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漢唐之後中國疆域基本保持不變,華人華僑卻遍及亞洲各地?

南極堅冰48


中國移民遍佈亞洲與中國的疆域的擴張並沒有直接的聯繫。中國的海外移民被稱為“華僑”,從這個詞我們也能明白中國的海外移民屬於

僑居式移民

古代中國人講究安土重遷,除非萬不得已,古代中國人的人口流動率是相當低的。但是當人們的生存受到威脅時,人們就不得不進行人口遷移。

造成人口遷移的原因主要有兩個:

第一:戰亂

最早有關中國移民的記載就是商朝遺民萁子曾在朝鮮半島北部建國。公元307年,中國北方發生五胡亂華,大量的中原漢族南下江南。此後的唐朝安史之亂和北宋靖康之難發生之後,又發生了兩次北方人口的大量南遷。

第二:

由於地少人多矛盾過於嚴重所造成的人口遷徙

明清兩朝的人口遷移就是由政府組織的,將人口從過於稠密的地域向中國的邊疆地區遷移,從而實現人口的均勻分佈。

除了上述國內的人口遷移之外,有部分中國人或迫於戰亂或迫於生計,開始向國外移民。

公元前124年,漢武帝建立了絲綢之路,漢朝與西域諸國的交流往來增多,大量的商隊開始往返於漢地與西域。在這個期間,越來越多的漢朝人參加商隊。中國古代的社會分級為“士農工商”,商人居四民之末,若非無法生存,一般古人是不願意經商的。漢武帝連年對匈奴用兵,伴隨著不斷增長的國威,漢朝的積蓄也被耗光。在這種情況下,國內的土地兼併也日益嚴重,大量的農民流亡,其中有一部分就跟隨商隊前往西域經商。

除了路上絲綢之路,漢代還開闢了海上絲綢之路,中國與南亞諸國的貿易增多。這些商人和水手跟隨著商隊出現在西亞和南亞,部分人就定居在了國外,成為了第一代海外移民。

中國人移居海外的第一次高潮出現在唐朝。大唐盛世,聲威遠播,大唐成為了世界的中心,越來越多的唐朝人走出國門。唐人成為了外國人對中國的統稱。與唐朝貿易最為親密的有兩個國家:一個是新羅,一個是日本。

新羅依靠唐朝的支持統一了朝鮮半島,成為了唐朝最為親密的藩屬國。新羅對唐朝物產的進口也是海外諸國最多的,在利益的驅使之下,大量的唐朝人從事著唐-新羅的貿易,充當貿易過程中的中間商,部分人就在新羅定居下來。

對於日本,自日本在白江口敗於唐軍之後,日本開始進行一場重大而劇烈的歷史變革——大化革新。在大化革新中,日本開始全盤唐化,全面地學習唐朝。

日本從公元600年開始頻繁派出遣唐使,在此後的200多年派出使節不下10多次。在日本的遣唐使中,很多都是中國移民的後裔,日本學者木宮泰彥所說:“遣唐的留學生都用漢人或新漢人,是因為他們對漢字感情很深,又多少通曉漢語,處於最適於研究中國文化的環境。”這些遣唐使回國之時,有些時候會“夾帶”一些唐人回國,這些人主要是一些僧侶、客商、士人,以及受招聘到來的工匠等。這些人有些加入日本國籍,成為日本的歸化人,其餘的唐人(主要是從事貿易的商人)則只是僑居日本。

907年,唐朝滅亡,中國陷入五代十國的亂局,中日之間的來往並沒有斷絕,據《扶桑略記》等日本史籍記載,五代十國期間,中國商船開往日本的便有15次,每隻載重約為30斛,乘客百人,其中有些人來往五六次,有些則逗留(僑居)數年,大多是從明州出發的。

兩宋期間,中國的海外貿易進入一個高潮期,兩宋時期除中國商人赴日本經商的增多,還有不少工匠、僧侶、士人東渡日本謀生,從事各種活動。除了前往日本,兩宋的商人遍佈東亞、東南亞。在這個時期,當國內局勢和平時,出國的主力就是從事海外貿易的商人,而當國內發生大的戰亂時,部分沿海居民為了躲避戰火也會被迫出海,去日本以及東南亞諸國避難。

鄭和率領中國的無敵艦隊七次下西洋,跟隨著明軍艦隊出海的還有大量的商船。可惜好景不長,隨後的海禁政策嚴重阻礙了中國的海外貿易,康乾盛世之時,民間富裕,這種海外移民不是很多。到了嘉慶年間,大清的可耕地開始嚴重不足、官吏日益腐敗、官民染上鴉片癮等,此時民間有了過剩的勞工。中國廣東福建沿海居民開始前往已經淪為歐洲殖民地的東南亞充當勞動力。

清末鴉片戰爭以後,民間發生饑荒的次數增加,貧窮程度已難以形容,到處有窮人和乞丐,上百萬的廣東和福建人為了改善生活前往南洋謀生,這就是“下南洋”。中國人在有史記記載以來,一直在與周邊的國家進行著交流,但是近代以來,伴隨著中國的積貧積弱,中國的移民成了所在國的二等公民,受到了很多不公正的待遇。那些華人華僑意識到只有背後的母國變得強大,自己才能得到尊重。所以在辛亥革命、抗日戰爭中,國外的華人華僑出人出物,為我們民族的獨立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現在的中國已經不是那個近代中國,中國正在重回世界的巔峰。除了增強我們的國力,還應當增強我們的民族自信心,徹底消除國人殘留的“崇洋媚外”!


遊在路上的魚


明末、清朝和民國時期,中國人去東南亞經商(海上絲綢之路)、打工、乃至遷徙到東南亞(起初的主要動因是建立和統治印尼的荷蘭當局來華南招工),規模巨大,納土納群島就是華人建國的。

南洋是明清民時期稱呼東南亞較深區域(不包括越南北部等)及其水向型附近區域(一是南亞的斯里蘭卡、馬爾代夫、印度海岸,而阿拉伯海西岸屬西洋了;二是印尼東方的澳洲北部即巴布亞新幾內亞、所羅門群島,三是菲律賓群島以東的帕勞群島等西太平洋群島)。

南洋的地理概念主要是指當今東盟十國在內的廣大區域,包括馬來群島、菲律賓群島、印度尼西亞群島,也包括中南半島沿海、馬來半島等地。而廣義的南洋還包含當今的印度、澳大利亞、新西蘭以及附近的太平洋諸島。

在下南洋的流民浪潮中,來自全國大部省份,但福建、廣東人佔據大多數(95%以上),這與其地理、人文因素及有關係。閩、粵兩省海岸曲折,老百姓與海相習,這是內地老百姓不能相比的;兩省距離南洋較近,往返方便,路近費省,較去拉美等地更具“可選擇性”。而且當時中國國力昌盛,經過千年積累南洋諸國多仰慕中華,有南洋青年搖船去中國沿海紋中華文字於身,乘船歸來其國長老者見字讓位其居於上座。

下南洋不等於遷徙,事實上包括四個方面:一是官事,二是去東南亞經商(海上絲綢之路),這種活動出現最早而且貫穿始終,規模大,三是去打工式的謀生,起初的主要動因是建立和統治印尼(那個區域小國多而被荷蘭打敗及建立一個大國即荷屬印度尼西亞,統治近四百年)的荷蘭當局對當地人有些擔心、而來華南招工(作為荷蘭人的勤雜工),後來一些下南洋的打工一些年份也回來,因此,不能忽視打工這種事情,四是遷徙到東南亞。其中,突出的是經商和遷徙,遷徙最顯眼、規模大。

下南洋是以廣東和福建人為主,目的地是東南亞為主。


河南二手物品交易


中華文化上下五千年,歷史上中國有多次很大動作的與亞洲的其他國家進行文化交流,商品貿易,這導致了有部分的中國人長期駐外,還有就是中國歷史上的朝代更迭,百姓為了躲避戰亂,大規模的往安定的地方國國家遷移。

以下我舉幾個例子:

西亞和西南亞,印度文化、阿拉伯文化、波斯文化與中華文化同為世界四大古文明。中國主要通過陸上絲綢之路和南方海上絲綢之路,與西亞西南亞進行頻繁而深入的文化交流,使得大量中國商人駐留在這些地方,而後還有鄭和下西洋,也成了最早的一批的移民。

北亞,尤其是蒙古族建立的元朝與女真族建立的清朝,一掃當時中國的分裂局面,取得了比中原王朝更大的對外軍事和外交成果,奠定了中國疆域的基礎。現如今蒙古人的祖先就是中國人,這樣說應該也沒錯。

歷史上朝鮮和越南曾多次納入中國版圖,所以這兩個地方有很多華人也不奇怪。

中國與海上東南亞諸國關係最重要的特點是中國大量向這些地區移民,將中華文化傳播到移居地。

以上是說的是古代的例子,近現代的大遷移,大多是政治,戰爭的原因,就不說了。(圖片源於網絡)



安度GUO


因為君主聖明,人民清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