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否》裡小公爺、顧二科舉落榜,齊爹吐槽,宋代中進士有多難

在電視劇《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中有這樣一個有趣的情節,男主、男二以及女主的兩個哥哥,也就是顧廷燁、小公爺、盛長柏、盛長楓四人一起參加科舉考試,三家人滿滿的希望寄託,宛如高考時守候在考場外的普通家長,恨不能以身相替。

然而,考試總是痛苦且無情,考生千千萬,考中的卻只有小貓三兩隻,儘管小公爺的爹媽信心滿滿,大張旗鼓為兒子掛燈、祈福,寶貝兒子卻還是掛科了。

不僅小公爺落榜,本劇男主角顧二叔,同樣名落孫山,四人參考,只有老實讀書、拒絕包二奶談戀愛的盛長柏成功闖過獨木橋:光榮上榜,考了第十三名。

因此,齊國公(就是小公爺他爹)吐槽:兒砸沒事!一考就中的,那是鳳毛麟角,本朝開國以來也沒幾個!

那麼,齊國公這番言論是否屬實呢?宋代的科舉考試,真的這麼難嗎?

別說,還真是如此。


《知否》裡小公爺、顧二科舉落榜,齊爹吐槽,宋代中進士有多難


01 一次只有十一人通關

翻開《宋史》,我們會發現宋初並未嚴格按照科舉取士做官,儘管宋太祖、宋太宗都非常重視科舉考試,還曾下詔提倡儒學,鼓勵學生們多參加科舉,博取出身,從而實現當官的小目標。

但一次次考試下來,成績並不理想,宋太祖建國後第一次科舉考試,竟然只有十一個人合格,這通過率也是夠令人寒心的了!

《宋史•太祖本紀》記載:“(建隆二年春正月)癸酉,有司奏進士合格者十一人。”

建隆是宋太祖的第一個年號,當時朝廷急需用人,因此除了通過考試選拔人才,主要還是由在職的官員推舉,或是提拔功臣子弟為官,可還是不夠用。

因此,對於那些考試落第的舉人,朝廷便網開一面,允許其加試,有點類似後來的復讀生,不過這復讀生不必等待下一次科考,而是在常規考試之外,進行加試,以此解決朝廷缺官的難題。

“《宋史•太祖本紀》記載:(乾德元年八月)壬辰,詔九經舉人下第者再試。”

從這裡我們可以看出,宋代科舉並不是一次定終生,是有侯補制度的,類似於後來的進士、同進士,名同實不同,雖然跟前者身份、地位有差距,但仍然可以做官。


《知否》裡小公爺、顧二科舉落榜,齊爹吐槽,宋代中進士有多難


經過推舉、補考等多番騷操作,進士人選果然得到大幅提升。到了宋太祖執政後期,進士及第的數額已經從十幾人,大踏步進入百人行列,朝廷官員體系也初具規模。

《宋史•太祖本紀》記載:”(開寶三年春)三月庚戌,詔閱進士十五舉以上司馬浦等百六人,並賜本科出身。”

“(開寶五年春二月)閏月壬辰,禮部試進士安守亮等諸科共三十八人,召對講武殿,始放榜。”

“(開寶六年三月)庚申,覆試進士於講武殿,賜宋準及下第徐士廉等諸科百二十七人及第。……試朝臣死王事者子陸坦等,賜進士出身。”

“(開寶八年二月)戊辰,覆試進士於講武殿,賜王嗣宗等三十一人、諸科紀自成等三十四人及第。”

這些史料,無一不印證了齊國公的說法:本朝建國後,一次考取進士的人鳳毛麟角,大多數都是炒冷飯、二進院。


《知否》裡小公爺、顧二科舉落榜,齊爹吐槽,宋代中進士有多難


02 仁宗時期的增量

考慮到《知否》電視劇的背景,應當是宋仁宗執政期間,我們同樣可以看看這個時期,一次科舉考試,能夠獲得進士出身的幸運兒有多少?

