育的低溫氣候。江南諸省通常以10~11月間接種,經過1個月左右發菌培養,到11~12月間進入出菇。高海拔氣溫較低的山區和長江以北各省,可提前在9月接種,11月出菇;也可以在早春接種,加溫發菌春季長菇。低海拔的平川地區,應適當推遲接種。為了解決夏季金針菇市場需求,可以利用冷庫生產金針菇。

(2)栽培場所

金針菇栽培分為發菌、出菇兩大步。發菌階段要求場所保溫、通風、乾淨。出菇階段最好選擇在室外建半地下式菇房,即往地下挖1米深,再在四周用土垛起1米高的牆,上蓋塑料膜及草簾。

(3)原料配比

①棉籽殼100公斤、麥麩20公斤、玉米麵5公斤、石膏粉2公斤、過磷酸鈣1公斤、白糖1公斤。

②玉米芯(粉碎)75公斤、麥麩20公斤、玉米麵3.5公斤、石膏粉2公斤、黃豆麵1.5公斤、過磷酸鈣1公斤、白糖1公斤。

高粱殼、鋸末、花生殼、豆稈、玉米稈、油菜稈等大多數農作物秸稈粉碎後均可代替配方中的玉米芯,但無論選用何種原料,都要求新鮮、乾淨、無黴變。

按比例稱量好各原料,除白糖需加水溶化外,其餘均應拌均勻。加水充分攪拌並使含水量達到65%左右,再悶2~4小時,即可裝袋。

(4)裝袋滅菌

選用寬15~17釐米、長33釐米的塑料袋一頭出菇,或15~17釐米寬、55釐米長的塑料袋兩頭出菇。裝袋時邊裝料邊壓實,裝好後兩端用細繩紮成活結。按常規方法高壓或常壓滅菌。

(5)接種培菌

滅菌好的塑料袋,冷卻至室溫後即可進行接種。接種箱按每立方米用甲醛10毫升、高錳酸鉀5克進行滅菌30分鐘。接種時嚴格操作規程,兩端接種,一般每瓶種(750克/瓶)可接25~30袋。接種後及時將袋移入培養室,在溫度適宜的條件下,約24小時菌絲開始萌發,在20~25℃室溫下生長約40~50天即可滿袋。9月中旬接種,大部分10月底發透菌絲,叫全期發菌。以後接種由於溫度低,發菌半袋後便邊爬料邊出菇,叫做半期發菌出菇。

(6)出菇管理

袋栽金針菇的栽培方式多種多樣,歸納起來有五種:

①滿袋裝料,套袋出菇。

②滿袋裝料,套袋倒臥出菇。

③半袋裝料,蓋紙站立出菇。

④半袋裝料,披膜倒臥出菇。

⑤中間裝料,倒臥兩頭披膜出菇。

全期發菌的栽培袋出菇期的管理工序為解開袋口→翻卷袋口→堆袋披膜→通風保溼催蕾→掀膜通風1天→披膜促柄伸長→採收→搔菌灌水→保溫保溼催蕾。管理方法同前,直至收穫4茬菇。

半期發菌的栽培袋,在培菌期內,菌絲髮滿半袋後,兩端即有幼菇形成,此時應及時按全期發菌的管理方法將菌袋移入栽培場。

①堆袋披膜。堆袋披膜是近年來在生產中探索出的新技術,採用這項技術可提高場地利用率,提高產量,提高金針菇質量。

具體方法是將兩端袋口解開,將料面上多餘塑料袋翻卷至料面。可根據袋的長短決定一端解口或兩端解口,一端解口擺放方法是將兩個袋底部相對平放在一起,高度以5~6袋為宜,長度不限。在出菇場內地面及四周噴足水分,然後用塑料膜覆蓋菌袋。此法保溫保溼良好,後期又可積累二氧化碳,有利於菌柄生長。

②保溼通風催蕾。披膜後保持膜內小氣候,空氣相對溼度85%~90%,每天早上掀膜通風30分鐘,約7~10天可相繼出菇,出菇後可適當加大通風,保證溼度,但不可把水灑到菇體上。

③掀膜通風抑制。當柄長到3~5釐米時要進行降溼降溫抑制。具體措施為停止向地面灑水,掀去塑料膜,通風換氣,冬天保持2天,春秋保持1天,使料面水分散失,不再出菇,已長出的菇也因基部失水而不再分枝。

④培育優質菇。抑制完成後,進入柄伸長階段,要培養柄長、色白、蓋小的優質金針菇,必須控制好溫度、溼度、光照、二氧化碳濃度這四因素之間的關係。

A. 溫度:控制在6~8℃。

B. 溼度:空氣相對溼度85%~90%。

C. 光照:極弱光,光源位置不能改變,否則子實體散亂。

D. 二氧化碳:濃度達0.11%~0.15%可促使菌柄伸長,超過1%抑制菌蓋發育,達到3%抑制菌蓋生長而不抑制菌柄生長,達到5%就不會形成子實體。通過控制通風量維持高二氧化碳濃度。一般溫度在10~15℃條件下,進入速生期5~7天菇柄可從3釐米長到12~15釐米,10天后可長到15~20釐米,這時可根據加工鮮銷標準適時採收。

⑤搔菌灌水。第一茬菇採收後,要進行搔菌,即用鐵絲鉤將菇根和老菌皮挖掉大約0.5釐米左右,並將料面整平。若菌袋失水,應往袋內灌水,可將塑料袋口多餘的塑料膜拉起往料面上灌水,6~10小時後將水倒出,然後再進行催蕾育菇管理。一般情況下,金針菇種一次可採收3~4茬,生物轉化率可達80%~120%。

2.生料栽培

金針菇生料栽培的關鍵是控制好溫度,嚴防雜菌汙染,而控制好溫度主要是掌握好栽培季節。生料栽培播種時間不宜過早,氣溫穩定在15℃左右為適宜的播種期,河南地區以11月份栽培為最適宜期。

(1)菌床製作

菌床上先鋪上用0.2%高錳酸鉀水溶液消毒過的塑料膜,塑料膜要比菌床寬2.5倍,薄膜上先撒少許菌種,再鋪上一半的料,料面上再撒一層菌種。菌種分佈是中下層少,四周及表層多,菌種量佔投料總量的10%~15%,床料厚5~8釐米,播種後將床面稍壓實,再用塑料膜覆蓋料面,以利保溫保溼。生料栽培金針菇原料最好選擇棉籽殼,在拌料時加入0.1%的50%多菌靈,加水量不可過大,一般含水量要求60%~65%。

(2)發菌管理

播種後在10℃溫度下,約15天菌絲長滿料面並向深層發展。若播種10天后,發現個別地方菌種不萌發,可掀起薄膜10~15分鐘。發菌40天左右,菌絲可基本發透料。當床料菌絲髮透後,每天揭膜通風10~20分鐘,當菌床表面呈白色並有琥珀色液滴出現時,將塑料膜撐高20釐米,上面鋪放報紙,每天在報紙上噴霧保溼,霧粒要細、少、勻、勤,維持報紙溼潤,不可直接噴霧在菇床上,否則易引起爛菇。子實體不同發育階段要求不同的空氣相對溼度,當菌柄長達2釐米時,膜內空氣相對溼度應保持在90%,當菌柄長達10釐米時,減少噴水次數,使菇床小區空間空氣相對溼度降至80%~85%。在出菇期,要注意加大菇房通氣量,待菇長至12~15釐米時,及時採收,並清理料面,乾燥1天后,再補足水分,蓋上薄膜,保溫保溼,促使二茬菇形成。採菇後,管理方法同前,共採菇3~4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