這個數字有點出乎意料:四百八十五人。

“《宋史•仁宗本紀》記載:(天聖元年三月)是月,賜禮部奏名進士、諸秋及第出身四百八十五人。”

再來看這幾份記錄:一千七十六人、八百二十二人。

“(天聖三年)三月戊申,賜禮部奏名進士、諸科及第出身一千七十六人。”

“(天聖七年三月)是月,賜禮部奏名進士、諸科及第出身八百二十二人。

看上去,仁宗時期,錄取的公務員人數越來多,竟然已經從百人團向千人團邁進。

事實真的如此嗎?仁宗時期,進士已經變得不值錢,滿大街都是?


《知否》裡小公爺、顧二科舉落榜,齊爹吐槽,宋代中進士有多難


其實這是個誤解,所謂的進士、諸科及第出身,並非僅指進士,而是包括了其他科目的考試,所有科目考試合格者,都稱之為及第,這一千、八百的人數,指的是各科總和,而並非進士一科。

不過,我們同樣注意到,即使是各科總和,從宋太祖時期,到宋仁宗時期,這個數量依然是大幅增長的,太祖時期,各科及第的也只有一百餘人,而到仁宗時期,則可以達到千人。

如此說來,這時候的朝廷,想必已經不缺做官的人,而是缺做事的官。

03 科舉錄取率

時間繼續往前推進,轉眼進入嘉祐年,這是宋仁宗的第九個年號,也是最後一個年號,此時的宋廷依然保持了幾百人的錄取比例,比如,嘉祐元年,“賜禮部奏名進士、諸科及第出身七百八十三人。”

但我們仔細分析這七百八十三人的構成,就會發現,其中經過層層考核、闖入殿試,最後還獲得成功的,也不過五十人而已。

“《宋史•仁宗本紀》記載:“(嘉祐元年正月)癸未,詔禮部所試舉人十取其二,進士三舉、諸科五舉嘗經殿試,進士五舉年五十、諸科六舉年六十,及曾經先朝御試者,皆以名聞。”

根據當時的錄取比率,十取其二,也就是百分之二十,這還是以舉人為基數的比率,而不是所有參考考生,說是千軍萬馬過獨木橋,也絲毫不為過。

電視劇《知否》中,我們熟悉的顧廷燁等四人參考,最終只有盛長柏一人考中,並且名列第十三名,如果按嘉祐元年的考試成績比較,五十人中的第十三名,也算是國家級考試中,中等偏上的成績。

而落第的另外三人,也完全符合歷史真相,20%的錄取率,咱們《知否》裡好歹達到了25%,還略高於平均數呢!


《知否》裡小公爺、顧二科舉落榜,齊爹吐槽,宋代中進士有多難


04 落第的前程

說完進士考試之難,我們再來盤點小公爺和顧二叔的前程,他們落第之後,是否就完全沒有出路了?

當然不是。

前面我們也說過,在宋代初期,科舉只是當官的途徑之一,並非絕對。

如果不幸落第,大可以等待下次考試,或者運氣好,皇帝還會下詔,讓落第舉子再試,通過補考完成公務員夢想。

不過,鑑於我們的男主、男二都不是普通百姓,而是有(準)爵位在身的功臣之後,那就更簡單了,直接賜予進士出身,或者授官。

《宋史•太祖本紀》記載:“(開寶六年三月)庚申,覆試進士於講武殿,賜宋準及下第徐士廉等諸科百二十七人及第。……試朝臣死王事者子陸坦等,賜進士出身。”

這裡就明明白白地寫了,因為“王事”而死者,也就是為國捐軀的烈士,當然,這裡指的是

當了烈士的高官,其子弟是可以不通過正規科舉考試,另行“考試”後,直接賜予進士出身的。


《知否》裡小公爺、顧二科舉落榜,齊爹吐槽,宋代中進士有多難


如果說這還只侷限於給烈士家屬開後門,宋真宗時期,則乾脆直接給群臣子弟大行方便之門,不僅設專場考試,還可以直接留京,進入中央機關。

《宋史•真宗本紀》記載:“(鹹平四年二月)壬戌,詔群臣子弟奏補京官者試一經。”

如此來看,無論是小公爺還是顧二叔,其實都不必過份看中這次科舉,他們一則有退路,二則有捷徑,中了是錦上添花,沒中也不至於炭雪交加。

一句話,普通百姓中進士很難,連蘇門三學士中的爹學士蘇洵,都考了不只一次,那其他人還有什麼可抱怨的?

沒考中?接著考便是!


分享到:


相關文章: